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转型
——以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11-26赵霞张璐平
赵霞,张璐平
(昆明医科大学 图书馆,云南昆明 650500)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2008年11月,IBM 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这一概念随后延伸到各个领域,成为目前流行的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交通等“智慧+”模式的雏形。201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发布《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19 版)》(The 2019 Update of the IFLA Trend Report),并指出“图书馆需要智慧,需要开发新技能,以此提升图书馆引领力,在发展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宏大愿景”。近年来,在智慧图书馆发展理念、服务创新、发展实践等方面,业界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尝试和讨论,智慧服务已经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科学发展推动服务模式变化,传统图书馆也在和读者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身份以适应新的挑战。在智能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向更智慧的时代迈进。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需要不断升级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和创新,促进服务上的智慧化,更好地满足读者拓展学习的需要。
1 研究背景
1.1 文献研究
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研究人员Aittola 等人,发表了《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这是“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他们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不受空间限制,是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随后,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并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内涵界定,产生了不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州图书馆协会副会长Wheaton K。他在《为什么智慧城市需要智慧图书馆:以阿拉斯加的故事为例》一文中,从智慧城市的情境来定位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就像智慧城市的大脑,是城市这个主体的知识经纪人,专门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所需信息服务[1]。
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智慧图书馆”进行主题检索发现,1999年,林文睿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着眼点是“智慧型楼宇管理系统”[2]。随后在沈俏梅[3]、杨沛超[4]、李念祖[5]、阴月华[6]等研究者的文献,提出图书馆要开展“有智慧”的服务,但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还不是拥有智慧馆员的“智慧图书馆”。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推动了“智慧+”模式的图书馆发展趋势。初景利[7]、程焕文[8]、李显志[9]等一批研究者展开了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探索,相关研究视角多样,从宏观到微观,从智慧技术开发应用到智慧服务框架的构建;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有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实践的总结;在内容方面,涉及用户需求、数据管理、技术研发、智能服务、核心竞争力等。
1.2 政策导向
国家政策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这是智慧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推广普及的法律依据。
随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中,都规划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这些规划成为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政策依据,初步形成了智慧图书馆管理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促进图书馆业内达成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共识。这些政策的内容目前尚不全面,但我们的实践将有助于智慧图书馆政策框架的完善。“十四五”时期,智慧图书馆将进入体系化建设的新阶段。
2 转型的依据
20世纪70年代,图书馆情报学家兰开斯特(F.W.Lancaster)曾预言“无纸社会”将要来临——因为电子信息将取代纸质信息,收藏纸质资料的图书馆将被社会淘汰。2011年,美国阿尔弗雷德(Alfred)大学图书馆的沙利文(Brian T.Sullivan)发表了《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该文预言,高校图书馆的生命即将消亡,并认为时间会在2050年。现实中图书馆投入居高不下,利用率没有明显提升的状态引发诸多质疑。图书馆功能弱化,地位岌岌可危,再次转型已成当务之急。
图书馆曾经历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两个阶段。第一代传统图书馆的特点是物理型、纸本型。围绕物理馆舍,依托图书馆建筑空间和纸本文献资源发挥作用,核心功能是为到馆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图书馆界的第一次变革,出现了第二代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它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推动了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馆藏资源摆脱纸本的有形束缚,对传播对象实现了量和质的迭代。在传播方式上,表现为借助网络高效地为用户传递各种数字资源[10]。
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智能代理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使图书馆服务的再次转型有“技”可循。与资源裂变式增长相随的信息碎片化问题,从需求侧呼唤图书馆再次升级服务模式,从资源传递服务跨越到智慧化知识服务。图书馆需要拓展原有功能的内涵,衍生出更智慧化的新属性和新功能。
3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转型的方向
图书馆的转型从根本上体现为服务转型。智慧化服务的实现,基于以下3 方面的服务转型。
3.1 由提供资源转向提供服务
提供资源的服务,是根据图书馆资源结构、按照馆藏发展规划,立足资源建设的服务方式。在既有馆藏条件下,设计相应的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随着图书馆“以读者中心”的服务理念普及,服务的外延逐渐扩展。关注用户体验,促进用户的学习和发展,发现、整合推动用户学习的各种要素,成为继资源之后图书馆新的输出。这种转向重新认识“服务”独立于“资源”之外的价值,明确了提供“资源”并不等于提供“服务”,更不是所有资源都必然带来用户等效的“学习和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使图书馆的关注焦点从强调做“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变成强调结合图书馆资源,通过有效服务帮助用户高效学习。
3.2 由提供知识转向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推广,使知识传递更加便捷。相应地也对用户检索、辨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所需求。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核心目标之一。图书馆不仅要关注用户能不能发现知识,更要研究“知识发现”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判断。关注用户能力提升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走到读者当中,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进行读者行为研究。如果图书馆仍然停留在知识提供者的角色,就无法在用户的学习兴趣、信息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图书馆必须从知识传播的视野,将服务重心转移到提升用户信息获取能力上。
3.3 由提供线上服务转向智慧化落地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只关注开发电子资源,结果使图书馆的线上服务缺乏对读者学习的针对性支持。这是过去只重视藏书的问题的线上重现。电子资源应该谋求智慧化落地。比如,通过辨析读者身份,把聚类资源推送至特定读者群,实现资源的精准落地。“资源+服务” 的整合才是智慧的服务。
4 高校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的条件
在“智慧+”的大环境下,图书馆需要顺势而为,从智慧服务入手,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进行积累。现结合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分析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一些必要条件。
4.1 智慧化的资源
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智慧的资源有利于开展智慧的服务。
在平行面上,建立电子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从下而上兼顾读者个体和图书馆整体的需求,设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方案,从学校图书馆、附属医院图书馆、读者3 方面综合考虑设计资源体系。搭建校本部图书馆与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图书馆的医学电子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学校图书馆与附属一、二、三院图书馆的网络互联及电子资源共享,扩大图书馆电子资源数量,达成资源整合。
纵深面上,利用大数据获取读者的基本情况,分析他们使用资源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特定用户的资源建设剖析报告。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流媒体等技术应用到资源整合中,实现“资源+技术=数据”的增量。
4.2 智慧化的技术
智慧化的技术具体体现在使用的便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智慧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感知等,实现对图书馆资源数据和行为数据的分析、挖掘。智慧系统是人机交互的系统,它可以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人机互动体验。
以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来说,它立足服务整合,建立全新的图书馆服务门户,根据各种服务场景,对接学校的科研、教学等学科服务。经过这个智慧平台,读者检索和利用资源更加快捷。原来的所有数据库需要分别登录和检索,现在通过智慧图书馆,期刊、图书、电子资源实现纸电一体、一键检索。
利用智慧化的技术,还能经学校的身份认证系统识别读者身份,通过VPN 功能,把资源推送至对应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读者群,实现对特定人群的精准服务。经过身份认证的读者,还可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实现校内外无差别使用。
智慧资源是智慧技术正常运转的能量来源,目前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正尝试将电子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的数据纳入智慧技术的管理中,以“资源整合+技术整合”的模式给读者带来更智慧的用户体验。
4.3 智慧化的馆员
智慧化的馆员可以准确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并将它们融入服务体系中。能够利用专业工具帮助读者对知识展开有效分析,进行集成加工、深入发掘。以定制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独特化、智能化、情景化的知识增值。智慧化的馆员的成长需要多路径支持。
定期考核:建立馆员专业能力考核制度,开展针对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知识素养及服务技能的全方位考查。挑选各个岗位上的优秀代表进行强化训练,以此带动整体服务提升。与考核相对应的是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馆员将智慧化服务和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融入自己的职业规划。
常规培训:通过论坛、讲座、模拟服务等,有针对性地培养馆员的信息挖掘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让馆员置身于用户需求情境中,推动馆员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服务。馆员之间还要经常交流互动、共享知识,在活跃的学习型氛围中,增强专业技能。
自我培育: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需要馆员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自我发展与智慧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善于请教同行更善于学习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尤其要加强“智慧+”情境下的理论学习。在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需要的是全新的知识、理论、技能与方法,这应当成为馆员自我成长的突破口。
5 结语
智慧图书馆建设目前在高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图书馆从不同的侧面开展了各种服务智慧化。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目前从资源建设、服务整合和馆员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打开了服务智慧化的突破口,希望能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持续优化提供借鉴,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最终实现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