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语吟诵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可行性研究

2022-11-26叶福泉林永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诗词

叶福泉 林永富

(1.厦门市同安区新星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2.厦门市同安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福建 厦门 361100)

晋唐以来,北方方言发生较大变化,为了保持与“通语”的一致性,闽南方言既保持历代相传的口语字音,又跟着通语增添直译音,逐渐深化出文白异读。[1]闽南语“文读”用于书面语,主要承担古代以“雅言”“通语”撰写的书面文字的口语表达。吟诵古诗词、古文时,要求全部为“文读”发音;闽南语“白话”则应用于日常口语会话。

闽南语吟诵,较好地保留了我国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的诗词创作、表演、传唱的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闽南语吟诵需要按诗词平仄格律定音高、音长,音长规律为“平长仄短”,音高规律为“平低仄高”。入声字视为仄声,收音更为短促。

闽南语吟诵的优势在于其既较好地保留了中古语音,又成系统地保留了入声字,这二者对于近体诗的学术研究,能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例如《回乡偶书》一诗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如果按普通话来读,一二四句不能入韵,且因为首句不能入韵,导致整首诗的平仄格律与首句不入韵的格律不符。但以闽南语文读音来进行考证与吟诵,却发现“回”“衰”“来”三字都是“上平十灰韵”韵字,该诗是典型的仄起首句入韵式七言绝句。所以,闽南语吟诵既能传承我国诗词创作与表现的形式、方法,也传承了传承的载体——语言和语音。

闽南语吟诵虽然对多数人来说较为陌生,但是有规律可循。以七绝为律,吟诵时,句中以每句的二、四、六、七字为关注重点,依“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声短促”吟诵,就能把握一般性规律与方法。具体学习与修练时,需要擅长者予以引导与支持。古人对诗词的学习、创作即是依此道此法得以千年传承。

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审视“诗词闽南方言吟诵”这一“非遗”项目,发现其对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形成“非遗保护”战略策略。“从作为一种‘文化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中国悠久传统形成的‘文化资本’,来重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位置的‘借助民间口头传递的知识和智慧’这方面来看,在这个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环节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文明在心智领域和精神世界方面的文化自信”。[2]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逐步提高,课程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重视。将具有“非遗”特质的地方文化纳入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共同完成地方课程的编写,正日益受到重视。要在基于与超越“地方性”中,进行地方课程的再建构,将地方课程纳入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探索地方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式。[3]

一、闽南语吟诵地方课程的开发价值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闽南语吟诵,其实就是在学习古人诗词的内化与创作的方法。古人吟诵以平仄、押韵等为基础,可用于学习、内化诗词作品,在体会其情感、思想之余,借助声音、情感、表情及肢体语言,以吟、诵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古人也将吟诵作为诗词创作的方法,即依据诗词一定的平仄、押韵规律进行创作,通过反复吟诵、推敲用词、体会意境,使创作达到令其满意的境界。

抓好闽南语吟诵,能促进古诗词教学改革,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以近体诗教学为例,目前国内的中小学一般不教平仄格律,对首句是否入韵不作分析,对绝句、律诗中存在的平仄认知上的问题不进行深入探讨;教学要求以读懂、会背、会解释、会运用为主;学生学习方式以被动输入型为主,学习的过程以个体为主。将闽南语吟诵作为地方课程进行开发,将为学生打开认识、接触、体验古诗词的另一种方式,学生可以诵、吟,可以表现,可以创造性发挥;可以进行个体或是群体性的融合性学习,其学习结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体验。这样的学习入心、入脑,直达灵魂的深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培根的过程。

(二)促进两岸基础教育交流

闽南语吟诵地方课程能以其自带的文化与文化表现形式,有力促进两岸基础教育交流。自古吟诵学习自孩童时代开始,伴随吟诵者终生。闽南语吟诵一样具有情境化实践的特点,在传承吟诵时,顺带学习平仄格律、押韵、对仗、声调、入声字等,涉及文学、音乐与美术等领域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在育人效果上表现为对文化学识、言行举止、涵养性情等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闽南语吟诵地方课程的开设,将为两岸文化交流培养年轻一代的代言人,是两岸年轻人文化交流的重要突破口。知识在情境中的价值发现与辩护,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持续构造中,实现面向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厚情怀与面向未来社会的转化能力的辩证统一。[4]课程交流即文化交流,旨在唤起彼此心中对同宗同源的思想根源的认识。年轻代表未来,培养好年轻一代,他们将担起两岸文化交流的未来。

设置闽南语吟诵地方课程,还能促进两岸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深度交流。首先是促进闽南语吟诵课程交流。吟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也是其重要内涵之一,具有诗教、礼教、乐教合一的典型特点,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语境主义知识观在社会维度上更加强调某种具体的地方性的社会背景。个人和共同体的背景信念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通过影响处于地方性情境中从事科学实践的科学家及其共同体,最终影响知识的内容,形成地方性和语境性知识。[5]两岸教育工作者在教材选择、教学与实践、传承与推广、创新拓展等方面,可以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其次是以闽南语吟诵为支点,推动两岸基础教育各学科教材的交流,主要是促进人文学科课程交流。近年来,两岸基础教育教材交流极少,主要原因是在人文学、社会学方面存在明显的思想意识形态偏差。促进两岸基础教育各学科教材与课程交流,闽南语吟诵课程无疑是较好的突破口。

(三)推动语文、艺术跨学科融合

闽南语吟诵可以是闽南地区创造性实践“五育并举”的范例之一,将成为闽南地区校园教学资源中跨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因为我国历代诗歌讲究声韵,都可以吟诵甚至演唱。如《送元二使安西》,也称作《阳关三叠》,后面三句在演唱时可以重复吟唱,所以称作“三叠”。闽南语吟诵与普通话吟诵、其他方言吟诵一样,是一种综合体现参与者各方面能力、素养的表现形式。

首先,要求吟诵者在对诗词具有一定领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加入自己的声音、表情,将自身的体会表现出来。吟诵者的文学修养、内化感悟、表现能力、情感体现等,都会对吟诵表现水准产生关联影响。

其次,吟诵过程既是一个各项素养的添加过程,更是一个融合过程,即各项素养不是简单的合并,而需要吟诵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并结合场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即兴表演。每次吟诵都有二次创造的痕迹,具有独特性。吟诵是一种基于文学与艺术表现的文化融合体,既可个人吟诵,又可群体吟诵。艺术表现可以促进文学表现力进一步彰显,其文学表现主体又可以为艺术表现提供精神主旨。

(四)助力地方文化类课程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地方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然超越以往的校本课程,成为区域性课程建设的重点。各地正从属地社会风情、历史积淀、文化资源、经济特色等入手,进行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闽南语吟诵作为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

首先,闽南语文读音的传承一直是被忽略的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以抢救性态度进行保护与传承。当前,闽南地区的校本课程中,曾出现过“俚语”“歇后语”“戏曲”“建筑”“风土人情”“物品名称”等与闽南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典型的认知类型的特点,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方式主要以了解、知道为主,参与性不强。这些课程还忽略闽南语文读音在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与重要地位,这亟需当下一两代人进行抢救性补课,否则当这一两代人老去后,文读音的消减甚至消亡的速度将更快。

其次,传承闽南语吟诵,对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具有“具身认知”优势。闽南语吟诵具有“文学+艺术”的融合特征,具有“内化+创生”的过程,具有“个体+群体”等诸多优势。具身认知理论研究学者认为,“学习者能够解放身体,主动性卷裹至一系列戏剧叙事,体认被重构的生活世界。文化环境因此被有条理、有结构、有组织地呈现。此时,戏剧性教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体认知识背后的文化。”[6]闽南人用闽南语来表现生活、情感、艺术是最为恰当的,闽南语吟诵课程兼具这样的优点。

二、闽南语吟诵地方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一)政策支持,有利资源条件优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1 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传承五千年的重要支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夫要花在年轻一代身上,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闽南语吟诵材料以诗词为主,文质兼美,思想情感好,品味高雅,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提倡依据不同的学段,积极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氛围,闽南语吟诵理应成为闽南地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闽南语吟诵,能进一步繁荣校园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样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工程的落实,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加强闽南语吟诵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原则,完成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换,能繁荣区域文化,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传播。

(二)可发挥台海地缘、文缘、语缘优势

以厦门为首的闽南“厦漳泉”地区,在与台湾交流时,具有典型的“地缘”“血缘”“文缘”等优势。三十余年前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深受两岸闽南人的喜爱,激励着海峡两岸人民在商海中奋楫而上。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闽南地区经商、就业,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需要及时对闽南语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即台海“语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挖掘和利用。

闽南语在语音、字义、礼仪、民俗等多方面也都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我们应予以重视,并且懂得珍惜与保护。[8]国民党退据台湾之际,曾将众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带到台湾。许多学者当时在台湾的中小学校任教,各种方言及“国语”的吟诵因此得以在台湾有较好的传承。其中,闽南语吟诵因为当地人的语言优势,成为留存较好的一个分支,在台湾的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中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闽南语吟诵,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我们有必要传承、繁荣这一共同的文化形式,以“说闽南语”“吟闽南调”“诵闽南诗”“唱闽南曲”等文化形式,唤起两岸人民共同的血脉情怀,促进海峡两岸人民密切的文化交流,并将影响扩展到东南亚各国,为“一带一路”经济与文化圈建设与发展作贡献。

(三)可优化闽南语吟诵研究现状

闽南语吟诵课程开发需要克服以下难点:一是对闽南语吟诵进行学术性的审定。建立正确的闽南语吟诵的学术规范,有利于以正确的方法传承和创新发展“吟诵”这一文化表现形式。二是对入选地方课程的诗词中的闽南语文读音进行严格的审定,使闽南语吟诵对重新认识诗词平仄格律、押韵与否等发挥必要性作用。三是对闽南语吟诵进行推广性研究,以传播有影响力的节目、在重要节庆活动中表演等方式方法,在官方、民间推广,扩大影响力。

闽南语吟诵曾经为闽南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闽南地区研究闽南语吟诵的氛围并不是非常浓厚,需要对闽南语吟诵进行扶持与抢救。这可能与闽南区域经济相对较为繁荣,各种文化形式交融较多,导致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有关。闽南语吟诵传承出现过文化断层,目前社会上可见的吟诵及其表现形式,学术理论较为薄弱,缺乏公众认可度高的学科典范,受众面对良莠不齐的吟诵音视频,无法区分优劣。

如前文《回乡偶书》中的“回”字,是否入韵,成为确定这个字读音的关键因素。这个字的读音的确定,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作基础,这样的研究对促进闽南语研究具有正向作用。这种研究不仅对吟诵、发音、归音、用力、抒情等有帮助,对文学研究特别是古诗词研究也有价值,即闽南语吟诵能串起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研究。

(四)介质优良且传播速度快

闽南语吟诵的介质以近体诗为主,存在于统编版小学语文各个年级的教材中,组稿编写的难度较低。只需在教学古诗时,加以渗透、引导,即能完成吟诵教学工作。闽南语吟诵的师资,可以是语文教师或是音乐教师,只需组织这两个学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即可胜任教学工作。

近体诗具有篇幅较为短小、题材丰富、意境优美等优点,为闽南语吟诵的传承带来优势:一是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多个文本的学习与吟诵;二是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大容量呈现、多样态呈现;三是方便校园文化展示创作时进行创新。课程内容可在现有统编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适宜的篇目,作为扩展学习使用。

闽南语吟诵的介质,无一例外均是传承久远的诗词佳作,吟诵时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在班级同学间传播,形成亲子共学、共吟的氛围。

三、闽南语吟诵地方课程的附加价值

(一)培养新闽南人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城市文明与文化建设等同质化严重,城市的独特性正在被削弱。同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趋频繁,新城市人员不断加入,培养新城市人员的族群观念、文化认同感与归属等,正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课题。厦漳泉三地的闽南语及闽南文化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闽南语及其代表的口头文化,有日常使用的便利性,能否使用闽南语进行正常交流,是成长为新闽南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闽南语吟诵具有文化与思想高度,对熏陶新闽南人融入闽南文化圈子,具有典型的工具性作用,值得深入挖掘。

(二)增强闽南语吟诵的“非遗”体验

闽南语吟诵申报省级“非遗”成功,既是对其在闽南地区发展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提醒我们需要对这一“非遗”项目予以足够的关注,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当前,闽南语吟诵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陌生的文化产品”,也正因为陌生,使得闽南语吟诵具有更大的扩展空间。可从加强“非遗”体验入手,设计众多闽南语吟诵文化产品,让闽南人、新闽南人、各地游客体验闽南语及闽南语吟诵的独特魅力。

(三)推动闽南文化文创产业发展

近年来,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推动音乐文化产业回流古诗词文化,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具有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便利优势,可考虑举办相关赛事、文创活动,推动相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其内生价值。可开展闽南语吟诵校园赛事、社会赛事、两岸文化交流等,开展社会活动、专场演出等,通过微视频、抖音、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诸多新文化传播渠道主动推广,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闽南语闽南诗词
闽南文化传承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闽南话
闽南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