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研究

2022-11-25谢振妍王安妮李青青连梦婕张雪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高级化基础科技

□文/曹 頔 谢振妍 王安妮 李青青 连梦婕 张雪伍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常州)

[提要]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内临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外临国外技术封锁,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本文在对产业基础高级化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梳理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从关键技术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提供参考。

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基础领域的核心技术遏制日益严重,我国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已经由潜在的风险变成了现实的安全威胁,可能面临“一剑封喉”的危险。为此,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产业基础高级化内涵与特征

(一)产业基础高级化内涵。产业基础高级化指产业的基础能力不断精进,实现技术独立、信息安全、效益拔尖。通过改善我国对外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依赖性,实现产业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全面支持产业整体向中高端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促进经济体制更新换代。

(二)产业基础高级化特征。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段持续交付与滚动升级的过程,从产业基本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基本质量三个层面推动构建。

1、高技术。产业基础高级化具有高技术性。通过产业应用技术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等研究攻关,逐步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产业基础高级化就是不断突破基础核心技术与高新技术,打破外域技术垄断并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

2、高效益。产业基础高级化能实现经济发展高效益。鉴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企业想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生产力的飞跃,就要把大量资金投入购买国外整机与配件。如果想要优化产业结构,达成产业间高效益合作,则要企业提高自身基础零件、设备的制造技术,增加品牌效应。而产业基础高级化能使得产业内部实现技术强化,推进产业结构之间的组织顺畅、配合协调、安全运行,从而促进产业整体的持续优化与调整,最终达成技术结构和需求与资源供给结构相适配的状态。

3、高保障。产业基础高级化需要国家政策的全面保障。由于产业基础是大多数企业竞争前的共性技术环节,加之共性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研发投资的不确定性以及共性技术存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性。同时,企业个体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意愿与能力均不足,仅仅依靠市场推动的共同研发,时常会因为不同企业的个体需求迥异导致创新合作步履艰难。因此,产业基础高级化需要国家科技政策、财税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渴求国家提供的最强全面保障。

二、产业基础高级化动力机制

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动力主要由产业基础内在创新推升动力和外在需求拉升动力两种动力构成。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基础工艺创新、产业基础软件创新等多重因素从内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基础研发投入、产业基础协同创新机制、产业集聚效应等外部驱动因素拉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一)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内在推动机制

1、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产业高级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关键技术能力的创新突破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基础卡脖子的问题,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销量增长。由此获利的企业更愿意加大创新投入,从而提高科技创新产出,这又必将促使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进程发展迅猛,环环相扣,迸发中国基础产业新势能。

2、基础工艺创新。基础工艺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础工艺影响着企业生产的物料消耗、能量消耗及生产效率,直接决定了投入的各种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效率,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基础工艺的创新使得能耗、物耗减少,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加之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构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效益稳定增长,由此正向反馈促进产业基础不断创新。

3、产业基础软件创新。产业基础软件不仅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更事关国家信息安全。高端的工业软件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企业只有坚定自主创新壮大国产工业软件的信念,从一行行代码、一个个应用模块做起,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应用、丰富生态、优化性能,一步步构建国产工业软件帝国。我国拥有的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持续软件创新的回报会促进企业产品价值不断增值,从而助推国产基础软件不断升级换代。通过产学研多方合作,各方协同攻关,方能打造出独立可控的高级产业基础软件体系。

(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外在拉动机制

1、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首先,平台建设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进行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研发能力,加快研发速度和产业化进程,从而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其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多元化,不仅仅是信息的搜寻或仪器设备的联网共用,更重要的是主动把握主导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工艺改造、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发展战略咨询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技术服务。同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有助于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协作体系的完善,推动产业内的协作创新和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2、基础研发经费投入。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全方位加大基础研发经费投入的意义很有必要。要把基础研发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作为企业提高基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众多创新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实践表明,对基础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企业从源头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有助于在基础研究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而引领整个产业的高级化发展。因此,加大基础研发经费投入,无疑是给产业高级化发展注入“强心剂”和“动力源”。

3、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由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能够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根本上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产业基础高级化面临的挑战

(一)现状

1、资源利用率低。我国的资源利用普遍存在效率偏低的问题。根据数据可知,我国制造业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6倍,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导致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进程的一大阻碍。

2、创新引领意识不足。随着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然而,我国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处于跟踪模仿的状态,独立性缺失,创新引领意识不足,技术领域原创性重大技术成果和变革性成果不多,企业普遍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

3、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根据数据可知,我国申请过专利的企业仅占7.3%,其中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仅有6.3%。另一方面创新的合作与开放程度不高。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以内部创新为主,缺少对外合作创新,这会导致企业创新生态网络的恶性发展,还将加剧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脱节。

4、基础研究投入待提升。基础研发投入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的科技创新投入已经大大提升,但与我国巨大的经济总量相比,依然不高。近2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一直停滞在5%上下,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基础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应用研究同样存在着经费投入偏低的情况。

(二)面临的挑战

1、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的国际形势也在不断向我们发出提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只有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才能够在核心技术和科技领域方面将我国从“跟跑者”提升到“领跑者”的地位,从而为基础产业提供发展动力。

2、高级人才引育困难。人才缺失和引育困难已是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最大阻碍。一方面高级人才严重流失已成为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出国留学的博士生中近80%的人有意愿留在国外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才引育困难也制约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在制造业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之下,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转型速度难以追赶产业转型速度,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市场上出现人才结构性和周期性短缺。

3、过分依赖国外资源供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不强,芯片、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以及重大装备、重要材料、关键元器件等存在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这不仅会给我国带来政治风险,也危及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的一大挑战。

四、对策建议

(一)夯实研发创新基础,优化稳定产业链。一是扬长补短。如何扬长?利用我国高精尖技术,对我国企业领先产业链深入探索创新潜力。如何补短?优化由中低端向高端产业链延伸的环节,改良发展结构和方式,逐步削弱产业链上过分依赖国外核心技术。二是保护知识产权。通过立法提倡创新,由知识产权激发创新成果供给。加大对大数据、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保护力度,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只有严格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才能推动高质量创新,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推动关键技术创新。首先,探索创新要素的潜在价值,从而推动数据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大推进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完备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及存储系统,拓展要素应用范围,避免地区资源错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优化政府和市场对创新要素的协同配置功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创新要素流动。在市场机制有效引导下,政府也应优化与创新相关的制度环境,做好政策引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创新资本投入,完善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切实做到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最后,加强地区间合作,引导协同创新,构建区域产业与创新协调发展新机制。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优化地区就业结构,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空间效应,进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引育高新技术人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本科基础领域专业的教育培养;依据产业实际需求,企业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实施定向化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二是释放创新活力。政府出台笃行技术人才激励政策,确保人才大胆探索、潜心研究。三是优化管理机制。企业要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尽其才的选拔机制以及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创新队伍薪火相传。四是改进评价体系。政府完成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形成客观评价、规范有序、公平和择优竞争的制度;企业建立以创新贡献、执行力、抗打击能力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同时确保科技人才获得合理回报。

(四)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发展并壮大龙头企业。针对龙头企业,加大其创新投入,发挥企业市场应用、协作引领、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激发国产化市场活力。对于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其开展技术升级改造。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基础领域的企业应专注于细分市场及核心业务,提高自身专业化生产、服务、协作配套的能力。

(五)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扩大创新资源供给。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焦国际关键技术领域,坚持在开放合作中加强自主创新,以此加强与相关国家的项目合作。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我国创新主体对接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关键技术国际转移。支持我国有条件的创新主体走出去,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与相关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是创新之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我国立足优势领域,鼓励全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培育更多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项目。

(六)加快科技创新协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力度,扩展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区域,加强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深挖各区域的特色资源,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东西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同时注意南北方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快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我国的流动。二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注重对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猜你喜欢

高级化基础科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及效应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