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6孙卓杨莉程林刘翠晶林红梅张永刚刘霞吕泽良韩忠明杨利民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病害课程

孙卓,杨莉,程林,刘翠晶,林红梅,张永刚,刘霞,吕泽良,韩忠明,杨利民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 130118)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药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已逐步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化农业模式转变。模式转型的同时对人才的现实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能够切实服务社会的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1]。为满足社会需求,落实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研究者通过深入分析总结前期的教改研究成果,发现以“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2]。以“广适型能力兼具专业特长”作为人才培养定位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农业院校中作物生产类的人才培养目标[3]。因此,加快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建立较为合理的课程优化改革方案是目前高校教研人员亟需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4]。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药用植物保护学,属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延伸课程,基于高校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如何利用“短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植物病理相关理论知识与中药栽培管理技术内涵有机结合构成专业知识网络,实现学生具备实践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发了课程组的深度思考。本文以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2016级、2017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若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以期为药用植物栽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优化药用植物保护学的教学内容

作为教师实践教学及学生汲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支撑,教材是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在教材选建方面,需综合考量其先进性与适用性,教材内容应尽量囊括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体系及发展动态趋势[5]。因此课程建设的主要教学蓝本选用苏建亚和张立钦主编的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类专业系列教材《药用植物保护学》。此外,结合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的领会与掌握情况,从理论与实践教学入手,深入探索教材的选建与选教。

1.1 理论教学的改革

药用植物保护学的课程特点是以药材生产中重要药用植物的相关病害知识为主要讲授内容,贴近于中药实际生产。首先,需着重把握课程构建的原则,即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等相结合。药用植物保护学(简称“药植保护”)与普通植物病理学(简称“普病”)的关系甚为密切。“普病”是“药植保护”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普病”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受限于授课学时,需对“普病”教材内容进行选教,同时也可更好地串联承接课程“药植保护”。例如,在“普病”课程中讲解病原物、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害流行与预测等病害发生原因及病害症状,而在“药植保护”课程中需利用具体的实例重点讲授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药用植物病害防控策略,鼓励学生利用掌握的“普病”理论知识,通过观察植株病害的症状以推测病原侵染物的种类,根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预测发病因素及发病规律,提出病害防控方法,最终使学生有效地贯通药用植物病害管理的知识。其次,选建的教材应具备系统先进的特性。在保证资料信息全面及相关论述经典的前提下,各章节在内容上需突出重点,繁简得当;在形式上应图文并茂,丰富多样;在布局上要层次分明,科学合理;教材需配套针对性的思考题及详实的教材编著引用期刊文献、学术著作等以便学生复习查阅。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药用植物保护学》虽较为符合上述教材选建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些许不足,其涉及的某些教学内容依然沿用《普通植物病理学》中部分较为陈旧的概念和理论,忽视了近年来植病领域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以及对植病防控宏观策略上的思考。例如,包括生态学、植物营养学、系统工程理论在内的多门学科已被研究者证实均与植物病理研究存在深层次的理论交叉联系,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病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为植物病理学中较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未见该教材中予以完整表述[6-10]。因此,搜集植病相关的革新性、创新性科研成果、研究报告及视频素材作为扩充教材蓝本的辅助资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将一流国际性植物病理学相关的网络板块推荐给学生,可开阔学生视野,更新学生知识域,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欲望。课程组在“药植保护”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针对国内药材生产中常见的高危性病害或东三省常见药用植物病害进行选择性讲析,找寻不同病害发生发展的共性问题及其防控途径。例如,根腐病是中药生产中一类危害极大的常见土传性病害,其涉及药材种类广、积重难返、难以根治,因此课程组教师授课中着重讲解了东北道地药材——人参发生根腐病的感病原因、发生规律等,并与黄芪、地黄、三七、防风、川穹等10余种药用植物根腐病的诱因进行了比对分析,揭示其植物病理学内涵,引导学生挖掘其病害触发的内在通性,使学生深度领会病原物与中草药的生态学关系;通过讲授根腐病现行的包括农业、化学及生物防控措施等,基于学生对不同药材生长环境特性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建立针对性的根腐病防控措施,使学生切实明确植物病害防控方案的制订原则并掌握其方法。最后,制作开发药用植物保护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扩延教材媒介。为配合以纸质教材为主的实体教学等模式,可制作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发布于学校网络教学板块、学习通、爱课程等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平台,实现多种形式教学和资源共享。

1.2 实践学改

实践教学作为巩固药用植物保护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两部分,是高等院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11]。基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总学时被压缩,其配套理论课的实验及实习环节学时也相应缩减,因此该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教改要求及社会需求。以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调整实验和实习时间,开展综合性模块室内及室外实验,根据学校建立的药用植物园中药用植物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发生时间灵活确定课程时间,着重培养学生室外病害调查及诊断能力,带领学生自行采集用于观察病原物特征的植物样本,及时记录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出的有效问题,提醒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实习指导资料及课堂笔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查阅文献及得出结果,期间监测学生理论分析实验的全过程,最终教师以实验结果公开评价的形式共同讨论病原物特征及病害物间的区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维反馈;基于科技报告写作原则,整合实验与实习报告,提升学生科研写作能力。此外,基于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具备一定科研思维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自己感兴趣且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及国家级、省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意识,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2 提升用植保护教学段

2.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涉及到的药用植物及其病害种类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课程内容的诠释,也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相较于板书、文字式课件,利用源于课程组教师在科研工作及生活中搜集的具有病害症状、病原侵染物典型特征的高质量照片、视频等影音资料制作而成的课件,可更清晰地将某些药用植物病害在不同发病期、发病部位及其病原物形态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此外,对于分布稀有但特征性明显的病害,可通过寻求植病领域专家援助提供或权威图书及文献资料获取,保证图片来源的优质性与真实性。为提升课件的趣味性及教学效率,课程中将病害调查及样品采集的数据、图片、视频及文献等资料汇总融合,制作具有动态效果FLASH动画或教学短片,穿插于教学课件中,同时配以教师系统讲授药用植物病害的发病过程及病害传播途径、规律等相应知识点,把原本晦涩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相关理论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掌握。此外,根据中药栽培行业及植病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将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等更新、补充、汇总于授课课件中,使学生能够置身于药用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前沿,在实际教学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线上互动学堂

为夯实学生中药实际栽培生产的病害管理技能,课题组教师将学生常用的微信、学习通等App软件应用于学生课外药用植物病害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药用植物保护学知识储备交流群、药用植物田间病害管理培训群等群组形式建立了“药植保护”线上互动学堂。群组成员涵盖了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组教师、药材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在读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及植病相关研究方向研究生。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将科研调查、学习及工作过程中收集的文献著作、病害图片及视频等影音文本、学术前沿推送、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定期分享给学生,学生在进行课下学习的同时,也可在线上随时展开讨论,相较于实体教学,学习气氛更为轻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反馈的学术问题由提供学习资料的教师或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解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调动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基于此,可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学习状态,也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实体课堂教学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完善药用植物保护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评价手段,课程考核采取的方法通常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均存在直接影响[12-13]。因此药用植物保护学课题组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结合“药植保护”培养方案要求确立考核目标,通过考核学生对药用植物保护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成绩占比具体为:期末考试50%、实验成绩20%、翻转课堂考核成绩10%、课程论文10%、互动问答5%、考勤5%,共计6项,将原有的平时考核具体化,丰富考核内容,以此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水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1 期末试

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期末考试内容在不偏离教材蓝本及教辅材料的前提下,基于多样化考试题型的原则,经课程组教师研究讨论后构建了试题库,并根据药植保护领域发展动态每年更新试题库内容,考试题型涵盖了中、英文专业名词解释及填空等概念性试题,判断、填图、简答等客观性试题,期刊论文解读、论述及问答题等主观性试题,以全面系统地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其理论应用于实践生产的能力,摒弃了传统的死记书本的考核方式。

3.2 实验报告

实验课是学生领会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14]。课程组将实验课成绩设置为占比20%,目的是为了通过验证性、设计性实验辅助学生消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实验课成绩依据学生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其操作规范性、结果准确性及分析情况、态度是否端正、报告撰写情况等来评定。学生出现的实验共性问题主讲教师需统一总结并指正。

3.3 课程论文的写作

课程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夯实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15]。“药植保护”课程规定的课程论文由课程组教师设定论文框架,而论文选题则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根据“药植保护”实验或实习中获得的数据或资料撰写科技类或综述类论文,论文格式应符合学校本科学位论文标准,教师根据论文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及规范性等评定成绩。

3.4 课堂反转式考核评价

基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人数基本等同的小组,由各小组成员推选组长。根据分组数目,教师拟定若干不同类型药用植物病害,每组抽签选择一种病害,对该病害的分布、危害、发病症状、病原物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方法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各小组以讨论形式分配具体内容,要求广泛查阅任务相关文献及著作,且可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最终以PPT呈现汇报内容,各组推选1人进行课堂讲解,陈述时间5分钟,问答环节5分钟,陈述及问答结束后教师进行具体点评并现场评分。该考核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其对有效知识源的收集与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

3.5 课堂动式答及考勤

每个教学单元完成后,主讲教师课上预留问答环节,提出1~2个具有思维辩证性质的专业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具体以分组抢答形式开展,依据答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做成绩评定;考勤利用学习通等App,通过位置签到、手势签到、二维码签到等方式完成,若两次未签到,考核成绩计0。

4 结语

吉林农业大学“药植保护”课程组对药用植物保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优化,优化成果应用于吉林农业大学2016级、2017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4个教学班后,取得了较好成效,激发了学生对药用植物病害防控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励了学生勇于展现自我,实现了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通过拓宽学生的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实用型药植保护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政策改革及相关教改研究的不断推进,吉林农业大学“药植保护”课程组将进一步完善药用植物保护学的课程建设工作,结合教学新模式及教改新成果,以期能培养出适应于新形势下符合社会需求、切实服务社会的优秀中药材植病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病害课程
基于改进DenseNet的茶叶病害小样本识别方法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早春鱼瘟”、黄颡鱼“过春”、病害一线快速精准诊断……实战干货来啦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药用植物入菜需谨慎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