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羊痘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11-25曲尼卓玛
曲尼卓玛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麻布加乡人民政府,西藏 萨迦 857000)
0 引言
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对羊养殖业危害极大,由痘病毒引起,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特征是在羊的皮肤上或黏膜上发生痘疹,尤其是少毛和无毛部位偏多。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成年羊多数可耐过,耐过的羊只可获得特异性免疫,但羔羊死亡率偏高,最高达到100%。因此,在规模化养殖中,此病经常造成大批羔羊死亡。同时也造成成年羊流产或死胎,所以对肉羊、奶羊和种羊的养殖危害都非常巨大。同时,羊痘作为人兽共患病,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 发病特点及流行情况
此病潜伏期受饲养管理及羊只个体因素影响而长短不一,大多数情况为3~7 d,潜伏期短的在1~2 d发病,长的则可延长至14 d,甚至更长。传播速度快,几天之内蔓延至全群,发病流行后多呈地方性流行性。
疾病前驱期,病羊呈现高热稽留,体温升高达41℃~42℃,眼睑结膜充血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流黏液性鼻液,食欲减退或废绝,弓背站立。1~2 d病羊皮肤开始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等皮肤少毛或无毛处,有时也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初起病时羊皮肤出现红斑,后变成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之后丘疹逐渐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最后逐步发展成为出血性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无继发感染则逐渐干燥,形成痂皮,一般为淡褐色焦痂,痂皮四周围绕有灰白色或紫红色环晕,其外再绕以红晕,经14~21 d痂皮变平、干燥、结痂脱落而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等口腔黏膜处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病羊在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常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羊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此类病羊通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整个病程一般为3~4周,部分体质较弱羊只也可长达5~6周,耐过羊可获得终生免疫。
2 发病原因
2.1 病原因素
羊痘的病原是羊痘病毒,羊痘病毒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在电镜下呈圆柱形,末端凸出,其大小为200~300 μm。大量存在于病羊的皮肤和黏膜脓疱及痂皮中,适合于羊的睾丸、肾、肺和甲状腺单层细胞上培养繁殖 ,能使细胞产生病变 ,在发育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亦可繁殖[1]。羊痘病毒分为山羊痘和绵羊痘2种,两种类型间一般不形成交叉免疫。
羊痘病毒对高温敏感,58℃ 5 min可灭活,对紫外线、碱性消毒剂和常用的消毒剂均较为敏感,如乙醇,碘酊,氯化汞,福尔马林,来苏儿,石碳酸等均对此病毒有较好的消毒效果,在3%石炭酸 、5%甲醛、10%高锰酸钾溶液中数分钟即可灭活。此病毒对漂白粉、硫酸锌溶液有一定抵抗力,且耐干燥,在干燥的水疱皮内能存活数年,在干燥的羊舍内也可存活8个月。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被病羊污染的器具、饲料、垫草以及病羊的排泄物、分泌物、皮毛等都可成为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甚至一些体外寄生虫,尤其是吸血性寄生虫或其他节肢动物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媒介。
2.2 发病因素
2.2.1 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
羊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不同季节发病率有所不同。羊痘病毒对热的耐受力较差,而对寒冷有一定的抵抗力,对干燥的抵抗力也很强。因此,寒冷季节或气温骤变时节,如冬季、秋冬之交、冬末春初是此病发病的高峰时期,由于夏季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高温和长期的紫外线照射,因而夏季此病发病率最低。
2.2.2 饲养管理因素
羊痘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直接接触和多种间接接触方式均可传播,因此,一旦羊发病就必须严格隔离饲养。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未及时发现羊只患病,或者发现患病羊后未及时隔离,更有发病羊未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使得病羊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用具,甚至与病羊接触过的人员及部分兽医用器械,都成为诱发该病的原因。
部分养殖业者在羊的饲养中,日粮配比不合理或日粮供应不足,选择的放牧草场牧草质量不良或草量过少、羊只过多,使羊只摄入的营养不够全面,或摄入饲料量不足,长此以往导致羊只机体抵抗力下降,因而容易诱发此病。另外,羊舍面积较小或结构不合理,使每只羊所占空间达不到标准要求,羊只活动空间狭小、拥挤,通风不良,排泄物、污染物等废物也不易彻底清理,这样就会促使蚊虫的滋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致使此病更容易发生、传染、流行。
2.2.3 羊群免疫接种情况
羊痘的病原体是羊痘病毒,病毒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缺乏特效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面对此类疾病,防要重于治。现阶段,我国羊痘病的预防主要是靠免疫接种。而羊痘虽然是OIE规定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但不属于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即羊痘的免疫接种不会纳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规划中,羊痘的免疫接种是收费项目,这就使基层免疫难度大增,导致很多羊群缺乏免疫,造成此病大规模传播。另外,部分免疫过的羊群,由于免疫程序不到位,没有做好羊群的全面接种,是造成此病偶有散发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对疫苗的保存和运输都有较高的要求,而部分偏远地区引入疫苗时,由于设施设备、技术力量有限,无法保证疫苗质量,这是造成免疫不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大原因。
2.2.4 羊只及其产品相互流动的影响
很多养殖业者在引入羊只扩充养殖规模或改良品种时,缺乏严格的诊查检疫,新羊入群后也没有实施隔离饲养观察制度,致使带病羊只入群,造成此病传播。同时,市场检疫、产地检疫等检疫工作的不完善,使带病的活羊或羊的皮、毛、肉、乳等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造成该病的流行。
因羊痘病毒耐干燥,在气候较为干燥地区,草场环境中的病毒不易灭活,从而造成该病的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为主,养防结合
随着养羊业规模逐步扩大,饲养密度一再提高,羊痘一旦发生,疫情很难控制,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针对此病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将日常的“养”与“防”结合起来,做到“常年免疫,全面防控”。
3.1.1 加强饲养管理
1)规范化饲养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羊舍环境管理制度,将羊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卫生清洁等主要环境因素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保证圈舍的清洁、干燥、通风,使羊舍环境更加适宜化、科学化、标准化。建立日常消毒杀虫制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消毒杀虫用药、剂量、每日、每周或每月消毒杀虫次数、执行人员等规范。建立检疫监管机制,设置疫情测报网络体系,定期进行全群检疫,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建立污染物品及人员消杀制度,严格管制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务必做好与病羊及其污染物有接触的工作人员的消毒工作。
2)科学合理进行日粮配比。日粮要符合饲养标准,保证供给羊只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选用饲料的种类和比例,应考虑当地饲料的来源、价格以及适口性等。不同用途(种用、肉用、乳用、毛用等)、年龄、性别的羊只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日粮配比,以期满足其生理需要。
3)按科学标准和实际需求建造羊舍。选择羊舍建造场地时,尽量选择在背风向阳、通风干燥、环境安静、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要做到排水优良、不易积水。羊舍的建筑面积应该保证活动空间至少在1.5~2 m2/只。羊舍在搭建过程中,搭建款式根据饲养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满足方便清洁消毒的要求。
3.1.2 进行正确完善的免疫接种
建议将羊痘的免疫接种列入地区强制免疫,并且将其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这将很大程度上解决基层养殖户不主动进行接种的问题,可以使羊痘的免疫覆盖率更广。
免疫接种还要做到定期、定点、定人、定群。羊痘疫苗的免疫期一般为一年,注射后4~5 d产生免疫力,因此应根据当地发病情况,在每年的高发季节提前7 d进行免疫。基层兽医要做到对所辖区域的全面了解,根据以往发病情况将所辖区域进行拆分,尽量做到固定人员负责固定地点、固定羊群的免疫接种。
对羊痘进行免疫注射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免疫成功率。对羊痘进行预防接种的常用疫苗有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羊痘细胞化弱毒疫苗。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操作过程要仔细认真,按说明书严格操作,对疫苗空瓶、针头、针管统一收回焚烧。每种疫苗在大群注射前均应进行小群实验,观察15 d后再行大群注射。对注射后的羊群要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射剂量要准确,不可过多注射也应防止遗漏等。
3.1.3 羊群引种改良严进严出
养殖业者在引进羊只扩大养殖规模或出栏成品羊时,因为要与群外市场进行交流,因此要制定入群与出群制度,并严格执行。引进时,按要求做好检疫工作,检疫合格的羊只才能入舍,但不能立即混群饲养,先放置在隔离羊舍中,严格遵守30 d隔离观察程序,隔离期无任何异常者,按本羊群免疫接种程序进行接种,确保免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出栏时,按当地要求做好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等各类检疫工作,保证带病羊及其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3.2 科学化隔离、治疗,无害化处理
羊痘一旦发生,会从个体发病迅速蔓延至全群,没有迅速合理的防控措施,就会使养殖从业者蒙受巨大损失,影响到地区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3.2.1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运用临床诊断法及时做出初诊,然后根据症状和接触史,将羊群分为患病羊、疑似感染羊、假定健康羊三部分,并对此三部分进行严格隔离饲养。对疑似感染羊和假定健康羊使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免疫,并随时进行观察,一旦发病,则按患病羊标准进行隔离治疗。
初诊羊只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验,进行确诊。对于确诊患病羊及时进行治疗。羊痘作为病毒性疾病,缺乏对因治疗的特效药,因此进行对因治疗时,一般使用羊痘高免血清,大羊10~20 mL,小羊5~10 mL皮下注射,如患羊疾病进入脓疱期则加大剂量。同时,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再涂擦碘甘油或龙胆紫,静脉注射浓盐水40~60 mL,进行对症治疗。还可以使用青霉素160万~320万IU、链霉素1 g混合葡萄糖液一次性静脉注射,以防止继发感染。
近年来,对于羊痘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较好。中兽医认为,羊痘是由湿热毒气引起的一种疫病,治宜清热解毒、解表祛邪。
方一为牛子清理汤:元参15 g、桔梗10 g、荆芥10 g、防风8 g、山栀子12 g、牛蒡子12 g、西河柳8 g、黄芩10 g、 甘草7 g、 蝉蜕8 g、 金银花15 g、 连翘12 g、霜桑叶8 g,水煎,候温服(大羊一次量)。
痘疹破溃疡时,取连翘12 g、黄柏3 g、黄芪6 g,水煎灌服。病羊虚弱用沙参6 g、寸冬6 g、桑叶3 g、扁豆6 g、花粉3 g、玉竹6 g、甘草3 g,水煎一次灌服。[2]
3.2.2 做好无害化处理
作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羊痘流行期间,病羊尸体、被污染的器具物品等需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疾病传播更广或发生交叉感染,造成疾病二次传播。
无害化处理的范围:病死羊尸体、被定为恶性病例而进行扑杀的羊尸体、病羊污染的器具垫草等;病羊分泌物、排泄物;与患病羊有接触的人员使用的物品;污染的羊产品,如皮、毛、乳、肉等。以上所有均需要使用焚烧、深埋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有化制工厂条件,亦可进行化制,粪便等含菌有机物也可进行腐败发酵处理,以废物再利用。
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的场所选址应当符合距离养殖场、种畜禽场、屠宰加工场所、家畜隔离场所、动物诊疗场所、集贸市场、生活饮用水源地3 000 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
3.2.3 严格环境消毒
除了日常的预防消毒外,在羊痘流行期间的随时消毒,以及疾病扑灭后的消毒都非常重要。可供参考的消毒具体做法:对羊舍、环境、用具等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3%漂白粉溶液、20%石灰乳进行消毒,用0.5%的强度杀对患病羊群进行喷洒消毒。消毒过程要细致全面,使用正确浓度与剂量的消毒剂;消毒前要彻底做好清洁卫生,以防止环境中的有机物减弱消毒药效果;消毒时间要足够长,以保证消毒药效果;消毒范围要大,从患病羊隔离区到健康动物活动区,包括其中所有羊舍、道路、牧场、水沟、建筑设施、交通工具等,保证消毒范围广、消毒位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