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
——中国古典舞“云肩转腰”的动作路径及身体美学蠡测

2022-11-25

戏剧之家 2022年31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美学

李 冬

(烟台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中国古典舞的“缘来何往”

古典舞起源于过去,又走向未来。究竟何为“古”,何为“典”,何为“中国古典舞”?对此概念的争议,从其诞生之初便不绝于耳。“古”有其时间属性,从纵向来讲,“古”是时间维度上的跨越。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和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之后,“古”的意义便历时性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之中;“典”有其空间属性,从横向来讲,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在经过各朝各代艺术家们艺术思维的创造之后,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承前人之“树”启后代之“凉”,逐渐成为具有艺术意蕴的经典。简而言之,“古典”是历时性地发展,典范意义地继承的具有质朴、典雅美学内涵的舞蹈。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阐述,于平教授指出:它不是一个“类概念”而是一个“专有名词”。诚然,作为“专有名词”的“中国古典舞”出现于20 世纪中期,中国舞蹈先驱们继承古代遗风,立足戏曲舞蹈,借鉴芭蕾这一外来舞蹈的训练方式,形成当时“中国古典舞”的雏形。在当今世界舞蹈之林,与其他“类概念”古典舞相比,“中国古典舞”虽然作为“专有名词”的舞种出现,但它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中国古典舞”从创建至今都作为中国的主流舞蹈而存在。正如刘青弋教授所讲:中国古典舞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来到了“六十耳顺”之年——她是否可以以平常心“安度晚年”?随着北京舞蹈学院的成长,“中国古典舞”逐渐成熟。从“大绿本”的诞生到身韵课的发展,再到剧目的创作,古典舞在传统与当代、国际与国内、东方与西方的多个向度中穿过荆棘密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形成了当下能够彰显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意味的身体符号。

二、云肩转腰的动作路径与训练方法

(一)云肩转腰的动作内涵

云肩转腰是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主干内容之一,它重点关注腰部灵活性的训练,通过这一主干动作的训练,突出腰部运动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起于心、发于腰,云肩转腰的形成离不开对戏曲与武术身体语言的提炼,在此过程中,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还强化了自身的舞种风格属性。云肩转腰可以被概括为“提、沉、含、腆、冲、靠、移”等基本元素动律的整合。

简而言之,身韵基础元素“提、沉、含、腆、冲、靠、移”等的综合便是基础云肩转腰。作为主干训练内容之一的云肩转腰,是对腰部灵活性和协调性的提升。云肩转腰训练中,学生除了要在地面盘坐时完成360 度的平圆运动外,还需要依次配合双臂,学生在地面盘坐的同时,横拧上身并且微含,双手顺势垂落,然后单臂依次横向拉开做平抹手,在此过程中配合掏手、穿胸、刺肋等动作,然后,在直立状态下完成云肩转腰。在进行以上动作训练的过程中,舞者切勿忽略“转”的重要性:“转换”“划圆”“横移”“冲靠”皆为“转”的身体语言。

(二)云肩转腰的训练方法

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云肩转腰对中国古典舞训练的重要意义。中国古典舞讲求身体中段为舞蹈动作之源,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力效都集中于身体中段。在云肩转腰的行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古典舞谚诀的使用:手带身、身让手、手推身。这个过程不仅强调了云肩转腰在“转动”时的平圆运动过程,更强调了要在中国古典舞审美风格塑造上立足民族本位,表现出东方的身体语言特点。其次,要满足中国古典舞“满、赶、闪”的韵律特点。比如,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强调腰部慢而不断的划圆动律。在发展阶段,教师需要加快训练节奏,然后配以快慢相间的“点”“线”节奏进行训练,最后达到“面”的训练效果。最后,要注意云肩转腰短句训练和综合训练组合,如盘手云肩转腰、云间双盘手等。

三、“转之一字”的舞学思想

(一)朱载堉“转”的舞学思想

朱载堉在其遗留著作《六代小舞谱》中写道:“学古歌舞,以‘永’‘转’二字为众妙之门。古人学歌,以‘永’之一字为众妙之门;古人学舞,以‘转’一字为众妙之门。何也?所谓歌者,五声六律,千变万化,举要言之,不过一气永长而已;所谓舞者,三回九转,四纲八目,举要言之,不过一体转旋而已。是如‘永’‘转’二字,其众妙之门欤”。朱载堉用寥寥数语揭示出东方人体运动的规律及其背后的身体美学。“转”字不仅仅是对东方舞蹈运动线路——划圆的描述,更暗含东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有众多对“弧线”“圆线”的身体表达,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向度的“转”都在舞学原理层面自觉地向“子午阴阳,求圆占中”等传统美学范畴靠拢,并深深印刻在中国舞蹈的身体形态中,展现出东方身体文化“拧、倾、圆、曲”的审美韵味和意趣旨归。

(二)“转”与“云肩转腰”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动作——云肩转腰突出人体中段的平圆动律,是“转动”“变换”的舞学体现。朱载堉舞学中的“转”不仅仅是对身体形成路线的要求,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身体方位的变化。身体方位是舞蹈空间的物理属性,舞者要注意云肩转腰动作中身体向度变化和位置调度的关系;第二,时间的变化。在上文对训练方法的描述中,笔者主要强调了云肩转腰慢而不断的训练方式。“转”的舞学概念同样强调时间之于舞蹈的重要性;第三,身体的轴心运动。在云肩转腰的训练过程当中,除了提、沉、含、腆等划圆动律外,身体轴心的中正感也同样值得注意。这也反映出“转”当中支点的重要性。缺少支点,身体便不可能完整地完成“转”的动作;最后,“转”还包含变化的含义。在云肩转腰的训练过程当中,不能孤立地完成一个平圆过程,更应该强调其中的多变性和人的可塑性,最终实现解放人体中段的目标,这也是“转”之一字的核心生命力。总之,“转”为“云肩转腰”的外在显现,“云肩转腰”是对“转”的舞学概念的身体阐述,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四、“云肩转腰”的身体美学蠡测

中国古典舞作为传统身体审美文化的当代传承,其审美内核集中于身韵的表现。身韵课程在经过“身段”“身法”的阶段后,以“韵”为东方身体文化的审美支点,体现东方身体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身韵中透露和展现的身体美学观值得我们后辈不断深挖。

(一)作为身体哲学的美学观

美国学者舒斯特曼作为身体美学概念的提出者,在《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一书中作出身体、身体化、身体化意化等的阐述。他深受中国哲学文化的影响,并从古代亚洲哲学中得到身体美学的启发,希望在全新的身体美学立场上分析身体本身的内在感知力与意识能力。张再林教授在其著作《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谈及:身体乃为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真正隐秘,唯有回到身体,我们才能真正回到原初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回到基于这种哲学的原初意义上的整个中国文化。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其动作的本体性是身体观念有意识的内显和外化。云肩转腰作为身韵的主干动作之一,在提炼、整合的过程中注入了对传统身体文化、艺术哲学的思考,并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舞”身体风格的方法论出现在高校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接下来,笔者从气韵生动之“道”、迂回婉转之“象”、天人合一之“境”三方面来分析云肩转腰的身体美学观。

(二)气韵生动之“道”

文艺与审美是历代哲学家讨论的重要内容,“气韵生动”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命题之一,在受到“元气自然”论、魏晋玄学的影响后,逐渐发展为古代美学“道法自然”的重要方法和标准。云肩转腰作为形成中国古典舞风格的“方法论”,在主干动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达于梢。在身心一元论的整体关照下,腰作为人体中段和轴心便成为推动古典舞审美风格发展的支点。如何体现“气韵生动”?笔者从生成角度和目的角度进行辨析。从生成角度来看,云肩转腰的基础核心在于“转”——腰部平圆路线的转动。经过基础元素“提、沉、含、腆、冲、靠、移”的整合运动后,能生动再现中国古典舞的平圆运动过程。(在此叙述的并非单一的平圆动作,而是平圆动律,其中包含因时间、空间、向度变化而衍生的不同状态。)从目的角度而言,“气韵生动”为其“道”。老子曾将“道”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认为“道”具有原始混沌、生养万物、集“有”“无”于一体等特点。我们可以将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与云肩转腰之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的原发性相联系,并得出以下结论:道即本源,云肩转腰即中国古典舞身体之道。在厘清二者关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成因上,云肩转腰是达到“气韵生动”效果的“道”。总而言之,气韵生动既是形成艺术风格的方法论,亦是达到某种风格后的旨归。

(三)迂回婉转之“象”

从“翘袖折腰”之形,到“乍动乍息”之律,中国古典舞以其婉转、灵动、含蓄之美构筑了中国身体文化的审美内核。时至今日,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新一代舞蹈人的引领下不断绽放光芒。云肩转腰的“迂回婉转”之“象”更是中国传统身体审美文化的体现。溯源云肩转腰可以发现,著名京剧演员钱宝森先生“一人、一椅、一动”便呈现了云肩转腰的动势规律。其整个过程是:一人坐于圆椅之上,头部固定,身体中段向四周有顺序地主动画圆,且双肩不能上下或左右扭动,这样的路线便形成了最初的云肩转腰,故又称“轱辘椅子”。

这种迂回婉转、循环往复的动律不仅可以从舞蹈动作层面强化身体的节奏韵律,还可以增强学生控制和运用身体中段的能力;从审美层面上,云肩转腰的画圆动律体现出“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传统美学观念,是其区别于其他身体语言和舞蹈风格流派的重要特点;从美学层面上,画圆表现出古代中国人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和”的境界的追求,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朴素的宇宙循环论思想。

纵观云肩转腰的提炼、整合及表达过程,可谓取其象、应其形、显其道、合其美。从老子的“道”“气”“象”三者间的关系论述到历代关于艺术创作的命题,无不凸显了文艺和审美的本真问题。总的来说,云肩转腰是身体美学从“道”“气”的本质出发进行的对生活、宇宙的“无限”表达。

(四)天人合一之“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历代哲学家都对其有过描述和论证,它主要强调万物一体、天人相参,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统一性。舞蹈本体的产生和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一命题的影响。

首先,云肩转腰在开范阶段如禅宗打坐般选择一处空间盘坐,双手分别置于膝盖上,身体中正,且虚领顶劲。这正是东方舞蹈的出发点:追求自然和谐的“原点”;其次,中国古典舞中的云肩转腰从身体和精神两个维度协调“天”“地”“人”三者的内在联系。古有“春夏学羽龠,秋冬学干戈”,是为顺应宇宙体性为之。而云肩转腰一方面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学习身韵主干动作之始,从内化身体的多元舞蹈风格的层面上来看,云肩转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最后,从云肩转腰的身体动律角度分析,其集中体现了阴阳向背、对立统一等哲学观念。正是这些相反相成的动律过程才构筑了云肩转腰与其他舞蹈动作不同的风格,形成了具有中国审美特点的身体语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云肩转腰的身体语言是对立发展式的动态变化:冲靠、含腆、左右横移等,体现出宇宙万物矛盾变化的过程,但在这样的语境当中,动作又不断融合发展,从“冲”到“靠”到“含”到“反靠”……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天地同和的审美意境。

五、结语

云肩转腰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主干动作之一,在训练过程中发挥着训练直立重心、解放身体中段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身体美学的层面来看,云肩转腰作为展现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都反映出,舞蹈作为感性认识艺术在不断散发着理性光辉,展现出东方深邃而悠远的美学思想,值得我们后辈继续深挖学习。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美学
仝仺美学馆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盘中的意式美学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纯白美学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