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录验》续命汤新解

2022-11-25刘玉玲吴海滨陈博勉汪栋材宋晓容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广东深圳58000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8000

江西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干姜麻黄桂枝

★ 刘玉玲 吴海滨 陈博勉 汪栋材 宋晓容(.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 广东 深圳 58000;.深圳市中医院 广东 深圳 5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广东 深圳 58000)

《古今录验》为唐代名医甄权所著,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的许多验方、名方。该书记载了续命汤一方,后世称之为《古今录验》续命汤,据宋代林亿、孙奇等医家考证,该方为张仲景所传,故附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之后。

《古今录验》一书已不可见,《金匮要略》[1]中记载续命汤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组成,其载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论述此方之前,应先讨论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的病证。中风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而且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因疾病危重,故中国古代医家就对中风就有深刻的认识,并将中风与肺痨、臌胀、噎膈并列为四大难症。在《黄帝内经》中虽无明确提出“中风”二字[2],但书中的记录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一致,故临床治疗中风可借鉴《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更是立专篇讨论中风,提出血脉空虚、外风内袭的病机,并创有侯氏黑散、风引汤、续命汤等方剂治疗该病。

自仲景至隋唐中风辨证皆以外风立论,治疗方剂多以续命汤类方治疗,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八卷·诸风》中,记载了许多续命汤的类方,例如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大续命汤、大续命散、续命煮散等方剂[3]。其后各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中风非外风所至,乃体内元气自病,河间张元素立“火热动风”论;李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尤生”为据;丹溪从痰从瘀论治;张锡纯以为肝风内动引起,为中风的论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4]。以续命汤类方治疗中风,自宋元之后逐渐被后人遗忘,这与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改变有关。续命汤用于治疗中风有何意义。笔者根据所学,结合他人及自己治疗经验,试分析续命汤的组方结构。

《金匮要略·辨中风病脉证并治》载:“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1]仲景师既载中风脉象,又分析了脉象形成的原因。脉象浮而紧,常则为太阳表证之脉,后云浮则为虚,故此脉虽浮而按之空虚,故主内虚。血虚而风寒邪气外袭,故见四肢不能动,而且肌肉拘急疼痛,头晕目眩的续命汤症。血虚本不能濡养肢体,更加以风寒侵袭,寒性收引,故见肢体拘挛疼痛,甚则欲动而不能。

1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了还魂汤,《金匮要略·杂疗方》以还魂汤“救卒死,客忤死”[1],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备急方·卒死第一》记载还魂汤:“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绞,口噤不开,去齿下汤……须臾立苏方。”[3]孙思邈的还魂汤比《金匮要略》中多桂心二两,功效与《金匮要略》所载虽有不同,但是都有治疗猝死的功效。加上了桂心,则是麻黄汤。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但用麻黄汤救卒死、客忤死,记录不多。江西老中医谢胜臣有1则案例[5],谢老先生曾治1例患者,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双目直视,脉象浮紧。先后用大秦艽汤、小续命汤等无效。并与通关散、开关散外用,终未见效,谢胜臣老先生终以千金还魂汤(麻黄50 g,肉桂30 g,杏仁20 g,甘草30 g)治疗,3剂之后,患者周身絷絷微有汗出,神志转清。由这则医案可以看出,麻黄汤亦无愧于“还魂”二字,用于治疗猝然昏扑有较好的功效。该患者虽不见恶寒发热头痛等太阳表证,但以麻黄汤治之而显效,可见麻黄汤在救急方面之功。

2 石膏、干姜

中风之因无外虚实两种,根据患者有无神志异常,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种。其病机终归于体内气机逆乱,气血升降失常,或有阳气暴动,上干清窍,以至于神机失用,最终发展为肢体偏瘫,甚至昏迷不醒[6]。故中风患者之脉象往往弦紧或洪大有力,其搏指之象,亦提示体内气机之剧烈变动。故治疗当随其脉证,虚者以补为要,实者以平逆乱之气机为先。

《古今录验》续命汤中应用石膏,清暴动之阳气,石膏质重,清中有镇,使阳气平顺,亦不至于上冲清窍。干姜入太阴,温太阴之寒,而除其湿与满。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以膜相连,而成表里之脏腑。脾胃位在中州,脾气主升清,胃气主降浊,一升一降,开通人体气机,故中焦为气血升降之处,亦人体上下之枢机。而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则胃之津液难行。

干姜温太阴,使清气上升;石膏清阳明,而浊气下降。二药促使中州气机升降正常,复逆乱之气机于平。上下交通,气血复位,升降有司,故为燮理中焦之佳品。气机的复,则疾病自有转愈之机。经方大家陈鼎三先生认为“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古今录验》续命汤)石膏、干姜寒热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二设”[7]。此论言简意赅,可谓先得笔者之心。

3 人参、当归

仲景以人参用于气津不足之证,而以津液匮乏为先,如“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小柴胡汤条文下的“渴者”去半夏加人参[8],理中汤加减法中的“腹中痛者,加人参”“身疼痛,脉沉迟”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等,皆为津液不足,不能滋养人体。

当归为补血之佳品,除此之外尚可活血,补而不滞,动而不伤,诚治血第一药。故人参与当归配伍,补充人体阴血,使津液可行布周身。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更难以像气一样运行迅速,单纯补血生津,疗效难料。仲景先师以麻黄、桂枝、川芎三药,打通人体经脉,因三药味辛而性温,辛能行能散,而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故辛温之品通畅经脉。当归、人参补充的阴津与血液,以麻黄、桂枝、川芎为引,遍达周身血络。

《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载:“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9]血液行于周身经脉,环周不休,四肢百骸皆有所养,故足之能行,掌之能握,指之能取。血脉不空则赖当归、人参之功,而周布全身血脉,则需麻桂之力。况川芎有“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之功,为血中之气药,行血而不留瘀,疏风而散寒痛,合当归则使血液流畅,万无至瘀之理。

故续命汤治疗中风乃气血升降紊乱,而不能滋养肌肤腠理,故至四肢运动不利。但又不限于中风,凡符合以上病机者皆可辨证施用。曾治1例女性患者,年三十余岁。诉腰及下肢疼痛,活动困难。患者外院诊断为“椎管内星形细胞瘤”,曾行3次手术治疗。腰痛、下肢活动困难等虽稍有缓解,但仍时作时止,疼痛难忍,疼痛发作时需注射“杜冷丁”止痛,但效果不佳。刻下患者神志清楚,慢病面容,面黄肌瘦,黯淡无光,腰部酸痛不适,疼痛较重,下肢活动不利,甚则抬举困难,口干口渴欲饮,汗出不多,饮食一般,睡眠不佳,夜里心烦难寐。询其二便则大便干燥不利,小便不畅。舌胖大,苔黄滑,脉弦紧。处方:续命汤加减,药物组成如下:麻黄10 g,桂枝15 g,葛根50 g,白芍20 g,党参15 g,当归20 g,干姜15 g,石膏30 g,茯苓20 g,大黄10 g,炙甘草10 g,炮附子15 g,5剂,趁热服用,服后温覆,使周身微汗出。患者服用3剂后,痛疼明显缓解,大便通利,小便仍不甚通畅,患者畏药苦,不愿服用,以后每有发作,便以此方加减治疗,疼痛都得以缓解,避免了住院注射“杜冷丁”之苦。

至于《金匮要略》载续命汤能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此症更易理解。太阳表证不解,肺气郁闭,上逆为咳为喘,膀胱为足太阳之腑,气化而出津液,膀胱气化不足,则水饮内停,则为“水饮”,肌肤水肿,所谓“风水”是也。故以麻黄汤开表发汗,解太阳之风寒,风寒去则风水消。麻黄汤加石膏亦含有大青龙汤之意,大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为治疗溢饮之方,以发汗为法,开肺闭以利水之上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当归“主咳逆上气”,历代使用当归治疗咳喘有许多名方,其中苏子降气汤、金水六君煎等方剂十分常用[10],可见当归在该方中有协助麻黄汤治疗咳喘的作用,故此续命汤治咳喘为该方之常,而用于治疗中风是其变。

4 结论

《古今录验》续命汤是古代治疗中风的名方,其中麻黄、杏仁、甘草为《金匮要略》记载之还魂汤,用于“救卒死,客忤死”,加桂心二两则为《备急千金要方》之还魂汤,用于“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二方药物虽稍有异处,却皆用于治疗猝死;石膏、干姜调理脾胃升降之气机,恢复中焦枢机之正常;人参、当归补充人体津与血,实经脉之亏虚。参归滋养津血,借麻黄、桂枝、川芎之力,以行经脉。故经脉得通,津与血得充而能行于周身,足受血而能行,手得血而能握,指得血养而能摄。津液布散,经脉通调,气机平复,故续命汤能治中风之昏扑与肢体不遂。不能因续命汤常用于驱逐外风,而忽略其为治疗中风昏扑之要方。

猜你喜欢

干姜麻黄桂枝
麻黄 治感冒要药
麻黄张仲景的心头好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喊魂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我的发现
心中的麻黄山
骂村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