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因及路径
2022-11-25杨丽莎
罗 鑫,杨丽莎,陈 妍,余 伟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202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指出2020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双双缩小。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的供给总量很大,需要平衡总量;除此以外,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农业需求侧不断变化升级,农业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农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体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3个方面,同时,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促进我国农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平衡是推动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业供给侧的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质量成为我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粮食安全保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经之路。
1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农村社会繁荣兴旺,但是由于需求结构的改变、供给模式的调整、政府调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农业发展将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1 “三量齐增”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由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我国农业产量急剧攀升,而供给结构问题致使库存高企,仍然有大量的农产品依赖进口。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严峻,而这正是“供需悖论”的直接表现,如出现大豆的大量进口、玉米等产品的价格倒挂、库存只升不降等问题。
1.2 农产品的供需矛盾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各类因素限制,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对农产品品质、安全、绿色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目前市场上充斥着供过于求的中低端农产品,而高品质农产品技术不成熟、产量较低,供不应求,低质供给与高端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1.3 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
“谷贱伤民”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农业现象,由于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和特定历史原因,加之我国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农产品价格低贱但生产资料成本高涨,形成了当下农业增产、农民却不增收的矛盾。刘锐[1]指出受市场化、全球化的影响,农民生产的大宗农产品越多越不值钱,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1.4 农业生产成本高涨与农产品价格高企的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土地流转成本以及物化、设备等物质投入较高,致使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而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中间价差形成的利润使得大量国外农产品进入市场,国内农民逐渐失去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想建设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保证了农民的利润,才能稳得住农民的信心。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显然有悖于发展进程。
2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动因
2.1 农业需求结构的转变
姜长云等[2]指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跟不上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需要着力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农业产业对中高端需求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城乡消费结构迅速升级,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难以与上述需求匹配,因此,对我国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2.2 农业供给模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我国农业的供给模式也因此经历了深刻变化。陈村子[3]指出在传统、单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之后,我国农产品供应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农户个人为主体、农产品分散供给的模式逐步演变,供应模式快速转型发展。
2.3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
农业资源配置的转变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程晖等[4]指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动能转换,促使农业发展摒弃从前拼资源消耗、拼生产投入的发展方式,并着力向绿色发展、高质高效以及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是从资源消耗转变为资源集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要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率实现最大化。
3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3.1 去产能与战略性结构调整
汪鹏[5]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的产能过剩并非全面的产能过剩,而是局部性的、结构性的过剩,当前我们需要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适当地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的比例结构。李翔[6]认为产能过剩的实质是政府的行为过度,即政府对产值、产业、市场的过度干预。在农业的40年飞速发展历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无法顾及大空间范围内的统筹与协调,基本上只考虑本地资源与利用,久而久之形成了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既然是政府干预过度,就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来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产能严重过剩的农业产业,缩减对该产业的供给。种植业是目前在我国农业占比最大的产业,建议在不影响全国粮食安全供应的情况下降低种植业种植规模,因为我国种植业相较于其他农业产业,如养殖业等,在国际上不具有比较优势。此外,我国的可用耕地资源不够充裕,阻碍了种植业的发展,使得种植业从事者流转到其他农业产业,从而导致种植业的份额下降、养殖业等其他农业产业的份额逐步上升,造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因此,在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当把控好种植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比例关系,做好种植业与其他农业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引导农民从事种植业,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相互平衡,并且提升肉类、奶制品等蛋白质品的供应量与品质,在保证粮食总量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物质需求。
3.2 去库存与农产品价格机制改革
农业去库存和去产能并非完全相同,解决我国农业去库存问题首先要在保持粮食产能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去库存不是简单的消减产量,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地消化过多的农产品存量。当前我国粮食库存量过多与政府对粮食的政策性收购有较大关系。我国政府以往实行的粮食收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将粮食价格与粮食补贴进行有效分离,混淆了粮食价格和粮食补贴的不同功能,导致粮食市场的运行机制失灵,粮食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出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有利于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回落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水平,从而消除粮食高库存与高进口并存的现象。如江小国等[7]指出要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粮食库存降到合理范围。目前我国粮食储存总量较充足,但粮食库存量高居不下也会导致粮食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粮食价格,甚至需要政府承担大量利息费用进行补贴。因此,应尽快解决粮食供需双方不协调的问题,避免效率损失,推进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机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体系,使得农产品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其质量以及供给数量。此外,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适度调节粮食加工转化效率,限制相关企业盲目生产粮食,消耗当前过多的粮食库存。
3.3 降成本与农业要素市场配置
陈锡文[8]指出,我国农业生产逐渐面临着人力成本、土地流转成本逐渐增高的难题,且物化投入水平高涨以及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低、农产品品质低等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陈龙等[9]认为当前农业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要素错配。相较国外,我国土地的流转租金相对较高,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加之物流运输等环节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因此,降低各项要素成本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重要立足点。造成这种高成本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以往我国农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资源配置和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一方面,需加大对化肥、粮种、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以及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等项目补贴,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国农业从小规模、分散、不连片的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的连片经营方式转变。此外,我国农业要素生产率也有待提高。许经勇[10]指出,我国的国民经济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成本的迅速抬高,经济增长的重心便转到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并通过这两项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化解要素成本提高所造成的困境。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相应地降低了要素成本,因此,除了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配置之外,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来对抗成本的高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是解决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的根本之策。
3.4 补短板与农产品品质提升
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以绿色供给推动绿色消费。生态农产品质量好、安全度高、价格优,既能够适应城市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潜在市场空间大,又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在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变化的背景下,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加强产品的安全性和绿色性变得尤为重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是农业改革的底线,国家粮食安全事关重大,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生活,必须要保证粮食供给安全。除此之外,还要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以适应消费端的需求转变。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遵循“调整技术路线—完善服务方式—创新组织管理—推动科技研发、应用推广以及国际化”的农业政策改革主线,重点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种植业现代化以及农业机械化三方面。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曾一度遭受总量不足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稳定健康合理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通过进行市场化改革,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但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经由总量不足转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部分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本文分析发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转型主要体现在总需求结构的改变,农业内、外部的供给结构并不能与需求结构的转变相互协调适应,因此应该进行战略性结构改革以及对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等各类制度进行改革,对阻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因素进行革新,从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四方面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