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2022-11-26张月娥
张月娥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镇二百户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22)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作为个体发展在两个不同阶段所接受的不同层次的教育,两者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小衔接作为连接两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幼小衔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也关乎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在幼小效衔接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由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别,导致两个阶段在语文教学风格上存在较大出入。而预习习惯作为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幼小衔接中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小衔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幼儿教育超前化
结合文献调查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当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知识获得的渴望程度较低,课前不能及时预习课文,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也不能主动完成作业等现象。而在相关的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以一年级的学生为例,有高达29%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是“不喜欢”,有超过50%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是“一般”或“没感觉”,通过后续的深入调查,笔者发现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幼儿教育的超前化。过去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或者刻意制造教育焦虑,在学前教育阶段鼓吹小学化教学,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硬搬到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而这些知识往往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范畴,过早的学习能力以外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受挫感和厌倦感,并且在升入小学后,学生发现大部分都是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也极易引发厌学情绪或骄傲自满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后续学习,导致成绩的下滑。
1.2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沟通
小学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课堂不强调严肃性,幼儿园教师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往往更具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学形式更多是唱歌跳舞和做游戏,并且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各种类型的考试,教师的教育功利性也较低,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而到了小学阶段,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师生关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校园管理也更加系统化,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情况和学习主动性情况。出现这一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沟通,比如在初入小学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会开始呈现任务性的特点,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任务,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然对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存在不适应性,比如忘记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当回事等情况,常常需要在父母的催促下才能开始学习。这些都表明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并没有做好步入小学的准备,学前教育也没有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着重引导,导致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差距。
2 幼小衔接中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意义
2.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关键时期,自信心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也会在课堂以外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能够帮助拉近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无论教学内容是难还是易,有了预习的基础学生再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扫除听课过程中的障碍,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和理解的内容更多了,也就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而同时,因为在课堂上掌握的内容更多了,在课后用于复习回顾的时间也能相应的减少,从而大大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吃力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习技能,自学能力的习得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且自学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自我提升,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预习习惯作为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够坚持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速度就会得到提升,思维也能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从而在分析和挖掘文章的过程中更能准确地抓住问题本质。
2.3 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在内容上不像数学那样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知识点更加琐碎,重难点相对来说也不那么明显,因此如果在上课之前没有经过预习,只是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学生就很难分清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并且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课堂上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整堂课的注意力集中,这就导致学生在不了解本堂课重难点是什么的前提下,很容易在教师讲解重难点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从而影响听课效果,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 幼小衔接中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领悟预习的重要性
有了明确的目的作为导向,才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中也是如此,以往教师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启发和引导,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配合性,教师只要让学生在主观层面上意识到预习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对预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制造契机,以此让学生领会到预习能够对自己带来的切实帮助。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和《小蜗牛》这两篇课文时,我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任务,主要的预习任务就是对文章进行阅读并了解故事讲解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在上课时,我在讲解《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果不其然,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十分及时,教学效率和以往相比也有很大提升,但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感受。此时我再把关注点转移到另一篇没有预习的文章《小蜗牛》上,这篇文章并没有被安排预习的任务,接下来我用讲解《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讲解《小蜗牛》,此时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明显和讲解《乌鸦喝水》时有了较大差距,并且对文章内容进行梗概、对细节进行挖掘的能力也比学习《乌鸦喝水》时更加费时。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两篇文章时的感受,学生已经能够明确地发现预习对自己带来的帮助了,随后我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以更具总结性的观点理解预习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对预习的主动性。
3.2 在预习方法上加强指导
对预习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激发学生的意识为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了预习的重要性以后,教师还要加强对正确预习方法的引导,因为作为一个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那么这一习惯对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比较难消除的,因此,在习惯养成之初,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生在方法上的指导。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具体的预习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读”,所谓的读,就是在遇到一篇新文章时,学生要能够自行对其进行通读,并整理出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来解决问题,从而做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和能够正确辨析多音字的音以及新词的含义,从而扫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文字障碍,然后再将课文进行两到三次的出声朗读,这时主要是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上的特色和情感,也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个部分是“查”,要想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就必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这首古诗时,预习任务可以是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理解李白在作诗时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以此更好地理解诗词感情。最后一部分是“想”,这一部分也是预习的升华之处,通过想总结课后练习以及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哪些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哪些又是还没有理解的,并在文中做出标记,在教师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文章给出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感受写在文章旁,并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以此掌握正确预习方法的全部过程。
3.3 做好对预习情况的检查
前文提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制力和自我控制力方面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往往难以自觉完成,回家后就把教师布置的任务抛掷脑后的情况不在少数,因此,为了确保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里的检查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由教师对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进行检查,也可以是由小组长对每个队小组成员的课本进行检查或抽查,或者由家长在家中完成对孩子的监督,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每一次的预习任务。另外,在对预习任务的督促中,除了教师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检查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竞争精神激励学生自觉进行预习。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新课文时,在对这篇文章补下预习任务的同时,我也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除了由小组长督促小组成员完成预习任务以外,在课堂上我还把问题回答设立成积分的形式,哪个小组能够率先回答出我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就能获得相应的分数,而在下课结束以后,总积分最高的小组就能赢得相应的奖励。在这种激励模式下,我发现学生们对预习的参与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甚至在我不再布置预习任务也不再强制抽查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自发完成预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3.4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指导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在情感上仍然较为依赖父母,因此,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也要借助家校联合机制和家长共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可以借助家长会、家庭访谈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学习以及后续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主动配合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工作。而在家校合作的形式上,教师也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以微信群、QQ 群等形式和家长建立即时沟通,在课堂上布置好预习任务后,也要同步将预习任务在线上发送给家长,同时明确本次预习任务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几个点,从而让家长依据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监督。比如家长在监督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在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方面进行抽检,对文章梗概和朗读方面进行监督,同时,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也应避免为其解答,而是要鼓励学生自行进行探究,探究不出结果的留到课堂上和教师进行讨论,以此最大化预习的作用。
3.5 加强幼小教师队伍的沟通
幼小衔接的理念虽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幼儿园和小学为幼小衔接工作做出的努力却十分有限。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我发现,当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的接触较为缺乏,双方教师队伍缺乏长效沟通机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并不了解,并且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效衔接,两者之间出现缝隙或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的割裂。因此,未来幼儿园和小学的语文教师队伍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具体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园和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定期的听课与评课来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且从学校层面上组织幼儿园和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会,打造线上沟通平台方便双方互换信息,沟通交流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差异,从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上寻找两者的衔接契合点。同时,还要加强对幼儿园和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其建立交流与科研的平台,通过共同培训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以及方式上的了解,为语文预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4 对幼小衔接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工作的反思
在幼小衔接工作对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鼓励和表扬要及时。在发展心理学中曾提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上较为依赖他们的养育者和其他亲近的长辈,这里教师作为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对学生的鼓励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维持对预习习惯的保持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对榜样人物的模仿心理,在课堂上对于那些按时完成了预习任务,又及时回答了教师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地给予公开表扬,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参与热情,而对于那些没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的,教师也不能盲目地使用批评,而是应当通过沟通详细的了解导致学生没能完成预习任务的原因,如果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要由教师进一步和家长进行沟通,如果是任务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后续的任务布置中调整难度,以此逐渐巩固预习习惯的养成。其次是在预习任务的布置上,教师要提高对“思考”这一环节的重视,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在思维和认知方面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预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学生对字词的书写和文章的阅读以外,还要关注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是否深入,从而深化预习对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对学生的毕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预习习惯的养成能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在幼小衔接中对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启发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加强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做好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强化与家长的联系,构建幼小教师队伍的沟通这几个方面入手,为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