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带高功率正交电桥设计
2022-11-25周平章刘荣辉张峰平尹久红
周平章,汪 寅,刘荣辉,张 超,张峰平,尹久红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000;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浙江 嘉兴 314000)
0 引 言
正交电桥是一种3 dB耦合器,是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无源器件,尤其是在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中应用广泛,例如射频功率的分配与合成,用来作为系统中的加法器和减法器,以及结合其它器件构成反射型移相器等。Ange和Toulios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提出了Lange电桥和带线边缘耦合宽带耦合器的设计,但是这2种宽带耦合器都有各自的缺点,主要是一般的工艺很难满足它的精度要求,导致频带不宽、功率容量有限。近来随着多系统合路平台(POI)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其性能特别是功率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虽然带状线电桥具有插入损耗低、方向性好等优点,但是在实现宽带3 dB电桥中会发现结构形式难以达到体积小、结构紧凑等要求,这将不利于与其他有源或无源电路的连接或集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3 dB电桥设计方案,这种电桥比一般的电桥带宽更宽,可达到2~5个倍频程,而且体积小,可以承受较大的功率容量[2]。
1 正交电桥原理分析与设计
正交电桥是一种分路元件,属于四端口网络,在电路中起着功率分配及改变信号相位的作用,通常由一个单独的耦合器来实现电桥的功能。在分析耦合传输线时主要采用的是奇偶模法,由于线间同时存在电耦合和磁耦合,可以分别研究奇模线和偶模线的特性,然后叠加便可以得到耦合线特性。这样可以将耦合线四端口网络简化成二端口网络[3]。
图1 耦合线正交电桥结构
对于3 dB这样强耦合的耦合器,必须用适于强耦合的耦合传输线结构来实现,而采用同面的耦合带状线结构不适于宽带3 dB耦合器的设计;在耦合度较强时,微带线无法承受较大的功率。因此本文介绍的3 dB耦合器采用上下空间上下耦合的带状线结构,这样的结构由于在纵向空间上有重合,通过控制上下2层耦合传输线的间距,易于实现3 dB的强耦合[4-5]。
2 正交电桥仿真优化及功率设计
2.1 正交电桥仿真优化
图2 高功率正交电桥模型(上/下电路)
图3 驻波仿真曲线
图4 插入损耗曲线
图5 相位差曲线
仿真过程研究了介质板厚度对耦合度的影响。上下底面的厚度越厚耦合度越好,中间层越厚耦合度越小,隔离性越好。产品在设计时为减少体积,在平面上采取了蛇形弯曲、多次折叠,对相位的影响较大。在设计中折叠带状线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带状线的总叠次数尽可能少;(2)每根带状线的总叠次数应为偶数;(3)每根线折叠时必须偶次折叠,且半径最好为180°;(4)2条带状线半径必须相同。
2.2 正交电桥功率设计
由于本文设计的正交电桥功率容量大,达到1 kW,带线的宽度计算非常关键,与功率容量直接相关。大功率正交电桥研制上,因工作频率高,设计时有严格的体积限制,单位体积介质片承受功率高,散热困难。产品结构分析见图1。
图6 宽边耦合带线电路截图
由文献[1]假设带状线上输入电压为V,且中心条带是矩形的,对地电位为V0,那么由电位差ΔV在条带边缘中心引起的最大场强为:
(1)
传输线允许的最大功率为:
(2)
式中:ρ为驻波系数。
由于该正交电桥耦合器耦合线间距离S远小于b,因此,该处的功率容量是该种耦合器的峰值功率容量的薄弱环节。实际耦合器设计中可以选择合适的S和b的值,以满足不同应用场合峰值功率容量的要求。在偶模激励时,2个导带之间的电场为零;而在奇模激励时,耦合线上的电位不等,两导体带之间具有一定的电场强度,同时正交电桥耦合线对地的镜像距离d(见图6)要远小于b。在这种状况下,最大允许功率为:
(3)
功率容量还受到气压、湿度等应用环境条件的影响。由公式(3),对于本耦合器,理论上在常压下能够承受1 200 W的平均功率。
功率容量的设计是关键技术。功率容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带线单位截面积的发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容量直接有关;介质层的耐压能力;介质的导热性能。
(1) 带线单位截面积通过的电流计算
由P=I2R,P=1 000 W,R=50 Ω,得I=6.32 A,宽度和通过电流经验关系见表1。
表1 带线铜皮宽度和通过电流关系
由表1可得I=6.32 A,铜皮厚度70 μm时,宽度>2.97,满足指标要求。
(2) 介质最薄厚度计算
由P=U2/R,其中P=1 000 W,R=50 Ω,得U=223 V,由聚四氟乙烯敷铜板表面抗电强度(恒定湿热)δ≥1.1 kV/mm,可得介质板厚度≥0.22 mm时满足要求。
(3) 热(安全)设计和温升设计
热(安全)设计和温升设计应同时考虑。热(安全)设计应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烧毁,温升应小于40 ℃。
发热主要是由插入损耗引起的。由P=1 000 W,插损为0.2 dB,可得热量损耗45 W。
热量损耗45 W=45 J/s。由器件体积67.3±0.5 mm×67.3±0.5 mm ×9.14±0.5 mm=4.14×10-5m3,传热长度0.009 m,以器件温升20 ℃计算。由聚四氟乙烯敷铜板热导系数3.35 kJ/m·h·℃。可得传热为1.54 J/s·℃。
又由P=1 000 W,插损为0.2 dB,得热量损耗45 W=45 J/s。因此可得到器件温升(平衡时)为29.2 ℃。
建立几何模型进行热仿真设计。电桥工作时,输入功率为1 000 W,损耗为-0.2 dB,那么耗损在2个不同中心导体上的热量为45 W。电桥采取散热板的方式进行散热,周围风冷,环境温度设置为25 ℃,对流系数为40 W/m2·℃。
图6为高功率电桥三维模型图,高功率正交电桥热仿真结果见图7、图8。
图7 高功率电桥模型图
图8 高功率正交电桥热仿真中心导体结果
2.3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设计制作器件,见图9。样品实测性能见图10~图14。
图9 高功率正交电桥热仿真中心壳体结果
图10 高功率正交电桥端口驻波曲线
图11 高功率正交电桥插损曲线
图12 高功率正交电桥相位曲线
图13 高功率正交电桥隔离度曲线
3 结束语
本文采用带线结构设计了一种宽带高功率正交电桥;进行了一种正交电桥原理分析与设计,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优化,将优化的高功率正交电桥应用于超短波频段。实际的设计结果在100~250 MHz频带内插入损耗小于0.3 dB,电压驻波比小于1.25,平均功率为1 kW。本文还对该种正交电桥的峰值功率容量进行了分析,为此类超短波频段器件高功率拓展应用、合理确定参数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4 高功率正交电桥平坦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