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地理试题对生态文明素养考查的分析及启示
——以2017—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为例

2022-11-26叶伟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明案例素养

文∣叶伟

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指导战略。为此,对公民尤其是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刻不容缓。“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地理学科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地理学科既蕴含与生态文明教育高度契合的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又包含与之一脉相连的环境保护的专门课程内容,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孵化器”。立足生态文明的场景既是地理教育的鲜活素材,也是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背景。近五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寓生态文明素养于生态、生产和生活情境中,置问题取向于生态文明情感、意识和能力要求上,实现了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树立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的,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根植地理学科土壤,契合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是以生态文明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实践活动(以下简称“生态文明活动”)为载体,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相应素养。它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意识、情感、行为四方面的素养。而以培育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要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则既是一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知行合一的教育,也是强调人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两大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可见生态文明教育根植于地理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为典型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紧扣时代主题、融合生态文明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也借助新颖的案例、情境,多元的信息、问题,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相应命题立意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高考导向,强调了积累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滋养生态文明情感、指引生态文明行为,引导学生从“会做题”转向“会做事做人”。

二、体现新高考育人指向,突出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需要

我国既是一个国土广袤、自然环境多样化的国家,又是一个历史悠久、人类活动丰富化的国度。国人在认识、探索、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富有智慧、体现地理思想、蕴含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人地协调观的典型案例,这些无疑是新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优质素材来源。新高考减弱了知识性考查,增强了对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评价,夯实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导向作用,推动了地理学科素养与生态文明素养的深度融合。不少试题具有富含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生态文明实践场所与过程,展示生态文明审美,分享生态文明智慧、成果的突出特点。

1.依托传统文化案例,检视学生的文化生态文明素养

近年来,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多次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试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将蕴含生态文明素养的关键点和地理基本原理于具体情境中,既在学生赏读过程中强化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传承的责任感,又在学生探析过程中渗透了地理学科价值、生态文明活动体验价值和审美价值。

例如,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多次出现以某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索的情境。古村落“江头洲村”(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古镇“川西安仁”(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古商道“徽杭古道”(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借助或农或商的特色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外在自然环境和内在人文底蕴,诠释古代朴素的“天地人”和谐相处观念,展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地理学科具备丰富的文化样态、绵延的文化传承、厚重的文化特质,成为融合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库。

此外,在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眼点的题目,也多有涉及。“剪纸”(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油纸伞”(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景泰蓝”(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等,以文化作品为载体,考查其蕴含的地理学科属性,如分析其地理过程、地理特征等。学生在欣赏富有艺术想象的作品图片、传统技艺和文化时,有助于其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感受案例所内嵌的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与智慧,体会当代人的改良行为与发展理念时,有助于其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此类试题融学科素养、美学素养、生态文明素养于一体,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名片。

2.依托生产实践案例,启迪学生的科学生态文明活动智慧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因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发展生产,用文明、科学的发展方式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的智慧。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部分案例将农业生产经验、智慧与地理事象相结合,设计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如“秋湖捕鱼”(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顺坡垄葡萄种植”(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圩田的变迁”(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等案例,借助鄱阳湖、巢湖等符合当地当时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眼”思考农事生产中的地域差异、时空变化,在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培养学生关注、热爱并科学实践生态文明活动的生态文明素养。

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部分案例将不同产业活动的转变(或原生产环境的改造)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如“大地艺术祭”(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案例中,日本某乡村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并且进行产业转型,将普通农业转变为现代旅游业,用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导产业活动,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那考河水污染治理”(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案例中,将广西南宁河畔处的原养殖场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恢复,改造成滨河公园,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人类活动,改变传统的以环境换发展的落后观念和行为,树立人地和谐、生产文明的生态文明观。

3.依托生活实践案例,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活动思想境界

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通过生态文明活动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在人居环境设计、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把新颖情境、典型案例与核心素养、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启发学生尊重顺应环境、遵循自然规律、运用智慧创造性地拓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如“特色地下住宅”(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案例中,澳大利亚当地居民利用科学原理,合理设计,改善人居环境,创造性地适应了当地的不利自然环境。“高反射率屋顶”(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甲卷)案例中,人们通过践行环保理念的城市“智造”,达到兼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改善了生活环境。“厨余垃圾全程处理”(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案例中,以学生身边的厨余垃圾的后续处理流程构成线索链条,通过小案例,讲述大道理,启发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优化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再生化处理方式。借助相应生活类的案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更新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活动。

三、高考地理试题对生态文明素养考查的启示

高考是引导教学的“指挥棒”,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尤其是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明确指向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生态文明素养等综合素养的考查。为此,在地理教育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融合生态文明教育显得较为迫切,并且借助合适的实施路径,也使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1.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地理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站在铸魂育人的高度,秉持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教师需把教学同生态文明教育密切结合,正确认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间的关系,学懂弄通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政策、理论、文件,并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适切情境、组织主题辩论、布置相关的调查研究作业等趣味性强、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养,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

其次,地理教师应寻找生态文明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衔接点,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国家课程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关键点,做好自然衔接,有机融合。尤其需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根据学情对相关教学内容实施生活化处理。如可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搜集、探究当地水源及耕地、大气等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并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展示成果,在所在村居积极倡导垃圾分类,并开展宣传活动。这些生态文明活动能让学生在搜集、走访、动手等的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活动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相关教育资源,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可以与研学活动、乡土地理相结合,开设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厚重历史变迁的特色课程,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村居等专题涵盖在内。

再次,地理教师应结合教情、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区域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有根的热土教育”[2]。区域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是构建其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感情基础,“在地化”教育理念是开展区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而扎根本土、体现整体性、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又为区域生态文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实践场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学习场域维度,可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学习。地理教师或地理教研机构要着手编写与地理课程相匹配的生态文明校本或地方教材,设计纸质课程资源;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围绕当地突出的生态文明问题,搭建生态文明教育网上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区域生态文明教育学习,助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在实践类型维度,需细分并选择合适的实践类型。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素养与生态文明素养融合的关键连接点,而中学生总体上思维活跃、热衷活动,所以教师应因势利导,选用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类型多样的相应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利于促进其地理学科素养、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又可促使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服务社会,达到“学而能得、学而会得、学而有得”。

2.健全配套的教育机制,完善评价反馈体系

构建配套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和评价反馈体系是培养、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保障。学校或地理教师可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构建家—校—社生态文明教育协作共同体。如建立师生间、家校间的互动互助体制,学校村居合作机制等。

评价反馈机制也需及时跟进,与时俱进。从评价时段来看,生态文明素养评价可即时性和定期性相结合。如可在单个活动结束时采取即时性评价,同时在每学期结束时汇总多个活动的总体表现,进行定期性评价,使考核评价呈现多步走的“台阶式”。既有分步的及时反馈,又有汇总的阶段反馈,促使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和动态性。从评价方式来看,可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或同伴互评、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提前设置评分标准,合理安排不同方式的评分权重,促成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教师可将生态文明活动知识、态度、意识、行动力等纳入相关评价体系,并根据学生的疑惑或反馈进行必要指导和组织小组合作。从评价平台来看,可将学生在相应生态文明活动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项目进行质性评价,在“教师评语”项目中用描述性反馈,进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功能来看,不必过于追求结果的量化,而要重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生态文明素养的部分内容诸如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等是内化于心,难以进行科学量化,而学生的表现在活动中是不断发展的,是一个螺旋上升或者长期反复变化的过程,教师需知道评价不是目的,而是导向功能。通过全过程、多主体、多方式的评价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内驱力。

总之,在地理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操作性。地理教师要以涉及生态文明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为切入口,“深挖掘,提素养,促践行”,以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为重要抓手,利用学科优势,发挥个人担当,形成各方合力,促进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猜你喜欢

文明案例素养
请文明演绎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