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新教师倦怠心理的成因及建议
2022-11-27张梦
张 梦
(南昌市育新学校九龙湖新城分校 江西南昌 330103)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许多研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与职业压力相关,包括考试压力、工作负担、角色职责、职业发展等。在王仕龙有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心理资本的关系的研究中显示,四分之一以上的小学教师受中度以上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即缺乏热情,情绪不佳,个人成就感低下。研究中也显示,中小学职业倦怠程度在年龄、教龄等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这些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片面性,但结合实际,当今社会中我们确实常常听到许多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教师归于目前职业生活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从而产生了倦怠感。
教师职业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方面,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面对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教师需要创意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工作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工作价值反馈延迟,成就感难以获得。教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面对艰巨的工作,久而久之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种倦怠感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水平,同时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在影响。这却与教师教书育人的初衷相悖。面对漫长的教师生涯,如何在最初调整心理状态,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
一、在社会心理学角度下新教师倦怠感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指的是社会力量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在社会影响理论中,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决定了个体受改变的程度。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平台的火爆使得如今他人的数量激增,评价的直接性上升,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更使得评价的重要性提高。如今社会影响的范围及程度进一步扩大,而教师作为一项特殊职业更是备受关注。
社会认知定义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事物的过程。人们在选择、引用社会信息的过程中,常有赖于图式处理大量信息。当团体图示赋予个体某种特质时,个体会受到图式的影响。因此当这样的负面特质出现在群众对教师的认知图式中,影响了社会及教师本身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这对教师造成的社会影响更加深远。教师的职业压力由此产生,压力的倍增导致了情绪衰竭,诱发了倦怠感。
(二)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而归因方式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1972 年韦纳(Weiner)提出了归因的两个维度——稳定性及内外部,在80 年代加入了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由此,可将人们划分出不同的归因风格。大致可分为外部不可控型和内部可控型。前者指个体习惯将自己的成功及失败归因为受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运气、难度等;而后者则通常认为自己的成败受自身内部力量控制,如能力、自身的努力等。
而归因风格倾向于外部不可控型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消极信息的影响,也更容易采取消极的态度应对生活和工作。徐富明等人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师的控制点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外倾型归因风格的教师,更容易因外界的消极信息影响,如网络信息等,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成就感降低,教师体验到的工作压力也就更大,这样的教师也更容易产生倦怠感。
(三)角色冲突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信念和判断。在班杜拉的理论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更加乐观,应对方式更加积极,成就也更高。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更多地体现在完成教学工作、能否影响学生积极发展的主观判断上。这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新入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存在两种可能:其一,相较于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存在明显的经验储备不足,当面对工作时,教师可能会存在不知所措、茫然慌乱的情绪,从而应对匆忙甚至难以招架。其二,新接手班级,对各项工作均不熟悉,缺乏指导,从而心怀担忧。例如新教师接手班级,教师、引导者、家人等多重角色难以明辨,更容易引发角色冲突,诱发焦虑。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推进,教师不再只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等。随着职业角色的增加,教师更需要认清角色,适应角色。而当教师角色不协调时,容易引发情感矛盾与冲突,这种角色的不协调就是角色冲突。适当的角色冲突能提醒教师不断反思和进步。当角色冲突难以适应时,就会引发教师的焦虑,令教师无所适从,同时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诱发倦怠感。尤其刚接手班级的新教师,需要在适应工作环境的同时,紧跟课改的步伐,面面俱到,工作压力更大。
二、消除教师倦怠感的建议
(一)外部建议
在社会中应当以正面的舆论导向为基础,提高教师的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获得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目前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师工资等待遇的提高,改善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及生活的相关政策,正是为教师增加了一份职业安全感和职业满意度。另一方面,目前教育部提倡的为教师减负,明确工作职权,都有助于教师角色的确认,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
在学校中,可进行双重辅导。在工作上,对新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明确职业角色,缓解新教师的角色冲突,提高自我效能感。帮助新教师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安排前辈的学习分享,让新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充实自我,增加“底气”。通过学习,教师对于自身的定位更加准确,对于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学校需结合教师所处的工作岗位、工作年龄以及在职业方面的实际需求,做好规划辅导工作,让教师在今后的教育工作岗位上,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明确接下来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方向,以便其在面对具体工作任务时展现出较强的动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可感和归属感。在职业规划与辅导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师的真实需求,设置更富有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并在岗位职能安排的过程中要切实考量教师的规划需求,以便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顺着自己想要发展的轨迹进行不断完善与自我提升。在职业规划期间还需要真正站在教师倦怠感的角度着手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在岗位领域所展现的倦怠情绪以及具体的形成诱因。之后,从多个层面着手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要加强多元化培训活动,科学组织与实施,从专业层面着手给予其正确的辅导,让教师能够在面对教育工作时展现出积极的心理。学习和掌握更加先进的育人思想,获得更丰富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以便在今后教育工作中能够基于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对教育活动和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让其能够获得较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动力,减缓倦怠情绪。在心理上,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从团体中获得社会认同。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样能提高教师幸福感。同时对于有困扰的教师进行疏导,积极沟通,引导教师抒发负面情绪,树立积极的态度。为了让教师能够摆脱倦怠等负面情绪,获得较强的工作动能,学校需科学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针对教师的优异表现要分别从物质上、精神上等多个层面着手进行合理的激励,让教师在获得肯定和支持之后,能够对接下来的教学研讨与创新产生较强动能。并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各项教学活动,进而真正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职能地位,为教育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实践。在加强教师心理干预和疏导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以及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存在的压力负担,构建心理疏导中心,为教师提供更加全面而优质的心理疏导服务。以便其在出现心理困惑以及表现出倦怠情绪时,则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及时得到排解。
(二)内部建议
消除教师倦怠感,个体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获取的。教师应当懂得适当调整自身的归因风格,由外倾向内倾调整,转而关注自身的成长,懂得疏导,认同自己,在工作中寻找幸福感和成就感。工作之余,约三两好友小聚,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体质锻炼,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充实。面对心中的负面情绪应当懂得抒发,例如找亲朋好友倾诉,听听舒缓的轻音乐,在休息日出门散心。负面情绪是生活中必然会接触的,教师更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疏解内心的负面情绪,时刻让自己保持身心愉悦,远离职业倦怠。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做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以便在面对教育工作领域的各项难题时,能够以更加清晰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从容地面对,进而缓解倦怠感、疲劳感和其他负面情绪。通常情况下,教师出现倦怠感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为了真正让自身产生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作为教师需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习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便在针对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在良好素养的支撑下,就具体的育人方案加以优化,以提高整体的育人效果,改善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班风学风。不仅如此,身为教师还需在面对具体的教育和学生管理等各项问题时,要保持冷静,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诉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教育和管理方案,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让自身获得较强的职业成就感。除此之外,身为教师还需做好自身心理有效调节,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进行自我疏导。之后,面对实际问题,深入分析其内在诱因,找到正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在面对工作上的难题时,能够灵活地疏导。继而始终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在降低倦怠感的前提下,更富有动力地就今后的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进行深入探索。
总之,职业倦怠已经是教师职业中一个常见心理现象。这个问题不仅给教师们带来身心的伤害,更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社会、学校、教师都应当重视,积极地、理性地去面对。教师,尤其新入职的教师,更应当提前准备、积极预防,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工作中寻找幸福感、成就感,用健康的身心投入到伟大的教师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