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绘画心理的绘画色彩教学策略
2022-11-27杨婷婷
杨婷婷
(苏州市吴中区车坊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幼儿美术教育是记录儿童生活,表达儿童观念、情感和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显现出儿童生命的需要,并使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而色彩能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幼儿借助绘画色彩对自身眼里的世界进行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只有聆听幼儿绘画色彩中表达的相关信息,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从而开展更为高效的绘画教育。
一、幼儿绘画色彩的相关概述
(一)绘画色彩
绘画色彩指的是色彩在绘画活动中的运用。幼儿出生于充满色彩的世界中,但对于色彩的感受是伴随其感知的增强而逐渐丰富的。三个月大能够辨别绿、蓝、黄、红四种基本色。三至四岁的幼儿能够分辨紫、蓝、天蓝、绿、黄、橙、红七种颜色的97%,四岁之后则能够达到100%。同时对于颜色细微区别能力于四岁以后逐步发展。在色彩运用过程中,幼儿对于颜色的敏感性与情感表达能力逐步增进。
(二)色彩心理反应
色彩心理的反应及变化是尤为复杂的,其不仅仅属于视觉上的陈述,更是通过视觉上升到知觉与感情,再转为更高层次的意志与思想象征等表现。受心理层面因素的影响,人们观察颜色时会产生反馈,从而生成心理因素的视觉感。例如,白色代表的是纯洁,其干净与纯真,能够引申出善良与信任等积极性质的意义。
二、色彩对幼儿绘画教学的意义
在针对幼儿的绘画教学中,色彩始终是关键,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普遍而言,幼儿在面对自身喜欢的色彩时,会感觉到身心愉悦,由此进一步提升其行为活动的敏捷性,情绪也会更加稳定。假如长期让幼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接触部分色泽较深且具备消极性的颜色,则将会给幼儿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也会进一步出现如行为呆滞或情绪暴躁等不良现象,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与智力的健康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学中色彩的重要性。所以说,在开展实践绘画教学时,最关键在于能够恰当科学地运用色彩这一元素。另外,相关研究指出,色彩同样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幼儿智力,相比长时间接触自身厌恶色彩的幼儿,长时间接触自身喜欢色彩的幼儿在智商方面高出将近12%的比例,长时间身处暗淡色彩中,将导致幼儿智商受到限制,无法提升,同时也会使得色彩的催化作用失去效用。
在进行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科学恰当且有效地应用色彩元素,尽量让幼儿们长期接触大自然,尽情体会大自然的优美,了解生活中色彩的变更,不管是蓝天抑或是艳丽鲜花,都应当要求幼儿们通过视觉或触觉的方式,例如观察、触摸等,将自身感受到的色彩借由立体取代抽象,从而让幼儿们的鉴赏能力得以提升。身为教师,理应创新绘画教学模式,不再采用以往模仿绘画的方式,而是应当积极鼓励幼儿,并要求他们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身所见事物,从而极大程度地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成人与幼儿对儿童画中色彩运用的认知差异
(一)成人眼中的画笔是工具
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的审美感官追求的是更高要求的审美主体,因此一幅绘画已然不单纯是画,更多情况下是将其当成作品。此时画笔在画家的眼中就是工具,也更侧重于是一项“高级选项”,借由画笔,将脑海中的灵感实现于画纸。为创作高品质的画作,成人们会在构思、材料准备、排版及勾勒等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原因就在于技巧方面决定着成年人画作的价值与意义。而从本质上看,幼儿绘画相比成年人的绘画最大区别就在于两者对于画作的追求,一方追求的是人格价值,而另一方则追求的是社会价值。一旦幼儿觉得今天心情很美好,那么他就存在极大的概率自主绘画来表现自身心情,画作上或许只存在任意画的两条线,或许随意用颜色涂鸦,又或许在画小人时转变为画小树,归根结底,幼儿就只为了表现其开心的情绪,画什么无关紧要,就只是为自己而绘画。而从成人们的角度来说,绘画就相当于艺术,如果只是用绘画表现开心情绪未免小题大做,就算是画家心情优美想要创作,那么他也会优先构思,不会无意义地涂鸦,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就使得目的性的创作画作已成为必然。因此在成年人的角度,不会因为愉悦欢喜等情绪而一时兴起开始绘画。而当人们不再追求绘画的自身过程,那么作为画作中关键组成元素的色彩地位必然会获得提高,所以当看见一幅画作时,众多成年人首先关注的重点就在于色彩方面。
相比幼儿,成年人追求的是更高要求的色彩搭配、调和及排版。比如说在油画创作时通过丰富色彩体现物体真实感,创作水彩画时为表现通透温软等视觉成效采用水溶解颜料,而水墨画则在表现层次感时采用墨色层叠渲染技术等,在成年人看来,画作的生命基本都是通过其色彩提供的。哪怕是类似于抽象画派代表人毕加索,或者印象派梵高等大师的画作,正因为他们独特的色彩搭配以及线条塑形,刺激了人们感官,才让人们觉得他们的画作充满美感。
(二)幼儿眼中的画笔是精灵
当孩子们人生第一次拿起画笔的瞬间,他们心里想的是通过这支笔画什么事物:当其看见一棵树时,想的是要将眼前的树木画出来。画笔就好似一个开关,打开了幼儿新世界的大门。当进行绘画行为时,并非色彩让幼儿情绪激动,反而是绘画这一活动。幼儿园的孩子们基本都处于3—6 岁的年龄段,此时的幼儿基本处于象征及图示时期的绘画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孩子绘画进程首先在于将乱涂的线条进行分离,而后为基础形态,最终通过结构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来。但是因为缺乏美感思维,绘画创作动机缺乏自主性,所以幼儿们在绘画过程中更侧重于塑形而非色彩方面。就好比说幼儿在绘画房子前,脑海中设想的基本都是房子外形的设计,所画房子应该是方形还是圆形,又或者是其他形状,如何对房子进行装饰才能让房子更好看,至于房子的色彩方面,只有在其将房子塑形成功后才会思考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幼儿并不在意事物的固定颜色,不会通过相应色彩来装饰画作,单纯地依靠感情来使用色彩,所以倾向于间接地选择能够表达他们潜意识情感的颜色。
通过开展绘画活动时沉浸其中的各个幼儿就能知道,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是喜欢绘画的。无论是薄白纸、厚卡纸,还是色彩斑斓的蜡光纸,又或是废料纸等,其空白处都是孩子们手中画笔的展现区域。从他们的画纸上,我们能够看到众多光怪陆离、古怪稀奇的神奇事物,如三角眼的猫或者彩色熊猫等,而后他们还将这些趣味又神奇的事物填充各种各样的色彩。我们会看到彩色的熊猫、彩色的树叶等,幼儿们会通过自身的大脑、想象力及理解力诠释眼睛看到的事物,随心所欲地进行绘画。
四、基于幼儿绘画心理的绘画色彩教学策略
(一)借助生活中的色彩,引导幼儿辨识色彩的含义
色彩的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环境来展开,色彩遍布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幼儿的色彩教育,合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强化幼儿对于色彩的认知,让幼儿能够对色彩产生具体的印象。例如,太阳的颜色属于红色,因而设红色往往会代表“热”。教师应当让幼儿感悟色彩的内涵与特征,帮助幼儿厘清色彩事物间的联系。教师能够借助游戏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色彩的类型,帮助幼儿构建色彩体系,引导幼儿主动对色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总结,强化幼儿对于色彩的了解程度,提升幼儿对于色彩辨识能力,指引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色彩,以此来提升幼儿的创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教会幼儿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并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
(二)创新美术活动的方式,由个体的绘画改为集体创作
色彩心理属于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教师组织绘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关注到幼儿的心理感受,借助色彩调节的方式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需有效地利用相关材料及设备,深入研讨绘画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案,使得色彩价值能够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提升绘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关于绘画活动常规的做法就是幼儿个体创作,教师提供一定的主题和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教师在旁指导。这种美术活动的方式,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但针对幼儿的色彩偏爱与色彩实际应用存在差异的情况,建议创新美术活动的方式,把幼儿个人的绘画改为集体的创作。这里所提到的集体创作意为几人或多人一组在同一幅画面上进行创作,虽然幼儿在色彩偏爱上是趋向于一致性的,但存在性别差异,所以男生和女生同时创作可以促进幼儿在性别差异中色彩偏爱之间的交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物体固有色的幼儿与完全按照自己的色彩偏爱进行创作的幼儿会有一番争论,但这种争论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色彩的感知,使大班幼儿在未来的绘画创作当中不完全依照个人主观去进行创作,而是用写实主义的标准来关注真实,关注物体本身。这种在集体创作中进行的讨论,能够帮助幼儿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思维,能够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在集体中获得个人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
(三)丰富幼儿色彩欣赏,增加幼儿绘画经验
幼儿的色彩写实性与形式内容不一致,是大班幼儿在发展当中存在的正常的问题,幼儿的年龄基本在三到六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是有限的,他们接触到的美术作品也是有限的,所以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感知也是有限的。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性,使幼儿存在写实性与形式内容不一致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丰富幼儿的色彩欣赏,增加幼儿的绘画经验。早期幼儿对颜色是直接的审美感知,幼儿偏爱明亮色彩的美术作品,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的作品,并且他们的色彩审美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对幼儿来说,他们现阶段的色彩感知能力,往往是对事物浅表层次上存在的感知和理解,并不能够做到真正地深入感知和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不同主题的绘画作品,指导大班幼儿感受作品的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要素,通过这些欣赏的过程,逐步地丰富大班幼儿对色彩的了解和把握。二至七岁的幼儿处在艺术符号感知的优势时期,所以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经典的艺术家的色彩作品,比如梵·高的向日葵系列,在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应该给幼儿提供其他类型的作品,比如抽象画《百老汇的爵士乐》、农民画《杨花三月》和《哈里昆的狂欢》等等。因为在正确的教育干预下,大班幼儿能够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这样可以改善大班幼儿色彩偏爱的僵化思维。在给大班幼儿提供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给大班幼儿欣赏手工、雕塑、泥塑、建筑等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更大程度上打开大班幼儿的思维大门,提高大班幼儿的想象力。
(四)针对幼儿绘画情绪表现,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的色彩应用与情绪的表现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在受到情绪影响时,它的色彩应用以及作品的表现都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大班幼儿的色彩情绪做好环境铺垫。教师在开展绘画活动时,要努力创造一个温暖轻松的环境,使幼儿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能够减少幼儿受情绪的影响程度。第二,教师在开展活动时的材料准备,应当体现充分充足的特点,能够满足幼儿表达自身情绪的需要。丰富多样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体验和尝试的机会,通过对不同的画笔、颜料、结构和层次的不同感受,来宣泄幼儿自身的情绪,这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且有意义的一种手段,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去选择不同的材料使用,获得对色彩的认识和创造性。第三,教师应当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情绪,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转移幼儿对自身情绪的态度,尤其是当幼儿受到消极情绪影响程度很深的时候,幼儿的涂色容易陷入重复使用自己讨厌的颜色当中,这样会对整个绘画活动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适时地指导幼儿,开导幼儿,让幼儿减少甚至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第四,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地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去进行创作,在这种创作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到色彩创作的乐趣。
结语
综上所述,色彩的应用及表现是贯穿在幼儿整个美术活动当中的。幼儿教师开展绘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来了解幼儿性格特征,从多方面对幼儿的绘画色彩感进行培养。教师应当注重色彩在绘画教学中的运用,强化幼儿对色彩的认知,增强幼儿对于色彩的辨识能力,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