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动员探析
——以《中国青年》为中心

2022-11-25刘宣辰冯夏根

传承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青年团革命

□ 刘宣辰,冯夏根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了积极争取和动员青年群体参与革命运动,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了改造和重塑。《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引领青年运动的重要使命,以其内容丰富、文字流畅、笔锋犀利、形式新颖的办刊特点,颇受广大青年欢迎。面对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国青年》聚焦民族解放的革命目标,积极动员广大青年投身革命,体现了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和政治价值。

一、解放战争后期《中国青年》复刊的缘起

抗战胜利后,随着民族矛盾的退场,国内阶级矛盾成为新的焦点。是维护和平还是发动内战,这成为影响当时时局发展的两种不同走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挑起内战,国内局势急转直下。面对严峻的政治局面与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青年群体作为革命的生力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年团的重组与再建势在必行。《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是思想政策宣传与青年动员的前沿阵地。在理论与实践双重需要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复刊《中国青年》,以承担动员青年的重任。

(一)政治局面:围绕革命任务,担负重要使命

1945年初,我国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广大人民迫切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同年春天,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明确中共将联合一切力量,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蒋介石开始酝酿挑起内战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前往陪都重庆开会,共同商议建立联合政府。历经几轮艰难谈判,国共双方最终签订《双十协定》。在协议签订后不久,蒋介石撕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发。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的战争局势开始发生反转,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对于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廖盖隆在《中国青年》中评述道:“人民解放军在一九四八年的伟大胜利,使新的一年——一九四九年充满无限光明的展望。完全独立与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就要出现,几千年来的封建压迫与一百余年的帝国主义压迫就要被推翻掉,让我们以加紧努力去迎接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吧。”[1]伴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渐明朗,中国共产党迈入了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中国青年》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担负起引领青年运动与思想传播的重要使命。

(二)现实困境:人员结构复杂

在军事战场获得持续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在国统区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一定成效。“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争取了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陷于孤立。”[2]数量庞大的收归人员给中国共产党的教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之中青年的占比很高,因长期受反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思想中存在不利于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因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事业的重要隐患之一。在《中国青年》复刊后的第一期内容中,曾对此现象进行揭露分析。胡愈之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性,封建残余意识没有被扫清,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在长期统治中的反动的文化思想的宣传,有一大部份(分)青年,中了狭隘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反动思想的毒害,直到现在,还不能得到澄清。”[3]这类人员尤其是青年群体,是中国共产党不可忽略的改造对象,要从思想上进行宣传动员与启发引导。《中国青年》作为先进思想的引领者和青年运动的号召者,身担重责,是中国共产党与争取青年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武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青年运动进一步发展:青年团的改造与重建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大爱国青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青年运动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此时的青年团,依然以一个“第二党式”的地下秘密组织身份存在,滞后的组织发展无法为兴起的青年运动提供保障,在现实条件的要求下,青年团开始筹备转型发展,西北青年救国会应运而生,它在抗战时期承担了青年团的部分职能,发挥着支援抗日战场、宣传先进思想、动员群众抗战的作用。随着抗战的结束,战时的组织模式明显不适用于新时期的青年工作,中共决定对青年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规整。1946—1947年,中共中央就青年团的建立问题多次展开探讨。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会议上作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同时批准中央团校正式成立,团校的“第一期学员来自陕甘宁、华中、华北、晋绥、山东等解放区,还有一些是来自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的领导和骨干,共计488人”[4]。中央团校的开办,提高了学员的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与发展培养人才,为新中国事业的筹备储备干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一步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同年12月,其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二次复刊,扛起了传播先进思想、引领青年运动的大旗,加之其自1923年创刊以来积攒的口碑与影响,一经出刊就得到了广大青年的支持与喜爱,在动员青年革命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中国青年》对青年动员的主要内容

《中国青年》的再次复刊,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大力支持,毛泽东为其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5]以此表达对青年群体及当前革命局面的整体希望。朱德在复刊后第一期中撰文,提出中国青年当前的任务:“青年应该加紧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知识识,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把自己思想武装起来,同时在实际斗争中,和广大的群众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负担起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6]相较之以前的发刊内容,复刊后的《中国青年》,不仅继承了大革命时期与延安时期的创刊风格,主题栏目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设,涉及范围更为广泛,主要表现在栏目的多样性与内容多元化,通过普及党团知识与传达会议精神、树立榜样人物、开设青年运动、读者信箱栏目、开创多个专栏等方面动员青年群体投身革命建设。

(一)普及党团知识,传达会议精神

1948—1949年,《中国青年》共刊发20期,其中有14期内容涉及党团知识的普及与会议精神的传达。在第2期一则关于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中,阐述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基本概念,“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之下坚决地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先进青年们的群众性的组织,是党去团结与领导广大青年群众的核心,是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的学校。”[7]通过普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概念与特点,帮助青年群体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理论认知,提高其政治素养。

1945年,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成立,中国作为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为世界青年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思想引领阵地,《中国青年》密切关注着世界青年运动的发展动向,在第18期刊载了关于《庆祝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的贺电,向青年读者展现了世界各国青年反帝民主运动的优秀成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在我们国家里,人民解放战争已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学生已能自由地和劳动人民相结合,自由地为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事业服务。我们决心向苏联、新民主主义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民主青年们学习,以便更好地进行建设新中国的工作。”[8]将目光投至世界青年运动,积极响应世界青年运动的潮流与呼声,体现出其开放性与包容性、进步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榜样人物,引领主流价值

在人物宣传上,《中国青年》采取中外领袖相结合、模范代表与普通老百姓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在1948—1949年发刊的20期内容中,涉及榜样人物的宣传内容共有12期,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及地方模范团员的宣传。在《中国青年》连载的《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系列文章中,详细叙述了马克思的生平事迹与伟大的人格魅力,向青年读者展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伟大的革命友谊,增进了广大青年读者对马恩的了解与认知。从第10期到第13期,刊载了《毛主席是怎样刻苦自修的》系列文章,向青年读者讲述了毛泽东早年发奋读书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刻苦向上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发现先进典型,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9]在我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青年群体作为生产劳动的生力军,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尤其是青年团员,他们积极参与劳动生产,为革命、建设作出贡献。《中国青年》对这些优秀团员代表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如第5期刊载的《模范团员刘春华》《模范团员张庸》文章中,宣传了主人公刘春华与张庸劳动过程中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事迹,刻画了劳动青年的革命形象,树立了“劳动光荣”“在劳动中奉献青春”的正确价值观念。

(三)开辟青年运动栏目,呼吁各地青年积极参与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实现重组后,全国各地青年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青年》及时向青年读者展现各地的青年运动开展情况,开辟了青年团动态、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运小消息、青年团活动、青年团与青年团员多个板块,展示青年在劳动过程中的整体风貌,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在《中国青年》第4期设立的名为“平山青年团活动”的专栏中,展示了当地青年努力学习、争先劳动的面貌,他们带头在当地开展党团先进思想的宣传,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政治素养。在第5期中,哈尔滨工厂的青年团积极带头生产,组织工友们读书学习、举办文娱活动,帮助青年成长、服务劳动群众,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青年团的推动下,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不干正经事的青年工人,现在一变而为生产或其他工作上的模范的例子,几乎在每一个团支部都可以找到。”[10]《中国青年》通过开辟多个板块宣传报道各地青年运动,展现出青年运动在基层开展的详细过程与经验效果,扩大了各地青年运动的影响力,起到积极动员青年的良性作用。

(四)开设读者信箱栏目,进行双向互动

读者信箱栏目的设置是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衍生产物,是一种特殊的公共领域形式,《中国青年》通过刊登读者来信或问题,实现为读者答疑解惑的双向互动。在《中国青年》1948—1949年20期内容中,有11期开设了读者信箱栏目。其位置通常于刊物尾页,采用问答结合的形式,旨在为读者及时解答实际问题。在第11期中,针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简称及入团条件,《中国青年》集中整理了读者的问题疑点,列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应简称‘新青团’还是‘青年团’?团章第三条所规定的入团介绍人,只有正式团员或正式共产党员,为什么候补共产党员不能作介绍人?难道候补党员不如一个正式团员吗?如果候补党员兼为团员他是不是可以介绍新团员?”[11]系列问题,方便阅读解答。在第13期的读者信箱中,《中国青年》收集了关于入团条件的相关问题,如不足14岁的少年和25岁以上的壮年,是否可以吸收?候补团委入团仪式是入团之后举行呢?还是转为正式团员时举行[12]?在通讯条件有限的环境里,《中国青年》的读者信箱栏目,有效解决了困惑青年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编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拉近了二者距离。

(五)开创多个专栏,丰富刊物内容

“凡关于青年思想、生活、修养,青年团的论文及报道,青年团工作经验,各地通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等各科知识,生产知识、小说、诗歌、散文、故事、歌曲、漫画照片等,均所欢迎。”[13]《中国青年》二次复刊后,在其以往的办刊风格上进行传承与创新,开发多个专栏板块,广泛向各界征稿,创新内容形式,以丰富刊物内容。在科学普及方面,针对晦涩难懂的天文学知识,于光远在《阳光照耀下的各个行星》一文中,向广大读者详细介绍了太空与宇宙,九大行星各自的特点等,语言直叙易懂,饶有趣味。此外,《中国青年》增设了特约投稿专栏,力图将期刊内容多元化呈现,开设了时事漫谈、问题讨论、小言论、习作之页、思想笔谈、大家写等栏目,拓展了青年读者的眼界,给予读者更多发挥空间与自主创作能力。在大家写栏目中,《中国青年》接受来自各行各业有志青年的踊跃投稿,调动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思想积极性,如邓特的《北平狱中记》一文,详细介绍了自己被国民党特务抓去刑讯逼供的亲身经历,揭露了蒋介石政府迫害人民的行径,引起了读者同情与共鸣。

三、《中国青年》对青年的动员特点

《中国青年》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在内容上贴合大众,具有普适性;文字通俗易懂,贴合实际;言语激昂澎湃,影响范围深远。纵观其动员特点,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树立创新意识,内容贴合大众

面对读者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中国青年》在行文标准上加以创新,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看得懂,读得通”。采用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围绕通俗易懂的内容主题,通篇采用流畅直白的行文标准,坚持抽象概念的通俗化表达。在第2期刊发的《苹果梨子混合,茅草长成小麦——谈米丘林学派》一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向读者介绍米丘林学派,为说明“环境使生物发生的变化,是不能遗传下去的”观点,采用人们所熟知的例子,“比如脚被裹小了的女人,生的孩子仍是大脚。”得出 “所以他们改良品种的工作,就只是使杂种分化成纯种(杂种的后代,有一部分又自然分化成纯种。只要注意去选择,就能分出纯种来),再在纯种里面找好的品种”[14]。《中国青年》通过树立创新标题吸引读者,赋予文章标题以趣味性,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言语表达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章内容。

(二)注重活动纪念,弘扬革命精神

“纪念活动既有政治动员、政治表达之功,亦能收社会整合、凝聚人心之效。借纪念活动协调国共关系、整合各派力量、凝聚各方人心,也是中共发起、组织纪念活动的着眼点。”[15]7“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活动,则主要围绕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与新中国的建设而展开。”[15]372当时为纪念人民军队成立28周年,《中国青年》在第13期刊载了《“八一”介绍》与《必须记取的经验——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诞生日而作》,肯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卓越历史成就;1949年5月4日,时值“五四运动”爆发30周年纪念,《中国青年》开设专栏,刊载多篇文章进行纪念。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一文中,不仅回忆了“五四”的缘由和“五四”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对革命时期学生和革命志士不畏强权的英勇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提起他们不禁引起了我对他们和无数革命烈士们的哀思和敬意,也充满着对敌人的仇恨。我们一定要踏着革命烈士的血迹前进,……把革命进行到底。”[16]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同时纪念“七七事变”,《中国青年》发表《努力生产迎接“七一”和“七七”》与《献给“七一”的礼物》,呼吁青年勿忘任务使命,动员青年投身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三)保障劳工权益,表彰妇女典范

《中国青年》十分注重广大劳工的权益。地方青年团经常在工人劳作之余,积极组织工人参与文娱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改善工人的生产环境。《中国青年》在《三个阶段,三种生活》一文中,详细表述了当时工人生活的三种生存状态对比。在日寇统治下,“工人每日的劳力换不到一饱”;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国民党反动派“个个神气十足,骄侈淫逸,自高自大,全不顾工人的利益。”在解放区,“工人们不但在生产方面尽了最大努力,同时对于政治的学习也不后人。解放不久厂里就成立了政治班,文化班,并组织了各种文娱活动,因此更大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程度,认识了自己的阶级立场。对于上级号召的半年工作计划,工人们也都提出了保证,这个计划已由三月开始了。”[17]工人的地位得到认可,劳作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妇女群体一直以来作为《中国青年》的重点报道对象,几乎是每期都会关注的话题。“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是真正为妇女翻身解放谋福利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政策温度,即关注广大下层劳动妇女的现实问题,给她们浓郁的人文关怀。”[18]《中国青年》对妇女的报道,多聚焦在劳动妇女阶层,对地方优秀妇女的先进事迹予以表彰,以此动员妇女积极参与劳动与革命建设。《中国青年》在第6期刊载的一篇名为《要饭的女人当区长——一个妇女代表的故事》中,以打油诗的形式介绍了一位在旧社会饱受欺凌的妇女韩秀贞,在解放区翻身做主人的真实故事。“人民选举劳动英雄,韩秀贞榜上第一名,领导全村发家致富,家家的光景一年赛一年。河里流水水悠悠,黄河水从东会往西流,县里来了委任状,要饭的韩秀贞当了区长。……月儿明明照九洲,全区的妇女出了头,大事小事找区长,男人也得竖拇指头。一阵乌云遮半天,蒋家匪军来侵犯,区长带民兵打游击,胜似古来的花木兰。”[19]塑造了一位自立自强的妇女形象,肯定了妇女在革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呼吁更多妇女积极投身到解放事业中去。

(四)重视人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办报所遵循的价值导向。《中国青年》笔下的人物,从旧社会的普通农民,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从旧政权下的乞丐妇女,到先进模范女工;从饱受欺凌的劳苦工人,到投身革命事业的钢铁战士……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中国青年》的内容,大至党的重大决策,小至诗歌游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农林常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地青年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紧随时代环境,宣传先进思想,受众群体广泛,赢得了广大青年的喜爱与支持。

《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革命动员的前沿阵地,在1948年至1949年,凭借丰富多彩的栏目内容、自身积累的口碑与影响,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党团先进思想、争夺革命话语权提供了平台。纵观复刊后《中国青年》的20期发刊内容,不仅重现了1948—1949年全国乃至世界的革命形势与青年的群体面貌,不仅动员广大青年群体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引导广大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培养素质过硬、觉悟较高的革命后备军贡献了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青年团革命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胡耀邦和《中国青年》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