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平水韵研究的新局面
——以元刊本《平水韵略》为中心

2022-11-26黄金灿

关键词:新刊刘氏

黄金灿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有清一代,韵学尤为昌明,故论平水韵源流甚备。溯其源则由金元而唐宋,由唐宋而魏晋六朝乃至先秦两汉;讨其流,则由金至元,由元及明。大要皆能沿波讨流,正本清源,并且往往能在前辈研究基础上,做到后出转精,不少卓见时至今日仍有较高参考价值。本文拟以元刊本《平水韵略》为中心,对清代学者的论述做一番学术史的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旧观点:平水韵为刘渊所创

平水韵之名,自明清以来广播于人口,一般认为其名源自于平水人刘渊。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虽已不存,但由于《古今韵会举要》的大量采摭,依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古今韵会举要》卷一曰:

近平水刘氏《壬子新刊韵》,始并通用之类,以省重复。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一十七韵,今因之。[1](P23)

按此书在平水韵前期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其“近平水刘氏《壬子新刊韵》,始并通用之类以省重复”之说,几成定论。其书不仅沿用平水韵的韵部划分,还大量用刘氏韵书增添的韵字,自此之后,刘氏《壬子新刊韵》遂逐渐扬名天下。嗣后阴时夫、阴中夫兄弟辑注《韵府群玉》亦参考平水韵,例如《韵府群玉》卷五“四豪”曰:“璈,平水韵增。”[2](P203)《韵府群玉》卷十六“二十六宥”曰:“廇,中庭也……《监韵》在尤韵,惟《平水匀(韵的通假字)》又收在此中。”[2](P634)可见其书对平水韵亦有采摭。

明人著述言及平水韵多将著作权归为刘渊,例如《说略》卷十五即著录有“刘渊平水韵”[3](P620);《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八“六书考·书评下·书目”亦著录曰“《平水韵》,刘渊撰”[4](P2839);并亦认同从刘渊《平水韵》到《韵会》的传袭脉络,例如卷一百八十五“六书考·韵学”著录“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并引述曰:“江南监本免解进士毛氏晃《增修礼部韵略》,江北平水刘氏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互有增字,今逐韵随音附入,注云毛氏韵增,平水韵增,凡二千一百四十二字”[4](P2796);皆是其证。

清初学者在论及平水韵的分部时,仍认为创始者即是刘渊,例如费经虞(1599-1671)《雅伦》卷二十六曰:“古二百六韵,黄公绍会刘渊、毛晃并为一百七韵”[5](卷26,P13)。清儒首先以洪钟之响发韵学之奥者当然要首推顾炎武(1613-1682)。其《音学五书·音论》卷上“唐宋韵谱异同”曰:

平声三十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一十七韵,乃元初黄公绍所纂,其目录云:“依平水刘氏《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通用之韵,为一百七韵。”刘氏名渊,壬子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自元至今,词人相承用之。

公绍元人,乃独从刘氏所并而次之为书,后代词人因仍莫觉。夫学唐诗而用宋韵,又宋末年刘氏一人之韵,岂不甚谬,而三四百年无能辨其失者,又可与言三代、秦、汉之文乎?[6](P50)

亭林于韵学主张复古,故于“平水刘氏,师心变古,一切改并”,颇有微词,然于《唐韵》分部与刘氏《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之异同已经论述颇详。又,亭林《音学五书叙》所论,亦堪称一篇简明的韵书史,于魏晋以下至清初的韵书演变源流甚了然,除其复古意愿过于强烈外,几无可议者。要而言之,亭林对平水韵的初创者为刘渊也并无异词。

以顾炎武的论述为代表的韵书发展观可谓主流的、教科书式的意见,有清一代相当数量的学者都始终未能越其藩篱,这些学者也都一直认为平水韵的初创者为刘渊。例如,冯辰《李恕谷(1659—1733)先生年谱》卷三曰:“癸未四十五岁……冯钦南问四声,先生答之曰:‘古无四声之说……迄宋有《广韵》《集韵》等书,至理宗朝,平水刘渊定为韵本,颁行于淳祐壬子,名《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今世所用者是也。’”[7](P78-79)方东树(1772—1851)《考槃集文录》卷三《佩文广韵汇编序》曰:“自平水刘渊首并《广韵》之部,逮于黄氏公会,阴氏野夫,今韵盛行……”[8](卷3,P13);陈庆镛(1795—1858)《籀经堂类稿》卷十八《小学策对》:“黄公绍《古今韵会》曰:江南监本免解进士毛氏晃《增修礼部韵略》,江北平水刘氏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互有增字,旧二百六韵,刘渊始并为一百七韵是也……”[9](卷17,P22);陈其元(1812—1882)《庸闲斋笔记》卷四:“嗣有平水刘渊仍《礼韵》而通并其部分,至元黄公绍仍《刘韵》而广其笺注,最后有阴氏兄弟著《韵府》,取各韵书大加刊削,颇多遗漏,当时并不推为善本,然自明初到今,相沿用之……”[10](卷4,P27);等等。诸公或因年辈较早,或因信息不发达,虽于韵书史之纲目了然于胸,但均未言及平水韵诞生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即王文郁。

二、新材料:发现王文郁《平水韵略》

黄汝成(1799—1837)为《日知录》作集释,在“古诗用韵之法”条后引《音学五书·序》作佐证,对《音学五书·序》的内容又引“钱氏”说申述之,其中论及韵书史已经非“教科书式”的纲目所能容纳:

元初黄公绍《古今韵会》始并为一百七韵,盖循用平水韵次第,后人因以并韵之咎归之刘渊。今渊书已不传,据黄氏《韵会凡例》称,‘江南监本免解进士毛氏晃《增修礼部韵略》、江北平水刘氏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互有增字。’而每韵所增之字,于毛云“毛氏韵”,于刘云“平水韵”。则渊不过刊是书者,非著书之人矣。予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家,见元椠本《平水韵略》,卷首有河间许古序,乃知为平水书籍王文郁所撰,后题‘正大六年己丑季夏中旬’,则金人,非宋人也。考己丑在壬子前,廿有三年,其时金犹未亡,至淳祐壬子则金亡已久矣。意渊窃见文郁书,刊之江北,而去其《序》,故公绍以为刘氏书也。[11](P1178-1179)

钱氏即著名学者钱大昕(1728—1804),其说出自《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平水韵”条。钱氏断言“渊不过刊是书者,非著书之人矣”“文郁在刘渊之前,则谓并韵始于刘渊者非也”“今考文郁韵,上声拯等已并于迥韵,则亦不始于时夫矣”[12](P96-97),可谓惊人。平水韵乃刘渊所刊,阴时夫复略加归并,这是数百年普遍流行的看法,钱氏有何凭据,竟能断言并非始于刘渊,即便进一步归并之功亦不能独属阴时夫?虽有此疑问,及见其论证乃涣然冰释,原来因其“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家见元椠本《平水韵略》”。可知钱大昕所以敢于下此论断,乃是有幸得见他人未见之秘籍,即元椠本《平水韵略》(今国家图书馆藏有元至治间刊刻、大德丙午重刊本)。宁忌浮先生认为王文郁的《新刊韵略》乃钱大昕发现,未确,更早的发现者当是黄丕烈。[13](P61)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二十七《跋平水新刊韵略》曰:

向读昆山顾氏、秀水朱氏、萧山毛氏、毗陵邵氏论韵,谓今韵之并始于平水刘渊,其书名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访求藏书家,邈不可得,未审刘渊为何许人,平水何地。顷吴门黄荛圃孝廉得《平水新刊韵略》元椠本,予假读之,前载正大六年己丑季夏中旬河间许古道真序,其略云……是此《韵》为文郁所定也。卷末有《墨图记》二行,其文云‘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轩王宅印’,是此书初刻于金正大己丑,重刻于元大德丙午,其云中和轩王宅,或即文郁之后耶?[14](卷27,P19-21)

可见钱氏见书之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问,做了很多推测,但并没有下很绝对的结论,因为文献不足征,很多问题只能暂付阙如。钱氏于此文后又附馀论曰:“《许序》称平水书籍王文郁,初不能解,后读《金史·地理志》,平阳府有书籍,其倚郭平阳有平水,是平水即平阳也。史言有书籍者,盖置局设官于此,元太宗八年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平阳,当是因金之旧,然则平水书籍者,文郁之官称耳。刘渊亦题平水,而黄公绍《韵会·凡例》又称为江北刘氏,平阳与江北相距甚远,何以有平水之称?是又可疑也。”[14](卷27,P21)钱氏又提出刘渊既是江北人,然江北与平水的距离很远,为什么刘书也题平水?考《古今韵会举要》卷一有“近平水刘氏壬子新刊韵”之语,“平水刘氏”乃是单独出现,显是指刘渊的籍贯或郡望。至于平水远在黄河以北,距长江甚远,何以其前会被冠以“江北”二字,大概是由于黄公绍乃南方邵武(今属福建)人士,对北方地理不甚熟悉之故,故而将文化意义上的北方笼统视为“江北”。钱氏自言见此书于“吴门黄孝廉丕烈家”,又言“顷吴门黄荛圃孝廉得《平水新刊韵略》元椠本,予假读之”,则新发现者中,黄丕烈当是更早之人。按黄丕烈(1763—1825)号荛圃、佞宋主人等,乃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考《黄荛圃先生年谱》卷上曰:“乾隆六十年乙卯,三十三岁……四月廿八日,匪石至先生家,见刘平水《新韵》,宋本《新序》(《匪石日记》)。”[15](P11)此则记载乃是据钮树玉《匪石日记》录入,知荛圃确藏有“新韵”(平水韵相较于宋礼部韵而言为新韵)一部。

三、新焦点:王、刘韵书之先后

自黄丕烈藏元椠本《平水韵略》出,平水韵源流史又起波澜。清人遂多有一改前说,而明确认为“平水韵”乃实创于王文郁者,例如李慈铭(1830-1894)《白华绛柎阁诗集》卷癸《题岘樵枌东老屋校韵图》诗有“疵议丛刘渊,创始实文郁”之句,自注曰:“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出,于正大六年已并二百六部为一百六部,先于南宋刘渊淳祐《新刊礼部韵略》二十四年,又上声已去拯韵亦非始阴时夫也。”[16](卷癸,P3)此亦是略承钱大昕说。顺带一提,刘渊是江北人,即便长江以北仍有南宋疆土,但李慈铭却直接说他是南宋人,还有不少清代学者似乎也这么认为。这可能都是受顾炎武影响,因为他多次提及刘渊都是以宋理宗作为时间标记,这难免给人留下刘渊就是南宋人的印象。当时金朝已经灭亡,元朝还没正式建立,所以后人就从情感上或者说是从大概时间上将刘渊说成是南宋人,其实并没有史料根据。钱大昕所言许古《序》乃判断平水韵著作权是属于王文郁还是属于刘渊的重要依据。陆心源(1838—1894)《皕宋楼藏书志》卷十七“《新刊韵略》五卷,影元抄本,金王文郁撰”条录此《序》全文,中曰:

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庵老人曰:稔闻先《礼部韵》,或讥其严且简,今私韵岁久,又无善本,文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既详且当,不远数百里敬求《韵引》。仆尝披览,贵于旧本远矣,仆略言之。正大六年己丑季夏中旬,中大夫前行右司谏致仕,河间许古道真书于嵩郡隐者之中和轩。[17](P192)

此《序》撰于正大六年己丑(1229),据中“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庵老人”云云,知王文郁确为金人,且其书定稿于正大六年己丑(1229)之前不久。《皕宋楼藏书志》著录之本为“影元抄本”,当即是出自黄丕烈所藏之元椠本。陆心源在录此序全文之后,复录有《圣朝颁降贡举三试程序》《壬子新增分毫点画正误字》二题,虽未录其正文,据此可知元椠本《平水韵略》收有此二篇文字。《壬子新增分毫点画正误字》题曰“壬子”,考正大六年己丑前一壬子,当金章宗明昌三年暨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后一壬子当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前一壬子未见金朝有修韵之事,而后一壬子正是刘渊韵书刊印之时。此本既为元椠本,知并非王文郁生前之本,乃是元人重新刊印,故得以将后出的刘渊韵书中的《壬子新增分毫点画正误字》录入书中。故此本的价值在证明王文郁在刘渊之前曾撰《平水韵略》一书,但不能反映王文郁书的原貌。郭尚先(1785—1832)《郭大理遗稿》卷八《书吴修龄围炉诗话六卷后》曰:

其论古韵,殊昧昧,盖未见顾亭林《音学五书》,又菲薄明人过甚,于陈第、杨慎之推寻古音,亦概置之,又数言平水韵,不知刘渊乃书估,窃金源王氏书也。[18](卷8,P10)

郭氏认为“不知刘渊乃书估,窃金源王氏书也”,亦认为王文郁书在前,刘渊书在后,在这一点上其立论依据与钱大昕相同。但其认为刘渊乃书商,窃《平水新韵》,更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言外之意,刘氏未有建设,不知何据。瞿镛(1794—1846)《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七“《新刊韵略》五卷,影钞元本”解题,于此本之意见值得重视:

此书不著撰人姓氏,简首有许古道真《序》,作于正大六年……卷末有墨图记二行,云: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轩王宅印,是出王氏后人所刻,已非文郁之旧矣……未可谓刘氏袭是书也,要之刘书虽不传,而《韵会》所引可据,王氏书经后人重刻,增易不足据为定证,安知非文郁后人当阴氏既并一百六部之后,因删减刘书以成之者耶?[19](P115-116)

按瞿镛所见《新刊韵略》五卷,亦是影钞元本,当亦是出自黄丕烈元椠本。其《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在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之前,其言此本不著撰人姓氏,较之陆《志》径题作“金王文郁撰”更为慎重且符合实情,参考钱大昕“予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家见元椠本《平水韵略》,卷首有河间许古《序》,乃知为平水书籍王文郁所撰”之语可见,此本原未题撰人名氏,据卷首许古《序》方知为平水书籍王文郁所撰,大昕所见为元椠本,瞿镛、陆心源所见俱为影元本,而瞿氏所述与钱氏所述相合,可知其所述更接近实际情况。瞿镛的看法是,元本《平水韵略》可能是出自王文郁后人改定,并参考了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说,不是刘渊窃取此本,而是此本参考了刘渊本。然此本即非王文郁旧本,则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否参考过王文郁旧本即无从据此本推定。

本来《礼部韵略》就因是考试必备参考书而具有递修性质,每逢考试前夕,必出新版,需要改动之处则刊削替换之,不需要改动之处则仍旧保留之。如此则刘渊书即便承袭王文郁书,亦不得谓之剽窃,观《壬子新增分毫点画正误字》一篇,可知此当为王文郁旧本所无,而刘渊壬子刊书时新增,后复经王文郁后人收入元椠本《平水韵略》中。另外,许古《序》称王文郁为“平水书籍”,则“书籍”或是官名,其书具有官修性质,在当时应已产生一定影响;许古《序》又言王文郁“携新韵见”,“新韵”者,新《礼部韵略》也,宋、金虽是不同政权,但金代科举亦使用《礼部韵略》,而此书在金代必定亦曾经过屡次递修,故而王文郁所撰得以称“新韵”,其书名为《平水韵略》,“韵略”者,显为《礼部韵略》之简称,则此书之名亦可称为“正大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与刘渊的“壬子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惟刊印时间先后有别,或许正是因此,郭尚先断言“刘渊乃书估,窃金源王氏书也”,刘渊既有新创,则为承袭,非窃也。

既然有平水人王文郁“新韵”(《平水韵略》之名亦不排除乃文郁后人或元人所加)在先,则“平水韵”之名不当首属刘渊。本来,刘渊书亦未自称“平水韵”,此名乃《古今韵会举要》为行文方便约“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而成,因后人大谈“平水韵”,此名遂扬于天下。历史既已波谲云诡,后人又何必绳之一律,更不必厚此薄彼,既然“平水韵”之诞生,王文郁、刘渊二家皆有贡献,何不一并归入二人名下?清儒即已有如此行之者,刘毓崧(1718-1867)《通义堂文集》卷四《全韵玉篇跋》曰:“《全韵玉篇》,上下二卷,不署撰人名氏,亦不言刊书岁月。据书中辽字下注云:契丹,国名;汴字下注云:宋京。则作书者必在辽、宋以后矣。又据注中所言之韵,皆与王文郁、刘渊之《平水韵略》部分相同,则作书者必在王氏、刘氏以后矣。”[20](卷4,P17-18)刘毓崧“王文郁、刘渊之《平水韵略》”之表述方式已经将“平水韵”并归王、刘二家名下,既不失通达又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清人通过对新材料的比勘和对新焦点的热议,最终倾向于认为平水韵的诞生并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而是得益于长时期的文化积累与历史传承。这是颇具启发意义的科学倾向。事实上,平水韵最大特点与价值,并不在于韵字之增删诠解,而在于韵部的归并简化。韵书韵部归并的社会需求与历代韵书编纂经验的积累,才是促使平水韵诞生的主导因素。这一归并简化工作并非是王文郁、刘渊二人之独创,乃是古人逐渐总结诗赋用韵经验和语音演进规律的结果。换言之,平水韵的诞生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清人通过对新发现的元刊本《平水韵略》的研讨,逐渐认识到这一学术规律,这不仅推进了平水韵研究,也推进了古典学术的科学化。

猜你喜欢

新刊刘氏
历史上刘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清末南浔丝商兴盛的物证
往顶上跑
《江西日报·都市新刊》如何讲好“江西故事”
后母
秋天的童话
《哆啦A梦》时隔八年再出新刊
宝贝微相册8月一起来逐浪!
三月卖萌季
宝贝微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