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读者赋予动物形象的理解与寄托
——以《格林童话》为例

2022-11-25郭一洁杨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格林童话成人童话

郭一洁,杨兰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550000)

童话是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的综合运用而成的故事,在童话的世界里畅游,可以拥有自身独特的体验,而且动物与人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对于儿童来说动物更易于接近和接受,就像当下动画片也是以诸多动物形象进行展现。因为有些法则或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可行,并且成人对儿童成长充满期待,所以在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共同阅读时,成人会将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蕴含在动物形象中,既是对自身过去与当下的一种观照,又可以借助动物形象表达教育和启蒙儿童未来发展的寄托。

《格林童话》 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包含许多优秀的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影响广泛深远,给一代代读者讲述浪漫奇特的童话故事,创造美丽的童话世界,其中各具特色的动物形象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小红帽》中可恶的大灰狼、《灰姑娘》中帮助灰姑娘的小鸟、《两兄弟》中机智的小兔子和《兔子和刺猬》中的兔子和刺猬等,这些动物是童话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受儿童喜爱,陪伴儿童成长,承载着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也是人们永远珍存的记忆。

正因童话具备幻想和想象色彩,所以成人读者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赋予动物形象,以此达到童话教育引导儿童的作用。陪同儿童阅读的成人读者大都已具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价值体系,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在共同阅读童话时,会在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来为儿童读者进行故事讲解,以此教育和启蒙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本文以《格林童话》中动物形象为载体,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方面来分析成人读者所赋予的理解和寄托,主要基于成人读者对儿童时期的怀念、对当下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于未来儿童发展的规划等,既丰富童话内涵,又能突出童话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1 成人读者怀念儿童时期的美好

成人读者在阅读童话时,往往会想到儿童时期的自己。儿童是对世界充满好奇、还未沾染社会气息的保持着纯洁的群体,成人希望在这种纯粹的童年思维中寻求精神归宿。

1.1 以动物的友谊抚慰孤独的内心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成人对生命现实产生理性认识以至对自我的信任感缺失,在社会的锤炼中怀念儿童时代无忧无虑的单纯与天真,怀念纯粹且未沾染社会险恶的自己。儿童时期的天真幻想和美好理想被成人视为“灵魂的栖息地”,被大人保护的空间更有可能成为“成人的避难所”,这种回归的童年与自然让成人读者获得了心灵的洗礼,重新进行思考和追求,对动物形象赋予了自身独特的理解[1]。

在《狗和麻雀》中,一条狗因主人的不关心且经常挨饿便逃走了,在途中遇到了麻雀并结交成为好朋友,麻雀为狗叼来了好吃的食物,友谊逐渐深厚,在狗被杀死后,麻雀做出努力让伤害狗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狗和麻雀之间的友谊其实更多存在于儿童时期,这种纯粹的感情是成人更为珍惜和看重的,成人在阅读这两个动物形象时,更易激起儿童时期的回忆,怀念曾经的过往,以动物形象来抚慰内心的伤痕与空缺,回顾儿时无可替代的时光。

1.2 以动物的关系建构安全的空间

儿童时期是自由快乐的,成人读者在阅读童话中动物形象时会联想到儿童主体。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儿童时期阅读童话,里面的形象更接近于儿童且更易被接受[2]。

如《狼和七只小山羊》中,七只小山羊与老山羊就似儿童与成人,小山羊的调皮好似儿童的顽皮,老山羊救出被狼吃掉的小山羊就似成人帮助儿童解决问题,成人阅读到相关情节时会自动联想到自身和儿童,儿童在成人的保护伞下无忧无虑生活。但儿童也在不断成长,成人阅读到某些情节时便会怀念、丰富心中的回忆。动物间关系某种程度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反映,怀念并希望建构类似于儿童时期的安全空间,寻求心灵的归宿。

成人在阅读童话时,有权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理解,会不自觉地联系身边实际情况,从动物形象中回观内心的理想化形象以反映于当下现实。成人在社会中会感受到精神上的缺陷与孤独,从而自我反思、改变与提升,并在阅读中寻找到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粹与美好,在动物形象身上找到精神归宿。

2 成人读者反观当下的社会环境

在发展的道路上,人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复杂的人处在复杂的社会中。弗洛伊德曾提出了人格心理三层次“结构假说”,将人格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蕴含着自身的欲望、认识以及内心真实的状态。人是复杂的物种,其心理亦具有复杂性[3]。

2.1 以动物世界的和谐理想从现实世界中突围

成人在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后意识到曾经一直单纯认为的坚强、独立等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所以成人将自身的理想状态寄托于童话中动物形象来坚定内心,从中寻得了寄托和安慰,并适应当下社会。

如《兔子和刺猬》中,讲述刺猬和兔子之间的故事,刺猬友好地和小兔子打招呼,而小兔子却一副高贵的样子,对刺猬的态度很不友好,并伤害到刺猬,以腿长短为缘由开展了一场比赛,而刺猬和妻子联合起来与兔子较量,使兔子得到不好的结果。小刺猬这个动物形象是被兔子针对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人最初在社会职场中会受到排挤等困难,成人理想中的社会状态是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等,可是现实很残酷,社会竞争很激烈,人们越来越害怕交际,人心复杂难测,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小刺猬做到了成人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事情,成人也是基于对当下社会现状的理解,希望可以勇敢、坚定,以此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4]。

理想状态与社会现实相对,潜意识的“本我”欲望占据着内心,指导着人们行为的一切,而社会化的结果是使“超我”形象日益完善并适应当下。成人戴上痛苦的人格面具,形成分裂的多面人格,成年人的崩溃在一瞬间,你无法想象到成年人现如今的压力,不是成年人大都无法感同身受。成年人往往会进入一个全新且突变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回应,但成人受限于多种因素而无法勇敢迈出第一步,会对周围的人或事保持着警惕性和距离感从而不适应环境,而童话中所创设的不少动物形象也是首次出现并处于新环境下,赋予了成人的理解,从现实中突围从而探寻适合前进的发展方向[5]。

2.2 理性筛选健康向上的情节对现实予以回应

童话演变中具有多个版本,某种程度上因社会的进步发展和需求变化进行删减和有所偏重,使得童话中内容与读者的见解认知相关,最终以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内容和观念进行传播。

有些最初的童话版本保留着不适宜当下社会发展的落后思想等,但发展演变中整体偏向于教育儿童方面。因为《格林童话》是民间搜集的故事,受民间大环境影响。从厄伦堡乡手稿到当下的写作,成人读者较于儿童更清楚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在陪同儿童阅读和理解时,选择向儿童讲解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小红帽》有一版本中曾记录过成人之间相互传播的色情故事,最初目的是为了告诫少女们小心色狼,保护自己,而当下更多是突出小红帽的智慧,希望儿童学习和模仿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另一方面以小见大,存在决定意识,故事内容的积极向上回应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改善[6]。

成人在阅读理解童话中的动物形象时,完全暴露展现内心虚无的强大自我,而动物形象中蕴含理想化的强大自我,成人读者将自己的理解基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并迅速做出反应,对当下社会形成清晰的认知和理解,正因此才希望以童话的动物形象来反观社会,思考社会的发展。

3 成人读者思考儿童未来的发展

成人读者对于动物形象的理解与寄托将最终都落脚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但当儿童仍处于未知探索时期,未完全形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且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还不清晰。许多动物形象被完全拟人化,以动物形体和人的意识思维方式向儿童展现,加之成人读者的理解,会发现成人讲授的这些动物形象都包含着成人对儿童的种种预想,寄托着对当下儿童进行伦理启蒙及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预设,从而引导促进儿童发展。

3.1 教育启蒙儿童的成长

儿童在成人的讲解中了解到动物形象所具有的特点,会逐渐意识到不能放任自己,增强自身本领,同时运用理性意识和道德观念去约束控制各种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结束自己迷茫未知的阶段,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动物形象可以启蒙教育儿童。

儿童尚处于伦理混沌阶段,不具备充足的知识基础和理性意识,在阅读童话时,会简单地认为童话中描写的拟人化动物形象是真实存在的。维科曾指出,由于“人在无知中就把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以自己为中心,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仿佛万物以自己的设想而存在,这是处于伦理混沌阶段的儿童对待外部世界的正常反应。童话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动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教育儿童区分善恶,进行道德训诫和启蒙,约束兽性成分并强化人性成分。比如《小红帽》中,小红帽与吃掉外婆的大灰狼进行对话,大灰狼处心积虑地想让小红帽对它放松防备,以便最终吃掉小红帽,体现出大灰狼残忍恶毒的形象。当儿童阅读到大灰狼时,他们会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自然不会学习和模仿。儿童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便会简单地认为大灰狼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会有意识地避免这类邪恶人物。在成人陪同儿童阅读时可以用反面形象引导儿童远离恶、亲近善,约束兽性因子。又或者《灰姑娘》中,帮助灰姑娘解决问题并顺利参加舞会的小动物们,都是善良且真诚的形象,且以美好结局收尾,既符合中国社会道德伦理的发展,又适应了人们对完美大结局的心理需求,更能突出与肯定这些小动物的帮助与付出,强化善性因子,教育儿童如何为人处世。成人希望儿童在学习模仿时期,学习动物形象中向善向好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

童话的动物形象对于儿童的伦理启蒙起到重要作用,动物形象被拟人化,以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分辨善恶,给予儿童有益于成长的重要教诲,同时,动物形象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对儿童的伦理启蒙,克制住像大灰狼那种兽性成分,强化了像小鸟他们乐于助人、向善向好的成分。

3.2 规划构想儿童的未来

成人读者通过阅读动物形象的发展和结局来预想儿童的未来。童话中动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童的行为处事提供了学习的例子,成人希望儿童学习动物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并完成社会化过程,包含着成人对于儿童未来的期待。

首先,动物形象的成长过程包含着成人对儿童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期待。大多数动物都具有超常人的智慧,完美且顺利地应对一切,儿童会学习其聪明才智和勇敢。如《两兄弟》中的小兔子,在主人遇难后想到一座山上的草药含在嘴里时则任何疾病和伤口都会好的,之后小兔不怕危险,机智解决难题,拿到草药救活了自己的主人。又或是《狼和七只小山羊》中老山羊得知自己的孩子被狼吃掉后,趁着狼睡觉,拿剪刀将狼肚子剪开,且为了不使狼发现便用一堆石头代替小山羊,既救了小山羊也使狼走向死亡。这种在紧急情况或危险发生之时的智慧是成人希望儿童未来所具备的,成人期待儿童可以独立面对生活的风雨,教导儿童为未来而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其次,也寄托着成人为儿童发展所预想的理想的生活环境。童话中的动物大都具有人性化的行为举止和生活状态,意味着脱离了纯粹作为动物的无知的世界,进入一个文明有教养的社会,懂得彼此之间的情感,营造友爱温暖的氛围,这正是成人对于儿童未来生活状态的期待。比如《耗子、小鸟和香肠》中耗子、小鸟和香肠他们住在同一屋檐下,和睦相处,分工合作,为大家的幸福而共同努力,这也体现了儿童到成人所需具备的,同时以正相对的反例进行警示教育,如小鸟被挑唆后交换了工作使得生活的秩序被破坏,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如若人们之间没有相互尊重等,不利影响会很大。这种正面引导加反面警示教育,寄托了成人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环境的预想,希望儿童处于有爱的氛围和理想的温暖环境中。

在成人读者对于动物形象的独特理解下寄托着成人的期望,对儿童进行伦理启蒙教育并预想未来的发展,教导儿童明辨是非,培养能力,明确未来所需做出的努力。在成人陪同儿童阅读时,儿童会逐渐理解并学习这些拟人化动物形象,潜移默化中习得向善向好的行为,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

4 结语

《格林童话》作为民间文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成人在陪同儿童阅读这些童话中的动物形象时,包含着成人从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角度出发的理解和寄托,引导儿童解读并感受童话的独特魅力。成人结合自身,从过去角度怀念儿童时期的美好,从现在角度反观当下的环境,从将来角度预想未来的发展蓝图,这三方面都包含着成人自身独特的理解和期待,被赋予在童话的动物形象中。正因为成人在社会中感知一切,所以成人在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的基础上为儿童进行故事讲解,以这些易于儿童喜爱和接受的形象——动物形象为例,以期对儿童进行伦理启蒙和向善教导,引导其未来成长成才。将动物形象与成人读者密切相连,既加深成人和儿童对于童话的文化理解与认知,又对于童话内涵的丰富等具有深远意义。童话世界奇幻又迷人,每次阅读都将带来别样的体验。

猜你喜欢

格林童话成人童话
来自《格林童话》的困惑
养大成人
成人不自在
童话镇
“过期”的《格林童话》
午夜童话镇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假如我能穿越到书中
简析格林童话对儿童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