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2022-11-26林林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旋律

林林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钢琴被誉为西洋乐器之王,具体传入中国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但中国的钢琴作品在发展和传承上却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纵观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每个阶段呈现出的特点也不同,但从具体中心和关键点考虑,艺术气息从未改变,这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核心所在。首先,站在调式角度来说,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借鉴和模仿。该种创作形式一般立足于西方音乐和声体系,在调式应用上容易受到大小调影响。其次是利用中国民族五声性调式进行作品创作。最后一种是以民间音乐特点为主的中国民族调式,属于中西方钢琴音乐的结合体,该类作品也属于目前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主体。站在和声角度来说,具备明显特点的是五声调式,这也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我国的民族音乐大多数属于五声调式,并以清角、变宫等为辅助。很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利用五声调式纵合化和弦配置,对民族乐器声音进行模仿,将我国民族音乐特性展示出来。

在钢琴作品创作起始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如1915年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以及1930年黄自的《创意曲》等等。作为中国钢琴的开端时期,很多作曲家体现出明显的西方钢琴创作痕迹,尤其是对于19世纪浪漫主义的模仿。站在具体作品角度来说,内容有长有短,曲式结构十分简单,演奏以小品为主,中国特色没有彻底表现出来。在钢琴作品创作发展期,主要的作品有《牧童短笛》、《摇篮曲》等。这一时期的作品篇幅依旧较短,而且附有标题,内容形式显得更加多样化,同时在其中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抒发出作曲家的内心感受。但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融合西方创作理念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我国得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1]在钢琴作品创作繁荣期的作品有《第一新疆舞曲》、《双飞蝴蝶》等。受这一时期的影响,钢琴作品形式和内容显得更加多样,在内容上也涉及到祖国各地,民族音乐标题性小品以及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在结构上显得十分完整,组织体系也十分丰富,能够将鲜明的民族特点展示出来。在钢琴作品创新时期,钢琴艺术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如民族器乐和民歌的改编、以民族风格为主的创作等。随着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国传统创作思维和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很多作曲家开始进行新的尝试,利用多种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逐渐彰显出新的民族特点,这也为后续少数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期,钢琴逐渐走上了音乐课堂,并与民族音乐融合到一起,从此之后,钢琴音乐开始慢慢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钢琴艺术蓬勃发展并形成了独有的艺术体系。

一、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的民族特征

(一)云南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1.改编类钢琴作品《云南民歌五首》分析。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代表地之一,素有音乐海洋的美称。另外,云南民族音乐形式多样,深受广大作曲家的喜爱。在云南民间音乐改编过程中,其创作形式主要展示出创造性特点,使云南钢琴音乐作品具备独树一帜的风格。也正是由于这种艺术积淀,云南出现了很多特色化的钢琴改编作品,如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等。《云南民歌五首》创作于1982年,完美地将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在保留民歌原有的曲调旋律基础之上,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技法,通过钢琴曲形式让民歌重获新生,使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审美特色。在音乐内容上,表现了云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在创作手法上,作曲家采用大量民间小调和民歌进行创作改编,特别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曲调,把五声调式、多声部线条的写作融合在一起,对西方这一乐器进行创造性改编,使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具有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韵味与意境。

《云南五首民歌》中的第一首《大理姑娘》完全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曲调,整首乐曲平缓舒展,委婉动听,描绘出身穿民族传统服装的美丽姑娘的动感画面。第二首《跟哥》在创作上同样保留了民歌的旋律曲调,但在其基础上运用了多声部复调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情歌爱恋的场景。第三首《猜调》采用的是藏族民间小调,表现的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场景,乐曲旋律流畅生动,通过旋律的对比、音级的变化增加了曲调的幽默风趣。第四首《山歌》通过同样的旋律在不同音区的重复,表现出空旷的山谷中歌声飘荡悠扬。第五首《龙猜调》中运用小二度音程表现了云南民间节日耍龙灯时热闹欢腾的场面。

2.原民歌作品《序曲第二号——流水》分析。《序曲第二号——流水》同样也是朱践耳先生的钢琴作品之一,创作于1956年,主题旋律来源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创作中,右手旋律完全保留了《小河淌水》的曲调旋律,左手琶音伴奏,轻柔吟唱,表现了小溪静静流淌的安静画面,小溪流入小河,再汇入激情澎湃的江河,最后全部汇入大海,表达了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到相恋相守的真挚感情。作品织体丰富,旋律优美,尤其是作者在保留民族素材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的复调创作进行探索,是一次重要的创新与尝试,为中国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整个作品按照五声调式写作,节奏舒缓,乐句起伏,复调和声线条中隐藏着非三度和弦的叠置运用,通过模进、变换、展开等手法,使单一的民歌旋律有了多线条的变化发展。和声织体丰富,多层次的复调创作思维使音乐蕴含着隐在的动力,恰当表现出跌宕起伏、暗流汹涌的流水景象。原民歌并不存在固定的拍子,在句尾,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延长。该作品被广为传唱,伴随着婉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达,将自然淳朴的民族韵味展示出来,使整个音乐节奏充满戏剧性,风格特点极为突出,成为我国民歌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2]

(二)广西壮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1.旋律特点。在音乐表达过程中,旋律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展示出音乐内容、风格特征等,旋律也是构成音乐的本质所在。民族性风格钢琴作品的旋律主要来源于民族生活,通过音乐素材的加工和提炼,可以将真实的风土人情展示出来,生命力和感染力极强。在广西壮族民歌旋律制作上,常见的有四度和五度大跳,大六度等大跳也经常出现。站在广西壮族地区方言角度来说,与大七度上行跳进十分相似,大多数作曲家均会选择这种旋律进行创作,并对人的语气进行模仿,表达心声。主要代表作包括《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壮乡情歌》等等。[3]

2.调式特点。由于民族、地区的不同,调式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可以将一些特定调式展示出来。在人类发展之初,并不知道在思想感情表达上,还要确保声音与具体的音乐规律相符,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具体音响学之中发现与音乐调式相同的客观规律。壮族民歌主要以五声音阶之中的羽调式、宫调式等内容为主。通过这些调式的应用,让壮族音乐在表达上显得更加和谐,在后续钢琴作品之中,这些调式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最终构成广西地区钢琴作品特有的效果。

(三)蒙古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1.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提到蒙古族,很多人都会想到草原和骏马。蒙古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主要集中在对自然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刻画上。例如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所创作的《山祭》,涉及到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描写。欣赏这一作品,就好像看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画面,对欣赏者的心灵极具震撼力。[4]

2.旋律与联想。在倾听《山祭》的选段《赛马》的过程中,会让人产生一种速度感,以及赛马时的紧张感。听到《嘎达梅林》时,便会想象一种英雄奋战的画面,强化了代入感。在《赛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六连音,对比赛的紧迫感进行深化和强调,而《嘎达梅林》则是利用七和弦对英雄的豪情壮志进行书写和描绘,这些都能将读者带入作品情境之中,体会作品的艺术美。在蒙古族钢琴作品创作上,美和联想存在相辅相成关系,人们通过作品之中的“美”可以产生无限遐想,并利用“联想”去发现“美”。在此过程中,演奏者和欣赏着都要用心去体会作品内容。

(四)新疆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新疆民族钢琴作品具备很强的鲜明特点,它不仅是创作者手中的艺术产物,更是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以及情感的产物。首先,通过分析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帮助人们强化对新疆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研究者可以将此作为突破口,对这个民族地区的钢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其次,通过对某一部钢琴作品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对具体作品内容进行强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段有所了解。新疆民族音乐包括很多声部以及和声。新疆民族音乐的调式很多,可以将各种曲式揉在一起,对不同音乐的创作思维进行展示。新疆民族钢琴音乐之中的曲式特点十分鲜明,这也与传统西方音乐不同。例如,在《第一新疆舞曲》创作上,作曲家丁善德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马车夫之歌》,第一部分由两个主题乐段构成,其中第一段表现得十分粗犷和热烈,利用4/4拍子,为舞蹈步伐设置停顿。第二部分则是采用混合拍子,将音乐的不稳定感展示出来,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将回忆当中的抒情色彩彻底展示出来,这也是新疆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的文化价值体现 我国的钢琴文化来源于西方,在音乐和表演形式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站在内涵和意蕴角度来说,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具备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的钢琴文化经过了一系列创造性发展和变更,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印证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具备旺盛的生命力量。从20世纪中期开始,我国出现了很多民族风格的钢琴代表作,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依旧存在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钢琴艺术领域中永恒的经典。例如,丁善德在1950年创作的《新疆舞曲》,王建中在1973年创作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等。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钢琴音乐在进入中国之后,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发展谁也无法预料,但站在新时代角度来说,通过音乐的听觉和非语义性特征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我国民族音乐之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是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特色,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将民族音乐与钢琴充分结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更好地发挥了民族艺术的特色,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体现了更大的艺术价值。

(二)作品名称体现的文化内涵 作曲家谭盾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经常利用中国的五行对作品进行命名,内涵极为深刻,而五行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哲学思想。金木水火土各自具备不同的属性,是世间万物构成的基础。1992年,谭盾创作的《死与火》遵从的是道家的思想,象征性极强,其中火象征着光明,可以帮助人们去除黑暗。另外,在作品《地图》之中,谭盾通过这一作品来启发音乐创作道路上迷路的人应该如何找回自我,这与本土音乐文化息息相关。另外,地图可以覆盖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通过作品《地图》,可以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全面传播,让世界各国领略中国音乐的艺术风采。在谭盾眼中,“地图”实际上是一个指向标,站在听众的角度来说,《地图》具备很多含义,如类似精神方面的标识等等。通过音乐去寻找文化来源,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宝贵财产。[5]

(三)作品内容体现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作品的创作内容主要体现出民俗文化与民族特色,从谭盾的《九歌》到《地图》,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内容。站在作品表现形式角度来说,除了拉近与观众距离之外,重点集中在让观众理解生活之中隐藏的艺术,将艺术简单化。例如,《地图》中的第二乐章主要讲的是哭嫁歌,该曲调主要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新娘出嫁之前,会通过哭诉表达对亲人的不舍。再如,当代作曲家张朝创作的《滇南山谣三首》,其中《山娃》《山月》《山火》的音乐素材均采自云南彝族民间的音乐小调,作品运用彝族器乐的民间音乐元素,结合现代作曲创作技法进行创作。第一首《山娃》的曲调来自彝族的民间童谣,第二首《山月》主要体现了彝族山区夜晚的静谧安宁,人民生活淳朴祥和的美好画面。作品的旋律取材于彝族的童谣,配器也具有彝族民间弹拨乐器的特色。第三首《山火》描写的是彝族人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作品的旋律主要采用了彝族的民间舞曲音调创作而成,音乐风格热情奔放,具有鲜明的彝族民间舞曲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与文化,把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融合在钢琴这一艺术载体上,作曲家从民间音乐中提取音乐元素进行加工整合,创作出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兼顾并存的优秀作品。探究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技法,可以为今后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少数民族钢琴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钢琴音乐增添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色彩,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风格及文化内涵的研究,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给你的信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