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有形 入手有仪
2022-11-26程应峰
程应峰
“擅长兴风不作浪,喜欢玩火不成灾,桃花开时来相会,菊花黄时就离开。”这是什么?谜底是扇子。说到扇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老蒲扇,那是点煤油灯夜读,提马灯出门夜访的必备品。一到夏秋,蚊虫多了起来,就着月色在屋外纳凉,有一把老蒲扇在手,挥扇逐蚊,也是挺惬意的。对女子而言,如果有一把轻盈的团扇在手,那自是别有一番风情。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仅是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蕴藏着许多趣闻轶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等等,都体现出扇文化深厚的内涵。
有一则谢安赠扇“扬仁风”的故事,颇耐人寻味。相传晋朝时,皇帝昏庸透顶,满朝文武只知吃喝玩乐。百姓们叫苦连天,丰收年景都吃不饱肚子,一遇荒年便逃荒要饭,子散妻离。这个时候,出了个胸怀抱负、足智多谋的青年人谢安,他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佳话。谢安有个朋友叫袁宏,临上任时去向谢安辞行,谢安在宴席上拿出一把大折扇送给他,同时做了一个搧风的姿势,意味深长地说:“愿君上任之后施仁政,扬‘仁义’之风。”袁宏很敬佩谢安,记住了他的话,在任上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扇子的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扇子已发展成为有几百种式样的大家族。中国扇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选取植物叶片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商周时期,人们取用雄雉鸡绚丽斑斓、五光十色的长尾制成“翟扇”,这时已经出现带柄的“雉扇”。这一时期,如此这般的扇子并非是用于扇风取凉,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作为遮阳挡风避沙之用,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扇子已然是帝王威仪的一种象征。
在东汉时期,丝织业开始发展,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最常见的是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如此式样的扇子象征着团圆美满,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在这些扇子的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招来一袭清风,既平添了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足以体现女子活泼灵巧的个性。这一时期,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在宫中使用得多,故又称“宫扇”。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进入宫中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由团扇联想到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这个时期,团扇与女子之间开始产生紧密联系,为后续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忧怨情结埋下了伏笔。西汉以后,扇子的功用已向取凉转化。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被谓之为“毛扇”。至唐朝,“毛扇”所用的材料已改成孔雀羽毛。至宋朝,折扇兴起,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聚骨扇”。因为折扇方便携带,便延续至今而成为扇子的主流。
在折扇上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折扇扇面书画的历史演变丰富多彩。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团扇的文学具象凸显,发展到盛唐时期,文学创作越来越多,以唐诗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开始和团扇结合在一起,给团扇带来了新气象。至南宋时期,画扇、卖扇、藏扇之风开始盛行,与此同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至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之风愈加流行。
扇面缀以字画,赏心悦目,足以带给人美的享受,扇子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文表现、人际交流的极佳载体。风韵婀娜的舞蹈,佐以扇子,其韵味会更为浓郁;以扇子为名的舞台戏曲也不在少数,如《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等等,在舞台上,以扇子作道具,足以表现各类人物的性格。作为装饰,不经意间,扇子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入诗入画、美轮美奂的扇子,无疑是馈赠的最佳选择,不仅是亲友间、情侣间相互馈赠的礼物,更是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象征。我国自唐朝以来,就常常将颇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扇子作为国礼相赠。扇子作为一种实用物品,与中国的传统书画金石相结合,成为一种为大众认同的艺术品,尤其是以书画为媒介,渗入到中国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扇文化。这种扇文化,一直到上世纪中叶,仍然是相当昌盛。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现代化制冷设备的相继出现,加上扇文化所散发的闲情逸致与当下奋发作为的社会风气并不相符,扇子的地位也就有了急骤下降之势。
团扇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受到文人墨客和大家闺秀的喜爱。其样式繁多,主要有圆形团扇、花瓣形团扇、长方形团扇、芭蕉式团扇、桐叶式宫扇、椭圆形宫扇等等。团扇的制作,完全由制作者的偏好选材设计制作而成,从用料选择,到物像造型,到设色偏好,到针法疏密等等,完全视个人的境况不同而不同。
折扇的制作工艺亦是十分繁杂。扇骨、扇页的制作,需要削、晒、劈、烘、钻孔、髹漆、打磨、镶嵌、雕刻等40余道工序。为了使扇骨呈弧状,还需进行“火烤”工序,即将扇边烤轧成弧型,直至两头小、中间鼓。常见竹扇子的扇页有13片竹片,上下逐渐过渡,呈宝剑状。制作时需使用刨子刨光滑,并在较宽的一端钻孔,孔的位置需与扇骨一致,位于扇页的中间线上。为了增加扇骨与扇页的艺术价值,会在扇骨与扇页上再进行镶嵌、雕刻等艺术处理,使其更加美观精致。待所有工序完成后,将扇骨与扇页用扇钉组合起来,扇子的骨架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扇面时,首先在韧纸上画出两个同心圆,用裁剪工具将2 个半圆的中间部分截取下来,然后在上面进行装饰,绘画或书法,再将扇面折叠成32 等份。扇子的扇面一般由2 层或2 层以上韧纸粘接而成,在粘接时按比例留有孔隙,以便插入扇页。组装工序主要包括裱糊扇骨、穿扇页、上色、挂扇坠和扇囊等。待扇面与扇骨、扇页结合完毕,为了使扇子具备简单的防水功能,需在扇面进行防水处理。有时为了使扇子更美观,大多在扇面用一层耐脏色彩或增加使其不易褪色的工艺。扇坠、扇囊一般悬于扇子的手握部位,大多与扇子保持协调的风格。如苏州特产之苏扇,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乌竹骨泥金扇”就是其中的代表。檀香扇是从折扇发展来的,以檀香制扇,散发出天然香味。苏州檀香扇的发源地,采用“拉花”“烫花”“雕花”“画花”工艺,扇面上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绘以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苏州雅扇集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包括造型、装裱、雕刻、镶嵌、上漆等工艺。它们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描绘,其精湛的工艺本身就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明清以来,苏扇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令人垂青的扇子,大都造型优美,构造精制,或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由大师名人挥毫题诗作画,可谓赏心有形,入手有仪。如此一来,一扇清凉的背后,高涨起来的,定然是百倍千倍万倍甚至无法预知的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