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百年科技创新理论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新时代政策导向

2022-11-26董志勇李成明

理论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科学技术科技

董志勇,李成明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综合国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并且在实践进程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事业。百年来,我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再到各类大国重器的科技成就,实现了从科技弱国到科技大国再到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民族梦想。百年来的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切实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鉴古知今,以史资政,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科技创新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历程,总结党百年来科技工作的成功经验,对更好培育科技人才、更好开展科技工作、更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党的百年科技创新理论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在建党初期,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革命者便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提出,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1)《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这期间,我们党就高度重视独立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先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期间,我们党将科技创新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理解党的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就要将其放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认识这一理论体系的演变过程和丰富内涵,才能更好把握科技创新主线,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孕育萌发科技创新思想时期(1921—1949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国人已经掀起了学习民主和科学的思潮。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革命者积极宣传科技思想,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曾提出:“近代科学勃兴,发明了很多重要机械,致人类的生产力逐渐增加。”(2)《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也提出:“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3)《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7页。由此可见,早期革命者在建党初期已经对科技有了初步认识。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办医院、兵工厂以提高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把发展科学技术提上了议事日程,全面开展科学技术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毛泽东尤其重视自然科学的应用,他在1940年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就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4)《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能够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并发出“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号召。1941年,朱德在《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中指出:“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抗战建国过程中,不论是要取得抗战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有赖于社会科学,也有赖于自然科学。”(5)《朱德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433页。这期间,虽然我们党开展科技工作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展科技事业,不仅加深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在造纸、纺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就,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创新发展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党逐渐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基础认识,萌发了重视科技创新的理性自觉,展开了应用科学技术于实践之中的具体活动,将科学与抗战建国的事业紧密结合了起来,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形成科技创新思想时期(1949—1978年)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认识到我国的科技力量薄弱,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便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强调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5页。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技创新定下了“独立自主”的基调。只有“独立自主”才能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但“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毛泽东同样非常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在谈及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时强调:“采取真心真意的态度,把他们所有的长处都学来,不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心地学习。”(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这说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已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8)《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160页。同年,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我国出台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科学技术工作机制、科技人才使用、科研机构设置等都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将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工作重点,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这一阶段,我国的发展主要聚焦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初步形成,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科技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基于此,我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三)深化发展科技创新思想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念贯穿科技创新思想的始终。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95页。。随后,邓小平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江泽民和胡锦涛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论断,分别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11)《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1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6年第2期。,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推动作用。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也是发展科技事业的重中之重。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95页。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阐明了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方向。江泽民和胡锦涛也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以更好保障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提出要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被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地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释放了活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四)巩固完善科技创新思想时期(2012年至今)

过去,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引进,但过度依赖引进会带来“重引进,轻消化”的长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今,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们党的科技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为谋求国际竞争优势,推进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我国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自主性的关键作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提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意味着,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4页。因而,走自主创新之路就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资源,加强与别国的交流和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党需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从谋求主动视角来看,主动寻求科技革命的机会,赢得发展先机,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追求速度视角来看,保持高速度的科技创新,下好“先手棋”,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从寻求核心技术视角来看,掌握核心技术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拥有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外环境错综复杂。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并完善科技创新思想,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党的百年科技创新实践的伟大成就

百年来,我们党从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到努力发展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再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国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全局性的重大变革,正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一)科技救国(1921—1949年):科技创新事业基础的形成

在“科技救国”时期,我们党初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不断发展工业和医疗业等,并引进相关人才,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生产建设方面的作用,以满足革命需要和边区建设。在革命需要上,中国共产党人将科技创新运用于开办医院、兵工厂等,以提供科技创新实践场所。随后中国共产党又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等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在满足边区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科学技术的实用性,便在根据地建立了科技领导机关和组织,开展配合工农业生产的运动。具体来说,一方面,科技人员通过改良造纸原料,改良旧纺车,解决了部分工业发展难题,对边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北方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领导骨干(16)沈梓鑫:《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思想与发展战略的演进》,《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12期。,促进了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边区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建立起工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基础的形成,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该阶段,科技创新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科技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而言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奋起直追成为革命胜利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科技立国(1949—1978年):科技创新事业体系的搭建

在“科技立国”时期,我们党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夯实了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科技基础十分薄弱,只能做造纸、磨面粉等基础工作。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下,党中央清楚地认识到科技落后对国家发展的制约性,尤其重点加强国防科技建设,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独立。1950年,党中央对原有的研究机构进行调整、改组。1956年,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党中央、国务院也批准实施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毛泽东的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下,半导体、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产业部门有了较大发展。而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导弹的研发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表明我国的科技事业实现了重大突破,也加快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除大学外,稍有规模的研究工作单位只有40上下,专门从事科学研究试验工作的人员约有600多人”,科研设备十分稀缺,基础条件十分落后(17)钱三强:《中国近代科学概况》,《科学通报》1953年第7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人员已有40多万人,科技研究单位也发展至840多个(18)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这一时期,我国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同时,我国还培育了众多科技人才,壮大了科技人员队伍,为改革开放后的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科技兴国(1978—2012年):科技创新事业实践的成功

在“科技兴国”时期,我们党将科学技术提至“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推动实施多项科技计划,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成就,促进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了“科技—经济—社会”的协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技事业迎来了春天。随后,我国制定了科技发展“九五”规划,不断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极大地调动了我国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推动了科技事业的长足进步。除此之外,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计划。1985年,党中央批准制定了面向农村科技发展的“星火计划”。这一计划唤醒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加快了农村地区科技发展的步伐。1986年,我国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1988年,党中央为促进高新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又批准实施了“火炬计划”。同时,我国在这一阶段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具体来看,1991年,我国自行建造出第一座独立设计的秦山核电站。1998年,我国突破了水稻旱育和节水技术。之后,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研发、“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神舟五号”的成功升空等成就,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这一时期,在农业和航天工程等多个领域,我国科技事业进步明显,与科技强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新时代,我国应更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跨越。

(四)科技强国(2012年至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科技强国”时期,我们党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

进入新时代,针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目标。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在众多科技领域正在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比如,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建造、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长征五号的发射升空等。除此之外,国家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开始执行“2011计划”和“双一流”建设,以及“双万计划”“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等,加快培育科技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这一时期,党的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大国,并向着科技强国迈进。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继续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事业稳步发展,以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三、党的百年科技创新理论探索与实践成就的经验逻辑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道路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党的百年科技创新理论探索与实践成就表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自主创新原则和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完善党的科技创新理论体系,促进党的科技创新事业全面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导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作为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并将该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百年理论探索过程中,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大致经历了“学习自然科学”“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四个阶段。这一科技创新思想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党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对于科学的一知半解”,到“将科学和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再到“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将科学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理论体系,推动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

建党百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牢牢立足本国国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提出科技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新要求和新方向。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有利于我们党在国外国内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现状,更好把握时代的脉络和方向,从而保证党的科技创新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我国在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的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进。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

百年来,在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4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便提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确定了党领导一切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快建成科技强国,为党的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调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可见,在科技创新思想逐步完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作出了正确部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当前,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类风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国要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掌好舵”。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突破在关键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推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是引领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点

百年来,在探索科技创新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甚至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无法独立制造。但党始终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科技创新的基本方针。在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中国共产党便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原则,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旨在增强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独立自主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下,“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载人航天”“复兴号”“天宫空间站”等科技创新成果纷纷涌现,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践证明,关键的核心科技是买不来的,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将坚持自主研发作为有效提升科技水平的关键,唯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创新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科技创新事业。新时代,为更快建成科技强国,我国需要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引领科技创新事业向前迈进。

(四)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将科技创新人才视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状况,要求科研人员不搞教条主义,踏踏实实地为实际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2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以迅速改变我国在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在同中央同志谈话中强调,“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2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提出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2021年,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的规律,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可见,科技创新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是发展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基本保障。

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取得一个又一个科技胜利的基本保障。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才能保证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培育了良好的科学技术研究氛围,组建了胸怀国家、为科技事业奋斗终生的科研人才队伍,这促使我国不断取得科技创新的新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四、新时代党的科技创新政策导向

百年来,党在思想理论上不断探索,在政策实践上不断总结经验,为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推动科技创新,应以人民利益为发展起点,以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方向,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发展保障,以培育科技人才为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党的科技创新事业,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以从人民利益出发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起点

习近平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2页。百年来,我们党的科技创新事业虽然经历了数次变革,但党始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顺应人民的需求,坚持“科技为民”原则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当前,在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外国内形势更加复杂,人民利益面临多种不确定性的威胁,我们党更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科技创新的首要位置,将科技创新与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践行“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要优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加大科技领域的资源投入,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全的前提,要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关键位置,以发展国家战略科技为契机汇聚政府和社会资金,牵引带动相关科技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模式。二是要协同各方科研力量,齐头并进,重点解决人民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民生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发挥好协同创新的作用,以实现科技惠民、科技利民、科技富民。另一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继续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培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在安全和健康等民生领域重点发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新时代,我们党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从人民利益出发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起点,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事业。

(二)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我国仍存在科技创新链条不畅,企业、地方政府等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因而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畅通科技创新链条,增强各方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尤其是涉及“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三是要完善基础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瞄准我国基础科研工作的短板,根据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不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四是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元主体合作,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实现在创新生态中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速度。五是要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各方主体的权益,形成公平竞争的创新氛围,增强各方主体的创新活力。通过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打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全面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科技创新的发展保障

在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时,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进而提高创新体系效能,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好“全国一盘棋,人民一条心”的制度优势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率调动,有助于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贯通,有助于加快重点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两弹一星”,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合力下,我国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力量,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北斗导航和“天问一号”等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纷纷涌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继续在国家重大科技成就中彰显。新时代,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既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要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是要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攻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具有较大难度,单凭市场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动员全国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并不是弱化市场机制,而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场作用,完善的市场机制更能发挥好政府力量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鼓励科技创新主体优先攻关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以真正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二是要推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选择性产业政策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力量能够进一步激发各个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功能性产业政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而,要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健全完善功能性产业政策体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优势,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四)以培育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的发展基础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超过1.1亿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从国际视角来看,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的短板逐渐显现,尤其在“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相关人才储备存在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从国内视角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存在“大而不强”、高精尖人才的数量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匹配、人才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因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应加快组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建设人才强国,进一步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育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人才,如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以满足我国不同行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壮大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项目,积极引进能够把握和判断时代发展趋势的战略性科技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应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创新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考核上,应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完善以创新价值、综合能力等为标准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另外,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让各方主体都能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科学技术科技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科技助我来看云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科技在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