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2022-11-25倪志平那娜

科学咨询 2022年15期
关键词:民办倡议国际化

倪志平,那娜

(1.阳光学院,福建福州 350015;2.辽宁理工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国家发改委发文提出要重点消除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隐性壁垒,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这大大支持了民办教育发展。2019年4月举办的“一带一路”第二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在教育方面达成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人才成为关键环节,具有重要影响。人才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建设和具体工作推进实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需要各种人才支撑,包括非通用语言类、跨文化管理类、建筑施工类专业技术、人工智能类人才等。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因素。但民办本科高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呈现多重弊端,亟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精准输送人才。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文章以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各高校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趋同性

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趋同性,重点表现在强基础、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交流、重大赛等方面。部分学校开展和英美等国家的交流合作,绝大多数学校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学校有交流。原因可能是由于福建省和中国台湾地区相邻,而且比较重视闽台文化交流互动,因此各高校与中国台湾地区有着较多的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15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接受的是近乎相似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的差异化特色较弱,没有自身的显著优势,创新性严重不足。虽然某些学校倡导创新能力培养,但仅流于表面。在民办高校中,国际化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是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其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方面开展较早,活动较多。从总体成效上看,学校以及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但绝大多数高校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方面都是刚刚起步。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对政策的敏感性不强、办校时间较短以及办学经费有限等所导致。

(二)人才培养输出定位过窄

目前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输出的定位上基本都是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但是这样局限于本地的人才培养输出定位,会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体现在发展运营方面,学校将关注不到全国各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而会导致人才培养局限和学生能力不强,最终削弱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调研结果表明,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并未打算局限在本地就业,而是想要走到外面闯一闯。因此现有的人才培养输出定位局限了这部分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学校性质和资金方面的限制,导致他们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宣传学校和对接外省或国际资源。

(三)重“应用”轻“通识”

这些民办高校把自己定位于应用型高校。区别于职业学校,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的管理型人才。好的管理者需要有一定的通用知识的储备,如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风土人情以及社会习俗等等,从而更好地助力我国“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和发展。虽然定位于此,但绝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非常系统地考虑有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识教育内容。目前很多学校的通识课程都是针对绘画、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却很少有与“一带一路”相关联的通识课程内容。这些民办高校重“应用”轻“通识”,可能是学校课程设置和培养定位出现错位所致。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一)总体思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力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建立可体现共性和个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共性特征是指依然保留原有专业课程设置和聚焦本地化人才培养,个性特征是指对接“一带一路”元素专注国际化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办本科高校“一体两翼”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高校自身,“两翼”指“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本文重点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 “一体两翼”动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总体思路如下:高校可采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两种办学思路,在注重共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教育中,以专业必修课形式体现;在注重个性特征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教育中,以跨专业知识模块课程形式体现。在新的培养模式推行的最初阶段,在修习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自愿选择的方式修习“一带一路”国际化课程,并采用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相关课程。同时,学校可通过动态组班的方式将想要修习国际化课程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不论其专业是否相同,都可共同修习相关课程。具体上,学校可利用周末或晚上时间开展相关教学活动,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主要专业,开展国际化培养课程。学生在选择修习国际化课程后,原则上不允许退班,并在组织上仍然归属原来的专业班级。国际化班级只是为参加相关课程学习而临时组建的班级。待该模式运行成熟后,各项师资、实验室、境外合作交流机制等已基本建立完成,可直接将“一带一路”国际化课程模块作为专业方向之一,供学生自主选择[1]。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和国际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

(二)具体细节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和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具体来讲,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管理和评估制度有机融合一体,形成一套人才培养范式。因此,该“一体两翼”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细节的设计如下。

1.教学课程和内容

(1)教学课程

在课程体系方面,设置具有“一带一路”元素的国际化课程,并将其放在选修模块,让学生在综合权衡自身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对应方向的课程。在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应重点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并结合调研结果确定最优化的课程目录。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应更多地考虑增加“小语种+”课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多种语言,目前国内对于这些小语种方面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在“一带一路”倡议人才输出方面,我国明显表现出人才有效精准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应当增加情商类教学内容,如情商实训、国际公共关系、公关礼仪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情商,增强其协调、组织及应变能力。三是开展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今后工作中,就能在文化交流上尽可能地缩小文化差异,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工作的开展。

2.教学方式和方法

(1)教学方式

学校可以根据“一体两翼”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前期师资等配备不充分阶段,主要采取在线教学方式,可利用多种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雨课堂等。通过这些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工作能力。在正式运行的中期阶段,可考虑采用基于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方式。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可更好促进学生对于在线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在模式运行成熟阶段,可考虑主要采用线下教学模式,让学生与国际化教师或者国际化情景直接接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

学校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真实情景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境外实训、海外游学、项目教学等。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国际化教育,通过沉浸式教学使学生身处其中,既是工作也是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培养质量。二是模拟情景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等。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一带一路”国际化方向的培养模式以及未来真实的工作环境,扎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管理和评估制度

(1)管理制度

学校在对“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管理上,要具有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视角。在储备人才、领导力提升、小班试验、特事特办、动态成班、项目式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要有前瞻性,在共性和个性的管理上,要呈现出差异化特性,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2)评估制度

对于学生的评估,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可通过正式卷面考试形式,亦可通过其他非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非正式考试形式可包括提交策划方案、调研报告、专业论文、口语考试、演出式考核、分阶段测试、上机考试、在线考试等[2]。实际操作中,可不必拘泥于传统考试,更不拘泥于汉语,考核中也可设置以小语种为考核题目语言的考试形式,提升考题难度,强化学生能力。

三、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为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在政策上应当开展如下工作。

(一)政府构建平台,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创建民办高校教育联盟,搭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平台,互促教育事业发展。当前民办高校各自为营的局面必须改变,只有抱团共进才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应有积极作为,建立起民办高等教育联盟,将福建省所有的民办本科院校甚至专科院校全部纳入到这个联盟中,并带领这些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进行教育对接。通过建设交流学习平台,提供自身的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是政府加大力度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相比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师资鲜有机会到境外学习交流。有时教师需要到国外访学,还需要自付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办院校师资出国访学的积极性。政府可考虑在原有支持基础上,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选派更多的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或者短期任教。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对人才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实现高校培养理念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人才培养。

(二)高校注重人才,转变管理理念

一是大力引进“一带一路”国际化方向师资。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一带一路”国际化方向课程,师资是关键的因素。对于高水平人才,学校应该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通过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的师资力量来校任教,并吸收国内对于“一带一路”有资深研究的学者专家,夯实国际化方向师资基础。只有具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能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输出更高质量的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校可选择性地派遣中高层干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之处,同时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感知和调查,开阔干部管理视野,培养国际化管理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否能取得成功,管理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只有管理层具有国际化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落实到位,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

猜你喜欢

民办倡议国际化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