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11-25丁静
丁静
(河池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当下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同时制定了许多新法律法规及制度方针等,大力倡导社会与人们加强对非遗的创新与继承,然而从当下我国非遗创新与继承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与传承效果均不理想。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应将其融入世界设计大舞台中,对我国本土文化进行全球性的阐述与表现,通过将当下前沿设计科学和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到一起,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依托信息化技术、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新型技术手段,更好地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与继承;与此同时得益于非遗的高效发展,也能够反推我国当代设计与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本文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非遗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善策略,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1 现阶段我国非遗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实现非遗的保护就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而非遗的传承又离不开对其创新,所以从本质上来看,对非遗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和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1]。我国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关于非遗保护方面研究,提出了“非遗生态性保护”,指依托于生产、流通及营销等途径,将非遗和相关资源转变成社会生产力或者商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达到非遗保护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健康状态[2]。尽管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法律法规,然而在非遗实际创新与传承过程中依旧面临较多问题。第一,现阶段非遗传承过程中面临继承人年龄普遍较大,而中青年群体不想学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我国非遗表现出高危与脆弱的特性,当现有传承人离开人世之后,很容易导致该非遗技艺“绝种”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非遗技艺较为复杂,技艺精髓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方可领悟,从而使得学习时间较长[3];另一方面,生产难度偏高,生产环境不佳,技术要求十分苛刻、严格,要想达到精炼程度难度非常高。此外,非遗传承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许多中青年群体即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第二,非遗生产制造往往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制造人员和所创造的物体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现代青年群体对此并不感兴趣,不能耐住寂寞与乏味。尽管青年群体也能够认识到非遗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感觉老一辈的东西,与现代社会发展不匹配。第三,现阶段我国市场上已有的非遗定位狭窄,并且当下绝大多数手工艺都从人工制作转变为机器生产。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审美特征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非遗产品并不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从而导致当下非遗产品主要定位在节日装扮、工艺品及饰品等方面,从而造成非遗产品两极分化严重,要么成为高档的礼品,广大人民群众对其了解较少,要么通过机器制造成大量的低质产品,不能够彰显非遗内涵。第四,现阶段非遗创作思维与模式仍然以以往的技艺与审美风格为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 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将非遗技艺引入到课程教学中,然而不管是非遗技艺的传授,还是从产品设计视域出发开展的创业产业设计,均未创设一个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4]:一方面,根据以往手工技艺传授方法,往往是师傅带徒弟,采用一对一的传授方式,并且需要进行两个的实践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最为关键的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由于绝大多数的非遗传承人没有接受过现代设计教育培训与学习,只能够向徒弟传授技艺,不能实现核心价值的传承,不具备良好的文化拓展意义,从而不利于非遗的创新与传承。另一方面,依托于文创设计课程教学开展非遗探究是现在院校采用的主要方式。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某一个非遗项目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围绕该非遗项目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课时数较小、时间较短,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全面把握非遗技艺,只能基于纹样、色彩及造型等外在元素开展创意设计。假使学生的文化功底不扎实、设计水平一般,很容易设计出较为低端、幼稚的文创产品,因为学生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与领悟非遗的核心价值理念。由此可见,现阶段影响非遗传承十分重要的是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和文创设计的关联性不强,这不仅是现在也是未来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必须克服的地方。在促使非遗与文创设计类课程相互融合时,应当特别注重与当代设计意识、非遗核心价值及我国传统文化等的紧密联系,同时课程体系创设也应以文创设计与非遗的辩证统一为载体。
文创设计和非遗传承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创产业中非遗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非遗的创新与传承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品设计者应正确认识非遗项目的创新与开发,归纳与总结出非遗项目的基本组成元素,如纹样、色彩及造型等,同时深刻领悟其核心元素,即文化内涵,假使文创产品设计者可以全面掌握这些构成元素,不仅可以实现非遗的弘扬与发展,还能够推动非遗的不断传承。传承是一个拥有历史属性与动态属性的词语,表达了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不断发展,正因为非遗文创产品拥有鲜明的传承性特征,从而促使其涵盖了大量的文化记忆,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5]。传承并不是代表恒定不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传承过程中也应积极引入现代新设计思想,创造出满足当下社会特征的设计内容与形式。非遗文创产品的传承表现出浓厚的文化内涵,该类产品的传承不单要实现具体表现方式的传承,更应当要注重社会文化符号的传承,在现代文化符号传承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制作及销售各个环节,可以看作是非遗传承人学习、领悟地域文化的必要过程,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性的理解、领悟与内化的过程。在实际进行非遗文创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依照实际需求与社会需求进行不断的更新与优化,进而符合文化传承需求。
3 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该文中阐述的两点基于非遗传承创新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问题,采用传播学的知识来对其进行解析,即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的弘扬与发展,事实上可以看作是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传播问题。从传播学的层面来看,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与发展,必然对传播媒介及传播途径等产生重大影响,而在多种传播媒介与途径的作用下,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传播效率与效果。现阶段,基于非遗传承与创新视域开展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当要积极融入全球设计潮流之中,从全球视角出发实现对本土文化的解读[6]。从某种层面来说非遗象征着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充分彰显各个地区的民族文化。美国著名哲学家凯利指出,事实上可以将手工艺看成是地方性实践知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世间各个事物的生成性领悟和生成性技艺掌握。所以,应当要采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新时代设计潮流和本土文化的内在联系[7]。现阶段我国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主要还是建立在国外发达国家设计理念基础之上的,其中许多“当代性”设计的确定,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跟随西方国家发展步伐而确定的,并没有将我国的传统造物思维和特征融入其中。非遗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技艺及工匠精神等,这样的传统工艺造物思维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现代人们看来,非遗属于“老物件”范畴,无“当代性”可言,但是如果我国文创产品设计中没有融入自身的文化特征,必然不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进入到死循环中。
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域的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应当要深入学习与领悟非遗项目的纹样、色彩及造型等特征,实现对其二次阐述,切不可只是简单的移植。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当代设计理念的渗透,要能够充分领悟现代审美和全球设计潮流,不仅要能够科学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要全面把握非遗中的核心思想,人才培养方式不可以建立在单一方面的知识灌输上,而应建立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标准,自始至终以现代设计思想为基准,实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传承。例如,半木的“你我同舟”烛台,一方面,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意境美;另一方面,突出我国人民对合作、团圆的美好意愿。现阶段,人们使用传统榫卯结构实现烛台各部件的拼装,“你我同舟” 烛台就使用了该传统结构,将左右两侧烛台拼接到一起,然而此时两边还构不成一个整体,需要用一个木条从两侧预留的孔洞中穿过,使两侧烛台牢固地连接到一起。
榫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技艺,涵盖了优异的技艺和技巧,设计人员将其和美好寓意紧密融合起来,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非遗创新人才培养中,贯彻落实本土文化的世界性解析模式便可教导学生充分掌握榫卯结构本质,让学生可以基于榫卯结构探索,发现相关文化内涵,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现如今我国视觉文化元素基于本土“信仰”,即吉祥文化意境融合“化学反应式”的“溶化”手段结合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就像鸡尾酒式的多层相互融合,不会产生明显的融合迹象[8]。将自身所蕴涵的中国风格真实展现出来,这才是我国设计人员孜孜不倦追求的顶层境界。该人才培养方式也逐渐变成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方式。
随着当代各个国家文化与经济交流得越来越深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本土化逐渐发展成为大众高度重视与期待的发展因素,特别是在文化产业方面,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个性而非共性,深入探讨地域本土而非世界大众化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慢慢注重自身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人们主动为本民族文化发展做出巨大努力,非遗弘扬与传承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得到了更好发展,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慢慢突破了“全盘西化”的不良认知界限,重新学习与领悟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9]。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应防范一个误区,即对传统采取“拿来主义”。对我国非遗的保护并不是将其发展为静态的“木乃伊”,而应不断提高非遗项目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依托非遗进行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问题:第一,应当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科学引导学生探索非遗,了解并领悟非遗的核心价值;第二,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发展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文化的本土化之后,并不代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就不需要了解其他国家文化,只坚定地维护自身传统民族文化,将非遗单一地延续下去。时代处于不断变化中,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也应采用辩证的眼光科学看待,提取自身精华,剔除自身的糟粕,依托于全球化,构建有效的非遗传承创新视域下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是我国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领域与非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文创设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实现我国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创产品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