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部队的临战准备

2022-11-25唐跃凡

军事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志愿军兵团部队

★ 唐跃凡

军队的临战准备,是指在战争迫近时军队有关武装力量为遂行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作战任务所进行的针对性准备工作,包括收拢和动员人员、调整编制体制、进行必要技术准备、开展各项针对性训练和调整补充物资装备等。人民军队历来重视战前准备工作,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就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迎战强敌的首场严峻考验,也是人民军队自诞生后所经历的现代化程度最高、依靠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最为典型的一场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无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都与对手悬殊极大的现代化战争,先后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①第10、11军虽在国内进行了相关准备,但最终均因部队改编番号撤销而未入朝,其部分下辖单位被编入了其他入朝部队,如第11军整编后第32师编入第16军,第33师编入第60军,第10军第29师调入第15军,故本文未将其单独列出。,在入朝前都针对朝鲜战场特点进行了相应准备。本文按照志愿军入朝的3个主要时间节点,分别对入朝参战前、实行轮番作战方针和轮换作战制度后志愿军的临战准备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新时代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一些启示借鉴。

一、志愿军入朝参战前的临战准备

这一阶段涉及的志愿军部队主要包括第13兵团的4个军和第50、66军及第9兵团3个军。其中,第13兵团为自1950年7月起开始备战的东北边防军部队,于1950年10月19日率先入朝参战;第50、66军和第9兵团则属于因战局变化,未能完成全部临战准备便紧急入朝参战的部队,其各项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较之东北边防军时期区别不大。尽管此时人民军队对朝鲜战场和敌人的认识还较为初步,武器装备相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没有明显改善,且部分部队因仓促入朝准备极不充分,但这一阶段尤其是在东北边防军临战准备过程中确立的许多关于思想动员、编制调整和军事训练等的做法和原则是极为准确、到位的。它们贯穿了志愿军临战准备的全过程,有力指导了后续部队相关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上重点解决“该不该打”“愿不愿打”“能不能打”的问题

东北边防军组建后,部分官兵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愿“多管闲事”的消极态度、不愿打仗的和平思想,以及对美作战的恐惧心理。因此部队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主要是解决抗美援朝究竟“该不该打”“愿不愿打”“能不能打”的问题。“该不该打”方面,主要是进行时事教育,通过分析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径,阐明其真实意图,说明组建东北边防军和援助朝鲜人民抗击侵略的重大意义,向部队说明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亲邻关系,因而不能“置之不理”的道理,并逐步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愿不愿打”方面,重点在于转变官兵和平思想,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带领广大官兵回顾帝国主义者“先占朝鲜再占东北”的侵略路线,强调对抗侵略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则利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侵犯我国主权的事实和朝鲜人民的悲惨现状激发广大官兵的求战热情。“能不能打”方面,则主要是通过分析敌我的优劣长短,说明美军是可以战胜的,以此打消官兵的“恐美”心理,振奋斗志鼓舞士气。

第50、66军以及第9兵团虽然入朝准备较为仓促,但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相应教育。例如:第9兵团由于保守军事秘密需要,有关动员教育是在部队从山东乘车北上时通过收听广播和传阅报纸等方式逐步进行的。同时各部也十分注意结合部队行军中的见闻相机开展教育,以祖国的欣欣向荣对比朝鲜人民的悲惨现状有效激发广大指战员的求战意志。后续入朝部队在解决相关思想问题时,基本采取了同样的动员教育方式。

此外,各部队还进行了克服困难教育和出国作战的政策纪律教育。这些思想动员和教育保证了部队的情绪稳定和党的政策的顺利执行,为入朝作战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二)军事训练在强根基的基础上结合任务特点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因巩固人民政权及进行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指战员复员返乡或是转业到地方支援建设,再加上由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部队还抽调了大量基层骨干进行特种兵建设,部队的人员变动较大。据统计,第38军团级主官90%调动了工作,营以上干部调动达420人,第39军的团、营两级干部几乎全部进行了调整,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7页。第66军转复的人数也有3600多名②《杨成武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第604页。同时由于部队执行生产任务或进行文化学习,原有的军事训练被中断,部队的技战术水平普遍受到影响。因此这一阶段部队的军事训练多从最基本的技战术动作练起,强调搞好射击、爆破、土工作业、单兵战术与班进攻、连进攻等基础科目训练,炮兵则以熟悉手中装备为主。

由于志愿军未来的战场在朝鲜,对手是美军,因此必须在强化基础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开展针对性训练,其重点内容主要有:一是进行山地作战的教育与训练,第13兵团要求干部研究和掌握山地作战的战法,部队每天都进行爬山训练;第9兵团在其军事训练计划中也将山地训练列为重要内容。二是强化步炮协同能力,强调在传统的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基础上,适应现代战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变化,第13兵团对军师以上干部组织了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相关授课和研讨,对团以下干部组织了以步炮协同战术为主的集训。三是开展防空、反坦克训练,各级主要通过理论讲授和演习等方式开展,第42军还以日军遗留的旧坦克为教具进行了演练。

(三)编制装备调整强调立足现实条件尽量加强火力

面对美军这个前所未有的强敌,东北边防军承自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部队编制势必无法适应朝鲜战场的作战需要。1950年8月召开的沈阳军事会议确定了边防军部队编制装备调整原则:以中央军委1950年国防军作战部队编制规定为参照,立足于部队现有编制装备,着重加强充实师以下部队火力,重点是连、营的迫击炮火和军的反坦克炮火,切实保障师一级的高度机动能力,将重装备尽量放在军一级。按照这一原则,边防军进行了部队的编制调整工作,其主要内容为:精简机关充实作战部队,并将原军属炮兵、工兵等特种兵分队拆分下放,扩编成各师、团的特种兵分队,同时各级还普遍加强了侦察分队建设。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武器装备的调配。一方面各部队按照新的编制在地方兵工厂的全力帮助下维修损坏的武器装备,并通过上级统一从其他单位调配部队所需补充的步枪、轻重机枪及各类火炮等装备。另一方面为了便于修理和弹药供应,各部队还在本单位的一定范围内调整了装备,若一个军不能统一,也尽量使一个师或一个团的武器达到统一。受限于国家薄弱的物质工业基础,由于缺乏必要装备,截至入朝,边防军也未能组建原定列编的师属战防炮营和军属高炮营。

这一阶段除第13兵团外的其他入朝部队的编制及装备调整也都主要围绕着加强特种兵力量尤其是炮兵分队进行,但由于时间仓促未及很好完成。第50军原定的换装与编制调整因部队紧急入朝而搁置,部队只补充了一些装备,配齐了部分火炮;第9兵团原定于12月完成整编,但在11月初就紧急入朝,只得仓促完成各师属工兵、炮兵部(分)队和担架运输部队的编组工作,诸如机关庞大、层次过多、非战斗人员占比大、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及解决。①参见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宋时轮传》撰写组:《宋时轮传》,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61~269页。

二、第二、三番入朝作战志愿军部队的临战准备

早在1950年8月,中央军委就根据朝鲜战场局势和战争发展趋势,部署了东北边防军的二线、三线部队,为之后志愿军实行轮番作战作了组织准备。到1951年2月初,鉴于抗美援朝战争已显露出长期化的可能,军委着手制定了三番作战部队轮番作战和休整的计划。按照中央军委轮番作战的部署,第19兵团和第3兵团②由于第3兵团是从原计划组建第20兵团的5个军中抽出3个军组建的,故其前期的一些临战准备是在第20兵团领导指挥下开展的。作为第二番入朝部队分别于1951年2月中旬与3月中旬入朝作战。第三番部队尚在国内的第20兵团、第47军和第10、11、16军也积极进行了入朝准备,同年4月11日第47军入朝,6月19日第20兵团入朝。

随着1950年底苏式武器装备的逐步到位和对前期入朝参战部队作战经验的总结,这一阶段志愿军部队的临战准备较之前一阶段有了一定调整,各部队的准备模式从“国内完成准备,入朝即参战”逐渐转变为“国内完成基本准备,入朝进一步学习后正式参战”。

(一)思想动员在破除“恐美”思想的同时强调正视困难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初,为了消除部分官兵的“恐美”心理,志愿军各部队开展了“能不能打”的教育,对敌我优劣长短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了美帝国主义是只“纸老虎”这个事实,解决了部队“敢打”“能打”的问题。虽然在思想政治动员中也指出了必须考虑到入朝作战的困难这个问题,但部分同志只看到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是只“纸老虎”,看不到帝国主义在军事上是只“真老虎”这个事实,部队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轻敌、乐观速胜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前三次战役取得胜利后,“部队普遍出现了快打、快胜、快回国的急躁思想”③《杜平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故从本阶段起,思想动员教育便开始强调:必须正视困难,对困难预有准备,群策群力解决困难。

1950年12月,朱德到山东兖州看望第19兵团指战员,他在给兵团的团以上干部的讲话中就告诫大家一定不要满足现有的准备和部队旺盛的求战情绪,要把各种困难都摆出来,群策群力想办法去解决,这样到朝鲜战场同敌人交手才有胜利的把握。④《李志民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636页。1951年2月,第20兵团召开了兵团第一次干部会议,时任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在会上指出:“打败美军还要费点劲,要经过艰苦、激烈的斗争”,“毛主席的思想方法,是要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多做些准备,不要看得太容易,满不在乎”,“别因为胜利了就骄傲,要看到,我们本身有弱点”。①《杨成武回忆录》,第614页。周恩来在会上做了题为《形势与任务》的长篇讲话,其中强调:“我们要完全、彻底消灭侵朝美军,这样重要的任务,当然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你们在座的干部要教育大家,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有不切实际的依赖心理,别认为‘只要我们有了空军,就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考虑到战争的长期性,我们准备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你们要准备持久作战。”②《杨成武回忆录》,第616页。这些工作虽然没能立即完全消除这一时期部分入朝部队中存在的轻视敌人、低估困难的错误思想,但也确实为接下来志愿军部队临战准备中的思想政治动员工作把定了方向。

(二)以前线经验指导后方临战准备的做法日趋完善

人民军队向来重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注重发挥已有经验、总结新的经验。早在东北边防军备战阶段,各部队便派出人员先行入朝侦察战场情况,并积极向朝鲜人民军学习对美作战经验。随着战事的进行和对美作战经验的积累,志愿军逐渐具备了以先期入朝部队实践经验指导后续部队更好开展临战准备的条件。1951年2月,时任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在参加志愿军第20兵团第一次干部会议时指出:“我们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但不能说我们一切战争经验都很丰富,没有任何一个战术原则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因为战争是多变的,不固定的。这次出征是双重任务,一为打败美帝,一为学习与总结经验。总结现代化作战的经验,总结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以单纯的步兵打败联合兵种的经验。出征中要注意传播与及时地总结经验,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去创造经验。要从实际出发,用血汗去创造经验,而不是空想。”③《杨成武回忆录》,第616页。

这一阶段,起初临战准备主要在部队入朝前进行,随着入朝后部队任务的变化,本阶段后期入朝部队便利用入朝之初在后方担负构筑工事和守备任务的时机进行。各部队普遍采取先行派遣学习团入朝或是请先期参战的指挥员授课等方式进行实战经验的学习。

第19兵团在1950年10月明确入朝作战任务后,便从各军抽调了30余名干部组成“赴朝学习团”④李志民回忆其名称为“赴朝学习团”,曾思玉则回忆为“入朝参观团”。于1951年1月先行入朝参加第三次战役的总结会议。“赴朝学习团”听取了典型战例的经验介绍并与先期入朝的作战部队指挥员进行了交流学习,会后根据朝鲜战场特点和友军经验整理出10条改进部队临战准备的建议。“赴朝学习团”回国后,兵团组织团以上干部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把调查材料印发部队。⑤参见曾思玉:《我的前一百年》下卷,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年,第519~523页;《李志民回忆录》,第637~638页。第20兵团也采取类似方法进行临战准备。1951年2月召开的兵团第一次干部会议,先后邀请了刚赴朝考察回国的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陈赓、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以及先期入朝作战的第38、39、40、42、66军军长等介绍朝鲜战场概况、敌人特点以及作战经验,为整个兵团的临战准备提供了指导。第3兵团入朝后,第20兵团尚未入朝的第67、68军在同年4月举办了团以上军事干部集训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听取回国的志愿军部队指挥员介绍朝鲜战况和作战经验,邀请了回国休整的第66军军长、政委、参谋长、师长等部分高级指挥员先后为集训班讲课。待兵团入朝担负后方守备任务后,其备战工作还得到了先期参战的友军部队指挥员的帮助,如第67军就有1名朝鲜人民军的师参谋长前来帮助工作。⑥参见石同欣编:《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年,第46页。第47军的有关临战准备也有一部分是在入朝后完成的。1951年4月该军入朝后,便派遣部分高级指挥员赶往楣南里,向刚从汉江前线返回的第38军学习经验,为之后部队执行机场修建任务、开展轮训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三)逐步换装苏式武器装备并开展针对性突击训练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主要来源于战利品,不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生产的,品种繁杂,性能落后,仅枪炮就有100多个型号、80多种口径,被大家称作‘万国牌’”①参见李来柱:《部队整编换装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华北军区·回忆史料》,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73页。,这为战场指挥和后勤保障带来了很大困难。1950年底,随着援助和购买的苏式装备的逐步到位,后续入朝部队开始逐步成建制改换装苏式装备。第19兵团所辖的3个军先后于1950年末至次年1月进行了武器装备的换装调整,主要是把军、师以下部队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与高射机枪等步兵武器统一改换为苏式装备,军直属队则从旧式装备中挑选质量好的留用配齐。但各部重火器未进行全面改换装,而是在部分加强的基础上,按初期入朝部队的模式,根据统一、方便调用的原则进行了调换,炮兵附属器材及装具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②参见曾思玉:《我的前一百年》下卷,第517、518页。第20兵团在1951年初进行了换装,除将重机枪以下步兵武器一律换装为苏式武器外,兵团炮兵也补换了一部分苏式武器装备,每个师新组建了一个高炮营,每个步兵团则组建了一个由高机连、迫击炮连、无后坐力炮连组合而成的炮兵营。③参见《杨成武回忆录》,第617页。

除继续按先期入朝部队经验抓好基本技战术训练、山地作战、反坦克与防空训练外,这一阶段入朝作战部队军事训练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部队在换装后普遍开展了突击训练,强调较快地掌握新装备的基本用法。第19兵团于1951年1月初完成换装后,各部队都把熟悉手中武器性能作为重要训练内容,通过1个月左右的突击,基本达成了这一目标。④参见曾思玉:《我的前一百年》下卷,第518页。第20兵团在换装完成后也组织了旨在掌握新换装备的突击训练,例如其第67、68军的炮兵部队训练就是分三步进行:“一是给兵团机关和步兵团、师、军首长上大课,讲解炮兵业务中的重点内容,介绍先期入朝部队使用炮兵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对团以上炮兵主任进行轮训,主要学习炮兵主任职责,明确在战前、战中、战后,如何协助合成军首长组织、使用炮兵;三是组织炮兵连、排干部,分批在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协助下,举办射击指挥训练班,学习和掌握火炮操作、射击准备、射击指挥等基本技能”⑤《杨成武回忆录》,第632页。。通过这样的方式,部队较快形成了战斗力。

三、轮换入朝作战志愿军部队的临战准备

这一阶段涉及的志愿军部队包括落实轮换作战制度后第一期入朝的第23、24、46军和第二期入朝的第1、16、21、54军。1952年4月底,由于美方坚持在战俘问题上采取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迫扣留朝中战俘,致使停战谈判陷入停顿状态。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分析战争形势后认为,朝鲜战场将呈现拖的局面,战争可能长期下去。此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作战时间已有19个月,入朝最晚的部队也有10个月,官兵十分疲劳急需休整。同时部队也需要按国内国防军编制进行进一步的整编换装。鉴于国内已有一部分部队完成了精简整编和换装苏式装备,而朝鲜战场恰恰是以战促练,检验这些单位整训成果的“好学校”,故1952年5月中旬,部队轮换问题被正式提出。中央军委于6月29日制定了第一期部队轮换计划,要求第23、24和46军于9月上旬入朝轮换。7月22日,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进一步提出了全部轮换的设想,并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原则同意。随后中央军委又制定了新的轮换计划,定于1953年3月开始进行第二期轮换。但由于1952年末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军进行大规模军事冒险的可能性大大上升,第二期轮换计划提前实施,第1、16、21、54军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5月陆续入朝,以加强志愿军在朝作战力量。

这一阶段志愿军临战准备经验更加丰富,各项工作安排愈加成熟,其主要特点有:

(一)轮换作战部队的训练和换防流程趋于正规完善

随着五次战役的结束,前方战线逐渐稳固,加之美军以登陆等方式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上升,东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和朝鲜境内军用机场、守备工事构筑任务随之产生,这就要求后续部队尽早入朝以加强我二线力量。故从1951年4月以后,后续入朝志愿军部队的临战准备便不局限于在入朝前完成了,如:第47军和第20兵团,部队到达朝鲜后,一边担负二线守备或建设任务,一边继续进行临战准备。这种做法一方面有效缓解了朝鲜战场对于力量补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部队通过战地教学更好完善自身的准备工作,提升备战效率。1952年6月开始的志愿军轮换工作同样采取了这一流程,即“轮换部队在国内已基本准备好了的可早入朝,熟悉敌情、地形,接受经验,进行战地训练。已入朝之部队经过三个月整训之后,即可上阵地把有经验的部队接下来机动,缩短换防时间。”①军事科学院编:《邓华纪念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53页。

在入朝前或正式进入阵地换防前,轮换部队会先行派遣一定数量各级指挥员提前到前线部队或是被轮换单位参观见学,熟悉情况。例如:第46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萧全夫于1951年底随中南军区赴朝参观团入朝学习,次年4月回国后即被任命为该军军长,随后主持了该军的临战准备。②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34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第497页。第24军第70师师长陈仁洪,1952年4月随华东军区首批入朝学习团赴朝参观见学。③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27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第522页。该军于6月受领作战任务后,军、师参谋长和团主官都提前入朝赴开城向第65军学习经验。第21军也在1952年受领入朝任务后派军、师、团主要领导入朝实习3个月。除了轮换部队派人“取经学习”外,被轮换部队也会对兄弟部队“再扶一程”。当轮换部队进入阵地换防时,被轮换部队会在移防后留下部分指挥员和骨干作为新部队的“顾问”,帮助其进行技术兵种建设或加强战地训练。例如第54军的师属炮兵,就是在第39军的帮助下快速建立起来的。

(二)教育动员强调克服速胜情绪、树立长期作战思想

较之前期入朝部队,本阶段的入朝部队在思想动员过程中均开展了树立持久作战思想的教育。1951年6月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召开后,持久作战方针被确定,志愿军部队随即进行了持久作战的各种准备工作。其中首要的就是在志愿军部队中广泛开展了树立长期作战思想的教育。按照志愿军政治部指示,各部队须“加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基本教育,系统地说明战争的性质、前途、敌我条件、战略方针及作战方法等等,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增强胜利信心,克服速胜情绪”。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入朝后,各部队树立持久作战思想教育在反登陆作战准备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应对美军可能进行的军事冒险,1952年12月下旬至次年4月,志愿军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反登陆作战准备。针对部分指战员存在的对反登陆作战艰巨性认识不足、轻敌麻痹及对构工备战任务认识不够的问题,各部根据志愿军党委统一部署,按照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所发的《关于积极准备,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的政治动员要点》开展了进一步政治动员,强调要充分估计到反登陆作战将是空前紧张艰苦的,志愿军虽然已经在朝鲜战场积累了现代化作战的经验,但对于反登陆作战仍缺乏经验,绝不能轻敌大意。⑤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第390页。经过充分的动员教育,广大官兵认识到了反登陆作战任务的艰巨性,进一步树立了持久斗争的思想,加强了坚守阵地打好“过关仗”的决心与信心,正确认识了构工任务的重要性,促进了工事构筑任务的完成。⑥参见《杜平回忆录》,第438页

(三)诸兵种协同作战训练开始从理论学习走向实战演练

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在给高岗的关于东北边防军备战问题的电报中强调“必须以现代战争观点教育部队”⑦《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99页。。遵照这一指示,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各部队便已经开始了对现代战争和诸兵种协同作战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但此时部队既无必要的物质基础,各级指战员又缺乏对现代战争的感性认识,相关训练还是主要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学习阶段。第13兵团曾请苏联军事顾问郭比夫中将向高级干部讲授过苏军诸兵种部队协同进攻作战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但落实到部队的训练中还是以传统步兵战术为主,步炮协同战术虽也组织了一些训练,但水平依旧较差。①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113页。直至入朝参战后,各级指挥员才得以在与强敌的实战中直观认识现代战争的样貌。

随着志愿军装备条件的改善,后续入朝部队的指挥员在入朝前就对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战争较之以前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1951年3月18日,杨成武在第20兵团某军连以上干部及战术训练班全体学员大会上所作报告中分析道:“美军是多兵种联合作战,对协同作战指挥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但我军过去长期是单一兵种作战,即使在解放战争后期,也只是炮兵多了,装甲兵、坦克兵、空军、海军基本上还算是空白,不仅没有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经验,更没有联合作战指挥的经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很好研究、学习。”②《杨成武文集》中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第64页。第20兵团在随后组织的团以上军事干部集训中,就组织参训人员观摩了中央军委在北京南郊组织的一场大规模诸兵种协同演习,使观摩人员对演习中坦克等现代化装备的表现印象深刻。③参见《杨成武回忆录》,第621页。但这一阶段的相关教育训练仍然只是让指挥员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从课堂书本的“耳听为虚”进化到了现地观摩的“眼见为实”。

随着1952年中旬以后苏联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加强补充部队,志愿军开始有条件建立合成的重装师。如:第16军所辖各师在入朝前基本全部完成了整编改装,军部是以“陆海空联合指挥所”的编成来建设的,其主力师都增编配有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以1952年10月转隶第16军的第32师④入朝时改番号为第16军第48师。为例,师下辖炮兵第326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37团、独立高炮营与战防炮营,进行步坦、步炮协同作战的条件已基本完备。部队装备条件的极大改善和编制结构的相应调整,使得志愿军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训练也得以进一步加强,开始从观摩学习走向实兵演练。例如:第16军于1952年12月入朝后,在构工备战的同时也穿插进行了军事训练,组织多次步、炮、坦联合演习。同一时期国内部分守备区也组织了各军兵种的联合演习。这些诸兵种协同作战训练的开展,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水平较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迈进了一大步,也使志愿军各轮换部队的临战准备有了质的提升。

结语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志愿军对敌人和战场的认识逐步加深,自身物质条件也逐步改善,志愿军临战准备也相应地从最初的起步摸索,逐步调整充实到成熟完善。纵观志愿军的临战准备,有这样几条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坚持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贯穿各项任务始终,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把千头万绪的临战准备工作统起来,始终坚持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解惑纾困、凝聚军心士气;二是在临战训练中突出急需急用,详略得当设置训练科目,既重视打牢基础,强调练好用好现有装备,又注意针对部队实际情况和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及时调整训练重心;三是努力改善物质条件,为夺取战争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意在人、装的不断变动中及时调整部队编制体制,更好适应战争的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志愿军兵团部队
兵团记忆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兵团文化开发利用的“三位一体”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