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22-11-25郝静学
郝静学
(沽源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沽源 076550)
0 引言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属于慢性发病的呼吸道疾病,此病诱发的原因是猪只感染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这两种病原会定植于猪只的上呼吸道中,进行持续性繁殖,进而导致猪只鼻甲骨逐步萎缩,出现鼻眼歪斜问题。同时,感染此病后,猪只的发育也会有所延缓,会降低饲料转化率,进而增大养殖场的养殖成本。因此,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加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此病的临床症状,基于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针对性采取可行性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尽可能避免此病大面积传染,进而保障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1 病原体
1.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此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球杆菌,体长1 μm左右,体宽为0.2~0.3 μm[1]。染色过程中,菌体会出现两极着色现象,常单独分布或是成对排列,也会以短链状态存在。此病菌无芽孢,但会生出荚膜,体侧有鞭毛附着,具有运动能力。其属于需氧型或兼性厌氧菌,可在血清培养基或血液培养基中生长,在葡萄糖中性红琼脂平板上培养此病菌,会生成中等大小的透明样菌落,颜色呈烟灰色。在鲜血培养基上接种此病菌培养时,会有β溶血现象出现。接种于肉汤中后,培养物会散发腐烂霉味。此种病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并不强,利用普通消毒药剂便可将其杀灭。
1.2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
此种病菌也属于需氧兼性厌氧菌,具有较高的营养需求。在普通培养基上接种培养会因营养不足而无法生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也难以正常生长,但在高营养培养基中长势极佳,例如血养培养基、血液培养基、微量血红素培养基等。在血清平板上接种此病菌,培养24 h之后,会有形似露珠的圆形菌落产生,菌落体积较小,颜色偏浅灰或浅白,其上有闪光点,但不会出现溶血现象[2]。由于此病菌的荚膜抗原有所不同,因而可划分为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A型、D型均易引发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且D型荚膜抗原引发此病的概率最大。
2 流行特点
所有年龄段的猪只均是该病的易感群体,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月龄2~5个月的仔猪感染概率最大,出现鼻甲骨萎缩现象是仔猪感染此病后的主要特征,成年猪患病后鼻甲骨萎缩症状出现的概率并不大,或是症状较轻微。各品种猪只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白猪,而我国土种猪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年龄不同的猪只对引发此病的两种病原体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其中,低于6周的仔猪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毒素的敏感性更强,而猪只超过6周龄后,敏感性则会消失。而所有高于3月龄的仔猪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的敏感性均较强。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季和秋季发病率最高。此病具有慢性传播的特征,散发性高,多呈地方性流性趋势。此病多由饲养管理不科学导致,养殖圈舍内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或是通风状况不佳,饲养生猪时采用单一型饲料、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或是猪只每日运动量较少,均会诱发此病。同时,养殖产业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过程中,饲养密度逐步增大或是长期以粉料作为饲料,也会提高此病的感染概率。
成年猪患病后,在症状消失之后会逐步转化为隐性带菌猪,其与正在发病的病猪一样均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因此,病猪与隐性带菌猪均属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传染源。此病兼具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特性,仔猪会被处于哺乳期的患病母猪感染,主要传播渠道是呼吸道,会通过飞沫吸入而引发此病,常会出现整窝仔猪集体发病现象。患病仔猪串圈、混群饲养后,会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猪,进而导致养猪场中出现大范围发病现象。病猪污染后的垫料被健康猪接触后会感染此病,同时此病也会通过被污染的饲料或饮用水传播。但被污染的用具或环境停用几周之后,对此病的感染力会降低。此外,昆虫也是此病的传播源。
3 临床症状
3.1 早期症状
2~5周龄的仔猪发病后,体温会略微提升,且伴有鼻炎疾病,打喷嚏次数增多,鼻部存在大量鼻液,且会出现呼吸性障碍。病猪会不断摇头或拱地,鼻黏膜内出现明显的充血现象,鼻部有黏性不一的分泌物流出,多为浆液状或脓性物质。患病仔猪易出现鼻泪管堵塞症状,易出现泪斑,部分仔猪发病后还会患有肺炎或额窦炎等其他炎性疾病。
3.2 后期症状
3月龄以上猪只患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后的症状会有所加重,会因鼻甲骨萎缩而出现鼻部或脸部变形现象,主要是鼻部弯曲变短,眼间距缩小,或是皮肤呈现出明显的褶皱现象。同时,会因鼻甲骨软化程度提高而导致鼻黏膜破裂,会有血液从单侧鼻孔中流出,鼻部、面部皮肤或皮肤组织会明显收缩,鼻、上颌等器官发育速度会延缓,上颌会比下颌更长,且鼻甲骨会逐步萎缩。发病后期,猪只会伴有结膜炎疾病,会经常流泪,脸部会留下较脏的泪斑,且存在较为明显的肌肉颤抖症状。
4 实验室诊断
4.1 收集病料
将待检猪鼻盘区域污染物全部清除,而后使用浓度为70%的酒精棉擦拭鼻部,再使用浓度为50%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待检猪的鼻腔内部,确保所有病料全部清洗出来。之后用长约30 cm的灭菌棉棒探入鼻腔深处,边旋转边擦拭,放置于生理盐水溶液中待用。
4.2 涂片染色与镜检
病料收集完成后,将其制作成为涂片,而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处理,再将其放到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可见到革兰氏阴性杆菌,体积不大,且菌体两侧染色明显,菌体散在分布,个别成对排列,菌体之上无芽孢,但可见到明显的荚膜与鞭毛,菌体可自由运动[3]。
4.3 分离培养
在无菌状态下取病料并将之接种到2个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一个是加入了1%葡萄糖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另一个是浓度为5%的马血液琼脂培养基,这2个培养基均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可见颜色偏红褐色、中部略高、具有光泽、尺寸为1~2 mm的菌落。
4.4 血清学诊断
抽取症状明显的病猪新鲜血液制成血清,稀释后进行血清凝集试验。虽然猪只患病后14~28 d血清中便会生成凝集抗体,但此阶段无法检测出抗体,通常是在患病3个月后方可检测出,因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实用性不强。由于乳胶抗原性状相对稳定,临床检测过程中可利用此方法完成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毒素抗体的快捷化检测,此种检测方式操作过程简便,特异性良好,且可重复进行检测操作,可得到精准的检测结果。经检测发现,病猪血清多为阳性,仅有个别猪只的血清检测结果显示为假阳性。
4.5 生化试验
由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葡萄糖、麦芽糖以及蔗糖不具良好的分解能力,并且利用尿素酶进行氧化酶试验后,会显示为阳性,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后则会呈阴性,且靛基质不易被分解,因此,生化试验中可选用枸橼酸盐作为材料,进而根据试验状况判断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疾病是否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所引发。
5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防控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定期免疫,规范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最为有效的方式,并且预防成本相对较低。接种时应选用猪传染萎缩性鼻炎灭活油佐剂苗,母猪分娩前1个月左右进行免疫,疫苗注射剂量应控制在2~4 mL[4]。若养殖场新引进母猪或存在未免疫的后备母猪,应立即接种,免疫剂量控制在1 mL即可。仔猪1周龄应进行首免,注射剂量为0.2 mL/头,1月龄做二次免疫,2月龄时进行第3次免疫,后两次免疫时注射剂量均应增至0.5 mL/头。此外,养殖场每年要对种公猪做2次免疫接种,按照2 mL/头的剂量接种即可。接种过程尽可能采用颈深部肌肉注射法,此方法不易形成肿包,免疫效果较佳。若采用皮下注射方法,极易出现肿包现象,或因继发感染细菌而形成脓包,会对猪只对疫苗的吸收效果产生影响。仔猪接种疫苗时,应选用6号细针头,且要缓慢推药、快速拔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大注射剂量,进而保证免疫剂量充足。
5.1.2 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养猪场应尽可能选用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尽量不引进种猪饲养。若必须引进种猪时,则应对引种地区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应在没有此病流行的区域引进种猪。引进的种猪要隔离饲养,2~3个月后未出现发病症状,方可混群饲养。后期混群饲养时若出现疑似病猪,应隔离饲养疑似病猪、所有与病猪同栏饲养或有所接触的其他猪。若检测出母猪为患病猪或疑似猪,应立即隔离监测其后代仔猪,断奶仔猪应隔离饲养30~60 d,应从健康仔猪中筛选种猪,进而构建健康猪群,确保养殖场仔猪的健康繁育。同时,养猪场还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批次引进或所处生长阶段相同的猪应同时出栏,以便猪出栏后可全面清洁消毒猪舍,进而降低猪病交叉感染概率。
5.1.3 规范管理,科学饲喂
猪只饲养过程中,要加强饲养密度控制,确保猪只具有充分的运动场地,每日保持充足的运动量,进而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同时也可通过养殖密度控制减少猪只之间相互抢食或打架斗殴的现象。猪舍要定期开窗通风,降低猪舍内的氨气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冬季要做好防寒措施,科学调控猪舍内部温度和湿度,防止由于应激反应导致猪免疫力下降,进而感染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疾病。养猪场应定期清洁,建立完善的排水措施,不可在母猪产房中同时饲养其他成年猪,且要禁止在养殖场内饲养其他动物,并做好虫鼠消除工作,进而通过猪舍内部环境优化,破坏病菌滋生与繁殖条件,切断病菌传播途径。此外,养殖场还要为猪只提供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的饲料,不可将霉变饲料喂食给猪只,且应在饲料中合理添加适量微量元素或维生素,且应适时添加青绿型、多汁型工及矿物型饲料,从而通过提升猪只免疫力,降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病率。
5.1.4 加强检疫,定期消毒
生猪饲养过程中,应做好猪只的疾病监测,应定期检疫,以便及时发现与淘汰患病猪或疑似猪。一旦发现猪只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观察,同时应加强病猪同栏猪的症状监测,若确诊病情应立即淘汰,以免养殖场出现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疾病大面积扩散与蔓延现象。应定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猪舍内部、养殖器具、运动场所、工作人员、进出车辆均属于消毒范围。若养殖场发现患病猪,应利用10%的生石灰乳、5%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面消毒病猪待过的猪舍,消毒前要全面清扫食槽、墙面及栏舍,应持续消毒7 d左右,消毒2次/d,分别于上午、下午进行,1周后,仍要消毒1~2次/周。此外,猪舍日常消毒过程中还可以应用轮流空圈消毒方式,辅以熏蒸消毒法,确保养殖场所病菌的杀灭率。
5.2 治疗措施
5.2.1 西医疗法
感染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的猪只,可同步应用肌注注射、鼻腔冲洗、药粉吸入消炎3种方法进行治疗。例如患病仔猪体重为15 kg,需要取10 mL安痛定加入到等量鱼腥草注射液中,而后再加入头孢噻呋钠1 g、地塞米松5 mL,将之配制成混合药液,注射2次/d[5]。与此同时,应利用卡那霉素冲洗病猪鼻腔,注射时应将病猪双耳提起,利用注射器抽取此药物10 mL,2个鼻孔各注射一半剂量,注射3次/d。此外,还需要将土霉素粉加入到病猪饲料中,或将碘胺噻唑粉拌入饲料中,从而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
5.2.2 中医疗法
利用中医疗法治疗患有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疾病的猪只时,需要根据病猪症状的轻重程度选择适合的药物。若病猪症状较轻,应配置清热解毒型中药方剂,取蒲公英、鱼腥草、生石膏各200 g,加入甘草50 g,而后添加适量的水分煎煮,取煮好的药液添加到食槽内,病猪可自主饮用,药液添加2次/d,提供药剂期间要降低猪只的饮水量。若病猪处于发病后期,则可采用祛风类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应取法半夏、天南星各15 g,加入钩藤20 g、蝉蜕10 g,再加入2只蜈蚣,添加适量水分煎煮,过滤药渣后将药液倒入高压锅中做灭菌处理,而后利用5 mL注射器抽取药剂,分点注射于病猪面部穴位,各个穴位的注射量均应为0.5 mL。
5.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治疗过程中,除了可单独采用西医疗法或中医疗法之外,中西医疗法结合应用效果更佳。联合治疗过程中,可选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病猪鼻腔及周围进行冲洗处理,鼻腔流血后也要及时进行全面的冲洗。之后应按照病猪20 mg/(kg体重)的剂量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每2日注射1次,1疗程为3次。同时,可将咳喘双效口服液喂给病猪,此药物属于纯中药制剂,主要成为是甘草、麻黄以及杏仁等。给药1次/d,持续用药2 d即可。此外,还应按照1:5的比例将电解多维加入到猪只饮用水中,持续添加5 d即可,对疾病治疗及防控均有一定的效果。
6 结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具有传染特性的细菌性疾病,一旦发病会影响猪群生长发育、增大养殖成本,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收益。生猪规模化与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疾病的防控,加强对此病发病机理的了解,明确此病的致病原、易感群体、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以及发病特点,掌握早期发病及后期发病的具体症状表现,科学进行染色镜检、分离培养、血清诊断以及生化试验等各个实验室诊断,并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该病发病率,为养猪场的健康养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