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与学”及其信度与效度研究
2022-11-25韩宁代莉
韩宁,代莉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29;2.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农业大学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46)
引言
课堂教学,承载着专业知识传授和学生素质培养的重任,是大学课程教学的核心载体。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甚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围绕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以课堂教学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期刊栏目内进行搜索,仅CSSCI期刊发文量即达2881篇;以大学课堂教学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期刊栏目内进行搜索,CSSCI期刊发文量为51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第一,大学课堂教学理念。要重新厘定师生关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大学课堂的灵魂在于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核心在于实现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双螺旋”课堂教学模式、大数据利用课堂教学模式、“知情意行”课堂教学模式、“生态平衡”思维课堂教学模式、“45341”课堂教学模式。第三,大学课堂教学交往(师生交互关系)。围绕教与学的关系展开,基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提出课堂教学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应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从师德师风、教学专业、教学成效三个维度构建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上述研究成果丰硕,对研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但关于有效课堂教与学及其信度与效度角度的研究,仍有待在系统梳理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有效课堂与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在有效课堂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教学环节及教学环节中体现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有效课堂的内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能够使课堂各个教学步骤有序有效进行;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一定程度上也是课堂充满挑战性并妙趣横生的保证,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有效课堂内容的接受度。
(一)教学环节及教学环节中体现的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寓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部分。”[1]一般课堂教学环节包括问题导入、内容阐释、回顾总结、布置任务四个方面。在问题导入中,教师需要根据所要阐述的内容提炼出涉及到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紧扣核心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应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知识点呈现方式、启发学生集体深入讨论的问题和作业任务或问题解决等方面。”[2]因此,在内容阐释环节,需要把知识点进行体系化和类型化。对于较为基础的知识点,提前进行布置让学生在课前自学,仅需在内容阐释环节检测学生的自学成效,是没有必要进行展开阐释的。而对于高位阶知识点,则应该是内容阐释环节的教学重点。这些高位阶知识点,学生是很难通过自学进行全面把握和理解的,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详细的展开解读。回顾总结环节,是对课堂的全面回顾。通过该环节,使学生深化课堂所学习的知识体系结构,把握课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布置任务环节是为了下一次课堂的顺利进行而设置的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布置学生在课下所要完成的自学任务。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为了配合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并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三点。
1.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度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理清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教师讲授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如果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度结合的维度,仅从个人喜好东拉西扯,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厌倦,而且会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这个课纯属浪费时间。长此以往,会有更多的学生与课堂形成抵触心理,仅把走进课堂看作是必须遵守的课堂纪律,而忽视了课堂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
2.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课堂参与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中,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是师生互动的全场戏。“教师可以尝试创设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3]在学习情景创设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情景创设方式。所提问题要紧扣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讲,不要把提问当成一种课堂参与度的证据,认为只要提问多,就是实现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应是一个手段,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才是真正的课堂参与。这就必然要求所提问题必须是非浅显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通过所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问题讨论中进一步总结课程知识点。
3.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如果是照本宣科,学生自会抵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课堂教学如果是教师的激情演讲及由此带来的教师自嗨淘醉,估计学生也不会买帐。课堂不是表演,而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潜力的挖掘。“通过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4]课堂教学中,不是学生记住了什么,应是学生掌握了如何记、如何应用。课堂的信息量再大,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效果的理想。唯有学生通过课堂产生了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内心感知,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有效课堂与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在有效课堂构建中居于核心地位。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因。曾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是有失偏颇的。忽视了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旨在为学生无法学好找到一个借口。当然,这个借口之下是让教师背了黑锅,更应该值得检讨。在学生的学当中,需要理清学生学的动力与学生学的方法。
(一)学生“学”的动力
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言,内部自身学习动机起着关键的因素,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外部因素具有直接的正关联。“当学生的内部动机较低时,适当的外部刺激会激励学生学习,”[5]应主要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课程的全过程评价,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课程的全过程评价,打破了仅靠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做法,而是把整个课程的评价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可以分解到每次课堂之上。在课堂中,可以分配具体的课程评价指标。例如积极进行课程预习、积极进行课堂讨论和发言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以此利益导向功能使学生认识到,如不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可能会使自己拿不到相应的学分,学生自会认真对待课堂、认真学习课程。
(二)学生“学”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习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6]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及时进行学习反思,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2.学习方法应围绕学习规律展开
学习的过程,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其对知识学习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记忆来讲,其有遗忘规律,依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生就必须运用遗忘规律反复再现曾经记忆过的知识,不断强化记忆;就理解来讲,要结合知识点的产生背景、知识点的体系结构等方面不断思考,从中总结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时候,一个很有效的检测方法是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是脑袋疼还是喉咙疼。有学生把知识的理解也当做简单的记忆,大声朗读,结果知识是记住了,但对知识的内涵并没有把握,结果口干舌燥,但脑袋轻松,这是不足取的。对于应用来讲,要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切实领会所学知识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
3.学习方法应与创新型思维结合起来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知识的重构过程。唯有把外界的知识变成自身的内心所悟,才完成了知识的转化。“面对既往已被普遍接受的知识,大学生可以甚至应该习惯于提出问题并发出疑问。”[7]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者,需要具有创新型思维,对摆在自己面前的知识,要不断分析、揣摩,多在脑海中打上几个问号。对于已经形成较为典型的观点,也不能人云亦云,而是探究这些典型观点的论证逻辑、论证结论等是否还有需要反思或完善的地方。
三、“教与学”过程中的课堂信度
课堂信度,决定着有效课堂的根。杜绝“水课”,打造“金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提了出来。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师授课态度、教学技巧决定着课堂信度。
(一)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堂信度
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在塑造着课堂之内在品质,一定程度上讲,决定着课堂的成败。课堂信度是在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展开的。由此,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应从课堂信度的角度展开设计,回应课堂信度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
1.课堂目标
教师在每堂课之前,必须明白要使学生学习到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课堂目标与课堂价值的结合,是课程信度的关键点。课堂目标帮助学生实现有无到有的过程,就是课堂价值逐步形成的过程。课堂目标在这个背景下不仅要反映出课程知识点的有用性,更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课堂目标要实现有用性和好奇心二者的结合,要紧扣“知识维度”和“价值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是课堂目标在课程知识点的维度,属于客观范畴。教师在专业优势之下利用课程洞察力提炼课堂目标,把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总结和外化,藉以形成“知识维度”的课程目标。“价值维度”是课堂目标在学生思辨能力的维度,应属于主观范畴。“价值维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其借助于“知识维度”这个载体,但又相对独立于“知识维度”。此种情形下,“价值维度”更多是把课程“知识维度”的课堂目标作为初始目标或低位阶目标来看待的,借助于“知识维度”课堂目标,实现课堂目标的升华。
2.课堂知识点的选择
确定了课堂目标之后,就需要依据课堂目标选择课堂知识点。在这个阶段,需紧扣课堂的时间安排,有的放矢的选择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阐释的知识点。故此,要做到课程知识点的二元性及课堂知识点的可阐释性和课堂知识点的启发性。
第一,课堂知识点的二元性。课堂依托于课程,是课程的具体表达。在课堂知识体系中,存在低位阶知识和高位阶知识。低位阶知识处于课程学习的起步阶段,容易理解,往往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把我其要领。对于该类型知识点,是不便进入课堂反复讲授和讨论的,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堂之前自学完成。在课程实践中所存在的学生不愿意听课、不喜欢参与课程互动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对低位阶知识的课堂化有直接关系。个人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又反复宣讲甚至引入所谓的学生讨论,与其说是互动课堂,倒不如说是在浪费教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高位阶知识处于课程学习的深化阶段,学生很难通过自学进行准确把握,需要教师的体系化阐述甚至引入学生的情景参与。高位阶知识应是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决定着课堂的自身价值。通过课堂知识点的二元分解,把低位阶知识点过滤出去,保留高位阶知识点。
第二,课堂知识点的可阐释性。可阐释性也就是可讲授性。教师之所以讲,无非在于学生无法有效自学。教师之讲的专业依托性,更是反映出教师之讲的不可替代性。在大学课堂中,如果把课堂当成课程知识的简单外化,是不需要专业分工的,把有教育类专业背景的人请进大学课堂,就能实现课程知识的简单外化并可能做到妙趣横生。由此,大学课堂中教学的艺术性是以教学专业性为前提的,离开了教学专业性,所谓的教学艺术性只能是一场闹剧而已。“教师不是传输知识的导体,学生也不是存储知识的容器,师生双方应该在对话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8]故可讲授性不仅意味着讲的艺术,更意味着讲的必要。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引用段子,逗得学生满脸笑容,并时常对外标榜自己课堂充满活力。但静心去想,如果没有讲的必要,存粹为了逗学生乐而绞尽脑汁,这与社会演艺人士有何区别。与其学生在课堂进行听讲,倒不如去听相声段子、去欣赏脱口秀。课堂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讲的必要是可讲授性的内质。
第三,课堂知识点的启发性。讲之必要绝不意味着“满堂灌”,要以讲引入思考。讲仅是课堂知识点的系统展示,通过系统展示学生能够有什么样的启发,是否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课堂知识点讲下的最终归宿。在课堂知识点中,讲的必要性决定了讲的接受度,但讲后所引发的知识点的启发性,则决定了课程知识点的价值性。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可讲授的知识点是永远也讲不完的,想通过讲授实现学生知识的大而全,无异于天方夜谭。唯通过课堂知识点的启发,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论,才能形成一套完成的知识结构体系,课堂知识点也才具备一定的信度。
(二)教师授课态度、教学技巧与课堂信度
1.教师授课态度与课堂信度
教师授课态度决定着课堂信度的实现程度。再好的课堂内容知识结构,如果教师敷衍了事,则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教师的授课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感。如果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把三尺讲台作为一生的最高追求,兢兢业业,则在科学合理的课堂内容知识结构之下,课堂信度必然会有质的飞跃。“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师爱既包含对教育本身的爱,也包含对教育对象的爱。”[9]当然,影响教师授课态度的因素有很多,但基本可以归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从外在因素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教学效果的关联度、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教师的物质待遇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把教师比喻成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和无私奉献的蜡烛,属于道德层面的期许,更多的是需要从整个外在因素角度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还原教师的教学本分,切实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使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教师安心、放心和遂心。一味地在职称评审中拼论文,难免让人怀疑大学究竟第一主业是教学还是研究。如果是研究,则不如把大学改为研究院,把教师改为研究员。
2.教师教学技巧与课堂信度
教师教学技巧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结构的顺利转化,也是提高课堂信度的重要环节。但大学课堂教学技巧更多的是课堂授课语言的组织、手势的合理运用、互动环节的合理设置等方面,而不是像基础教育中语言的艺术处理、多样的行为表达等。大学生与小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幼儿园学生来讲,需要教师进行语言的艺术处理,这种处理后往往表现为就像妈妈哄孩子一样,加上不同的腔调,语速缓慢,并适时进行简单的提问。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往往更多用不同的行为表达,例如做一些小游戏、编排学习歌曲等。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样一种方式用到大学课堂当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有老师在课程改革中曾进行类似的处理,为了提高所谓的课堂生动性,油腔滑调,还时不时让学生扭腿叉腰。这种现象不伦不类,更多的是不切合实际的东施效颦。大学课堂授课语言的组织应是精炼准确,而不应是过多的艺术修辞,语言的表达要做到抑扬顿挫,但绝非油腔滑调。在手势的运用上,配合语言表达才能恰到好处,而绝非要为了提高所谓的课堂气氛,而随意施展行为表达。“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之间对学习资源的分享合作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10]由此,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也不是为了单纯提高课堂参与度而问非问题、答非答题,人为制造热闹而忽视了互动环节设置的初心。
四、“教与学”过程中的课堂效度
课堂效度,决定着有效课堂的魂。离开了学习效度,有效课堂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课堂效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学生学习到了什么、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和学生心智是否进一步成熟。
(一)学生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课程效度。从一般认知角度,学生学习到了知识。什么是知识?仅仅在课堂上记住了几个概念,了解了几个特征,这是知识不假。但这种知识是否必须通过课堂来完成,有无学习场所的可替代性,是需要引人深思的。因此,仅仅认为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是无法有效论证课程效度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应当收获课堂外收获不到的知识,才奠定了课堂的效度,当然,这也是课堂存在之必要。基于此,从课堂效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1.对知识的悟
悟本身含有豁然开朗之意。申言之,知识在学生脑海当中不是机械的信息符号,而是具有逻辑联系的信息组合。这些知识在课堂之前是模糊的,通过课程的阐释,学生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共鸣。当然,对知识的悟更深层次而言,是学生对知识有了全面的理解,不仅是弄明白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知识为什么。从漫长的人类长河而言,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最原始的知识往往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经验产物。漫长的人类长河和有限的个体生命之间存在的天然的矛盾,不可能让人类个体通过直接改造自然的经验去获取知识,所走捷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悟,能达到直接改造自然的经验去获取知识相同的后果。
2.对知识的触类旁通
知识的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知识浩如烟海,即使在当今大学教育以专业的方式展开,也无法应对繁杂之知识。这就需要对知识的触类旁通。“强调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进而形成会学习、愿学习的有效学习能力。”[11]具体而言,是通过知识迁移等方法,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们学习的时间是伴随学生终身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十分迅猛,通过把握知识之间的规律和掌握知识之间规律的方法,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认识技巧。此种课堂学习效果已经超越了知识本身,实则为课堂教学的升华,也是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指标。
(二)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大学课堂相对于学生一生是短暂的,其宝贵之处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可以看作学生自我认知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论体系,属于技的范畴。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自我认知知识的能力
学生需对自己需要什么知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此作为导向,自我选择知识、认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真审视自己所面临的任务,理清自身亟待补充的知识,按图索骥。这就如同掌握了进入知识宝库的钥匙,不仅使用钥匙恰到好处,而且应对自如。
2.自我消化知识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时期,来自传统媒介、新媒体的各类信息不断入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12]无法消化知识,往往会在知识浩瀚的海洋中形成琐碎、零星的记忆,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知识宝库打开之后,需要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和已有储备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自我应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应用,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归宿,也是学习所追求的最终效果。唯有在消化知识的背景下,能够实现知识的应用自如,方能彰显学习的魅力和知识的价值。总之,大学课堂通过一系列课堂环节,不断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形成课程扎实的知识体系,而且在以后的继续学习中,不断修正、完善、补充知识体系。在授人以鱼的同时,也实现了授人以渔。
(三)学生心智是否进一步成熟
大学课堂不仅要与知识结构挂钩,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心智的培养。大学课堂效度的最高标准应是学生心智的成熟度。教师在课堂教书育人中,教书是职责、是课堂之所托,育人亦是职责,但育人更多是通过教书体现出来的。大学课堂的教书育人可以称之为在课堂的教书过程中达到育人之目的。学生心智是从大学课堂育人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一般来讲,学生心智成熟有以下几个标志。
1.学生的挫折承受
学生应能应对种种挫折。面对挫折,不能一蹶不振、悲观消沉。要把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训练的像拉拉面的面一样,可以塑造成不同的造型。这样,即使被社会不断地揉,不仅不会打垮心灵,反而会使自己更加有韧性。这种韧性足以应对人世间的挫折蹂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将无往不胜。
2.学生的创新协作
“创新思维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通过深入全面的思考以求实现意向性的思维过程。”[13]团队协作实际上是人际交往的范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善于与人相处、富有较高的情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与其他人交往、合作是无法逃避的。创新协作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相对直接的。
五、结语
课堂教学承载着知识传承、人格塑造的重任。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形成双向互动,“教”围绕课堂教学环节展开,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需求度、课堂参与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学”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应采取全过程评价,学习方法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围绕学习规律展开,与创新型思维结合起来。大学课堂的课堂信度,与课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师授课态度、教学技巧直接相关。增进课堂信度,需要从“价值维度”形成课程目标,围绕知识点的二元性、可阐释性和启发性选择课堂授课知识点;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切实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使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教师安心、放心和遂心。根据大学课堂的授课对象,从课堂授课语言的组织、手势的合理运用、互动环节的合理设置等方面提高教师教学技巧。大学课堂的课堂效度,可以从学生学习到了什么、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和学生心智是否进一步成熟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到了什么的考察维度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悟和对知识的触类旁通;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的考察维度包括自我认知知识的能力、自我消化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心智是否进一步成熟的考察维度包括学生的挫折承受和学生的创新协作。在杜绝“水课”、打造“金课”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有效课堂的深入研究必定为进一步向前推向,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不断提供新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