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互动仪式化传播实效性研究
2022-11-26袁泉
袁泉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学习这门必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步,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传承红色文化首先要明确内涵和外延,其次要探寻合适的传承载体和方式方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命题。
一、红色文化的含义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红色基因是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基因。“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红色基因的核心要义包含革命性、无产阶级领导、共产主义,而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1]红色基因的概念,理论界已经有所探讨。陈怀平(2021)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凝练出来的价值立场、远大理想、顽强意志、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等[2]。张海峰(2019)认为红色基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道德、思想路线以及先进本质的集中体现[3]。通过文献梳理和系统分析,笔者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改革、建设、创新的过程中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拼搏基因、奋斗基因、创新基因。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4]
致敬英烈,不忘初心。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全体党员提升党性修养、锤炼意志品质、开展党性教育的思想宝库。仅以笔者所在地区扬州为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片土地上共有约1.5万名烈士,其中在抗日战争中牺牲2 731人,解放战争中牺牲9742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129人,抗美援朝战争全市共有4 000多人参加战斗,牺牲1 000余人,失踪84人[5]。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红色文化,是用行动向先烈致敬,探寻烈士足迹,追寻烈士事迹,践行烈士精神,不忘“初心”、坚守“忠心”、铭记“戒心”,砥砺前行。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红色文化所蕴含和展示的是具有浓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形象,饱含了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革命乐观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精神感召力。用好用活党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可以激励更多青年人团结奋进、勇于拼搏、开创美好未来。
二、互动仪式化传播理论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应用分析
(一)互动仪式化传播理论
互动仪式化传播是以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互动仪式强调对程序化仪式的重视,意图用仪式架通宏观和微观;仪式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有一定形式性活动。互动仪式的核心是用仪式,唤醒或者激起参与者的感官系统,形成身份认同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能量,使他们感受到信息、热情和动力,从而营造相互关注机制,形成情感连带。互动仪式化传播是以“仪式”为核心概念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互动仪式化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传递观”的一种新型文化传播模式。互动仪式化传承红色文化于个体而言,有助于参与个人身份意识的确立,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是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通过特定的传播场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世界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受众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上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特别是革命先辈的特定历史时空的所思、所想、所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与革命先辈形成一致。互动仪式化传承红色文化,于集体而言,是积极心理学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特定时空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让仪式的参与者通过仪式体验的共享,感受到这种集体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同时,在互动仪式中相互孤立的参与个体之间产生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帮助他们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互动仪式化传播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承的背景
网络媒介、自媒介带来的从传播到互播的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面临着消解与重构。“相对于有着红色文化赖以生存土壤的近代社会,当今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迁,历史主题和历史任务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特有的仪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体性”存在已然日渐式微,更多的是以一种精神性、象征性的意义存在”[6]。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红色文化传承存在以下问题:
1.从传播者和受众来说,存在感染力和实效性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政府、学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将红色文化传承提升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高度,红色文化在各种文件、通知、材料中被“高调”传承着;另一方面,对于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而言,红色文化主要存在于研究者的论文里,图书馆尘封的书籍里,老师的课堂上,考试的试卷中或者各种故居、纪念馆中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作用在90后、00后的心中被“低调”地掩盖着。
2.从传播媒介来说,红色文化传播媒介主要通过课堂、书籍等传统媒介,倾向于用海量的文字和宏大的叙事方式详细介绍红色历史的背景、产生、影响及意义等。而网络媒介、自媒介带来的从传播到互播的时代,让青年文化圈层出现了虚拟性、网络性、趣缘性等特点。在互联网中长大的青年一代,更容易接受各种视觉符号,熟悉碎片化的学习和快餐化的理解方式。红色基因的传承面临着消解与重构。红色文化遭遇着表达危机。
3.从传播方式来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沟通方式的改变挤占了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存空间,成为阻碍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的沟壑。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再到网络传播,图像利用视觉符号特有的优势迅速成为青年获取信息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课堂讲授、观看影视作品、阅读红色读物等,很难让高校大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生命价值,更难以让大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重任。
三、互动仪式化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构建
要消弭沟壑的隔阂,必须重建红色文化的生存场域,对红色文化尤其是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专门化的仪式编码,“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在情境中通过互动仪式可以激发情感能量,塑造群体团结的符号,最终生成道德感。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从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在情境中通过互动仪式[7],构建两个平台(事件传播和日常传播)、三种场域(内容、体验和形式),激发群体的情感能量,塑造群体团结的符号,提高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坚定信仰”和“心灵洗礼”的目的,建立文化自信。
(一)构建内容场域
内容场域是指营造一种回到历史的现场感,通过场景布置、氛围营造,带动参与者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节奏,进入回忆过去的状态,这种虚拟的仪式空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能触碰到参与者的情绪,增加参与者对党性认知的感悟。如在参观各类烈士故居、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遗址时,现场的各种布置、文物、图片等都仿佛让参观者走进一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激发参观者用心感受仁人志士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史,产生激动、敬畏、震撼的情感。课堂是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之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开始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思想元素和红色基因。然而,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时代感,要注重内容场域的挖掘和营造;如在工科教学中,通过工业化生产的今昔对比,用典型人物、历史史事,润物细无声地讲述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同学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同学们讲述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彼此分享中增进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二)构建体验场域
体验场域是共同的具体情境,是通过参与仪式形成瞬间的共有实在体验。在这种场域中,红色文化承载的革命史和奋斗史,蕴含的精神和价值,体现的道德和信仰是实境体验中的“虚拟”存在。这种虚实结合的体验场域可以唤醒参与者的共同记忆,形成情感共鸣,提升群体认知,增进民族的价值认同。仪式教育是将党性教育融入生活情境中的体现,通过庄重严肃情景的塑造,革命场景的再现,使受众体味到红色文化浓郁的历史底蕴和革命气息。
(三)构建形式场域
形式场域的形成是通过群体参与实现的。参与全体通过共同的仪式,形成高度相互关注的情感纽带,在参与仪式过程中,通过一致的行动相互唤醒参与者的神经系统,引导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共同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接受红色文化的价值熏陶,统一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和认同。如高校学生党员参加“七一”表彰仪式和参观烈士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形式场域中促进大学生政治观念社会化,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七一”表彰仪式和参观烈士纪念馆的意义在于铭记历史,并将历史中的革命精神传播开来。对于大学生来说,多重温伟大的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通过虚拟的仪式空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能触碰到参与者的情绪,增加参与者对红色文化认知的感悟,让情绪、感受、思想、行动相互交织融合;在意识层面上,实现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唤醒平时不易被调动的情绪体验;在行动层面上,用内心体验和价值认同指导行动,实现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入脑入心。最后,通过重复性的仪式展演形成群体记忆符号,让个体的情感凝结成群体记忆巩固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
四、互动仪式传播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仪式教育的核心价值:坚定信仰
仪式化传承红色文化是一种群体之间参与传播的过程,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传播中实现信息分享。仪式教育不像讲座、报告等传统的教育形式让受众被动接受教育内容,仪式教育可以帮助传播受众主动地,逐渐渗透地,自然而言地将外在感觉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认识。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仪式教育传承着民族烙印、时代精神和文化育人的内涵,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内心洗礼
仪式化传承红色文化中,特别强调受众的参与过程。在整个文化传承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改变了以往的单线传播模式,要求受众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成为文化传播的另一个主体。通过体验特定的红色文化传承场域,感受强大的参与感,在参与的过程中使内心得到洗礼,思想实现升华,真切体悟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三)中国梦建设的现实需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用有效的手段传承红色文化,提升受众对于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阐明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件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认同感,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成为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