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文本教学解读的视角审视
——以《蜘蛛开店》为例

2022-11-27李春喜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开店蜘蛛童话

李春喜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童话是深受儿童喜欢的文学样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类文本所占的比重不小。以统编版为例,入选小学一、二年级教材的选文85 篇,其中童话类文本有29 篇,占全部选文的34.1%。因此能否正确解读童话类文本,将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本文以《蜘蛛开店》为例,审视童话文本教学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童话文本的教学解读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择取提供参考。

一、《蜘蛛开店》的教学问题简述

《蜘蛛开店》是鲁冰创作的一篇奇趣的童话故事,2017 年第一次被收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清浅稚拙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蜘蛛开店的曲折过程,妙趣横生,充满了游戏精神,深受儿童的喜爱。据江西周小兰的调查,65%的学生课外喜欢阅读这篇童话故事[1]。但是当这篇童话故事进入教材成为课文,成为学生们语文学习的材料时,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一线的教师反映“童话本身很有趣,但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却表现平平,甚至不感兴趣”[2]。这样一篇充满童真童趣和游戏精神的童话作品也让教师们无从下手,有很多教师觉得:《蜘蛛开店》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能懂,教师在课堂上不知要教什么。

从大量的公开课和观摩课看,课堂上除了必要的字词教学外,大部分教师都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沿着“读故事—讲故事—续编故事”这样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教学变得千人一面,模式大同小异。这样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课文的“例子”作用,把文本窄化为某一知识教学,使文本失去了经典的文学意义。此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蜘蛛开店》时,关注的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学生什么寓意,着眼于从蜘蛛形象的身上学到什么道理,过分关注童话的教化取向。

以上的教学只是停留于为教故事而教故事的层面,学生学了文本也只停留于“知道了一个故事”的层面,没有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教学解读停留于故事表面,没有深入读懂故事里的审美趣味,忽视了童话文本内在特征和逻辑,忽略了童话文本阅读的儿童视角。

二、《蜘蛛开店》文本的教学解读

《蜘蛛开店》首先是文学作品,即使进入了教材,它仍然是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其次,当它进入教材后,它又以教学文本即课文的形式存在,以“例子”的身份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最后,《蜘蛛开店》的阅读受众是教师和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师生对它共同解读的过程。因而文本的教学解读既要基于作品的文学价值,也要基于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既要考虑教师的成人阅读视角,更要关注儿童的阅读视角。《蜘蛛开店》有以下几个视角值得挖掘:

(一)文本故事之趣

《蜘蛛开店》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一般会有一个故事元,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故事的母体。《蜘蛛开店》的故事元是“蜘蛛认为开店简单却遇到不简单的顾客”,由此而引发出多次反复情节曲折的故事。在“简单—不简单”这样一种矛盾冲突中,二者之间的对比越极端,矛盾越尖锐,冲突越夸张,趣味性就越浓。蜘蛛认为编织口罩简单,但来的却是嘴巴最大的动物之一河马;以为围巾短编织简单,但来的却是脖子最长的长颈鹿;以为编织袜子容易,却来了很多脚的动物蜈蚣。当然这种矛盾冲突的实现离不开巧合这种创作手段,借助巧合形成了童话故事的意外性,借助巧合安排使童话故事具有诙谐幽默的特质,这正是《蜘蛛开店》最吸引儿童读者的有效手段,也是童话创作的魅力。对于这一点,鲁冰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作品初次发表时,第一个顾客是“小猪”,当时总感觉这篇童话隐于雾中,直到再版时,把“小猪”改成“河马”,认为这才是将故事“按它本来的面目,完全呈现出来”[3]。曹文轩在审编教材时,也建议把“小猪”改成“河马”。二人之间的这种不谋而合正是看到了文本故事的重要特征即由戏剧性冲突带来的幽默趣味。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抛弃了文本固有的故事趣味而去借助其他的外在形式如绘本、表演、多媒体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纯属对童话文本的浪费。

随着童话创作观的改变,童话的功能逐渐转型到用儿童稚气纯真的审美观和游戏精神来发现世界的乐趣,从“无意义的意义”中发现幽默感,自我悦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而入选教材的童话作品多是一些浅显单纯、生动有趣、富含娱乐性、幽默性、戏剧性的故事,可见编者重视借助童话愉悦童心、培养美感,发挥童话的审美教育功能。“趣”就是一种“美”,这种“美”的体验是儿童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儿童在一次次充满情趣的愉悦体验中完善自我。《蜘蛛开店》充满动感的情节和戏剧性冲突,深深吸引着儿童,阅读过程中儿童释放自己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蜘蛛开店》描绘的是儿童的天性,还原了童心的纯真与稚拙,儿童从蜘蛛身上感受奇异夸张的惊喜,从无意义的意义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培植美好人性。

(二)文本叙事之反复

《蜘蛛开店》采用的是反复的结构,也叫三迭式结构或三段式叙事结构,这种结构在传统童话和民间文学中经常使用,也被很多创作者借鉴。文本借助三个反复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每个情节的写法相似,句式也相似,都是按“编织什么—来了什么顾客—结果怎样”的发展经过构成情节横向发展的线路,但每一个情节并非简单的重复,“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这三个情节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它们一次比一次夸张,对比也一次比一次强烈,在反复中体现出变化,这种变化的叠加推动着故事的纵向发展,从而形成了故事的文脉,体现出童话的故事性。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蜘蛛开店理解为蜘蛛开了三次店,他们看到了横向情节的流动,却忽视了纵向的情节推动,割断了文本的整体性和童话的内在文脉逻辑。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断地追问“第一次卖什么?结果怎样?第二次卖什么?结果怎样?第三次呢?”把故事中的句号变成问号;或者纠缠于角色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有的教师让学生分别讲述三个故事,将文本分段讲述或分成几个部分去讲解等,这些做法都人为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使之变得零散琐碎,教学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完整的意蕴。

其实这种三段式的叙事方式也暗含着“圆满—缺略—补救”的童话技巧,蜘蛛卖口罩却遇到嘴巴大的顾客“河马”,这是“缺略”,改卖围巾这是“补救”,遇上长颈鹿又是“缺略”……蜘蛛开店的故事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通过这样的曲折过程,文本就有了故事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丰富。如果语文课能让学生重新经历文本的发展历程,学生必能感受童话的魅力,课堂会生动有趣得多,学生语文能力也得到内化提升。

《蜘蛛开店》中的三段式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有价值。当学生感受文本反复结构的妙趣之后,无形中也就是完成了一个故事内在整体格式塔的建构过程,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依据示意图讲述这个故事”这个目标就变得清晰起来了。教学中可以把故事中三段式结构产生的对应关系和“简单—不简单”对应矛盾作为文本的“认知冲突点”,即把感受童话趣味的内在机理、内在逻辑作为“冲突认知点”,这样示意图就真正担负起建构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作用了。

(三)文本之儿童视角

很多教师在教学《蜘蛛开店》时,首先关注的是这个童话要告诉学生什么道理,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因而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挖掘和形象解读。如有的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这是一只“了不起的蜘蛛”:积极进取、不随波逐流、对自己有清醒认知、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而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批判这只“失败的蜘蛛”:害怕困难、缺乏吃苦精神、不会变通、见识短浅,思维简单、处事方式简单、办事不灵活等。还有的教师则试图让学生感受这是一只“追求精神价值的的蜘蛛”:不甘于寂寞无聊的生活、给动物们带去帮助、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更有部分教师谆谆教导学生要思辨性一分为二地分析蜘蛛的形象,既要看到蜘蛛不懂变通的可笑,还要看到蜘蛛开店的可敬。可以看出,教师们对童话文本的寓意和蜘蛛形象的解读确实不拘泥于唯一标准,但是这些解读是否真的是《蜘蛛开店》这一童话的应有应然之意?是否基于儿童的视角?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执教者的重视。

对此,祁智很不客气地指出,二年级的学生是不可能读出这些见解的,是被教师“启发”出来的[4],问题根源就在于解读文本时采用成人的视角。

儿童童话故事是写给儿童看的,是专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中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必须是儿童的。童话是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折射的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思想。当然7-8 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状态与成人不一样,保留着生命中许多原初的纯真,7-8 岁儿童阅读文本时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向往也与成人不同,“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5]。《蜘蛛开店》中蜘蛛遇到困难就换一种编织,挑简单的事情做,这不就是儿童天性的流露吗?这不就是儿童纯真可爱的表现吗?在儿童眼里蜘蛛其实就是一个真实而熟悉的自己。如果非得让蜘蛛坚持不懈、灵活变通,那也意味着“童年的逝去”。在7-8 岁儿童眼里,《蜘蛛开店》中巧合带来的意外感给予他们更多的惊喜,而不去追求巧合是否真实、逻辑是否严密;在7-8 岁儿童眼里,《蜘蛛开店》中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游戏想象。至于说课堂上让蜘蛛改写招牌按工作量计算报酬的做法早已偏离儿童的心理和阅读追求,甚至偏离了语文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教材把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确定为“改变”是非常准确和恰宜的,相比之下,教师们把蜘蛛的改变解读为不能吃苦或者不能坚持等是对童话的成人解读。

《蜘蛛开店》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幻想和巧合的组合和违情悖理的逻辑来打造新奇、变化、有趣的故事,以儿童的语言勾画出童趣盎然的儿童世界,跳动和张扬着快乐欢愉、生动有趣的游戏精神,借以实现儿童的美好愿望——超越无奈的现实,达于心灵的自由。当然在这种心灵自由的追求中,在文本的阅读中“一件事情做起来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做事中会不断遇到困难”等人文内涵也深入儿童的心灵,这是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而不是贴出来的标签。教育价值是蕴含于文本之中,是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获得的精神成长。当我们把这只蜘蛛看成是儿童的一个背影,这只蜘蛛是可爱的、天真的、稚拙的,这只蜘蛛在开店的过程中,得到的绝不是教训,而是经验;不是失败,而是成长。教学应基于儿童视角,走进儿童心灵世界。

(四)文本拓展之续编

教材的课后练习明确提出续编故事的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安排续编故事环节。但从学生的续编结果看,学生续编故事的结果不尽人意。学生大多围绕着“接下来蜘蛛想编织什么,又遇到了谁,结果怎样”这种文本所给予的表面形式而展开,把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动物身上的部位都依葫芦画瓢地拿来模仿,且大都停留于两种思路上:一是执迷不悟,继续不论开什么店,只收一元钱,二是明白失败的原因,按需定价。教师邢秀凤归纳出《蜘蛛开店》续编故事存在的五个共性和普遍性问题:①不合文本逻辑,缺乏合理性;②雷同,缺乏多样性;③世俗,缺乏艺术性;④苍白,缺乏价值性;⑤表达机械,缺乏生动性[6]。为什么一篇生动有趣、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学生续编却如此之难呢?对于这样的续编,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教师应该面对和反思的问题。

编者把续编故事作为文本的语文训练点,大概是想通过童话的续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想象能力。但续编故事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定性,不可随意发挥、胡思乱想。续编故事要尊重原文,要透彻理解原文,把握故事框架,遵循原文的逻辑、基本脉络(思路),与原文的写作意图、人物性格或情节逻辑等保持一致。可以说合理想象是续编的关键,学生要能从文本的文字中寻找线索和依据,通过想象或推测对原文作合理的延伸,而不能违背文本的内在逻辑。

《蜘蛛开店》围绕着“简单—不简单”这样的情节逻辑来展开故事,像“我给蜘蛛出主意”“让蜘蛛做出改变”等跳出这种逻辑的续编不是童话续编,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方案设计,这不是语文学习特别是童话学习的应有之义。而随意地把动物和动物身上的部位拿来模仿和迁移,看似学生的续编扎实有效,但却失去了童话故事的灵魂,降低了想象的品质,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童话续编。

续编基于理解,理解基于接收,只有师生对文本解读到位,续编才不会流于表面,学生的续编才会更具有合理性、幽默性和情趣性,从而达成续编故事的目标,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三、童话文本教学解读的建议

童话类文本和其他文学体裁不同,解读时尤其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关注童话文本的篇性特征

经典童话除了具有童话文体的共同特征之外,每一篇童话还具有自己所独有的文本特征,这种篇性特征是不可替代的。对于童话教学解读,更需要把握童话文本的篇性特征,把握“这一篇”所独有的文学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童话教学不一样的精彩,凸显独特的“童话味”。如教师在教学《蜘蛛开店》时应该围绕文本的趣味性和故事性组织教学,应该让故事中的趣味点成为学生课堂智慧火花相碰撞的“导火线”,让故事中的反复结构和意外惊奇满足学生的游戏心理,感受改变带来的趣事和美好;让故事中的儿童视角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愉悦中获得精神成长。童话故事不仅解读故事的内涵,更要解读出故事创作的密码,领悟故事的奥妙,这才是用语文的方式学习童话。反之对于文本独有的篇性特征的忽略则让童话教学变得千人一面,模式大同小异,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入童话文本,领会文本内涵。

(二)关注童话文本的解读边界

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读者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但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文本的客观性,对文本做出随意的拔高、降低或偏离的解读,多元不是无边界,解读仍需要有充分的文本根据,要尊重文本的客观性,要在文本原来的面貌上去解读,要在文本的框架下进行教学。《蜘蛛开店》解读时要避免牵强附会:从蜘蛛招牌上的“只收一元钱”,引发学生发现蜘蛛对奉献精神的追求,这是对文本的拔高解读;课堂上让学生计算成本修改招牌,这是对文本的误读;引导学生感悟蜘蛛的诚实守信,这是对文本的偏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修改招牌,制定收费标准,这是数学课;引导学生发现蜘蛛的生活习性,这是自然课;让学生为蜘蛛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生活课。教学中如果仅凭着文本的蛛丝马迹,就随意拓展,表面上和文本有一点关系,但实际上已超出语文课程的内容范畴,脱离真实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旨的解读使童话课堂出现教学内容的错位或泛化。

(三)关注童话文本的阅读经验

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经历、见识等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本接受程度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他们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教学解读必须从学生阅读起点出发,基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基于学生的文本接受水平。教学《蜘蛛开店》时,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切入点聚焦在二年级学生的认知上,不可逾越,更不可跨出学生的解读认知边界。

(四)关注童话文本的阅读盲点

童话故事大多浅显易懂,课堂上对于学生早已熟悉的文本内容,要能指出学生阅读文本时存在的盲点,要能从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寻找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蜘蛛开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关注蜘蛛不断“改变”这一有趣想象,而忽视“改变”背后的童话内在机理,因而续编想象时容易出现胡编乱造现象。教学中可以把故事中“大小、长短、多少”这种对应关系、“简单—不简单”产生的冲突作为文本的“认知冲突点”,把感受童话趣味的内在机理、内在逻辑作为“冲突认知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由此展开,续编童话想象力的培养也得以实现。

童话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童话文本的教学解读要从童话的独有审美特征出发,从童话的“内在机理”出发,从儿童的心智出发,自觉摒弃僵化而琐碎的程序,摒弃理性分析的方法,让童话进入儿童心灵,让童话里的情感与学生的童心相融,让童话与儿童当下的生命对接,培植儿童的美好人性。

猜你喜欢

开店蜘蛛童话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蜘蛛开店
童话镇
蜘蛛
午夜童话镇
巴巴熊开店
大蜘蛛
滴答滴答下雨啦等
网上开店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