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思路探索
——以广东省为例
2022-11-26梁少欢
梁少欢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广东广州 510000)
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和职能所在。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也凸显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博物资源相对集中、缺乏立体的博物体系、部分博物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科技类展示手段不足、展览形式单一等。如何使博物馆在政府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最大程度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提供支持,多层次地满足社会大众公共文化需求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整理广东省2020年博物馆年报系统统计报表,分析统计相关数据,结合省区市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访谈调查,从服务设施、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的现状,发现博物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省内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1 广东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基础条件
博物馆集文物收藏、研究、保护和传播于一体,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场所,也是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1]。博物馆作为具备丰富且独有的地方文化的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同时还承担着对少年儿童教育推广等职责[2]。广东省博物馆发展事业通过挖掘文物文化特性,将文物收藏展示和对公众提供文化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在场馆设施建设、观众参与度、资金投入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
1.1 广东省县级以上博物馆全覆盖,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良好。“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持续推进博物馆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全省博物馆硬件软件设施逐步完善,全部实现了全省县级以上博物馆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全省共有博物馆352 家,相比2019年新增博物馆17家。与2015年的博物馆数量相比,全省博物馆增加了89 家,增长34%,年均增加约18 家。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全省每35.8 万人拥有1 家博物馆,博物馆发展有着扎实的硬件基础。
1.2 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各具特色,占比日益增加
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各具特色,其陈列展览种类繁多,填补了省内国有博物馆的诸多空白,如化妆品展、岭南酒文化陈列、奇石展、钟表展、翡翠展、丝绸展等。2019年,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参观人次超过700 万人次,很多非国有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超过县级国有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例如,东莞市观音山古树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的观众量超过50万人次,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的观众量超过30 万人次,深圳市至正艺术博物馆、佛山市南海区九江双蒸博物馆等14 家博物馆观众量均超过10 万人次。一批非国有博物馆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独具亮点的非国有博物馆成为游客观众的热门打卡点,在推动文旅融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广东省博物馆参观人数可观,观众满意度较高
2020年度广东省博物馆观众总数超过2 60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将近650 万人次,本地观众约1 300 万人次,境外观众超过9 万人次,免费参观总数超过2 300 万人次。从观众人流量来看,因疫情原因,2020年全省博物馆被迫阶段性闭馆,全省博物馆观众数量与往年相比有所下滑,全年观众总人数、未成年观众人数、境外观众人数等指标数值均为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从绝对数量来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人流量。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全省博物馆及时转变服务方式,开通线上服务,提供种类繁多的“云端”文化服务产品,有力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序推动博物馆开放服务,全省博物馆观众满意度高达96.57(最高值为100)。可以预见,在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转后,走进博物馆将会日益成为公众文化旅游休闲的惯常动作。
1.4 广东省博物馆资金投入大,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程度较高
从2015年起,国家出台了“资金支持、放权支持、技术支持、立法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博物馆利好政策,鼓励文博产业规范发展[3]。从社会资金投入上看,广东省为推动博物馆建设及免费开放,2020年争取中央免费开放经费超过10 000 万元。截至2020年4月底,全省352 家博物馆中332 家免费开放,20 家收费参观,免费开放程度将近95%。免费参观总人数将近2 300 万人次,占观众总数将近90%。部分博物馆自2019年以来开始夜间开放,2020年防疫期间全省仍然有5 家博物馆保持夜间开放,为公众提供夜间文化服务。广东省博物馆的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程度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2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突出创新模式和重要载体,为国家公共文化发展做出了较好的贡献[4],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和短板。
2.1 博物资源相对集中,缺乏立体的博物体系,博物资源丰富程度有待提升
从各地市博物馆的数量来计算,全省博物馆以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发展最为迅猛。广州博物馆数量达到65 家,位居全省第一,深圳市全市博物馆数量为54 家,位居全省第二,两市博物馆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市。其余博物馆相对零散,粤西地区博物馆数量较少,设施较为薄弱,共有博物馆29 家,占全省博物馆数量不足10%,各地市博物馆建设差距较大。而由于地方经费投入不足、文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部分地市博物馆发展缺乏动力,常规展览居多,引入临时展览较少,公共服务幸福体验感整体不高,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不利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延续发展。
2.2 博物馆宣传途径相对传统,社会关注度、用户兴趣有待提升
当前广东省大部分博物馆宣传仍以馆内海报、公众号、官网发布为主,部分主体性展览有关联到如大麦网平台等进行门票预售。用户主要以本地博物馆关注为主,其他地市的丰富博物资源未能及时有效传播。同时,博物内容相对简单,一般以少量文字叠加配图为主,缺乏动态、立体或面向个人价值延伸式的推送形式,未能提升用户的关注兴趣。
2.3 部分博物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科技类展示手段不足,用户体验有待提升
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全省博物馆事业的主力军,21 地市均有分布。而其中珠三角地区有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02 家,接近占全省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数量的一半。目前广东省的博物馆大多数文物展品的主要展陈形式以柜台展示为主,部分地市博物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少,乏善可陈,没有将地域性特色更好展现出来,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处于好奇心充沛阶段的青少年群体的审美需求。科技类展示手段有待挖掘的空间。
2.4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叫好不叫座,存在同质化倾向,产业孵化及营销体系配套有待提升
2020年,广东省全省约有半数博物馆开展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工作。全省博物馆一共开发了文化创意产品2 000 多项。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收入超过3 000 万元,其中有5 家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收入超过100 万元。全省文创产品收入在全国不算高水平,并没有产生较高经济效益,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另外,一些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并不具备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难以真正地激发群众购买意欲。部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缺乏合理性,考虑基础消费群体的需求的产品数量不多。
3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博物馆是每个城市承载深厚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展现场所,能积极向公众地展示地方特有文化风情,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5]。推进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需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公众核心文化建设需求作为发展目标。在后疫情时代,更应进一步积极创新博物馆特色文化,切实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求。
3.1 开展博物馆顶层规划,构建更立体的博物馆体系,因地制宜,明确各地博物馆主题定位
需要将丰富博物馆文化内容作为核心要点,构建全省立体的博物馆体系,并进一步挖掘各城市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文化相结合并进行展现,明确各地市的博物馆主题定位,一方面,充分满足参观者的多样化博物馆体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博物馆生态构建,以及围绕主体的产业发展。如依托广州、深圳双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州为全省综合性博物展览、涵盖现代科技与智慧城市(深圳),史前足迹(河源)、传统文化及园林建筑(佛山)海上丝绸之路(阳江)、民间艺术(潮汕)等,各地博物馆内容相互补位,各有特色,积极解决城市提供公众文化服务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3.2 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博物馆信息及价值传播能力,充分发挥教育宣传阵地作用
线上模式探索:构建全省统一的博物馆信息入口,充分利用互联网、视频媒体等平台,塑造博物馆网红形象,进一步提升内容传播能力,提高社会关注度。聚合全省博物馆主题资源。充分利用微信短视频、抖音等互联网视频媒体平台,塑造各地博物馆形象,进一步深化博物馆文化内涵,加强城市地标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受众群体,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向用户精准推荐博物馆信息。
线下模式探索:推动流动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深入走进基层,充分发挥文博的教育、宣传阵地作用。流动博物馆是基于传统博物馆发展的新型展览模式,具有覆盖面广、展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性,展品富有现代化与多样性,目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但目前流动博物馆多为一二线城市的博物馆组织牵头推进,未来可以进一步多发动地市博物馆积极性,组织流动性展览进当地景区、进学校、进工厂、进社区。
广东省博物馆就是线上和线下模式提升传播能力的突出案例。2022年第一季度虽然继续受疫情影响,但广东省博物馆仍照常开放,并且重点推出云观展、线上活动和业务直播三大板块业务。春节期间每日定时直播《粤赏新春——专家云导赏系列活动》,线上观众超过400 万人次。第一季度广东省博物馆接待观众接近30 万人次,日均接待超过3 500 人次。在2022年4月初公布的中国博物馆第一季度热搜榜中,广东省博物馆名列全国第四,成绩喜人。这种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可圈可点,值得推广参考。
3.3 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展示手段,提升观众对展览的体验感
2021年广东省博物馆“出圈”事件,与科技紧密相连。2021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红色热土不朽丰碑——沉浸式博物馆之夜”系列展览,除了惯用的文字、图像展示之外,展览还融入别出心裁的设计,如通过语音视频、人机交互和动画技术,重现当年中共三大会议场景,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详细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展出利用高清数字化采集和修复后的珍贵红色典籍。对红色题材的展览来说,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更适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呈现,有利于发挥数字技术“讲故事”的优势,这一展览成为广东省博物馆智慧化、数字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种种迹象都昭示着科技应用在博物馆展览上大有可为。博物馆已经不只是历史文物的内容载体,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集合体,成为不同圈层受众的文化体验场所[6]。未来,可大力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展馆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展示方法,互动虚拟技术与实物展览相结合,以互动探索模式向观众展示历史事件,不限于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的方式,如借助多媒体、混合现实(MR)等方式在实体展馆内搭建数字展厅等,提升展馆展示水平,策划更丰富的展览形态,可以设置流动博物展览预告,使游客可以自主判断符合自己兴趣的展览,自主选择藏品参观路线,藏品展厅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场景复原,增加多种互动方式,增加藏品娱乐性。
3.4 加大挖掘藏品潜力,完善文创产品孵化营销配套建设,努力实现文创产品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博物馆衍生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让文物“活起来”和吸引高品质文化游客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广东省逐步开展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大赛、搭建展销平台、完善文创产品销售体系等系列措施,有序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2020年,全省有近半数博物馆开展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工作。例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授权开发、委托经营”的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全年共销售文创产品超过16 万件,销售额接近700 万元;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许生产签约企业累计开发文创产品近2 000 款。非国有博物馆的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尤为亮眼。例如,九江双蒸博物馆开展网红直播带货,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 500 万,充分体现了文化公共服务与经济收益的互动共赢。未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必须加大挖掘藏品潜力,持续发力,让馆藏博物资源“动”起来,更好发挥博物馆文物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4 结语
现阶段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广东省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但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广东省已经出台《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目前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已获得财政资金扶持,完成了藏品认定和藏品建档工作,政策利好促使一大批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全省博物馆坚持全年开放超过240 天,坚持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免费开放等利好政策。随着全省博物馆的优化布局与各项政策落实,博物馆应树立明确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立足于当地文化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