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11-25樊晓旭
陈 杰 王 亮 樊晓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求职创业、人才培养乃至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下简称“职业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让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相关理论,对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形成较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择业观(包括择业、就业以及创业),并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规划。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于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在选择职业时不要局限于狭隘的利益主义圈子,把关注点集中于爱好与虚荣上,青年择业时要考虑怎么才能为人类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职业规划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基础,课程思政是保证,二者同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着高度融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校大学生在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中趋于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特别是当前“00后”大学生整体物质条件较为丰富,在网络思潮影响下,他们追求个性彰显,追求更为舒适的物质生活,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面临发展性选择时往往陷入迷茫无措,比如是否转专业,考研、出国还是就业,国企、民企还是公务员岗位等,还有少部分学生目标缺失、动力不足、盲目追求与众不同,近年来出现的“慢就业”现象愈发常见,“尼特族”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都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精准巧妙的链接、丝丝入扣的讲解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印象深刻,使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实现教学的双赢和育人的极致。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一门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本世纪初才正式引入国内教育领域。其理论基础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20世纪末的后现代建构主义、铁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盖瑞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及21世纪以来新兴的荣格同时性理论等,均为西方理论。但专门针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研究进展有限,特别是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水土不服”。例如,当前普遍使用的霍兰德职业索引是由美国人在上世纪中后期编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与中国大学生的匹配度受到限制,且里面的不少职业与我国当前国情是不相符的。此外,西方理论强调价值中立,特别是后现代价值观强调实现个体幸福最大化,追求个体标准差异,不强调权威与大众标准,这与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存在偏差,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若没有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的正向教育引导,仅带领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外部探索、制定决策,要么无法真正做到让课程知识进学生头脑,对学生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要么将会培养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追求实现经济目标。因此,加强课程思政融入生涯教育理论,有利于推动生涯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计上“课程思政”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由于课程内容设置上思政元素运用不充分,教学目标设计中务实与务虚比重不平衡。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存在部分教师过于侧重就业求职技能知识的讲授,在就业求职价值观引导上阐释较少。在学生求职就业的终极目的与人生意义上的阐释不够深入,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整体而言有待提升。
(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融合意识不强
就业指导课教师在高校中多由辅导员、兼职教师负责,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完成课程任务为主要目的,重视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与技能教学,对育人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部分专任教师认为,育人的主要工作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其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能性更小。
(三)教学方式单一
与大多数课程一样,根据课程内容编排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理论讲授形式,是就业指导课的主要课堂开展形式,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差别并不是很大。附加实施面试模拟等教学实践环节,在就业指导课中很少运用,但在就业指导课中模拟面试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达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效果。整体而言,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限制了就业指导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效果难以确定
当前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课程思政的成绩不能单纯用分数衡量,理论部分可以以笔试方式考核,而实践部分则需要形成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评价过程;二是课程思政的讲授内容不能简单以理论知识为主,重点应是“德育”,教会学生如何“成人”和“做人”。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往往决定了一门课程的基本步调。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中,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思政教学元素,使之贯穿就业指导课程的始终。一是积极开发课程,深挖思政元素。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在于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小组,致力于思政教育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团队通过章节分析、集体研讨等方式,找出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经由思政课教师论证分析,进行理论指导和授课培训,确保思政元素的准确性、严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科目知识与学生特点,创新话语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大胆实践摸索,及时反馈总结。建立“一对一”伙伴型合作模式,一名思政课教师与一名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结伴,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课堂教育、实践环节和个体咨询过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进行探讨交流,深度挖掘,反复推敲,形成教学对策,凝练教育主线。这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和捕捉信息、进行切入点定位,并与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增加融合力度。二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在明确了解自身岗位胜任力、增强学生信息搜索能力和求职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将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学生端正就业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和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本领尤为重要。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升,还包括对学生“浸润式”的德育、美育和心灵塑造,不仅“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要术之法,启迪学生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悟透吸收,内化成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素质底蕴,不断继承和创新人类文明成果。其次,要优化教师的授课能力。针对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获取能力强、偏爱多渠道高效率学习和实时互动交流等特点,教师要及时更新课件、教案及教辅教具,善于使用智慧教室、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参与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亲和性和趣味性。再次,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和品行修炼。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课堂内外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教师要立德修身、克勤克俭、立场坚定、诚信谦和,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丰富教学方法运用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增强课堂效果,提升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创造力、影响力和感染力,需要在丰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在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运用各类思政素材,选好视频资源、案例,并以讲活故事的方式作为思政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综合应用问题引领式、案例分析式、针对性讲授式、互动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摆脱陈旧、枯燥的满堂式、填鸭式教学,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求职就业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思政教育课堂中学生的思政工作学与行有机地相互结合,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教育和生涯教育均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并影响学生一生。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内外部的认知,职业选择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等为评价维度,形成系统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并进行反馈,作为教学反思和优化改革的重要依据,构成良性循环的综合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匹配度和融合度,以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创新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团队、校外专家修订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标准中。但教材又是固定的,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以教材为依据,挖掘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熟悉教学的知识点,根据每个知识点罗列可能的思政元素和育人目标。这也需要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集齐团队智慧和力量,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理论学习和纯文字加图片的ppt的兴趣不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等,以通俗易懂的事例吸引人、感染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方法来授课,多一些“朋友圈”趣事,让思政教育真正落地。
(五)完善考核体系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可采取三种考核方式:一是传统的笔试考试,考核理论教学内容;二是采用论文形式,考核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思考效果;三是将社会实践效果和评价(如实习、志愿者活动等)列入考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教学内容。
五、结语
依托课程思政这个主渠道,将单课程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专人育人转向全员育人,特定时空育人转向全时空育人。思政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职业规划课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探索。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广大教师应锤炼育人本领,敢于实践创新,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落实与完善,打开课程思政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