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以武平县为例

2022-11-26饶渝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

饶渝英

(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武平 3643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1]必须创设适宜的幼儿教育环境,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等优秀情感在幼儿心中早早萌发。然而在现实中,农村幼儿园教师对本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农村幼儿教师必须拓展思路,全方位挖掘幼儿教育资源,充分为幼儿园课程服务,以丰富园本课程,做好生成课程。

一、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价值

幼儿的发展与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家乡的各种环境,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文化的,都对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乡土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如闽西客家山区的乡土资源丰满生动、特色鲜明,如果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动手实践的强烈欲望,使幼儿对乡土文化兴趣盎然,爱家乡爱故土之情油然而生。

例如,武平县是原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三进武平,留下许多红色遗址、红色故事,县内的刘亚楼将军故居、纪念馆、文博园、梁山书院、王良将军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是缅怀革命先辈、传承革命基因的良好载体。另外,武平县拥有79.7%森林覆盖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生态是武平县的特色和亮点。雄奇险峻的梁野山、美丽的仙女湖、形态万千的狮子山、水草丰茂的中山河湿地,还有平桥翠柳、兴贤坊、文博园等,都是武平县的靓丽名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教师应用心思考,做好乡土资源的课程建设工作,使乡土文化与幼儿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幼儿与富有特色的客家山区乡土资源亲密对话,以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开启幼儿的学习智慧,培养幼儿的文化基础,增强幼儿的情感意识。

二、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

目前,在武平县农村幼儿园中,本土资源课程开发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区和操作中的误区:

(一)教学观念较陈旧

乡土资源的开发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更多的精力投入,但是一些教师缺乏对开发乡土资源的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发乡土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幼儿在这些乡土资源中出生、成长,对这些乡土资源早已司空见惯,难以引发学习兴趣,因此忽视乡土资源课程的教育价值。有的教师则认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农村幼儿园要与时俱进,幼儿教育的内容要“高大上”,而乡土资源落后于时代,没有必要把乡土资源融入现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积极性不高。部分管理者对于开发本土资源课程也缺乏足够的热情,因为新课程开发增加了考察、设计、制作、研讨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对于经费相对紧缺的农村幼儿园来说,有不小的压力。

(二)资源掌握不深入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对当地情况驾轻就熟,才能在教学中有机融入、灵活运用。但是一些教师平时不够注重资料收集,选题敏感性不足,对于农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扎染技艺、客家童谣等,了解和掌握不深入,更缺乏一定的筛选和提炼能力,且对本土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零散的状态,没有进行系统整合,为教学所用。如在“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部分教师对家乡有名的民间技艺,如永平的“上刀山”“下火海”等传统游戏,不知道如何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忽略对空军上将刘亚楼将军的英勇事迹的利用,对天然氧吧梁野山自然风景熟视无睹,造成本土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开发能力较欠缺

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力量缺乏,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幼儿园教师之间、幼儿园与家长、社区之间缺乏密切合作,乡土资源的开发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具体表现为:活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时随意性大,教学手法生硬,浮于表面,缺乏对乡土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如武平县传统文化闽西汉剧、中山百家姓、万安剥皮公爹生日、客家童谣、民间游戏等,都是很好的幼儿乡土课程资源,但是由于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并在活动中自如运用,也无法寻找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路径让幼儿整体深度参与。另外,有的教师在编排本土资源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等,难以实现乡土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素材维度:创设特色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农村幼儿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遍地可见的泥沙、溪水、石头、山坡、草地和随处可得的各种瓜果、蔬菜、种子、农作物等,给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良好的素材。幼儿园应立足园本实际,创设多元的自然学习环境,让本土资源变成课程内容。[2]可尝试创设农耕文化区、百果园、陶土区、创意手工坊、野战区、开心农庄、涂鸦墙、沙水区等集学习、景观为一体的自主游戏生态环境,让幼儿回归自然。如武平县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文山幼儿园遵循自然、生态、绿色的理念,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绿野仙踪”“梁野竹韵”“客家印象”等游戏环境。教师与幼儿共同利用竹子、稻草等创作美术作品、创意吊饰等,张贴或悬挂在每层楼梯墙上、走廊楼道上,实现乡土资源与现代化的完美融合。班级围绕主题探究活动,创设百果园、开心农场等,游戏材料有效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开展自主游戏,自由表演、劳作,发现、欣赏、感受家乡的美,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并在活动中体会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乐趣。

(二)过程维度:深挖乡土资源

1.拓展性: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户外游戏

幼儿园课程开发离不开社区资源,特别是对幼儿园周边社区的资源利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增进与社区的沟通,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为幼儿户外游戏拓展空间。如组织幼儿参观城区的文博园、梁野景区、千鹭湖、森林公园等,广阔的场所可以让幼儿自由地游戏;各乡镇还有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如湘店镇的空军主题公园、将军故居,民主乡的“红军入闽第一村”和象洞镇临时县委旧址等。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优秀的红色或生态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走出园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武平的社区,或是文化资源丰富,或是环境优美,幼儿在参观游戏同时也感受学习,其乐融融,收获满满。此外,教师还需寻找幼儿园周边五百米、一千米的社区资源,从身边最熟悉的资源开始,拓展户外游戏内容。

2.丰富性:结合乡土文化,丰富特色游戏

优秀的乡土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通过教师一定的艺术加工编排,作为课程融入幼儿园教学,往往颇具匠心、别具特色,幼儿喜闻乐见。农村家长往往心灵手巧,拥有各种“绝活”,如裹粽子、编草绳等,这是幼儿日常所见、最直观感受到的童年印记。幼儿园可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裹粽子、编草绳比赛等,家园配合,共同收集准备所需材料和物品,精心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再如,一些幼儿园带领幼儿参观兴贤坊后,开展“民俗一条街”“武平风味小吃”等角色游戏,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模仿“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传统活动内容,制作各种特色美食,激发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一些幼儿园则结合客家童谣“羊子咪嘛”“斗虫虫”“老鼠偷米”“开木箱”等,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亲子游戏,丰富活动内容,发掘游戏的独特价值。

3.趣味性:融入趣味活动,开展民间游戏

《纲要》指出:“幼儿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1]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既给幼儿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如滚铁环、跳房子、“羊子咪嘛”、竹竿舞、“鸡公车”运输队、跳草绳等趣味活动,本土特色鲜明的船灯、狮灯、马灯等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例如,武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把客家优秀传统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把舞龙灯、舞狮、客家游戏类童谣《砻谷齐洽》等融入早操活动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也融入一些客家传统游戏,如翻绳、打沙包、打石子、翻积木等,此类游戏不受场地、时间限制,还能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还有一些规则简单、便于开展的小型体育游戏,如“炒黄豆”“脚尖脚跟脚尖踢”“石头、剪刀、布”“吹羽毛”等,让幼儿的游戏体验更丰富,让客家文化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课程开发维度: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能力

1.全面性:提升对资源的系统收集整理能力

教师不仅是幼儿课程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应是幼儿课程的建设者、创新者、开发者,这样才能确保本土资源融入幼儿教育。收集资源的渠道最好是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以幼儿经验为基础,选择幼儿感兴趣或他们有经验的内容,从而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持久性。幼儿园可选拔优秀教师成立乡土教材教研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本土主题课程资源中心、课题资源中心等共享资源平台。无论是哪个乡镇的本土资源,首先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归类划分,然后逐渐深度挖掘,形成本土主题课程资源,如民间童谣、故事、传说、游戏、节日习俗和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等主题课程素材;其次,对收集、整理好的乡土资源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形成课题资源中心,要求成立片区联动的教研团队,搜集各类乡土资源,以课题研究、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汇编,由幼教专家严格把关,保证乡土课程资源库的鲜活、系统、完整、全面,使乡土资源成为教师使用效率高、使用效果好的幼儿教育资源。

2.生成性:提升课程编排生成能力

尽管幼儿园本地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但是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能否走进课堂成为真正的课程资源,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编排生成能力,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进而提炼加工。如要让乡土文化资源形成课程,教师要尽量考虑如何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并做好乡土文化资源的园本化、游戏化,使课程编排生成卓有成效。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加强学习,积极培训,提升课程编排生成能力。实践中,教师通过“收集—分析—筛选”本土资源,从中梳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内容,开发出适合本园的课程资源。[3]如适合小班的民谣有“拉大锯”“斗虫虫”等,中大班有“月光光”“羊子咪嘛”等;又如,在“我爱家乡”主题活动中,幼儿参观中山古镇和100多个姓氏对联,对自己的姓氏产生好奇,生成“我的姓”新主题。在该主题活动中,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调查初步确定主题网络,引领幼儿深入探究,了解百家姓氏的来历等知识,借助姓氏文化,丰富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此外,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客家小吃一条街”“来武平我氧你”、建构游戏“兴贤坊”、语言活动“客家故事”“客家话唱民谣”等内容,将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相融合,架构课程框架,引领幼儿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总之,农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素材为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有心、用心地收集、整理,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活用、妙用资源,丰富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积极互动、成长。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幼儿园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我给资源分分类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爱“上”幼儿园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