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

2022-11-26唐致秀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土小学生传统

唐致秀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中银小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引言

当代的小学语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上,而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绪的培养上。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能动性,对教学课堂进行改革,不能在讲课的时候照着书本念,这样的课堂不具备创新活力。教育学家表示: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乡土文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程资源,使语文课堂具备生动化和形象化的特征。乡土文化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可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从而将乡土文化转化为知识库储备的知识。

一、乡土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各个领域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文化。乡土文化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经过时间的流逝,乡土地区的特色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当地文明的“精神财富”。而小学具有区域特征,如果小学生能尽早的接触到乡土文明,其对地理特色的认知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之后小学生也能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人,避免乡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乡土文化的发展史是农耕文明,在生产生活中,农村地区的民众创造出了独有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推移,乡土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出彩。然而到了当代,为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乡土文化原有的地位被侵占。很多小学在开展课外活动的时候,忽略了乡土文化的价值,反而崇尚西方文化。这种现象不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小学教育必须重视乡土文化,要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乡土文化在不断地宣传下,会焕发新的生机,小学生也会成为乡土文化新一代的接班人,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学生会自发传承乡土文明。

二、融合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的意义

当前,乡土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所以语文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和传统文化相关,肩负起传递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职责。而在内容的选拔上,语文课程内容要基于乡土社会知识,找到乡土文化的精髓。关于如何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本》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小学语文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尽力发挥语文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乡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性实践课程之后,可以帮助语文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文化不断交融的情况下,跨民族传统文化将迎来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就。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打造生动的文化学习课堂,一定要将生活场景再现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凭借自主探究精神,自发感悟乡土文化的魅力。

1.体现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大势所趋,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结合后,教师获得的语文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另外,学生不仅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了解课外生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保证教学模式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停留在初级阶段,当乡土文化与语文课程结合后,使得语文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对学习的过程中,会对乡村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渐渐地形成自主探究精神,满足了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2.有利于学生培养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一直讲究工具性,实际上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而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综合活动结合,正是人文性的最大体现。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将课文内容与乡土文化联系在一起,提起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度。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人文意识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人格也会逐渐完善,慢慢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国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现制定的新课改标准对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过去,国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现在的教育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就是当中的特别科目,当乡土文化和语文课程结合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远超过课本上提供的。而其在不断地学习下,语文素养会取得新的突破。

4.引导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乡土文化是当代的主流文化。小学教育不能过于强调分数,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享受,可大部分的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并没有过度关注学生学习文化的情况。长此以往,乡土文化的传承而成了大问题。甚至,很多学生都不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对文化的认同感极低。这种情况如果一直蔓延下去,乡土文化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乡土文化要是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会主动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三、融合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的策略

1.在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

各小学所在区域不同,其所拥有的乡土资源也不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小学教育必须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设计学习流程,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所处地区的特色不同,其余地区的学生很难理解活动的魅力和价值。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补充乡土文化。活动的主题可与“舌尖上的美味”“家乡美丽的风景”“传统游戏在家乡”类似,当然教师也可以在传统的游戏上进行创新,比如在学习《记一次游戏》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新型游戏。但新型游戏不能与传统游戏完全脱离,必须要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否则学生只感受到了游戏的新鲜,忽略了文化的实用价值。

为了避免实践活动与实际的教学课程相偏离,教师需要重点分析材料。建议教师在一开始组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不要轻易尝试创造新游戏,可以先让学生接触传统游戏。这样,学生就能对当地的文化形成初步认知。当然教师还可以把游戏设定的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补充编部版语文教材的习作资源。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是有些乡土文化的习俗并不明确,需要教师亲自动手。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成熟度,教师在挑选游戏时,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否则学生可能会因为操作能力过难,放弃游戏。基于此,建议教师选择“端午立蛋”“下六子棋”“捡海螺壳游戏”等等类型。其实很多语文教学游戏都存在重复的情况,比如“捡海螺壳游戏”就和丢石子游戏相差不多,只是游戏的材料变了。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改造传统游戏时,没有必要花太大的力气去创新游戏形式。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

为了方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只是现在疫情形势复杂,学生很难去户外开展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生活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情景不断变化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变。

2.1 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

很多学校表示:“乡土文化种类过于复杂,不知道选择何种文化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际上文化资源越丰富,小学能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越多,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是否能够把握乡土文化的重点,是否能够有效利用乡土资源。例如,西北地区的学校就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设置了“珍惜水源”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乡土文化,此学校组织了师生到现场考察水源情况。

另外,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带领学生去地震台做相关的考察工作。在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天气的谚语,还了解了我国目前的防震措施进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离不开拓展和实施,不去实践的活动,根本就没有财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的各种想法,教师都要细心聆听。不能因为学生的思维过于天马行空就排除了学生的回答。这种行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力。甚至导致学生不再敢问问题。

2.2 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搜集资料。

小学放假和初高中相比时间是比较宽裕的,有些学生在做完家庭作业之后就无事所做,喜欢玩父母的电子产品。这种情况对学生的成长并无益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乡土文化资料的任务。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在搜集乡土文化时,学生也能找到独属于知识的魅力。不过,为了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些简单的自然内容,像当地的名人事迹,有趣的过节活动。不同区域的民俗活动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由于自己主动参与了探究活动,学生会获得更好地体验。再加上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并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了解。

2.3 立足课堂,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掌握着主导地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和生活环境相结合,忽略了彼此之间的特殊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降低。所以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授课结构,想办法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表述到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时,教师也要重点把握乡土文化的价值,尽量让传统的乡土文化和教学内容相符。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述《我来当导游》这一篇文章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先展示家乡的独特风景。

小学生对于图片比较敏感,可以凭借图片,构建出自己的理解。因此,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学着写一篇解说词,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由其他学生来打分。此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家乡乡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小学生的思维不固定,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会更为独特一些。在接触不到的传统文化背景之后,会产生不同样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利用传统文化,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2.4 拓展延伸,融乡土文化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新课标规定的语文课程讲究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想象能力。而乡土文化可以为学生创造想象空间,学生事先了解乡土文化之后,在写作时,就能有感而发。由此来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是一门课外科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探索文化,了解文化和改善文化。

学生在走访乡土文化时,可以重点关注当地的旅游景区,尤其是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区域。比如动植物保护区、山区美景、家乡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教师一定要有所创新,尽力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更多书本外的知识。如果教师还想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当地的传统节日特色。但有些教师认为不少地区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单一,学生很难找到出彩的节日文化。因此,在探索传统节日文化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展示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包粽子。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在鼓励学生去写一篇游记。游记富含的文化意义丰富,学生在撰写文章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乡土文化。且在接近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5 丰富写作素材,融乡土文化于写作中

很多家长一直在抱怨自家的孩子写作能力不强,很难写出有意思的事情,文章的开端和结尾过于笼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小学生经历得太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局限在课堂上。因此,乡土文化和语文课堂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展现的方式平易近人。学生充分了解乡土文化后,可累积不少的写作素材,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带领学生读懂乡土文化。

结束语

综合全文来看,乡土文化是当今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小学教师应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并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当两者之间形成渗透后,学生学到的文化知识会越来越丰富。他们会逐渐产生文化自信,并主动传承中华文化。所以教师如果想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乡土文化。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当小学生从小形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后,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将会更上一层楼。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含的知识素养极其丰富。学生在了解传统知识之后,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尽力为学生提供文化咨询服务,拉近乡土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关系,认真审视乡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发挥的价值。

猜你喜欢

乡土小学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读《乡土中国》后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