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实践探索
2022-11-25张宇璇梁戈里
张宇璇,梁戈里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2021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血脉,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建设。广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应重视开发、保护红色资源。“据统计,目前广西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2 000 处,自治区2020年公布第一批就有359 处,自治区党委命名的广西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有76 处。”[1]丰富的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人、物、事为讲好广西红色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广西红色故事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带有鲜明的红色特征和地域特色,是解读当代广西的一把钥匙。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为此,探讨智媒体时代,讲好广西红色故事是对内提升民族自信心,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立体、形象、生动、前沿的广西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要求,都有着重要意义[3]。
1 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思维建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广西故事,蕴涵着“讲”和“广西红色故事”两个维度。讲,始见于战国文字,形声字,从言,冓声,本义是“和解、讲和”,是用语言讲和、和解,达到理解、认知上的一致。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探讨的是信息与文本如何与受众产生互动和意义,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一致,实现传播的目的。
广西红色故事包含广西、红色、故事三个关键词,“广西”突出的是地域地方特色,“红色”核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凝聚而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故事”蕴涵着人、物、景、事、魂五个要素。为此,广西红色故事包含着地方地域特色、红色精神和故事构建三个维度。在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探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突出地方地域特色,构建故事的开发、故事的构架、故事的解读、故事的引申等文本思维,是决定能否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关键所在。
所以,要讲好广西红色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一样,要通过活化叙事内容、用好叙事载体、构建叙事艺术,实现“特色传播”“有效连接”,展现广西红色故事的内在生命力与吸引力,增强国际国内的文化认同感,传播好广西形象[4]。
2 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思维构建路径
2.1 从“内容为王”构建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文本思维
智媒体时代与过去的口耳相传、大众传播截然不同,除了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之外,还兼杂着自媒体、微传播的短平快,以及信息的智能匹配等特征。而随着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受众之间知识鸿沟、信息圈层不断扩大。尽管智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对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互动性强、海量大、即时性强、社交性强、黏性大,而AI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为广西红色故事能够较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以及获得更优的传播宽度和广度提供前提条件。
2.1.1 讲好广西红色故事要“言之有物”
无论是大众传播还是智媒传播,“内容为王”的定律从不过时。要讲好广西红色故事,就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就要来源真实,做到有理有据,要始终将红色故事的真实性、现实性摆在第一位,把真实性作为讲故事的第一要义,做到从实际出发,避免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教育性而盲目改变、夸大、甚至扭曲事实本身,使之脱离真实本体。互联网带有记忆功能,红色故事的传播必须要经得起网络的“考古”与“复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红色故事由于发生的时间距今有一定时间,囿于当时的资料保存技术等客观原因导致现有史实资料不足,使得完整还原当时的故事存在着一定的困难[5]。对此,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文学创作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想象” 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尽管讲故事与文学创作不同,但在真实的前提下,围绕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做出合理的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使红色故事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2.1.2 讲好广西红色故事要“一大一小”
大家好!我是光彩希望小学六年级一班的韩鹭遥。我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平时喜静不喜动。对我而言:何以解忧,唯有“书籍”。看书带给我最大的快乐。
该文提到,广西红色故事包含人、物、景、事、魂五个元素,人、事、情无疑决定着故事讲得好坏与否。要讲好广西红色故事就要讲得形象、生动,在故事人物、故事完整性、情感表达上加大功夫,通过人物的事迹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情景塑造再现人物事迹,在情感上得到受众的认同和接受。从广西红色故事传播现状来看,2021年广西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推出的《党史故事大家讲》百集融媒体节目在各平台总浏览量超过1.2 亿次,被西藏昌都市广播电视台购入节目版权,翻译成藏语播出,成为“出圈”产品。但不可忽视的是,广西红色故事的传播仍存在着人物故事不够立体、形象,传播广度、深度有限等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一大一小”即讲好“大人小事”“小人大事”两个维度进行探索和实践。2021年,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的融媒体微视频《了不起的共产党》短短14 天,抖音粉丝破万,播放量累计138 万,收获点赞3 万。截至2022年5月11日,节目推出关于毛泽东同志的故事共56 个短片,其中包含了《毛泽东是如何教育子女读书》《毛泽东上学时的“绰号”》《毛主席的用餐标准》等“小事”,抓住了显著性和趣味性两个特质,使毛泽东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也符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在叙述对象主体为小人物时,着重抓住情感性和重要性,突出凡人善举,讲好“小人大事”“小人善事”。如《党史故事大家讲》第76 集《钟山英家:冬暖夏凉的秘密招待所》《了不起的共产党》 第253 集《崔崑院士:他一件夹克穿三十年,捐款1 000 多万元! 》等。
2.1.3 讲好广西红色故事要“言之有情”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情感在社会交往中有重要作用,提出:个体真实地抒发自我意见、意图、情感能使受众相信叙事者所说的内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往往遵循着从直观生动的感性思维到抽象的理性思维,再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情感是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讲故事作为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要使受众有代入感,有情感交流与共鸣,就要在讲故事中充分挖掘故事的情感表达和中心思想,做到言之有情、以情动人。只有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中的真情实感,着重提高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探索故事与当下真实世界的接近性、故事本身的动人性,以情感烘托的方式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才能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故事中的“魂”,实现情感与价值认同的无限接近。
2.2 从“有效连接”构建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媒介思维
遵循事物的传播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之一。智媒体时代,要讲好广西红色故事,就要有受众意识,主动适应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内容视觉化、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话语时代化相统一的用户使用媒介喜好,才能争取到受众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有效连接”,能在用户时间中占有一席之地。
2.2.1 言简意赅做好“短”篇
智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更为多元化,而受众时间和精力被“绞碎”,同时受众具有极高的信息选择自由度,使得受众“眼球抓取”变得更加困难[6]。当下,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而短视频迎合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喜好,直播能够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现场感受。随着5G 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不难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短视频、视频直播的传播红利依然存在。为此,广西红色故事要扩大受众覆盖面,就要重视用好微传播、短视频平台。每部短视频不宜超过3 min,而前30 s 则是决定受众停留还是划走的黄金时期。为此,讲好红色故事要详略得当,围绕一个重点讲好而不追求讲全,做到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把完整连贯的红色故事碎片化地呈现,用好碎片传播,把故事中蕴藏的红色精神这一“魂”贯穿始终,实现“零存整取”的持续输出和价值表达。
2.2.2 巧用标题做好“开”篇
富有创意、特色、开宗明义的标题能让传播的内容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更为容易地吸引受众的目光。标题应让受众在浏览的时候即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写清楚“要讲什么”,切忌为了标题的工整、对仗而堆砌华丽的辞藻,使人含糊不知其意。相反,可以尝试使用“第一次”“最”“唯一”“名人名字”“数字量化”等字眼,增加吸引力。在《了不起的共产党》融媒体节目中,使用“第一”“首”突出开创性的标题达51 次,如:新中国第一位女专机机长为周总理开过飞机;中国首位女空降兵40年没穿新鞋,晚年却捐款1 000 万;她设计出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使用“最”“唯一”“数字”等突出罕见性的标题达43 次,如:毛泽东和周恩来最后一次握手;这是唯一一本毛主席亲笔签名的毛选;70 岁开战斗机,飞出“眼镜蛇”特效,他是我国“飞将军”等。
2.2.3 时代话语做好“统”篇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传播受众的青年化、传播形式的融合化使得传播话语的时代化成为必然。价值观是故事的内核,故事是价值观的载体。讲故事说到底是为了凝聚某种价值观,使之成为被每一位集体成员认可的共同价值观。讲故事离不开语言艺术,大众化、青年化的叙事语言无疑能拉近讲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使传播的价值观更容易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讲好广西红色故事要将“硬核”的红色故事“时代”地说,用年轻的话语、生活的话语、时代的话语讲好广西红色故事,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进、讲得出,真正实现让“正能量”变成“大流量”。
2.2.4 依托音频做“耳朵”文章
得益于私家车家庭拥有量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广播媒体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且逐渐向声音媒体转型。除了车载广播之外,移动音频客户端、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已经成为音频载体。“CSM 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车载收听仍然是广播听众最重要的收听场景,为广播带来了规模巨大且高质量的受众人群。”当下,喜马拉雅、荔枝FM 等音频平台已发展相对成熟,具有一批体量稳定的受众群体。重视音频传播平台的利用不但能满足受众解放双手的使用需求,还能起到与视频互补的作用。
2.3 从“文化创新”构建讲好广西红色故事的文化思维
文以抒情,歌以咏志。文化的传播随着媒介的发展向纵深拓展。如该文所说,讲故事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讲好广西红色故事需要构建起文化思维。对于文艺来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而文艺的视觉冲击性、直观性能给受众带来更为直接的情感体验,更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为此,充分挖掘艺术这一形式在广西红色故事的传播上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将广西红色故事搬上艺术舞台,实现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原创红色音乐剧、红色舞剧、红色舞台剧、红色书画作品、影视剧作品等精品力作,如《觉醒年代》《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做到艺术性与导向性相统一,展示出讲好广西红色故事中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智媒体时代,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舞台剧、音乐剧又能够打破有限的时空限制,为传承发展红色故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1 重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华文明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价值追求,形成伟大的建党精神,诞生了中国红色故事,也诞生了广西红色故事。如:壮乡韦拔群为农民开办讲习所、一生始终心系贫苦农民的精神与新时代脱贫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为农民谋福利的精神不谋而合,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表达的都是一片爱国赤诚。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的群体,群体世代相传的优秀品质深深烙在个体上。为此,讲好广西红色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掘井及泉,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的动能,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如: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宋代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顺利“出圈”并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就是巧妙地利用了美术与舞蹈艺术的相互融合,实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近年来,传统文化与传媒艺术跨界合作并成为“现象级”网络爆款的情形并不少见,如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墨舞中秋帖》都是类似的尝试。传统艺术因为传媒艺术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传统艺术的经典特质也为传媒艺术的传播赋能,为如何传播好红色故事提供了更多成功的借鉴。
2.3.2 重视以建构符号传播红色故事
智媒体的不断发展,因信息的海量涌现,“标签化”“符号化”内容因带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固定文本甚至是固定风格,如固定的开场白、固定的背景音、固定的人物行为等,能够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并记住。广西红色故事(符号)如果具备了受众所接受、所认同、所喜爱的某种传播特质,就能够突破本地区、本民族的区域局限,成为社会成员接受和共享的文化符号,被赋予新的传播价值和空间。如,2020年新疆昭苏县女副县长身披红斗篷,在白雪皑皑的背景下策马奔驰的视频引发热议,女中豪杰、玉面娇龙、绝美画风,以及武侠色彩等均成为传播中的重要标签因素。当贺娇龙拥抱网络媒体、社交媒体顺利“出圈”后,新疆昭苏县的秀丽风景也闯入大众视野,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树立地方形象。同样,凝练广西红色人物身上的某个特质,使其“标签化”“符号化”,具备当下受众喜爱、接受的传播属性,让广西红色故事走得更广、更远也许是个值得思考的新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