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机整合
2022-11-26李强
李 强
(青县教师发展中心 河北 沧州 062650)
引言
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拓宽知识面。作业能够直接体现巩固与拓展的功能,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的作业布置存在单一,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作业设计,并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现状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型,如果布置阅读作业,孩子难免产生畏难,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有些网络内容具有攻击性甚至误导性,孩子缺乏辨别能力,使孩子在庞杂内容中难以脱身,作业质量的完成也大打折扣。据调研,很多孩子借此机会,玩手机游戏、玩各种网络游戏,甚至跟家长谎称作业没有完成,借机玩游戏,严重影响到孩子知识的掌握与第二天课程的开展。另外,家长不重视、对网络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于老人看管的孩子,作业难以完成。
如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上,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指导策略。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尤其是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更在课外有时间提升自我。而反观现实,很多孩子愿意用电脑、手机打游戏,沉迷玩乐,却不知科技类产品还可以带来学习上的乐趣。因此,借助这些科技类工具,给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在课下说起来,动起来,展示自我,也让教师借此机会能够更好地检查作业,发现存在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查缺补漏。
二、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特点
(一)作业设计要有交流性
1.作业要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同时要有一定难度
作业的布置要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不仅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水平,也要区分层次,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什么样的作业是有效作业? 有质量和准确率的才可获得此称呼,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应付的作业,教师设计得再好,对学生来说,起不到任何提升作用。恰恰这样的作业在我们日常作业布置中却多次出现。因此少而精、与学科实际及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的作业成为现实所需。在互联网时代,有些作业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增加挑战和新意,如查一查材料、写一写调查问卷、完成需要诵读的课文内容等。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会使我们大吃一惊。
2.作业评价更具客观性
对话式批改、交互式交流可以使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完成作业与批改作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利用电子设备(电脑、移动终端设备等)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可以及时交流、答疑解惑、反复修改。在交流中掌握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形式加以解决。
(二)作业设计要有选择空间
1.作业内容贴合生活,培养能力,因人而异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因此,作业的设计不能整齐划一,分层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优等生不应该被限制,学困生也不应被为难。根据学段的不同及年龄的差异,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和为了考试而做的应试作业成为当务之急,若能充分运用互联网+语文带来的便利和优势,语文作业可选择、可以自己把控,学生依据自身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利用互联网来做出能力的提升。
2.作业要有针对性
课堂作业一般使用来复习当天所学的,依据当天所学的课文、生字词及其他内容来设计,从而使孩子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但实际上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甚至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在思维拓展方面布置的作业中来。这样可以了解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进一步看到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做好下一步引导。
3.作业形式要开放,体现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学习无处不在。听、说、读、写、思,各种作业都可以互联网形式出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过程。
(三)作业要体现共同成长性
教学成长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更是家长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网络换进下,以作业为平台,使作业的设计者、参与者都能有收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人与信息技术共同成长
信息环境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面临着对丰富资源的筛选与接受。丰富的资源即开拓了视野,又可以使学生从繁多的简单知识中解脱出来,做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感兴趣的事情。将网络搭建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平台。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小学语文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碰撞出了教学交互、师生交流的火花,构建出教与学相互发展的共同体。
2.顺应社会发展
教育既是受益者,也是适应者。身为教育参与者的教师、学生、家长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教育中掌握主动性。新时期下,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应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弊端,拥有更多的生命力,美好的前景。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作业有机整合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满足个性化作业
1.促进个性化作业更具层次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需要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丰富其知识储备,全面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作业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中扩展到网络中,信息互联网中的知识比较丰富,学生可以了解到多元化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人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了解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出示《春江晚景》这幅图画,根据图画内容为学生讲解古诗的含义,方便学生理解。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利用互联网来搜索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掌握每首诗词表达的含义、描绘的场景,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这种形式的作业扩大了学生的作业范围,使作业具有个性化和层次性,每个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一样,找到的相关内容就不相同,导致学生读后感的写作层次比较丰富。
2.丰富语文作业个性化的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面对事物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本内容受篇幅的影响比较简单,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弥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寻找相关的课外内容,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互联网中对于文章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且情感的解读也比较深刻。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并且结合相关语境掌握其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弥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感同身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既增加了语文作业个性化的趣味性,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文知识,加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3.提升语文作业个性化的实践性
新课改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保证其可以自主地查找和整理资料,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内容,并将内容和图片进行有效地结合,确保整理资料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查找相关信息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这样可以准确地找到想要寻找的内容,再对其进行筛选。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进步。例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布置作业,利用互联网搜索桂花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桂花的相关特点,然后将其进行整理制作成PPT 等形式,可在课前进行展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语文作业个性化的实践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的类型
1.运用手机App,创新“积累型”作业
预习作业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作业类型,预习作业既需要通读课文,还需要积累词语、背诵课文。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布置此类作业时,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有抄词语、背课文等。机械的识记方式过于枯燥,弱化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识记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此,需要丰富此类作业的呈现形式,特别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以词语游戏的方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提升积累的效果。以“语文园地”为例,教师可以设了“看图说成语”的游戏活动。首先,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想象几个成语,然后比画相应的场景,由其他学生猜。虽然前几个学生所给出的成语大家都能顺利猜出,但是却没有因此减退大家猜测的热情。其次,课后练习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疯狂猜成语”的APP,以此作为课外作业。最后,布置任务后,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例如询问学生玩到哪一关了,遇到了怎样的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指点学生如何闯关,又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学生玩了一段时间的手机App后,成语词汇量能够显著提升。诸如此类的App 有很多,只要运用得当,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2.运用互动信息,创新“朗读型”作业
课外是课堂的有效延伸,阅读教学要在课外实现有效迁移,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拓展知识量,又能开阔阅读视野。课外阅读、课外朗读这一类作业,尽管教师布置了,但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过程性的指导,如何进行全程化的跟踪。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腾讯QQ、短信等软件或平台,以互动的方式促进课外作业的有效进行。例如,根据学情反馈,教师发现最近很多学生都在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教师可以跟学生约定,每晚七点准时发送三个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第二天进行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由于在阅读之前,他们已经明确了具体的阅读目标,读起来导向更加明确,理解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也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中的主旨。而且,在实践中发现,这些信息是推送到家长的手机上,也使家长充满了兴趣,他们会主动与孩子展开探讨,无形中增加了亲子活动,促进了有益的亲子情感沟通。例如,教师可以经常发现很多学生预习过程中的熟读课文只是粗略地看一眼课文,并没有实现有效地朗读,显然这样的预习是不合格的,降低了预期效果,既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初步认知,也难以紧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节奏,会出现各种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交软件的语音功能,带动学生形成有效朗读。在预习作业中,可以特别安排一个自由朗读的项目,然后要求学生以语音的方式录下来,发送到群中。学生所发送的语音信息,教师在听取后,选择朗读较好的作品,并要求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范读展示。同时,对于一些水平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用相机进行专门的点评。这种语音录入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学生之间互为阅读者和欣赏者,既能互相学习,也能相互促进。语音录入改变了学生最初的敷衍阅读的态度,不仅能落实认真阅读,还会精益求精,确保语文预习得实效。
3.借助微信发帖,创新“写作类”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特别强调了和写作相关的要求,也就是要保障内容的真实性,要能抒发学生的真实感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主体不明、词语匮乏等。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极其丰富,过于丰富的生活也使他们无从下笔,不能把握重点,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紧抓生活中的真实性,怎样才能使其聚焦习作主题呢? 教师可以选择“微信发帖”的方式。每到周末,布置“微信发帖”的周末作业,也就是要求学生将所见所闻或者所感发到班级群中,同时还要配上相应的图片。如果认为打字比较麻烦,也可以选择语音录入的功能。针对学生所发的各种不同的帖,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精彩的部分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其他学生参考和借鉴。布置该项作业以后,学生不仅观察能力显著提高,而且更加乐于展现自己,纷纷把自己能上榜当作一种荣耀,习作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微信发帖”的初衷,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件,还有环境,使他们能以此培养敏锐的目光,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无话可写。
4.借助微博点赞,创新“展示型”作业
对每个个体而言,都会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渴望展示自己、呈现自己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质,寻求积极有效的刺激,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为此,教师可以创建班级博客,在学生们完成展示之后,给出客观积极的评价。例如,在学习了《山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充分放飞想象,画下他们脑海中所架构的山景,有的学生画出了远山、白云,也有的学生绘制了峰林人家,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令人陶醉。学生的作品形成后,可以开设的班级博客予以展示。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仔细欣赏,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优美的图片。利用博客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出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例如,很多学生的点评并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是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评价,有中肯的态度、智慧地表达,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总之,科学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可以们提供了便利,也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发展还会持续高速地进行。所以,教师们应当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尊重发展,因势利导,将其应用于作业中,打造出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为语文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作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落实作业的个性化,拓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也让学生得到了最合适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过多地运用电子产品让家长有些担忧,但只需要结合适当地引导,将其与学习以及生活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充分展现这些外物本身的趣味性等优势,对语文教学,尤其是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就可以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语文作业的布置也不例外。运用好信息技术,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信息产品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