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2-11-26董仁先
董仁先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 湖北 十堰 442500)
语文阅读是高考试题考察的重点内容,占整个语文单科成绩中非常大的比重,也是学生面对语文考试的一个难点。由于新高考改变了语文阅读考试的内容,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好的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要求
在新中考中,语文阅读量相比之前要多出很多,之前阅读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大概在7000 字左右,而新高考中语文阅读的字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2000 字左右,增加了阅读字数的难度。然而,考试的时间并没有增加,为了更好地完成考试,学生需要提高的阅读速度,掌握好阅读的要领,同时,阅读题的数量也增加了6%左右,预计今后阅读题的数量还会增加。因此,教师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思维速度,从而更好的应对新高考的阅读要求。
新高考语文阅读科目有了新的变化,内容涉及全面,包含了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历史、科技等全方位领域,从而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模式考查的跨学科内容的范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新高考的考题范围很广,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等,以此来测试学生的认知范围。很多学生在新中考中出现阅读问题的原因是他们通常知识面狭窄,缺乏积累。一旦专业词汇出现,他们无法理解,他们的缺点就暴露了。新高考阅读文章的内容应该远远超出教材的范围,教材只是学习的基础,在教材的学习能力上要进行拓展和提高,而高考是要丰富多样的内容,学生平时需要加强积累,大量阅读。新高考语文阅读题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考查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和理性态度,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要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要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才能适应新高考语文阅读考试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在教学中缺乏独立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开放式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阅读不能有效地理解知识,影响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是被动的,受到老师控制的,因此,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重视个体差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课堂教学的,没有在详细了解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为了节省和有效的利用好一节课时间,教师往往会把一些问题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并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题目逐级完成,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就不会主动的进行思考,想着有老师的就可以知道标准答案,对学生阅读的独立意识缺少培养。
(三)现代文本阅读能力弱并且答题的正确率偏低。近年来,考试问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思想开始渗透到作文阅读中。实践性文本阅读,其材料选择不断扩大到文学文本阅读,趋向于全书阅读。
阅卷说明大部分考生能够阅读基本的课文,按照提议的要求,总结重点,分答题;有的考生能找到正确的角度,答案规范、清晰,措辞准确,体现出较好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修养。不足之处是考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不清、答题不清;答题零碎,角度划分不科学,泛化能力弱,复制原始信息。
2.古诗阅读能力差。在新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考试中,选材来源越来越先进,选择考生熟悉的历史人物,体现了教材知识的转移。由于考生对经典词汇、句型等的积累往往不够,影响了翻译能力的提高。很多同学看不懂人情世故,读不懂古诗,没有答案,导致大量失分。
(四)教师阅读教学不符合新高考要求
1、阅读教学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堂教学不断的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地位,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分配学生的阅读任务。课前准备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材料内容并设计出适合自己的阅读问题,并按照教学计划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2、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讲解,对材料进行照本宣科。学生上课被动听讲,不讨论,课堂参与率不高。学生无法结合生活实际对阅读材料进行个体理解,创造性思维不能全面的发展,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3、阅读教学路径的固定化。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只注重单词的解释、段落的分析、概括大意和概括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路径比较计划化和程序化,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课本知识的理论记忆上。使得语文课堂模式化和形式化,学生没有兴趣,缺乏积极性,阅读和学习效果不好。
4.阅读教学的课堂评价机制单一。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强化德育导向,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动综合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多数教师通过语文考试中的现代阅读和古诗词阅读成绩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评价机制既不科学也不符合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的。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面对新中考中各种稀奇古怪的文章,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能力克服困难,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文学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强大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学习多种学科,使学习效率远高于普通人,从而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同时,学生在新高考过程中的阅读能力,能够涉猎到各个领域的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宽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视野更开阔,知识越多,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变得更强,思维活跃,有利于实现学生阅读的深度,创造有效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新高考下高中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夯实语文基础,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知识储备
要想培养学生非凡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良好的语文基础是快速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生需要理解一些新单词,并能够理解单词的真实含义,明确在不同语境中的阐述。例如,学习《带来主义》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带有双引号,如“闭关主义”、“礼尚往来”等词,所以学生应该结合课文阐明双引号在文章中的作用。在文本中,双引号中的“闭关主义”是表中引用的名词,就像本文中对文本内容用双引号引用一样。然而,本文中“礼尚往来”一词中双引号的使用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名词引语。中国的礼尚往来是一种对等价值的自愿交换,以达到友好交往的目的。但是,本文没有友好的含义,也没有等价交换引申意思,这是一种特殊含义的表达。因此,在课文讲解中,教师需要注重一些细节,夯实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对语文阅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促进情感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共情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是升级的情感交流。这里的情感交流不单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而是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很多文章都是以表达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自然就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然而,许多有才华的作家往往在写作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课本中的知识点产生共鸣,以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情感为切入点,通过有效的理解和阅读技巧实现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教授冯植的《一个消失的山村》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出生背景和写作背景来为学生阅读寻找理论依据。如果是出现在高考的题目中,考试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的语文积累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冯植生于1905年,他备受到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深远的影响。他喜欢写诗和散文。这篇文章写于1942年创作出来。熟悉历史的学生应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有着较多的了解。在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我们才能对文章进行感性的解读。其次,看标题,一个村庄消失了,说明它曾经存在但现在看不见了,通过标题为文章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最后,看文章的具体内容,几千年来,人类的历史发生了变化,而自然环境却没有变化。后来,作者讨论了他的所见所闻,发现山上曾经有一个村庄,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这个村庄的衰落。村里有100 多人,现在却所剩无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历史兴衰和时代更替的感叹。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关于那些黑暗的时刻,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文章与作者写作背景的联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高考阅读中,如果学生不清楚作者的写作背景,至少可以从文章中单词和句子所反映的信息中,对文章产生同理心,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去尝试弄清楚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而产生与作者的共情体验,这将有助于提高新高考考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课堂发展,为学生创造完整的阅读情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上教材知识的强化,还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上进行拓展课堂,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著名小说的选段,如果学生只孤立地阅读这一章节,学生就会感到困惑,无法理解整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学生的理解太弱,甚至会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这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阅读体验。例如,在讲授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通过课文展开,学生可以对这一事件有更全面的认知。这篇文章摘自《水浒传》。本章前后有几章关于林冲的论述。学生们从课文中可以得到的是,林冲偶然听到有人打算放火烧他,然后林冲会杀了那个冤枉他的官员。在文章的最后,林冲没有介绍他的去向,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作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水浒传》的相关章节。即使他们看不懂整本书,也要把豹头误入白虎堂的章节。学生完成阅读体验后,对林冲的性格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正确的理解:林并不是天生就像这一节描述的那样率直、憎恶邪恶、果断,而是怯懦,一直不敢反抗,直到别人逼得他没有退路为止,他才站起来反抗。由此可见课堂延伸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最完整的认知,从而正确把握语境,通过表征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素质
新高考要求语文阅读要选取丰富的阅读素材,需要涉及不同的科学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课外拓展,进行大量的阅读,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从而提高综合阅读素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哲学知识。哲学方面的书籍很多,如《中国哲学史》、《社会契约论》等,都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中国古代的《道德经》,也是一本关于哲学的非常著名的一本书。它阐述的人生哲理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研究。学生在阅读《道德经》时,应具理性思考和求真精神。他们可以将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思考。翻译的内容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研究现代白话文的翻译是否能反映老子的思想,老子写的东西是否一定真实。老子对事物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学生在阅读中国文化经典作品时,只有敢于辩证思考,理性分析,才能在阅读后获得真正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材料阅读体验,才能形成有思想的观点和判断,培养良好的思维素质,适应新的高考阅读。因此,全面阅读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五)问题导向阅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设置问题情境,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用问题引导开展有计划性的学生阅读。在学生主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并要做好监督,适当激励学生。当学生按时完成预定问题要求的任务后,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并给予适当的评价。问题导向阅读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为学生设置六个问题:(1)写的是关于朱自清的什么样的经历? (2)作者为什么这么晚还在月光下散步? 从原文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回答。29 岁的朱自清现在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工作顺利,前途无量。为什么他如此焦躁不安? (4)作者用什么线索来描述荷塘月色? (5)将文章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 (6)第五段用什么方式描述了荷塘上的月光? 作者用什么动词来描述月光? 问题导向阅读可以针对性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综上,新高考对语文阅读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条件,给学生学习好语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推动,可以使学生有更高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阅读素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