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性与人民性:苏区儿童教材编写特色及启示
——基于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馆藏苏区儿童教材的分析

2022-11-26林秀燕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苏维埃读本苏区

林秀燕

(福建教育学院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025)

苏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因根据地的政权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故称苏区。苏区儿童教材编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到中央、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福建教育学院图书馆馆藏有苏维埃教材《识字课本》1 册22 课[1]、《共产儿童读本》6 册205课。[2]《识字课本》采用土纸木刻油印,《共产儿童读本》则采用土纸石印,均为16 开单面印刷。教材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地理、音乐、劳动技能和卫生常识等多学科知识。这些教材编写时间虽短,内容却颇具特色,对今天的教材编写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苏区儿童教材编写的历史背景

(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急需加强民众教育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 个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大多处于偏远、贫瘠的农村,土地、文化教育机构都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生活贫困,文化教育水平低下。为了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不仅要提高现有革命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作战能力,还需动员更多的民众参加革命。为此,苏维埃政府一方面进行文化教育改革,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以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另一方面进行土地革命,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为农民所有制,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民众对苏维埃政府的支持和拥护,使民众愿意积极参加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文化学习。

(二)儿童教育是苏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0 年,共产主义儿童团成立,规定8-14 岁的儿童均可加入,其宗旨是把儿童培养成继承革命事业的新一代力量。苏区儿童普遍加入共产儿童团,并进入列宁小学接受全方位的新式教育。在苏维埃政府的有力保障下,苏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空前繁荣。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区,儿童入学率达55.1%;而国民党统治区,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其儿童入学率也只有13%。根据国民党治下江西省民政厅厅长吕咸发表在江西《民国日报》上的一篇社论,可以看出苏区政府推行的普及教育对当地民众的影响:地方青年男女、儿童“只知有苏维埃,不知有中华民国”“虽无知妇孺工农,悉能唱之快乐歌、送郎歌、儿童歌,并能呼口号,如打倒封建、打破迷信、消灭豪绅地主”,惊呼“赤化之烈,殊令人咋舌”。[3]苏区儿童教育为当时的革命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苏区儿童教材是在战争环境下应急编写出版的

《识字课本》和《共产儿童读本》扉页上均有“写在前面的几句话”:“这部书编给一般儿童初就学用的暂编八册。此书编好四册后,便给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徐特立同志审查。审查后,他指出本书的缺点:太偏重于政治、日常事项太少,且内容深浅,几册都没有什么分别。”[1]“特立同志来信说,此项读本为应目前需要,用一二学期后或再编或改正,当更加完善。”[2]苏区儿童教材因为人力和时间问题,无法编辑完善。《共产儿童读本》原计划编印八册,最后只编印了六册,各苏维埃政府再版《共产儿童读本》时,又对教材内容作了修订。

二、苏区儿童教材编写的特色

(一)革命性:聚焦革命目标

1.直接服务革命战争

苏区教材首先让儿童了解苏维埃政权。如《识字课本》中的第20 课《苏维埃》:“村苏维埃上有乡苏维埃,乡苏维埃上有区苏维,区苏维埃上有县苏维埃,县苏维埃上有省苏维埃,省苏维埃上有中央苏维埃。”其次是认识工农红军。如《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第3 课《红军》:“哥哥到前方去,他去当红军。红军拥护工农利益,红军是工农的战士。”《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第32 课《对红军呼口号》:“欢迎红军天天打胜仗,红军万岁!”表达儿童对红军的崇敬和爱戴。再次,要求苏区儿童在思想品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能够适应当前斗争的需要:能识字、查路条、写信、记账等,同时为将来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2.强调阶级意识和革命的斗争性

阶级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是这一时期儿童教育的重点。“实施无产阶级的赤化教育,以启发学生群众的阶级觉悟和认识,坚强学生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斗争决心为原则。”[4]必须从根源上认清资本家、地主剥削的真面目。如《识字课本》第13 课《资本家和地主》:“资本家和地主,不作工,专享福,吃好饭菜,穿好衣服,用好器皿,住好房屋。”又如《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第6 课《不平等》:“耕田的人没有饭吃,不耕田的人倒有饭吃;做工的人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不做工的人倒有很好的衣服穿,很好的房子住。这就叫做不平等。”教材编写立足生活实际,将儿童所见、所闻、所感的身边事件编入课文,帮助儿童认清苦难生活的根源,培养阶级意识,从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投身革命斗争。

3.坚定革命信念和政治归属感

战争造成苏区各根据地之间交通不便,大部分教材编写任务是由各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来承担,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如“儿童必需的基本知识的课程之外,一切课本都要采取实际教材。根据目前中心任务及实际工作的经验,编成课本。”[5]这里的“实际教材”,就是教材要紧密结合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以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来编写。教材的课文政治性和针对性强,通过宣传苏维埃政权和政策,将革命信念根植于儿童心中,增强政治归属感。如《共产儿童读本》第四册第3 课《不要钱读书》:“我的爸爸是一个铁匠,你的爸爸是一个农民。我们都是工农的子弟。从前工农的子弟,因为家里没有钱,没有书读;现在工农的子弟,不要钱读书。苏维埃政府办的学校,是为我们工农子弟来开办的。”

4.动员拥军优属并帮助红军家属

为了解除红军的后顾之忧,苏区政府动员儿童积极参加儿童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如宣传党的政策、参加拥军优属活动、站岗放哨、查路条、传递消息等。教材中对苏区儿童参加革命组织及工作场景都有具体描述,如《共产儿童读本》第一册第32课:“爸爸帮红军家里作田,妈妈也帮红军家里作田,我不会作田,我帮红军家里养牛。”第二册第20 课《帮助红军》:“下大雨,吹大风,农民插秧在田中。七月八月蒔田忙,帮助红军去做工。青年人做礼拜六,成年人做劳动工。”

(二)人民性:服务劳苦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1.与苏区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苏区大多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遭遇连年战争以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解决军民生存问题,除了成年人参加革命工作外,儿童作为革命的后备力量,也被充分动员,参加生产劳动和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儿童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农村生产实际,如《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第23 课《拔草》、第六册第15 课《种菜》,详细介绍农田劳作知识,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节气》《四季》等知识。

2.与苏区儿童生活紧密结合

苏区儿童教材传播生活常识,通过教科书的学习使苏区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能正确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数学介绍中外不同的数字写法,认识大小写及钟上的数字;学会中国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以及日常的应用。物理通过《镜子》《影子》,了解光的反射及光的直线传播物理现象。地理介绍《五大洲》《洋》《住屋的方向》等,了解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等。生物则有《牛》《螳螂和蜻蜓》《蚯蚓》《燕子的益处》等,了解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天文包含《节气》《四季》《昼夜长短》《云雾霞虹》《太阳和月亮》等。

3.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教材编写立足本土,取材生活,体裁新颖,文字浅显。有故事、韵文、问答、歌谣、谜语等,采取拟人、排比、对比等方式,内容新颖活泼,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韵文便于朗诵或咏唱,容易使儿童产生铿锵和谐感,易读、易记。如《识字课本》第14 课《造福》:“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砌匠自己没有屋,裁缝自己穿着破衣服。”课文朗朗上口,吟唱中容易记住学习内容。教材编写还大量采用对比手法,将劳动人民与资本家进行对比,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对比,将苏区根据地成立前后的生活进行对比。

4.注重儿童养成教育

苏区儿童教材注重培养儿童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第14 课《不要闹》、第四册第17 课《说谎的害处》等。此类课文还有《粗心的儿童》《互相帮助》等,都是养成教育内容。同时,苏区儿童教材还负有教给儿童健康生活的重任,通过教科书的学习使苏区儿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如《个人卫生》《眼的卫生》《种牛痘》等卫生常识,《大扫除》《垃圾倒在哪里》《消毒》等环境卫生。

三、苏区儿童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厚植红色基因:确立教材建设的“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6]为了强化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教材建设的“魂”,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 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课程教材中。“基础教育教材重在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7]今天的中小学教材编写要继承和发扬苏区教育优良传统,把牢编写方向,重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牢记革命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凝心铸魂、固本培元的工程,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新时期必须加强“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牢记苏区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史。今天的中小学教材要重视革命传统类课文的编排,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设计。低年级以故事和简短的诗歌为主,内容要浅显易懂,语言要生动形象;到了高年级,教材要以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课文呈现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在编排形式上要丰富多彩,帮助学生了解革命文化,走近革命伟人,感受人物形象与人格魅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接继民族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8]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以接继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在编写教材时,要围绕中华传统美德这个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载体可为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要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教育全过程。

(四)立足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中小学教材必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品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要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研究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教材之间的纵横衔接。其次,要编写一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比如生活实践中最常用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进一步学习时必须预先掌握的知识以及关键时刻必须具备的知识等。第三,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使他们便于学习,易于掌握。比如,小学阶段要以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为主,应多选择协调的、有韵律的和游戏性的教材。第四,要处理好广度、深度、难度的问题,各种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连贯顺序。

总之,苏区教材在当时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从学习文化知识到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党的制度、政策,到将革命的火种从孕育、萌芽到发展壮大,最后成为燎原的星火,建立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国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苏维埃读本苏区
雏燕
苏区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