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共生并进 构建理想课堂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为例

2022-11-26刘美莲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桑娜省略号穷人

文∣刘美莲

在核心素养下,“言意共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言”,本意是指主动与人说话。这里则是指文本中的语言材料、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即文本的语言。所谓“意”,本意是指意向、心里的想法。这里则是指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即文本的内涵。所谓“共生”,本意是相依生存、彼此有利。这里是指“言”与“意”相互激荡生成,彼此交互实现,不断生发出新的“言”和新的“意”。[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言”与“意”是“表”与“里”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然而,当前却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追求“得言”,另一个极端是一味追求“得意”。如果只追求“言”,学生就难以对语言文字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更不会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如果只追求“意”,虽然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但不会运用语言轻松自如地表达。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建“言意共生”的境界,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现实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为例,谈谈小学语文“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

一、以“言”会“意”: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以“言”会“意”,是指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与心灵共鸣。这是阅读文本最重要的方法。桑娜与渔夫是《穷人》一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文中为展现他们贫穷艰辛、善良勤劳的人物形象,作者对桑娜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进行了较大篇幅的细致描写。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将其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人物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理解这两个细节描写所要表达的意思时,学生一般都不会觉得很难,甚至还能一看就明白。这说明了仅从字面上来理解细节描写有时会显得浅显、过于平淡。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深入挖掘关键词语及重要片段的隐形意义、潜在信息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入文本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才能体会到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美好心灵。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和美好品质的词语,并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理状态。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瞬间找到“忐忑不安”这一关键词。然后教师顺势而导进入教学重点:先帮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忐忑不安”的意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较为顺利地找出来。但是,对这些句子进行细心的揣摩后,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些句子存在着“语序颠倒”的毛病,“他会说些什么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不符合逻辑顺序。既然这样,正确的逻辑顺序又该是如何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梳理桑娜混乱的心理活动,进而对“忐忑不安”一词进行内化和感受,从而领悟到该词深刻反映了桑娜内心的压力和矛盾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阅读第9~11自然段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感受桑娜抱回邻居家孩子后那种“激动—害怕—紧张—担忧—自责—坚定”的复杂心理。至此,虽然已将桑娜的内心揣摩透彻了,但这只不过是理解了桑娜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已。如何让学生将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与其美好心灵、良好品质叠加融合起来加以体会,这最为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桑娜的举动使她本人的内心很受煎熬、非常难受,尽管她完全可以将邻居家孩子送回原来的地方,但她却没有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且直观地体会到,桑娜明知家里穷、条件不好,明知丈夫可能会接受不了、挨他责骂,明知往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加艰难和艰辛,但她从未动摇过将邻居家孩子抱回家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从而深切地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品质以及她“忐忑不安”是出于对丈夫的理解和体谅。

二、以“意”品“言”:关注表达,感悟写法

以“言”会“意”,使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品质,这只是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为突出语文学科的功能和目的“工具性”特点,还需要反转过来以“意”品“言”。它是指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味文本语言的秘妙和文字之美。其过程是关注表达、感悟写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作用的过程。

通过上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已深深地体会和体验到桑娜的生活实在太艰难,心地太善良了,这为接下来顺利学习写作手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此时,教师就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顺势而思、深入探究:作者为何能将善良的桑娜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为什么作者能把桑娜、渔夫这些人物美好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让学生聚焦文本内核,感悟文章写作手法。

细节决定成败。只要细心观察,便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盼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这一画面时,运用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虽然只是心理描写,却真实地展现了桑娜当时紧张与不安的心情。当丈夫出海归来后,桑娜与丈夫的大量对话描写,同样突出了桑娜复杂、紧张的内心,尤其突出了他们虽是一对贫穷的夫妇,却具有一样善良的心灵。这样,就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重要性,细节描写能使人物鲜活、灵动起来。

此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作者为何在丈夫回来前后的两个片段中分别运用心理细节描写和对话细节描写,而不用动作、神态、外貌等其他细节描写?如果将这两个片段所运用的细节描写方法互换一下,你觉得可以吗?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让学生明白作者所选用的描写方法最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状态:在丈夫回来前,桑娜既有对丈夫的热爱与牵挂,又有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紧张与不安,所以此时她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因而通过心理活动这一细节描写更能凸显人物特点;在丈夫回来之后,桑娜需要为她抱回西蒙留下来的两个孩子作出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之间一定少不了要相互对话,所以对话描写最能体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人物鲜明特点的刻画,并不是描写方法用得越多越好,更不是把所有的描写方法都用上,而是要根据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征选择最恰当的描写方法。例如,写作《啰唆的妈妈》《好动的弟弟》,前者只需要抓住妈妈的语言描写来凸显其“啰唆”的特点,后者只需要描写弟弟“停不下来”这一特点体现其“好动”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把所有人物描写的方法都用上。

三、以“言”拓“意”:课堂练笔,深化理解

以“意”品“言”,使学生在“解意”的基础上学习了“品言”。但是,学生在“品言”的同时,又进入了深度的“解意”[2],这一过程就是常说的以“言”拓“意”。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是穿行于言意转化间的运动过程[3],因而片面认为表达运用已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只要掌握了写作方法和进行适当练笔,就意味着“言”和“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需要再发挥作用了。其实,表达运用也只是语文教学一个“中点”,因为语言表达运用的准确性、严谨性、精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穷人》一课为突出桑娜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她将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为情感主线,运用了心理描写来体现她的复杂心情:先是害怕,继而紧张,甚至后悔,最后坚定。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练习心理活动描写,但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以什么为情境。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从文本中寻找思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发现其不仅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而且还连续运用了非常多的省略号。文中有一段内心独白的话共用了5次省略号,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使得其思维无法连贯和思考角度的不断变换。其中,有的省略号还蕴含着真正有价值的潜在信息。例如,“……是他来啦?”这一省略号,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外有动静的描述。因为,只有门口有动静,桑娜才会去想“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这一省略号,则将桑娜往门外看的动作省略了。如果没有往外看,桑娜就不会那么快就得出“不,还没来”的结论。“……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这两个省略号包含了桑娜既盼望丈夫归来的迫切心情,又顾虑他归来后不会同意她收留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桑娜矛盾的心理通过这两个省略号被表现得非常充分、透彻。在讲到此处时,教师可以先停下来,围绕这些省略号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桑娜还会想些什么?她还担心什么?”并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加上一些动作描写的内容。对省略号内容进行补白,不仅能激发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学会文章的表达方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更全面立体地理解一个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的桑娜。

所以,适当的课堂练笔能让学生避免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于文本的表层或将目光仅投向某一层面,而是直抵文本深处与内核,对文本进行无限挖掘与生发,促使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人公的美好品质,这就是以“言”促“意”带来的良好效果。

四、“言”“意”兼得:缺一不可,比翼双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言”“意”兼得是基本的教学理念和重要的教学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精辟阐述的那样:“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定连成一贯。”[4]在前面,通过阐述以“言”会“意”、以“意”品“言”、以“言”拓“意”等策略,使学生有效地触摸、感受和体悟了文本语言情感、人物形象和内容主旨,这为接下来指向“言”“意”兼得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5]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指向“言”“意”兼得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文本的示例作用,让学生先以语言文字为依据读懂文章,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紧扣关键词、结合上下文、为课文补白和对比思考等一些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在语文课堂里多“往返几趟”,让课堂在交流、分享中灵动起来,让文本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起来,促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弄清楚文本“写什么”,即得“意”;在得“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探索研究“怎么写”,从而感悟、把握、领会作者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即得“言”;在得“言”后,又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更加执着挖掘出文本语言的奥秘。

如《穷人》一课的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通过初读(奠定基础)—精读(内化提升)— 研读(体会写法),让学生在人物内心、人物对话中多走几个来回,品味桑娜夫妇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全力以赴帮助别人的精神境界,明白选择合理、恰当的细节描写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懂得省略号具有表示说话的断续、列举的省略、说话的中断、语意未尽、引文的省略等多种作用,从而为其今后写作发展提供了源泉和方法指导。可见,“言”“意”兼得、“言”“意”交融的课堂,是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6]、构建最理想的语文课堂的根本保证。

总之,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言”与“意”始终相依相随、形影不离。它们犹如车之两轮、人之双腿,彼此和谐、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语文教学螺旋式上升和双线并行前进。所以,重“意”轻“言”或重“言”轻“意”,都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作者内心,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只有真正实现“言”与“意”缠绵一体、共生并进,才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内在张力,才能使语文课堂在言语的情味与意蕴的理解中走向融合[7],才能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扎实根基。

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QJYKT2019-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桑娜省略号穷人
省略号
穷人
省略号来了
省略号
《穷人》梗概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穷人的尊严
正确使用省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