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投融资困境及突破方向
2022-11-26张志元吕海霞
张志元,吕海霞
(山东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4;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投融资的有力支撑。充分认识投融资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投融资的力量,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资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1)周楠:《以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0年8月11日。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的重要内容(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投融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大量资金并给予了重要支持。但目前乡村振兴投融资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阻碍了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探索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投融资困境的突破方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合理有效的投融资保障,是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应予高度重视并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投融资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者们总结了我国乡村振兴遇到的困难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三农”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改善城乡关系、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资金的投入与利用,这又离不开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学者们已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我国农业农村投融资困境、农业农村投融资对策等问题作了相应研究。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提出国家在财政上应该注重对农业的投入,且农业投入的优先度要高于工业投入(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45—147页。。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韩俊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4)韩俊:《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根本遵循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管理世界》2018年第8期。。刘合光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4个主要途径,即创新有关机制、培育优秀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和重视科技创新工作(5)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罗必良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人、地、钱”三方面是关键,根本路径是推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6)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方经济》2017年第10期。。闫坤和鲍曙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财政支农能力,提高财政支出对“三农”领域的倾斜力度(7)闫坤、鲍曙光:《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实施路径》,《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3期。。廖彩荣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措施,包括思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社会七个方面(8)廖彩荣、郭如良、尹琴、胡春晓:《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年第2期。。傅巧灵等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缺陷,给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对策与意见(9)傅巧灵、李媛媛、赵睿:《数字普惠金融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问题与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22年第6期。。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投融资困境的研究。杨林和王璐认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于增加农民投资途径有着重大作用,然而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土地经营权融资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机会不均等(10)杨林、王璐:《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与平衡》,《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彭艳玲等发现,农户对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认识不够充分以及抵押贷款获得资金的可行性不足,限制了农户更好地获得抵押贷款(11)彭艳玲、孔荣、Calum G.Turvey:《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流动性约束与农户差异性创业选择研究——基于陕、甘、豫、鲁1465份入户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5期。。张林和温涛发现,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金融机构大额贷款供给量低、农业直接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农村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阻碍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12)张林、温涛:《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模式创新与政策协同——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2期。。封北麟发现,在县级财政收支、政府债务、基础设施融资能力、地方债管理、投融资平台公司、隐性债务这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明显制约了广西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13)封北麟:《欠发达地区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经济纵横》2021年第4期。。鲍曙光等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投融资面临着五个短板,即农业支持体系不适应现实需要、财政支持带动民间资本的作用有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待改善、民间资本投资效率较低、农业农村投资的环境较差(14)鲍曙光、杜志雄、冯兴元:《“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投融资形势与财金协同机制建设》,《学术界》2021年第5期。。冯兴元等发现,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着较多问题,包括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社会资本下乡的政策支持不够系统、社会资本参与的短期和长期效率不足(15)冯兴元、鲍曙光、孙同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扩展的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财经问题研究》2022年第1期。。
关于农业农村投融资对策的研究。Besley研究了加纳两个地区的土地权利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改善低收入地区的土地权利更加有利于投资(16)Besley T.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103(5),pp.903-937.。Burgess和Pande发现,在印度,增加在农村地区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银行分支机构可以有效减少贫困,即对于贫困减缓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17)Burgess R.and Pande R.Do Rural Banks Matter?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Social Banking Experi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3),pp.780-795.。Ho和Odhiambo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减贫(18)Ho S.-Y.and Odhiambo N.M.Finance and Poverty Reduce in Chin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2011, 10(8),pp.103-114.。Eyraud发现绿色投资不仅成为能源部门的一个关键驱动力,也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绿色投资受到经济增长的推动,良好的金融体系同时也有利于乡村的振兴发展(19)Eyraud L, Clements B., and Wane A.Green Investment: Trends and Determinants.Energy Policy, 2013,(60),pp.852-865.。黄寿峰发现,财政支农对于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支农在我国不同区域的效果存在差异。要继续挖掘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对于农民增收的主导性,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协同性(20)黄寿峰:《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促进了农民增收吗?——基于空间面板分位数模型的研究》,《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张林和温涛发现,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财政支农的意义非同一般。要加强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之间的统筹安排,通过财政支农引导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21)张林、温涛:《财政金融服务协同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年第5期。。杨世伟认为,发挥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要做好金融机构定位、健全政策机制、提升创新驱动、增强组织领导(22)杨世伟:《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5期。。鲍曙光等认为,提高乡村振兴投融资支持力度要完善农业投资支持政策,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改革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23)鲍曙光、杜志雄、冯兴元:《“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投融资形势与财金协同机制建设》,《学术界》2021年第5期。。
综上,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许多专家学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的研究逐渐深化,并取得了众多成果。然而,从整体上看,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投融资的概念界定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对于乡村振兴投融资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破解路径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在此背景下,本文着力探讨乡村振兴投融资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挖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投融资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突破方向与政策建议。
二、乡村振兴投融资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投融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关键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投融资,就是以财政资金支持为引导,以信贷资金支持为核心,以社会资本参与为新动力,将资金投入或导向农村。
投融资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投融资有利于转变传统封闭落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方式,有效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压力。农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民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放慢、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直接降低了农民的资本积累能力。投融资可以有效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加速乡村振兴的进程。
第二,投融资可以为农业产业链提供大规模资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链日益延长,而在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都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把在整个链条上的农业生产过程拉动起来,从而确保产业链周而复始运转而不会在某个阶段脱节。在价值链的延长以及农业生产范围拓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农业产业振兴发展周期长且涉及资源需求大,仅依靠乡村经营主体难以满足其发展要求。投融资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时间,同时可以为优化农业产业链提供足够的信贷融资,打通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构建农产品线下和线上的销售“双通道”。
第三,投融资可以分散、转移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以保障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由于农作物生长受自然界因素影响很大,同时产出周期较长,因此容易面对各种自然风险以及农产品价格、产量周期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上述风险的产生容易导致农业产出与收入出现不稳定,因此必须寻求更良好的投融资途径去规避、转移这些风险,如利用农产品保险等对农产品生产加以保护,用风险保障基金等分散、转移农业经营风险,以增强农作物生产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同时,还能够借助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手段,利用其锁定价格的功能来避免市场波动给农产品造成的直接冲击,并利用其价值识别功能合理地预测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四,投融资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方式的转变。乡村振兴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资源驱动、要素驱动、人力驱动向科技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对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依赖农业科技的提高,通过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对生物技术、种养殖技术等进行创新。此外,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投入规模大、见效时间长、利益不明确的特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单纯依赖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和农民自身的储蓄是远远不够的,投融资在其中发挥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
第五,投融资可以有效满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改善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居民的住房、装修条件,改善乡村的村容村貌,使村民们居住在整洁、干净的村庄里,生活在空气清新、青山绿水的生态宜居环境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总体上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居民人均享受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明显短板。投融资可以更好地进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同样的现代化生活环境。
三、乡村振兴投融资面临的困境
“钱从哪里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法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乡村振兴投融资显著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指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伴或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包括其它部位淋巴瘤扩散或转移到甲状腺的淋巴瘤。根据目前报道,PLT较少见,是主要累及B族淋巴细胞的结外非何杰金淋巴瘤[1],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2%~5%,占结外淋巴瘤的1%~2.5%[2]。
(一)投融资需求与供给不协调
当前,在实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论是乡村发展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农户收入增加等领域的投融资需求都十分强劲,但普遍缺少良好的投融资主体。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主体资金承受能力严重欠缺,乡村生态改善的投资通道并不顺畅,以致于出现了“三农”领域“信贷难”和金融机构“难信贷”共存的局面。例如,有的乡村振兴工程短期内无法形成固定的资金流与利润,银行很难跟进业务;有的由于施工单位资金、工程手续等问题而不能得到银行信贷资金。
(二)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不足
当前不少乡村振兴项目既需政府财政投入作为项目建设启动资金,也需要农村信贷资金的直接支持,同时又需要村民自身投资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共同构成资金联动。而很多项目周期较长、无直接利润或投资回报率较低,无法获得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的参与。尽管各级政府在不断研究并建立专项债、PPP等模式,但政府财政支出仍主要是无偿支付方式,金融与民间投资扶持农业及乡村发展的效果受到较大限制。当前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以政府财政的直接投资为主,而乡村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巨大、收益率相对较低,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先建后补和以奖代补等方法扶持农业及乡村建设的力量受限,无法充分发挥民间金融资本的积极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一般都需要中长期和规模比较大的资金,且有可能是收益较慢、投资回报率低和风险性高,金融机构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角度很难提供长期有效的贷款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以及抵押贷款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得乡村振兴项目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导致无法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积极性。
(三)与乡村振兴投融资相适应的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权抵押信贷方面,其包含的农业产权交易、资产估值、质押登记、风险缓释、大中型资产置换等领域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严重限制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当前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普遍存在产权交易活动不活跃、市场规范水平不高的情况,农业产权价格评估也普遍存在市场专业化评价机制不足、抵押物价值无法合理评估的现象。在担保增信与风险分担方面,虽然当地政府部门和银行之间的合作需求比较强,但后续合作却无法有效跟进,信用担保获取资金困难以及风险分担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银行支持农村振兴发展的主动性。在农村信用环境方面,受地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信用条件亟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也亟需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记录体系和信息数据共享制度还不完善,无法实现银行对信用信息的有效收集、评价和使用。
(四)乡村振兴领域的投融资服务有待加强
从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分布看,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整合各方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在农村的网点总量逐渐下降。目前绝大多数村还没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或邮政代理网点)的营业网点,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从提供的金融服务看,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只从事存取款等基本业务;从资金流向上看,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储蓄并没有用于乡村经济发展,而是流向了县城或更高一级城市;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针对农村的信用工具或模式还是以一般性的贷款担保居多,符合乡村集体经济特征的金融服务创新较少,同时,某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无法适应乡村振兴多样化的投融资要求。
(五)投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还不够完善,“政银担”机制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融资担保放大倍数远远低于监管允许的范围;国有担保机构尽职免责、风险容忍、资本补充等制度尚未建立,做业务就可能出风险、出风险就可能被追责,从而影响了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积极性;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上热下冷”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县级政府特别是一些农业大县,对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很多信贷担保措施难以真正落地;受担保贷款利率上浮较小等影响,部分银行参与农业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四、乡村振兴投融资困境的突破方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投融资的作用,需要完善乡村振兴投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与乡村振兴投融资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一)完善乡村振兴投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一,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国家可以综合运用信贷、支农再贷款、农业补贴贴息、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建立一套合理鼓励和严格限制有机结合的宏观政策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业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领域的政策激励效果,提高支持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货币政策的工具属性,完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支持乡村振兴;完善统计等基础工作,健全征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打造更加完备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完备的乡村金融业生态是投融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既要解决好“硬件”问题,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解决好“软件”问题,妥善处理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不够到位等。要积极促进农村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的普遍使用,推出更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农民需求的移动支付等新兴服务方式,同时提高乡村服务点的互联网功能;加快推动新型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进一步完善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强化政府守信鼓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培养农业农村领域内各种经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风尚;继续加强农业领域的金融消费权益维护工作,在严格规范农村金融活动、做好信息发布和风险提醒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金融消费权益维护,提高农村金融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第四,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且高度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配置要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建立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重点对绿色农产品科技、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服务等领域进行资金扶持,以吸引社会资金更多进入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领域,为乡村振兴投融资提供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扩大绿色金融供给,创新绿色金融担保授信机制以解决抵押品不足问题,激励绿色金融机构为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提供中长期贷款。
(二)健全与乡村振兴投融资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第一,做好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的综合协调体系。继续强化各政府部门统筹协调能力,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引导,加强农村与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做到政策信息的资源共享互通;不断优化财政供给结构,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建立职责范围明确的涉农项目支持结构,形成有效的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系统支撑;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通过推进农村企业改制,将已有资金转换为新资本,使其积极地参与或负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投融资项目。
第二,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和产业培养,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整体承载功能。搞好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项目实施计划,针对性地规划设计和培养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培育符合资格的农村承贷市场主体;通过整合与兼并,逐步淘汰发展条件不好的农业组织,以实现重新整合资源、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更好更快发展壮大的目的;重视产业指导,选择好具有新农村特点的优势产业,深度发掘产业链价值,积极推动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公司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多行业、多模式的产业链条,将较小的农产品经营主体整合起来,提高新型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长期以来,农村贷款难、贷款慢的关键原因是农民的资产性财产太少,可以抵押给银行的资产更少。而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始终要求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其认可的抵押担保品。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都需要考虑如何将农村资产进行流转和抵押,以增加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能力,为农户解决信贷资金难题。依靠政府信用,建立完善的农村资产市场,保障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以顺利实现,并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产品,真正帮助农户实现资金融通,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第四,加快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农业信贷担保的网点布设和功能优化,支持网点机构向基层延伸,逐渐建立起贴近主体、覆盖面广、联系紧密可控的农村信用担保服务网络;优化农村贷款担保制度运营流程,减少经营风险与成本,有效提升农村信用担保的风险容忍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相应扩大业务规模;设立农村信用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信用市场主体按风险项目予以合理的风险补偿,实现农村融资担保杠杆作用长期发挥、金融服务资源不断下乡;建立健全农村融资保障与风险分担制度,充分发挥农村信用担保系统、农业保险、农业期货、债券等多元化金融工具的功能,弥补农业收益率低、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的短板。
(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深入挖掘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商业性金融机构需要重构适应农村市场、支持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运营体系,使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回归本源,提升农业信贷配给水平及管理能力;推出并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新农业信贷抵押质押方式,简化服务流程,简化办贷手续;提升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科技含量及服务能力,将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运用在农村金融的各个场景中,发挥金融科技的效能,促进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等,使农村金融服务更加多样、更加有效。
第二,持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做好“三农”工作,农村信用社的力量不可忽视。农村信用社要在增加自身资金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优化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不断完善信用信息建设、征信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完善农村信用社法律体系,保证农信社体制改革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
第三,不断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坚持推陈出新,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农村居民的存款意愿;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意识,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农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传统业务转型升级,有效地减少运营成本,扩大金融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降低潜在风险,有效处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职能定位,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合理进行业务活动。
第四,不断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对农村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等领域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金融供给,积极响应我国“双碳”战略,推进企业参与对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投资,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创造多元化绿色金融供给;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效,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要增加对贫困人口的信贷投放,为脱贫人员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强差异化服务意识,因地制宜帮助贫困人口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缓解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资金压力。
(四)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第一,做好统筹谋划和全域设计,加强政策规范引导。做好全域设计,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和环境空间布局,建立覆盖县城、镇、行政村三级统一、全面的规划制度,引导各乡镇村实施小组团开发和差别化建设,并通过进一步明晰区域经济开发理念,为社会资本下乡提供参照和借鉴;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投资项目的整体设计与指导工作,要根据区域开发规划、市场需求建立社会项目审批备案体系,合理布局社会投资项目范围与密度;对同一区域内存在竞争的同类项目要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防止大量社会资本扎堆投入少数行业,避免产生恶性竞争;要跳出行政区域范围,加强不同地区和县内各个乡村的合作,促进社会资本下乡的差异化竞争。
第二,优化社会资本投资政策环境,完善风险预警制度。要深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专注于政府服务领域,为社会资本投入创造良好环境;要推动社会投资诚信机制建立和完善,并将其与政府负面清单挂钩,进一步明确监管与惩戒责任体系,建立政府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投融资的实质性监管;要完善农业类PPP项目的投资方式制度设置和政策条件,进一步明晰收益分配,有效分散项目风险,完善收益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对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予以更大的政策优惠、资助、支持等,增强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健全社会资本退出机制。
第三,完善社会资本管理体制,提高稳定预期。以三年为一阶段,建立政策支持和负面清单体系定期动态调整机制,在一个阶段中保持政策稳定性,并在三年后作出统一的改变,制定下一次政策措施,以稳定社会资本对政策的预期;强化政府对社会资本的有效监督,并逐步制定具体的政府监管实施方案,增强社会资本的合法合规使用;制定社会资本下乡政策优惠指南和准入负面清单,通过综合汇总当前优惠政策,确定社会资本应享有的有关优惠和下乡红线,并确定优惠政策的具体准入条件和要求;同时,还要通过大力推广、引进成功项目,以提高社会资本的投入意向和建设项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