APP下载

初中语文自读课中旁批的内涵、功能及运用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2022-11-27李建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本心理教材

李建义

(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永春 362600)

如何区分教读课与自读课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那么,自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1]这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听课、观课所得,以语文七年级上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旁批”教好自读课,探索统编教材下的自读课教学策略。

一、旁批的内涵与意义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提及,“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是教材创新的内容,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目的是为了加强自主阅读。”[2]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3]。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自读课助读系统的界定,不仅点明了设置自读课的意义和地位,也指出了旁批的特点和内涵,为广大一线教师通过“旁批”理解自读课特点,完成自读课的教学任务,发挥自读课的“桥梁”作用指明了方向。例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基于自读的需要,编者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标注了九处旁批:

①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太好,为后面埋下伏笔。

②怎样理解“严禁和不可能”的差别?

③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④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你会怎么做?

⑤进退两难时,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

⑥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

⑦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⑧爸爸为什么不让我停下来思考?

⑨前面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

这九处旁批就分别从文章写法、品味语句、作者情感、课文内容、写作思路以及文章主旨等方面做了提示,教学中理当不能忽略这样的课本资源。为了读好这篇自读文章,要懂得运用文章的旁批,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深处,思考文中蕴含的人生深义,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二、自读课中旁批的功能作用

(一)用旁批检测学生文本自读情况

自读课的一大特色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去预习,要求按照旁批的指引去预习,教师在课堂加以检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中第一个和第九个旁批是启发学生思考,记叙文的开头、结尾都有什么不同,要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可以通过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标出有助于理解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如,时间变化的重要字句有开头的“那是……”以及文中的“……七月天”“时间在……”等;还有表示空间转换的语句等。学生找出这些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提升,指出这些标志时间或空间发展变化的字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事有条理,不蔓又不枝,思路十分清晰。那么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能得到积淀,下一次,阅读类似《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字句的文章,就能自觉找出来,把思路理清楚,把文意弄清楚。

(二)用旁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

文中的一个学习重点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何理解、体会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并形成能力,迁移到其他心理描写的作品品味中去呢?抓住相关心理描写的旁批,去解读精彩的心理描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旁批中有几处是关于心理描写的。如“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让学生找到心理活动的字句后,还要再根据旁批,说一说,这些字句有什么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如“嘲笑‘我’已是不对,更不该弃‘我’而去。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你会怎么做?”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字句,读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逼真地表现了人物“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境地,“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文章十分生动感人,能触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又如,“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我”在焦急、害怕的等待着,爸爸终于出现了,“我”此时的内心是十分激动的,也是充满期待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细腻的心理描写,抓住了读者的心,引起了读者对人物处境解决办法的关切,吸引了读者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读者对文本细处、深处的研读,体悟文本深处的涵义。

(三)用旁批引导学生进入写法深处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脱险的经过,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害怕,到后来渴望勇敢,从开始的胆怯、恐惧,到后面的孤立无援,再到爸爸的指引下,一步步走下悬崖,一步步建立自信,得到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

在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处旁批: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一样?

对这些旁批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解题目的含义、“爸爸”的教育智慧以及“我”得到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才能实现“由教一课到知一类”的飞跃。

从文章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作品,叙述了作者童年的一件事情,作者小时候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最终在爸爸的指引下,脱落险境的故事。学生完成自读的难度应该说不会太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根据旁批思考:如何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的是一件完整的事——有起因、有经过、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为了保证叙事的清晰,作者采用了时空转换、伏笔铺垫、设置悬念和心理描写等手法,这是写好记叙文共性的东西,可以积累为核心素养。这是由实到虚,由一般到普遍,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思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这也是许多文章所采用的写法。

这样,通过旁批,我们就架构了整堂自读课的教学环节,上出了与教读课有所区别的自读课课型特点。

三、自读课中旁批的运用策略

(一)用好旁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为什么语文课难以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许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说是应试教育扼杀了许多的兴趣。其实,我们更多地从自己教学上找原因,从课型上找原因。温儒敏说过,教师如果把所有课都讲成精读,学生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将在哪里?如果教师都是细嚼慢咽后再给学生,就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设置自读课,就是要学生放开手脚,以“旁批”为支点,大胆进行文本解读,完成写法习得的迁移。如果一个学生广泛阅读、视野开阔,有着广愽的文史哲知识,还会害怕考试吗?通过旁批,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二)用好旁批破解读不懂书、不读书的难题

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旁注式阅读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深化对文本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内涵的一个有效途径。教会学生运用好旁注来阅读,可以有效地破解学生读不懂文章、对文章不求甚解而导致的对读书没有兴趣的难题。引导学生掌握旁注之法,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当读书的种子。学生能自觉运用旁注来阅读从而读懂了书,教师的教就事半功倍了[4]。

(三)旁批示范仿照经典,学写相关鉴赏

自读课文中的“旁批”都是编者们精心设计的,具有示范作用。教材编写者陈恒舒老师说:“希望他们能够仿照教材的旁批,自己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就让学生模仿学习旁批的写法,从语言、结构、感受等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思考并且模仿写。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就有了写旁批的方向,很自然地把教材中旁批的方法用到其他自读课。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不同的文体,旁批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阅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四)旁批结合阅读提示,淬炼自读能力

“旁批”和“阅读提示”同属于统编教材自读课的一大特色。自读课大部分有旁批,而教读课大都没有,教读课通过预习、思考、探索等提示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自读课通过旁注凸现其启发和引导功能,引导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意在引导积极的自主阅读实践。同时,自读课有阅读提示,自读课所附“阅读提示”指明自读课的学习任务,意在削弱教师提示作用,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学生能否领会、实践阅读提示中的核心内容,是考量学生是否具备自读能力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旁批”和“阅读提示”读懂、读通、读明白文章。

朱熹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旁批这个新生的事物也渐渐为大家所熟知,相信基于旁批的自读课教学策略也会越来越多,关注课文旁批,引导学生自读,让学生自己依托旁批旁注提问,要成为语文老师的教育自觉,能为语文自读课教学开辟出新的途径并渐入佳境。

猜你喜欢

文本心理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心理小测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心理感受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