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刺绣工艺的生态性及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基于雷山县牛王寨安置点的调查研究

2022-11-26班冬梅杨秀兰朱永春金奕雪

山东纺织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苗绣苗族刺绣

班冬梅,杨 群,杨秀兰,朱永春,金奕雪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1 雷山县苗绣文化生态性特点

1.1 自然生态环境

苗绣的花样大多是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发展的理念。雷山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这给那些花草的生长和飞禽走兽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自然环境。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雷山的自然生态与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在雷山县政府的政策推崇下,实力打造旅游县城。[1]县内各自然村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而县内少数民族占92.3%,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5%,全县共有350多个苗寨,其中村寨、语言、服饰等苗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这给安置区牛王寨刺绣的生态性带来丰富多彩的苗族各支系刺绣特征。

在不同管控单元、流域区域中,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向,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清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2]现在的雷山,手工艺、农业、林业、旅游业与种植业等均衡发展。雷山绣娘在满足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在农闲时有更多时间来作苗绣,并在吃新节、苗年节等民俗节日中展示出来。

1.2 社会生态环境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攘。[3]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总人口16.51万人。辖内有西江镇、丹江镇、永乐镇、大塘镇、郎德镇、望丰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龙头街道等9个乡镇,300多个自然村寨。

县内旅游文化非常丰富,主要旅游风景区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铜鼓发源地掌坳村,中国最美的苗寨乌东、百年水上粮仓新桥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这些都为雷山苗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摇篮。苗绣承载着一种美好祝福的,特别是在县内的村寨,如若嫁在苗家,女方娘家的母亲和奶奶都就会亲手做苗鞋、苗衣作嫁妆。这不仅是苗绣的一大表现特色,也是代表着在雷山这种社会生态环境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一种社会关系的维持。长久以往,雷山县内的部分自然村便形成了裙带关系,社会关系变得广泛,苗绣工艺得到传承。

1.3 历史生态环境

雷山刺绣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从历史人文来看,苗族是没有具体的文字表达形式的,因此人们只能通过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不同的图案以及不同的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色彩比较鲜艳明亮表达的是比较正能量的情感如开心快乐(喜事);色彩比较漆黑暗淡表达的是比较负能量的情感如伤心难过(丧事);刺绣图案大多都是百鸟、蝴蝶、花等。这里的刺绣常常受到人们活动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例如,刺绣会因场合的差异,而改变它形式。如果人们是要去山上干活,那么他们就得穿便装,便装的刺绣图案是比较简单的,如绣一些基本的花样图案;如果人们是去参加重大的节日,那么他们就得穿盛装,盛装刺绣出来的图案是比较复杂的,除绣出基本的图案外还加一些银饰;如果人们去游玩,那么他们就穿半便半盛装,这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便装或者是盛装的刺绣图案,而是加入了新的图案,如绣一些简单的“囍”字或者加一些现代有的小银饰放入绣品里。

2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苗绣文化生态性面临困境

2.1 缺乏市场吸引力

苗绣在市场吸引力这一块是比较薄弱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市场规模来看,苗绣的市场需求量较小且发展规模小。虽然县城交通更便利,需要获得刺绣针、线、布的渠道更方便,并且从整个雷山县城来看,大多数苗族搬迁进城,是有利于发展苗绣的,苗绣的发展前景也是乐观的。但是没有多少人需要苗绣,如果搬迁进城的苗族妇女都来刺绣,按照现在市场现状,只能供过于求。第二个方面是从产品寿命周期来看,苗绣不太富有吸引力。虽然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只有在雷山苗族种群里得以实现它的价值,或者是在黔东南得以发挥它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不理想的。第三个方面是从产品的盈利性来看,苗绣的市场获利并不高,资本盈利能力差,没有带动相关企业发展。第四个方面是从产品的重要性来看,广义来说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观赏性,是有价值的,是非常重要的。但狭义来说苗绣在目前形式,还不能对企业的生产产生吸引力,因此苗绣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缺乏市场吸引力。

2.2 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苗绣在雷山的发展确实有点起色,但并不乐观。首先,从苗绣产品本身方面来看,刺绣者还是按照老的刺绣方式来刺绣,图案简洁,效率不高,生产力也低,没有创新意识。其次,从宣传力度方面来看,宣传力度还不完善,刺绣者或者做宣传工作的宣传者,没有新的宣传方式,只是在朋友圈宣传苗绣,或者在苗绣店门口呼应路人进去观赏。再次,从创新目标和创新品质方面来看,刺绣者没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创新品质,刺绣者都是以能有收入为目的,没有想怎样让苗绣看起来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最后,从创新技能方面来看,刺绣者和负责人都没有从创新刺绣技能方面入手,还是老式的一针一线,花样、技法不具有吸引力。总之就是人们创新意识薄弱,需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因此苗绣面临的第二个困境就是缺乏创新意识。

2.3 搬迁带来的冲击

苗绣是苗族服饰中主流之一,刺绣花纹图案,皆源于生活中种种物象表达生活、彰显美丽。苗族妇女心灵手巧,非常喜爱刺绣,刺绣是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苗绣也成为了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工程。

2.3.1 身份转变后对刺绣工艺的影响

精湛的苗绣技艺都离不开苗族绣娘背后付出的努力,聚居在牛王寨的绣娘是由雷山县八个乡镇不同村寨的村民聚集,家庭情况迥异、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村变城市,她们从农民变市民、刺绣工艺受到冲击、刺绣机器如何使用等对于大多数“初来乍到”的绣娘来说都是需要学习的。未搬迁前苗绣的销售对象是自产自销,而且是在农忙闲暇时才会刺绣,自身需求量自然较少。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新生一代的我们自然不愿意学习这繁琐又复杂的苗绣,更愿意追逐时代的潮流,苗绣随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同时,搬迁后,原来那种农闲时通过手工一针一线的刺绣方式被现代化机器替代。在调研中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后,人们的身份由“山里人”变为“社区居民”,他们的着装方式随着发生改变,原来的自产自销的刺绣服饰被现代简便的便装替代;人们价值观也发生改变,普遍认为原来的刺绣方式,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益,更多人选择其他工作岗位或者是选择机器刺绣,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益。另外,搬迁到社区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丰富,原来的农闲时刺绣,现在可以用来参加更多的娱乐活动。因此苗绣的传承发展在社区化的过程中生态化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2.3.2 生活方式转变

搬迁的不仅是人,更是新的生活方式。从生活环境来看,过去,搬迁群众四季以耕种为生,原始的“生火煮饭”方式,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很少,他们农闲之余的生活方式就是刺绣,村里的妇女可以几个集中一起讨论刺绣、针法、技法。搬迁后,他们从山里人变成了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农闲之余集中讨论刺绣转变成到社区后忙于生计而外出工作。刺绣对于他们大部分人而言,在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或者是进入作坊做工,虽然也是与刺绣有关,但是原来的方式已经转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在搬迁地的妇女,自己手工刺绣的都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人,而年轻人更喜欢外出去打工,以此来增加家庭的收入,而且原来在村寨里的很多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

2.3.3 生产方式转变

生活环境的转变必然会对生产方式产生影响。苗族妇女在未入住牛王寨之前是在农村生活,以农业为主,虽然这样的生产方式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生活水平不高,但是这种传统的男耕女织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生存基础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让他们在劳动之余,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刺绣文化,甚至苗绣已经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搬迁入住牛王寨后生产方式彻底转变,搬迁后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外出工作,加上近年来政府政策扶持,广东、深圳等地对雷山的扶持,每年有劳务输出的机会,让搬迁后的人们得到更多的外出工作机会,从农业生产到工厂务工。所以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刺绣的工作,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才能给家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刺绣如何更好的传承下去的问题被大多数人忽略,而原来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也在进入社区后的“朝九晚五”工作所替代,原来的生产方式离他们愈来愈远。

通过实地调研,从各个村寨搬迁到牛王寨后的居民,从整个社区环境来看,为了让居民更好的适应这里的生活,社区也专门建了芦笙广场和文化长廊。社区内也有多家刺绣纺织作坊,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和发展刺绣工艺。人们可以外出就业,也可以在作坊里工作。这种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看似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妇女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长期在山村里那种依山傍水,男耕女织的生活环境里创造出来的苗绣文化,是作为他们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寄托,绣出来的图案也是依伴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花鸟虫鱼,搬迁到社区后这些因素很难全部体现出来。

3 苗绣文化的传承策略

3.1 静态展示

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和研究的阵地,蕴含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想促进苗绣生态性传承发展,须立足于当地博物馆和文化馆,以苗绣文化的生态性为基础挖掘开发创意产品。例如,可以提炼苗绣文化中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根据当地博物馆藏品进行文化创意开发,也可以折射苗绣相关的故事和民俗,以此作为展示不仅增加博物馆内容的丰富性,而且展示了苗绣产品的多样性,做到用文化吸引人,用产品打动人。[4]

也可以将传统的苗绣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融合,制作成品在博物馆和文化馆进行展出和销售,不仅可以促进苗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融入新的活力,更是可以带来收益,以此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2 媒体宣传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云端漫游成为时代的新潮,对于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也应与时俱进。

3.2.1 自媒体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可以展示文化的信息,也可以加强传播效果,使文化展示更具形象性,融合时代发展新需求。随着异地扶贫搬迁,打破了原来传统村落的封闭性,现在村里的中青年人极为热衷拍摄短视频,因此,可以组织进行规模化拍摄宣传,最大程度运用现代技术,将刺绣过程记录并上传网络宣传。例如民族节日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许多重大传统节日举办时,苗族民众会身着传统服饰进行游玩,这为拍摄记录提供了较大便利,间接传播节日,展示文化魅力,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拉动经济效益的增长。

同时也可以借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AR和VR的发展为刺绣发展传承带来了新思路,可以将苗族刺绣手工艺和现代VR技术相结合,以此打破时空限制,吸引更多人深入了解苗族刺绣,身临其境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扩大宣传,推广苗绣文化。[5]

3.2.2 新闻媒体

除自媒体宣传外,借助当地电视平台也是宣传方式之一。利用电视频道进行专门采访报道并进行宣传,加强合作文化交流,推动市场共赢,让大众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从而转变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消费观念,增强对民族刺绣的认可度,提高消费者数量,间接维持扩大从事民间刺绣者数量,以官方正面肯定带动当地发展。[6]

3.3 政府政策扶持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通过开展苗绣产业赋能苗族地区乡村振兴培训活动、多期开展刺绣技能培训、主动牵桥搭线、鼓励苗绣传承人起带头作用等方式帮助牛王寨的妇女们掌握刺绣手艺,一批批绣娘不断涌现出来,利用好这一项技能,绘制出苗绣自身精湛的刺绣技艺,使苗绣屹立于刺绣艺术界之林。

为了避免绣品出现滞销的问题,鼓励苗族绣娘们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掌握好刺绣技艺,积极对绣品进行产品改良,将苗族刺绣的元素融入到丝巾、服饰类、床上用品和旅游用品等领域,把苗族刺绣产品推向市场,打造出民族品牌,使民族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4 结语

如今,雷山县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通过对苗绣文化的整合,使得不同支系的刺绣文化在发展中融合与创新,使得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感情越来越深厚,这样既丰富了苗族刺绣文化的多样性,又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但苗族刺绣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进入到新的环境,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持它原有的刺绣工艺上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把刺绣文化融入到大众服饰之中,设计许多轻薄、质感好、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产品,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本民族刺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是为了增强苗绣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苗绣苗族刺绣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