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20年广东科技论文与专利统计分析
2022-03-04陈恩强黄学文
霍 明,周 虹,陈恩强,黄学文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33)
0 引言
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数量能揭示一个地区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科研实绩和科技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该区域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同时也是衡量某一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每年都会定期发布中国科技论文发表状况、趋势和影响力的有关报告,以及专利产出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2]。2020年12月29日,中信所[3]发布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本文根据中信所发布的相关数据,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广东科技人员在国际和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及专利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供政府及科研机构参考。
2010-2020年(统计截至 2020年 10月 31日),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①国际论文数据来源于《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医学索引》和Scopus等论文检索系统和数据库。301.91万篇,比2019年增加了15.8%;共被引用3 605.71万次,比2019年增加了26.7%,论文发表量和被引次数都排在世界第2位[3]。然而,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仅为11.94次,与世界平均水平(13.26次)还存在一定差距[3]。
1 广东国际论文产出概况
1.1 广东国际论文篇数增幅较大
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统计,广东2019年产出的SCI论文共计32 633篇,总量上仍与第一梯队的北京、江苏有较大差距,分别为北京的49%、江苏的69%,排在全国第4位(见表1);但比2018年的24 442篇增加了8 191篇,年增长幅度为34%,增幅远超过北京(11%)、江苏(18%)和上海(15%)。
表1 2019年我国SCI论文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
2019年,我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论文分布于我国31个地区,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和浙江的论文发表总数排名全国前6位;广东科研人员共发表了1 981篇社会科学类国际论文,居全国第4位。
1.2 SCI论文被引次数居全国第4位
2010-2020年,广东共有133 968篇SCI论文被引用,被引次数达2 031 262次,排在全国第4位。与2009-2019年的数据相比,被引用文章数增加23 288篇,被引次数增加了34.4万次。
1.3 SCI国际论文总数居全国第3位
2019年,我国的SCI国际论文总数为13.01万篇,比 2018年增加了 1.93万篇,增长率为17.4%。2019年,第一作者来自广东的SCI论文有8 984篇,较2018年增加了3 635篇,增幅高达68%,排在全国第3位,超过了上海,说明广东在国际科技合作、论文合著产出等方面有所提升。
1.4 广东高校和科研机构国际论文情况
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是中信所在我国2019年SCI论文的基础上,从学科领域的角度展示我国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情况。中山大学的SCI国际论文数最多的前3个学科领域为临床医学、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合作最频繁。其中,临床医学领域的SCI国际合作论文为394篇,比去年增加60篇。由此可见,中山大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密切,有较高的医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合作管理能力以及吸引外部合作的能力。2019年,中山大学的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排在我国高校中的第8位,总被引次数排第7位,与去年排名相同。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高校的国际论文数有所减少,中山大学也不例外,但其被SCI、EI、全球核心科技会议文献索引(CPCI-S)、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Medline)等国际顶尖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增长显著,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数增长17.09%,数量上居全国第一且远远高于我国其他高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位,比上年增长18.41%;被Medline收录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4位,比上年增长17.90%;被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5位,比上年增长4.38%。虽然中山大学国际论文质量持续稳定上升,但被引篇数和总被引次数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9年,在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篇数排名前10位的医疗机构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居第10位,比去年下降1位,但被引用篇数和被引次数分别增长了438篇和5 813次,被Medline收录的论文数也略有增长,说明其国际论文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国际论文被引篇数名列前茅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分别是中山一院的2.7倍和2.2倍,表明中山一院国际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与国内其他顶级医疗机构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广东的国内论文产出概况
本文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作为国内论文数据来源,该数据库由中信所于1987年建立,收录了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所有论文[4]。
2.1 国内论文数居全国第5位
2019年,在CSTPCD数据库收录的2 070种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中,我国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44.78万篇,其中来自广东的有25 751篇,论文数量全国排第5位(见表2),但仅为北京的43%、江苏的67%;在CSTPCD数据库收录的397种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我国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5.33万篇,其中来自广东的有2 967篇,也是居全国第5位(见表3)。
表2 2019年国内自然科学类论文数最多的10个地区
2.2 国内论文被引次数居全国第4位
2019年,广东的自然科学类论文被引次数为133 125次,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4位,为北京(第 1位)的 30.74%、江苏(第 2位)的64.53%。在国内论文被引次数较多的高校和医疗机构中,中山大学居全国高校的第12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下简称“南方医院”)居全国医疗机构的第16位。
3 广东卓越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
3.1 卓越论文的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据库由卓越国际科技论文和卓越国内科技论文两部分构成[5]。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是指以SCI数据库为统计源,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次数②该数据以SCI数据库2010-2019年收录的中国论文截至2020年10月累计被引用次数为准。世界均值划一条线,高于均线的论文入选,表示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卓越国内科技论文是基于CSTPCD数据库近年的数据,选取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6]。2019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据库共收录论文38.73万篇,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有22.56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有16.17万篇。
3.2 广东卓越科技论文情况
2019年,广东的卓越科技论文数为26 364篇,居全国第4位,与2018年持平,超过湖北、陕西、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区,但与北京(62 110篇)、江苏(38 274篇)等地的差距较大(见表4)。从高校来看,中山大学发表的卓越科技论文数为4 431篇,居全国高校第8位,比去年上升一位;华南理工大学则以2 929篇排在第18位。在医疗机构中,南方医院以550篇卓越科技论文居第15位;而中山一院以470篇居第23位,与卓越科技论文数超1 500篇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相差较大。从科研机构的情况来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以302篇卓越科技论文排在第24位,也是广东唯一一家进入全国前30位的科研机构。
表4 2019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前10位的地区
4 广东的高被引论文和高影响力论文
4.1 广东的高被引国际论文
高被引国际论文是指中国各学科论文从2010-2020年期间累计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1%的论文[2],共有37 170篇,占世界高被引国际论文总数的23.0%,比2009-2019年期间的数据增加了20.9%,排在全球第2位。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国际论文中,有3篇来自广东,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分别是华大基因、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见表5)。
4.2 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的广东论文
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是从2019年我国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选取的,而且也都是2019年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3]。为确保入选论文的先进性,遴选指标包括刊发论文的期刊水平、论文的创新性、研究的前沿性、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论文的文献类型、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等[7]。如表6所示,广东有9篇论文入选。
表6 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的9篇广东论文
4.3 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的广东论文
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的遴选方法如下:通过统计评选年份近5年CSTPCD数据库所有论文的累计被引次数,进入相应发表年度和所属学科领域前1‰的论文将会作为本年度候选论文,再结合定性分析从中择优选取[3]。如表7所示,广东有6篇论文因被引用次数较多而入选为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表7 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的广东论文
5 广东专利产出概况
专利是科学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产物,一个国家或机构创新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发明专利的质量和数量来体现[8]。
5.1 广东2019年的国际发明专利
《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是涵盖世界的权威深加工专利数据库,利用DWPI可以对一个国家(地区)在本国(地区)专利局和国际上获得授权的专利总体情况进行统计[11]。2019年,我国公开授权的发明专利约为45.3万件,比上年度增长4.8%。从机构类型看,我国高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约8.5万件,占我国机构所获授权发明专利总量的23.7%,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比2018年新增151件授权发明专利;科研机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约有3.3万件,占9.2%,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3位;我国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约20.7万件,占我国机构授权发明专利总数的57.9%。在获得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国内企业中有6家广东企业,包括华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珀移动”)、腾讯等,其中,华为以4 512件专利授权数蝉联全国第一;欧珀移动以2 544件专利授权数蝉联全国第3位;腾讯以2 042件专利授权数名列全国第5名,上升4位;中兴通讯和格力电器分别以1 687件和1 574件专利授权数排在全国第6位和第8位;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沃通信”)以1 397件专利授权数首次登榜,超过阿里巴巴,排在全国第9位。这6家广东企业的专利授权量占广东企业所有专利授权量的比例超过六成,说明广东龙头企业的研发产出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凸显了广东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5.2 广东论文、专利和R&D经费情况
如表8所示,论文、专利数产出数量和排序与各地R&D经费投入呈明显的正相关。2018年,广东的R&D经费投入为2 704.7亿元,比2017年增加15.4%,投入总量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的R&D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强度稳步提高,论文和专利产出也有所增长,说明广东对科技和创新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强[9]。
表8 我国部分地区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数与R&D经费投入情况
6 广东的科研绩效水平及对策建议
对广东科技论文和专利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广东的科研绩效,也可以衡量广东的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科技发展综合实力,从而为有关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0]。
6.1 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广东2020年科技论文与专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广东科技创新环境的持续改善、科研项目投入的持续增长,广东的科技论文与专利产出数量稳中有升。2019年,广东的科技论文产出量稳定增长,总数保持全国第4位;SCI年发文量年增长达34%,为全国最高,说明广东国际论文的数量、质量与被关注程度均有较大提升。此外,从发文机构来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院、中山一院等的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数连续几年居全国前列,表明这些机构的综合研究实力较强。在授权发明专利产出方面,广东有6家企业进入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位的国内企业榜单,专利授权量始终名列前茅,说明以华为、欧珀通讯、腾讯、中兴通讯、格力电器和维沃通信等为主导的一批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
6.2 存在的问题
广东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论文和国内科技论文总数量及总体质量上不及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表明广东在基础研究实力和科研产出上与这些地区存在差距。从科研机构的情况来看,除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分别在卓越科技论文发表量和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排在全国前列外,广东其他科研机构尚未取得领先地位,表明广东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产出,特别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相对薄弱,是广东科技创新中的短板。此外,2017-2018年,广东以5 048.3 亿元的R&D经费投入排名全国第一,但广东2019年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总量落后于北京、江苏、上海等地,仅排在全国第4位,表明广东基础研究投入存在不足。
6.3 对策建议
(1)加大基础研究重视力度,推动广东论文产出量质齐升。通过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推动,加大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等基础研究载体的建设力度,提升广东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广东科技论文与专利的产出。
(2)加大专利产出支持力度,保障广东高质量专利持续增长。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广东省委关于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科技企业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新的专利明星企业成长壮大,保障广东高质量专利的持续增长[9]。二是强化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通过构建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的补助力度,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贯标等综合服务,从源头上杜绝侵犯知识产权事件的发生,消除企业创新发展的后顾之忧。三是深化落实《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加大对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与转让率,持续提升广东专利的产出量。
(3)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提升广东国际论文产量。在科技全球化趋势下,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利好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国际性科技项目,提高国际论文数量,催生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12];同时,进一步扩大合作地区,如加强与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提高广东国际论文的产出。此外,在科技项目申报与结题验收中,进一步细化成果论文产出的指标,持续推动广东高校、科研院所产出高质量的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