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革命对青年恩格斯成长的促进作用
——基于恩格斯早期文献的研究
2022-11-26陈仕伟郭梦瑶
陈仕伟,郭梦瑶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十八、十九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尤其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成素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诞生和创立于第一次科学革命和第一次技术革命之际。”[1]应该说,工业革命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社会条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社会背景。然而,从马克思恩格斯殊途同归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青年恩格斯比青年马克思更多、更早地关注了自然科学。诚如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所言:“(青年)马克思强调政治、自我意识和阶级斗争;(青年)恩格斯对英国政治经济学印象深刻,谈论的更多的是技术发展和工业革命的经济结果。”[2]101青年恩格斯对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其1839年撰写的《伍珀河谷来信》。从此,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就成为恩格斯早期文献论述的重要主题之一,尤其体现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因此,有必要基于恩格斯早期文献,系统研究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如何促进了恩格斯成长。这对于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客观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促使恩格斯朝着唯物主义方向转变
中学肄业的恩格斯去了不莱梅学习经商,因而比马克思更早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这就让他有机会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此时的恩格斯虽然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悲惨生活,但并没有因此就完全否定其中的积极作用,而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展开了客观分析。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工业革命史,充分肯定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是按照时间顺序(从1763年到1878年)论述了各项发明的产生及其在生产中的具体作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详细论述了以棉纺织业变革为起点的工业革命发展史,特别论述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各产业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恩格斯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分析并不是简单地例举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对生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而是将其放到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客观指出各项科学技术成果如何导致产业变革的内在关系。正是有了这样细致的研究,恩格斯才总结道:“这就是最近六十年的英国工业史,这是人类编年史中的一部无与伦比的历史。”[3]402因此,恩格斯坚持了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阐述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也指出各项科学技术成果如何在生产中形成协同作用。
当然,恩格斯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形成关于工业革命史的完整认识,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历程。《伍珀河谷来信》仅仅是恩格斯初步观察工业革命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螺旋桨轮船及其在德国和美国之间的航运中的应用》和三篇《不来梅通讯》则仅仅形成关于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业产生革命性变革的个别认识。正是有了这些最初的具体认识,恩格斯的认识才能够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他认为:“自从康德把时间和空间范畴从思维着的精神的直观形式中独立出来,人类便力图在物质上也把自己从这些限制中解放出来。”[4]253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三要素”,即“精神要素”。[5]453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包括科学”思想的最初表达。由此,恩格斯已经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随后,恩格斯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具体分析了科学技术成果如何在生产中导致具体的变革,进而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因此,恩格斯在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时,并没有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高度,然后再运用抽象的理论深入分析工业革命发展史。这是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研究方法的典型运用。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能够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
恩格斯不仅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还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客观分析了其中的消极影响;在恩格斯看来,这个消极影响就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伍珀河谷来信》就指出:工业革命不仅给伍珀河谷居民带来了悲惨生活,而且还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红色波浪,时而急速时而缓慢地流过烟雾弥漫的工厂厂房和堆满棉纱的漂白工厂”。[4]39乃至1844年10月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还强调:伍珀河谷“整片整片的森林被伐光了”。[6]321基于早期文献考察,这样的副作用仅仅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浅层次消极影响,无产阶级的贫困才是深层次且最深远的消极影响;并且他特别强调:“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3]368在青年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科学技术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因而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工具,并且科学技术的运用将工人阶级的生产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而完全消除了他们全面发展的任何可能。
正因为在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时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和矛盾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恩格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通过早期文献研读发现,他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分析是建立在数据、案例、史实和自己调查的第一手材料等绝对可靠资料的基础之上而展开客观分析,既没有任意夸大,也没有随意缩小。在这方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典范。诚如恩格斯自己所言:“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3]382“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了解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同时又以必要的可靠材料补充自己的观察”。[3]385正是有了这样的可靠基础,恩格斯才能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对无产阶级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才能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才能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所产生的革命性作用。
青年恩格斯之所以能够用科学研究方法来客观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关注着现实的社会问题。要真正认清现实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青年恩格斯在成长过程中曾受到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但是到了曼彻斯特后,就逐步放弃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想,并且在深入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史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毕竟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以往的哲学思想都不能科学解释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作用。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恩格斯发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绝对不是由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之类的精神来决定的,而是社会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因此,正因为青年恩格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因而必然会促使他放弃唯心主义,朝着唯物主义方向前进。
二、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作用,促进恩格斯构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青年恩格斯除了在柏林服兵役期间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哲学论争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因此,恩格斯到了曼彻斯特后,首先面对的不是理论的哲学问题,而是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如他在1842年的《国内危机》中所说:“所谓的物质利益在历史上从来不可能作为独立的、主导的目的出现,而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引导着历史进步方向的原则服务。”[5]407-408当然,要把这个利益问题研究清楚,就必须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即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恩格斯撰写了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4]592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其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第三要素”即“精神要素”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论断,该著作“孕育了无产阶级经济理论的萌芽”。[7]142
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劳动包括资本,并且除资本之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没有想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以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5]453即生产必须包含科学技术,或者说科学技术必须在生产中获得应有位置,但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并没有它的位置。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来,商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地租和工人的工资等三部分。商品交换出去,资本家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获得了巨额利润;土地所有者则获得了丰厚地租;工人仅拿到了少许工资。因此,在商品的生产中并没有科技工作者的位置,即在商品生产中并没有科学技术的应有位置;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仅包括“自然的、客观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主观的方面即劳动”[5]453两个要素。显然,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科学”完全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有地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这其中的缘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完全否认了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发明、技术创造和技术改进等方面所创造的价值;更深层次分析,就是他们“把自然界和人对立起来,认为人完全受自然界的统治和支配,看不到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否认了人的能动性”。[8]276一句话,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敌视人的经济学。但是,“因为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受人类支配。这种无法估量的生产能力。”[5]464即作为第三要素的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工业革命史也已充分证明,真正推进技术革命的基本上都是站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因此,恩格斯突出强调无产阶级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物质财富,并要求无产阶级享有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
正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具有敌视人的特性,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进行了重点批判,并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即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时还特别指出:“一个对经济学家来说当然是无足轻重的要素——科学,它的进步与人口的增长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至少也是与人口的增长一样快。仅仅一门化学,光汉弗莱·戴维爵士和尤斯图斯·李比希两人,就使本世纪的农业获得了怎样的成就?”[5]469正因为如此,恩格斯信心满满地表示,科学技术在将来必然会纳入生产并计入生产成本。因为“在一个超越利益分裂——正如在经济学家那里发生的那样——的合理状态下,精神要素自然会列入生产要素,并且会在经济学的生产费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到那时,我们自然会满意地看到,扶植科学的工作也在物质上得到报偿,会看到,仅仅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这样一项科学成果,在它存在的头五十年中给世界带来的东西就比世界从一开始为扶植科学所付出的代价还要多。”[5]453-454这不仅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生产力必然包含科学”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科学论断。虽然在恩格斯的早期文献中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是通过其“第三要素”观点分析,已经蕴含着这一概念。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要求积极扶植科学技术研究事业以推动生产的发展。因此,虽然生产力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是十分清晰,但是青年恩格斯已经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
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提出“第三要素”的观点,并不是要求补充和完善资产阶级经济学,而是要求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而形成自己的经济学。因此,恩格斯朝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向展开构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三、深刻揭示科学技术的辩证发展,促进恩格斯准备系统研究唯物辩证法
在恩格斯看来,工业革命发展史已经展现出一幅普遍联系的历史画卷。因为“一经形成的工业推动所带来的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前进运动会传播到所有其他部门。”[5]541工业革命的各项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相互联系导致了各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最终引起了社会革命。因为“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这场社会革命在英国已经进行了七八十年,目前正在向着自己的决定性关头快步迈进。”[5]526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如此巨大的魔力,促使整个社会处于越来越紧密的普遍联系中,关键就在于十八、十九世纪的科学技术处于辩证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此时的恩格斯已经抓住了科学技术处于普遍联系发展的特征。
在恩格斯看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科学形式,只是在18世纪才有,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5]527而各门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从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宗教学中挣脱出来而争取到自己的学科地位,关键是实现了方法论变革。早在1839年,恩格斯在致弗里德里希·格雷培的信中就指出,正统的基督教教义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纯科学的讨论与研究。[6]191这意味着,自然科学必须走一条与基督教完全相反的发展道路。结合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这条相反的道路就是创建新的方法论即实验与数学研究方法。恩格斯在后来的《自然辩证法》中充分肯定了这两个方法论,“以实验为依据的严格科学的研究的结果”在“其形式上就更加明确得多”;[9]19“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立了。”[9]11正是实现了方法论的根本性变革,各门具体自然科学才获得了自己的应有地位,即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宗教学)这一门大科学中分离出来。因此,恩格斯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中强调:“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彼此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于完成,”直到18世纪,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自然史、地质学等才被最终确立起来。[5]527毫无疑问,各门自然科学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就意味着恩格斯所谓的搜集材料阶段已基本完成。“百科全书思想是18世纪的特征;这种思想的根据是意识到以上所有这些科学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可是它还不能够使各门科学彼此沟通,所以只能够把它们简单地并列起来。”[5]527显然,如何使它们“彼此沟通”起来,实际上就是整理材料。当然,此时的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指出下一阶段就是整理材料,但是这个要求已经蕴含在早期文献中了。
虽然各门自然科学已经从哲学(宗教学)中分离出来而获得了自己的地位,但是仍然必须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这进一步说明自然科学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整理材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强调,整理材料阶段必须充分运用哲学、理论和辩证法,即自然科学必须与哲学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以哲学为出发点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的前提)、启蒙运动和法国的政治革命。”[5]537并且“18世纪科学的最高峰是唯物主义,它是第一个自然哲学体系,是上述各门自然科学完成过程的结果。”[5]527众所周知,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18世纪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可以说,如果没有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18世纪唯物主义就不可能产生,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就会缺乏哲学基础。当然,这个唯物主义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虽然此时的恩格斯并没有对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进行系统分析与批判(直到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才首次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他在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时就已经强调:“所有这些科学都是互相联系着的。”[5]527即各门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或许恩格斯从另一个侧面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强调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各门自然科学不仅要与哲学紧密结合,还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促使科学技术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变革作用。诚如恩格斯所言:“科学以实践为出发点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5]537这就意味着,工业革命并不是简单的生产革命,而是在实现了生产革命基础上的社会革命。这就要求,科学技术研究事业不能完全是学院派的,必须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因此,科学技术必然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孤立地发展。
总之,不仅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必然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自然科学还必然要与哲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普遍联系的观点在这里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因此,恩格斯在揭示科学技术处于普遍联系发展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张云飞在研究《自然辩证法》内容编排的文献依据时也指出,青年恩格斯具有唯物辩证法的萌芽,特别体现在《伍珀河谷来信》《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等著作中。[10]
四、全面阐述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的形成,促进恩格斯关注人类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强调:“工业变革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英国无产阶级。”[3]402因此,无产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已不断融入了生产的全过程,不仅引起了生产内部的分工,也引起了生产外部即整个社会的分工。因为机器生产,机器的生产方式不断挤压着农民、手工业者、甚至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层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逐步加入无产阶级队伍,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越来越明朗化、越来越简单化,最后仅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恩格斯还强调:“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机器的使用如何促使无产阶级诞生。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3]402因此,如果不能科学总结工业革命史,就不可能真正弄清楚无产阶级是如何诞生的,也不可能真正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未来发展。
当然,工业革命不仅造就了规模庞大的无产阶级,也形成了拥有巨额财富的资产阶级。从理论上说,只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并共享带来的积极成果以不断实现自我解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应该就能够和平共处且不断实现各自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无产阶级处于极端贫困中,丧失了实现全面发展的一切可能。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积极成果为资产阶级所占有,无产阶级处于被奴役状态。简言之,就是利益分配极端不均。基于这方面的考量,恩格斯在《国内危机》中就预言英国必将爆发革命,因为“这个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5]411并且,利益分配极端不均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5]544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会认为,英国无产阶级的贫穷不仅具有全国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5]532换言之,无产阶级处于极端贫困具有历史必然性。因此,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进行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其实,当时对无产阶级贫困境况进行控诉的不仅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有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但是这些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空想,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清无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因而不敢发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因此,没有寻找到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各类社会主义者只能陷入空想。而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在科学总结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准确把握了无产阶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恩格斯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大陆上的人们所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国人,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尽管他们粗野,尽管他们道德堕落。拯救英国要靠他们,他们身上还有可造之材;他们没有文化知识,但也没有偏见,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5]497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问题,特别是随后在和马克思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3]287这就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
在青年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是与工业革命一起诞生的;同时工业革命将利益上升到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工业革命在英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革命作用。因此,无产阶级绝对不能成为卢德分子(Luddites),一味地破坏机器。虽然“低工资、采用机器以及企业主的贪得无厌而造成的这些穷苦织工的难以置信的痛苦”,[5]606但是机器敌视工人阶级的情况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发生。其实,卢德分子的行为就是在否定工业革命,就是在破坏已经获得的生产力。但是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革命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生产力。毕竟无产阶级争取的利益不是某一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代表劳动群众的普遍利益。无产阶级的斗争现状也充分表明,仅仅捣毁机器是无效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详细分析了早期工人捣毁机器的斗争方式,认为卢德分子捣毁机器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因为“机器还是被采用了”。[3]450因此,他要求“工人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反抗形式”。[3]450在当时的恩格斯看来,这种新的反抗形式就是革命。否则,他就不会将无产阶级称为“掘墓人”。
总之,恩格斯在分析工业革命史的基础上总结认为:无产阶级是与工业革命一起诞生的,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革命确实给无产阶级带来了悲惨生活,但是无产阶级还是必须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积极成果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
五、结语
由于恩格斯的出生地巴门是当时“德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它被称为‘小曼彻斯特’”,[2]3恩格斯从小就接触到了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并且他在中学肄业后就与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接触到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促成他能够全面地分析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果。正是在客观分析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的基础上,恩格斯充分认识到资产阶级经济学敌视人的特性,因此才会花整整21个月的时间对英国无产阶级展开调查研究。[3]385其实,《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问世就标志着恩格斯已经处于马克思主义者的前夜。因此,青年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关注确实促进了他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成长,并为他后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方向基础。
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正飞速发展,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双重作用。就此而言,我们正面临着与青年恩格斯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我们应该像恩格斯一样,在客观分析科学技术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治理好各种法律和伦理的问题;面向经济主战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以同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学科间的交叉优势,实现协同攻关;特别是必须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完全可以相信,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像恩格斯一样思考,就能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就能够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就能够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良性社会运行。这样,我们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