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创新促进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
——基于某高校的调研及思考

2022-11-27高宏峰胡克波

财政监督 2022年14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高宏峰 胡克波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管理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等措施。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以下简称“中办50号文”)的出台,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有力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科研事业快速发展。为全面了解高校落实国家财政科研政策推动科研发展情况,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N大学为对象,通过走访座谈、问询核实、查阅资料等方式,结合日常预算监管工作,对高校“十三五”期间科研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促进科研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从调研情况来看,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办50号文精神,按照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引领,紧紧围绕大学发展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从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和用好政策支持等四个方面发力,稳中求进、进中突破,逐步形成从基础科研到创新技术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十三五”期间该大学取得国家二等奖以上的主要科技成果奖66个,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7个,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5个、国家技术发明奖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7个、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个;教育部奖49个,包括自然科学奖33个、技术发明奖4个、科技进步奖12个。获得省及国家专利类奖项10个,发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研成果论文17篇。两院院士与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全校高层次人才占比已超过全体专任教师的30%,学术浓度和人才密度均居全国前列。

(一)创新管理机制方面

1、创新科研组织新模式。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通过抓核心抓重点带动整体、分层次分类型调动全局,形成科研任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科研组织新模式。

2、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认真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和科技评价要求,破除“唯论文”标准,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创新环境。一是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以科研质量和成果贡献为导向,推行分类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二是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激励机制,增强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3、实施卓越研究计划。一是着力团队联合攻关。对于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在科研组织上打通和跨越学科体系,着力团队联合攻关,形成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避免搞“片段式”科研。二是鼓励优秀科学家揭榜挂帅,牵头组建团队开展科研。三是推行科学培育立项制度。科研选题经过反复互动研讨、凝练,从一次性评审转变为专家组培育推动立项,成熟一项、启动一项。

(二)科研人才建设方面

1、持续增强引育并举的高校人才发展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断壮大高层次引才规模:依托每年国际学术会议,赴海外招聘高层次人才,走出去“长臂引才”;举办四届“青年学者前沿论坛”,邀请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请进来“零距离”引才;搭建多维度立体化人才宣传平台,宣传人才政策和引进信息,常态化“招才进宝”。在人才培育方面,不断增强高层次人才核心竞争力,改革优化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强化聘期目标考核与发展性评价,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一流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双高峰。

2、优化“头雁工程”为牵引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一方面,实施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四大计划。即:引进和培养全球顶尖人才、学术杰出领军人物的高层次人才的“擎天计划”,促进青年学者跨越学科、领域等发展瓶颈的“跨越计划”,提升青年学者阶段性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和学术潜力等综合评估的“腾飞计划”,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资助青年学者的“毓秀计划”。另一方面,完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四项制度,即:学科队伍规划制度、教师准聘长聘制度、教师薪酬激励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1、修订完善制度办法,护航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修订完善并配套制定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办法,规范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力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

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引领促进产学研用融合。一方面,持续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建设和管理,组织牵引与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式科技攻关研发工作。目前已设立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26家,其中正在运营的有22家。另一方面,鼓励并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加强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目前学校主要参与省级产学研项目5个。

3、创设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设立“N大学技术创新基金”,打通“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培育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和技术转移人才,有效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四)用好财政科研政策方面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科研“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一是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二十余项,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二是强化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管理,细化岗位要求,强化岗位职责,规范间接费用开支;三是采取电子化报销、简化手续等措施,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问题,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提升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助力科技研发。

2、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优化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和使用方向,发挥资金引导效应,保障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充分支持和引领学校科研发展,持续提升学校科研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注重项目绩效管理。按照科研绩效管理要求,分类制定科研项目结题和绩效考核(结题验收)管理办法,扎实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着重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重大原创性科学价值,强调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对学校5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学校107项结题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良好,部分项目优秀。

二、制约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调研发现,对于中办50号文的执行效果,高校科研在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换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科技创新与科研发展的因素,需要予以关注。

(一)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需进一步增强科学性和规律性

1、科研项目分类评审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还较为偏重发表论文的数量,重视实用的性指标不够;偏重英文论文评价,忽视中文论文建设。项目分类评审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进一步优化。

2、科研项目验收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项目验收的时效性有待提高,部分项目验收周期过长,项目相关人员出现流动,项目验收合格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同时增加维持项目验收运转费用;后续的项目验收档案管理规范性不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不利于科研成果归档建库和今后查询利用。

3、科研支撑平台管理需进一步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重要实验平台、仪器性能开发使用的专业化程度不足,未能发挥更大效益;尚未建立健全科研中可以利用的二手设备、仪器的功能评估、保障机制,以降低研发费用,减少科研人员承担的风险。

(二)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方面需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一是间接经费与直接经费的范围和内容区分需进一步细化明确,便于规范执行。二是经费包干制试点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管理办法,应进一步明确人员绩效支出的比例。三是对于部分科研项目验收时需要耗材的,可以允许在项目结题中留有专用验收所需耗材的经费。四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亟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渠道需进一步拓展。五是经费投入应适当集中,以大力支持优秀科研团队良好运转。六是个别管理办法需进一步协调配套,如国防科研经费管理与民口科研经费管理的适配性。

(三)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平台搭建

现阶段,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仍显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运转不够通畅,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处理把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激励科研人员创造贡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细化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应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发展。

(四)在科研项目监督检查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

目前,不同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检查较多,如检查、评审、验收、审计等,检查的项目内容大致相同。重复性的检查类事务,耗费科研人员较多时间、精力和报送资料费用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

三、进一步促进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1年国办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促进高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各地和有关部门单位要贯彻落实国办32号文精神,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见效为根本,着力强化政策落地落实落细。一是有关部门抓紧修订原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细化规定要求,完善配套办法,指导督促各地区和相关科研部门落实国办32号文精神。二是各地区按照国办32号文部署要求,参照新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实际,修订本地区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快国办32号文精神和政策要求在本地区落地。三是科研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国办32号文精神和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抓紧修订本部门本单位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着力本部门本单位细化落实政策规定,并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相衔接,落实经费使用主体责任,重在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科研高质量发展。

(二)把握三个关系,解决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最后一公里”

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的“放”与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有效性的“管”之间的“度”的问题。因此,各科研项目单位要细化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把握好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与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有效性之间的平衡点,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落实经费包干使用与加强财务管理、资金使用合理规范之间的关系。要以科研成果为目标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能,改革完善现行科研财务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最大化落实科研经费包干使用自主权。二是落实经费包干使用与执行单位内控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规范单位内控制度,强化经费使用主体责任和自我约束机制,最大化落实科研经费包干使用自主权。三是落实经费包干使用与发挥财务助理职能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和完善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财务助理在经费使用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作用,财务助理要坚持规范支出管理,提醒并协助项目负责人规范执行经费使用、财务管理规定。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的关键一点是要结合单位实际,探索制定相关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禁止性行为,既有效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又不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做到有效监管。

(三)优化评价机制,全面激发相关主体创新活力

1、强化绩效意识。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项目管理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绩效意识,在管理监督检查中突出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实现从注重过程规范向注重绩效结果的根本转变。

2、明确评价导向。着重研究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要求,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做到绩效指标科学合理、突出重点,不断完善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加强结果运用。优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评审工作,着力强化评价评审结果运用。项目管理部门要将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后续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要在资源(如结余资金)配置上体现绩效导向,把科研资源向优秀的人才和团队倾斜,谁能干、谁干得好,就支持谁,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四)推动成果转化,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质效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已连续多年专利授权数位居世界第一,但2020年我国科研单位和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11.3%、3.8%。在大力推进科技研发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平台部门力量,加强学校等科研单位与企业、项目主动对接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加大需求引导科研项目立项力度,紧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重大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引领科研重点方向,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落实转化收益对完成人和为转化作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五)完善监督检查,为促进科研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完善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协调各监管部门,统筹检查、评审、验收、审计等各监督检查事项,增强监督检查合力,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和监管信息共享共用机制,避免重复检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2、强化项目单位主体责任。项目单位要强化内控管理,明确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负面清单,增强单位和科研人员自律意识,强化自律行为,确保科研经费合理规范使用。

3、加强监督检查结果运用。建立健全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信用记录管理,对严重失信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实行追责和惩戒;同时,充分认识科研活动规律,对尽责无过错的科研人员实行免责,既不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又为促进科研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