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审视
2022-11-25刘燕茹洪涛
刘燕茹,洪涛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一个将数字作为核心资产的时代。高校是信息技术运用广泛且人才密集的场域,各种思想激荡碰撞的现实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抓手”作用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推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数据价值红利,促进大数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和双向互动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质所归与应有之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庞杂,网络上各种思想迥异,这对大学生思想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一定挑战。因此,在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下让数据发声,充分利用数据红利并克服传统小数据时代的弊端,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新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应有的温度、高度和力度。
(一)从“事后控制”到“事先预防”
在管理学研究领域中,根据时间范围的区别将管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类。事后控制虽然很可以为进一步实施创造条件,但是偏差已经形成。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做到前馈控制,防患于未然。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就是可预测性,因此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从而得到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预测。小数据时代,教育者通过作业的评定、出勤检查、试卷成绩来进行分数的划定,针对学生行为等方面发生问题时,只能在事后进行教育,不能做到事前预防。相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事后控制”到“事先预防”。大数据通过聚类分析组成小数据的集合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再将这一数据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双向反馈。
(二)从“千篇一律”到“适应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让广大学生在个性化的教育中汲取营养并受益终身。小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采取教师课堂讲而学生听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未能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差异。尽管部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但是其根本并没有走出“抑个性化”的圈子。相反,大数据时代将“千篇一律”到“适应性学习”的转化成为可能,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1.动态性
数据规模大(volume)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35年将达到2142ZB。经过数据平台数据获取和分析得出受教育者近期的思想行为和特点,是否需要将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其次,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数据种类多且质量差别较大。
2.私人定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性的理念,个性化教育必将成为主导性的教育理念”。要实现“私人定制”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数据信息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付诸实践。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对学生思想行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勾勒出学生的画像,再根据其画像特点对其针对性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选择。
(三)从“独当一面”到“多管齐下”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本质来说是一门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大数据时代,由于各种信息规模大且种类庞杂,对于思想发展并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是一种潜在诱惑和隐形威胁。以往的观点认为思想教育类型的课程应该由专门的教师来讲授,各专业课教师只需“各司其职”,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求各类专业课教师要做到“各科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做到有的放矢、因课施教、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实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当一面”到建立“多管齐下”的“大思政”局面。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变家庭教育被忽视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家风教育,让家庭教育在“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新时代,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建设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他主体“多管齐下”的局面将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共同助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维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面对着大学生个性主张的凸显和张扬,教育也要跟随当代学生成长的特征。通过有效获取大数据的价值并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展示个性化教育的魅力。但是面对着西方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我国大数据意识和信息化水平的滞后等问题,表明大数据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不断融合,才能更好的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技术和策略支撑。
(一)西方网络信息传播祛魅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灵魂和旗帜。”大数据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西方网络信息的输送与意识形态渗透。大数据时代以商业资本作为其价值分析的起点,辅之以一定的社会调查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寻找大学生所感兴趣的点和事物,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将错误思潮和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观点渗入到新的议题中去,误导青年大学生,将实然转化为应然甚至必然的事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西方的不良势力与组织不断采用新的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例如:“通过MOOCs平台在线学习来自于世界顶尖学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其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博弈,这些提供课程的高校大多数来自美国的高校和其他西方国家,尽管有其他国家参与,但更多的是课程的使用者。例如据Coursera官网统计资料显示,其目前已有英语课程564门,中文课程仅50门。MOOCs三大平台提供的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讲授的都是西方经典著作,反映的也主要是西方主流价值文化。因此,应该时刻警觉西方国家以各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危害国家安全及青年学生思想安全。
(二)大数据意识和信息化水平滞后影响实效性
新时期大数据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符合应对学生个性化凸显现象的现实需要。同时,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能力要求更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基于主客观因素,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使用数据来解决问题,个别教师甚至是排斥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信息化水平以及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缺乏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掌握与应用好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计算机处理等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其次,大数据时代,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平台,使得所获取的数据未能经过存储、运算、分析等过程,导致其所掌握的数据价值密度低;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并未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分析预测功能,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大数据时代经过大量学生数据信息分析后,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又促进学生的接受度。
(三)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削弱教师主体控制力
小数据时代,数据种类和数量类似“池塘”。学生依靠书本、电视、广播和教育者上课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来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和规模如同“大海”。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场域获取知识、表达观点、休息娱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同时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受当前阅读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平台发布的都是采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获取关注量,更甚者将原有信息放大甚至歪曲、捏造事实。
首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受教育者可以不再局限于教育者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而是通过互联网广泛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这就使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其次,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是有着完备的体系构建,相反,信息时代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是不成体系且碎片化的。最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信息社会,网络的集散性、开放性使网络既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也成为舆论发酵的中心。作为互联网中的话题参与者通过对大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等进行把握和了解后,选择某一议题进行议程设置。大数据时代,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部分信息传播等权利转移到其他网络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自身话语权与议程设置的建立与提升。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维度
《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到:“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生活、以及与世界的交流的方式都提出了挑战。”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高校注入了时代发展的活力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也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但也为错误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因此,要始终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造大数据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让一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统一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当代大学生理解并懂得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促使大学生从理论上的认识上升到政治上的坚定,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
首先,拥抱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和历史底蕴。大数据时代,面对着西方国家“矢志不渝”的文化渗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本,立足本来,面向未来。从“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淳淳爱国之情,到“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关心民间疾苦的宽广胸襟。无数文人志士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品格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斗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深刻把握这一宝贵资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品德,涵养精神。
其次,融入时代特色,凝聚时代精神。一百年薪火相传,一百年可见并可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并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品格。高校应做好时代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发挥时代精神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做好时代精神的传承,充分利用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各种重要理论和思想的解读,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转化为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
最后,坚持科学灌输,思想为本。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当前,面临着西方话语权的不断占领网络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进行科学的理论灌输,始终坚持意识形态手中抓,坚决打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点亮混沌的舆论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内容经过课堂教育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存智慧,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捍卫者、信仰者。
(二)超越传统:树立大数据理念,强化数据分析能力
高校应该牢牢抓住大数据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树立大数据理念,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与时俱进的完善教育理念。加强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学院的联系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专门的统计学、软件设计等方面课程的培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成即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数据的分析、筛选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掌握获取信息并具备基本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全面性思维。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终端获取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不利于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数据时代对海量信息的获取和预测,可以形成关于某一方面的数据库,这为教育者提供数据来源。因此要求教育者要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大学生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深挖数据背后的价值,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精准性思维。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表明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挥提供契机。大数据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教育对象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向,由此发现其在思想与行为领域出现的问题。随着高校互联网的覆盖,通过微信、QQ等App的数据勾勒出画像,反映出多种信息的聚类关联,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树立精准性思维,科学预测和挖掘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习惯,明确受教育者的需求点,有针对性的满足教育者的需求,合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相关思维。大数据时代擅长运用相关关系来分析问题,其核心原则并非是要取代因果关系,根本难题在于如何从相关性推导出因果性。重视因果关系而轻视相关关系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普遍现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固定思考方式。相反,大数据时代通过掌握大量数据资源,进而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处理来获取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利用这些相关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参与者。因此,使教育者树立大数据理念和掌握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也可以降低大数据时代所带来风险与挑战。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学生必须自主学习并获取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是开设大数据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写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使得大学生即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的信息推送。
(三)统合督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形成教育合力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在于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经验的基础上,融入大数据时代所蕴含的价值,实现大数据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优势转化和互补。在扬弃传统中坚持创新,推陈出新。统一整合数据、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进一步形成资源合力并在已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基础上坚持将科学、有效的灌输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坚持教育的最终目的及归宿,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让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达到认同。
优化内容选择。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迅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乐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因此,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数据后台信息检索记录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运用大数据技术勾勒出学生的画像并实时跟踪,以便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采用更加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方式来激发兴趣并把握诉求;其次,善于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结合,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单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教会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慕课、超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手机App等平台将党的重要思想和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用信念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坚定传播中国声音,帮助广大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关键动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行。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程服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的交互性和覆盖渗透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互联网载体具有交互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提供技术性方法外,互联网时代使得人际交流更加便利,使教育双方可以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互换意见,将人际沟通提高了一个新的层面,减少了“人性的压抑与人际互动的减弱”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体现为互联网时期的覆盖渗透作用。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访问覆盖全面的网络空间的相关信息,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四)因时而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由此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的接轨工作。当前,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如金岁月,一百年波澜壮阔,一百年历久弥新。各种平台都在推送建党百年主题相关的节目与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好“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应有之义与实质所归。“四史”学习教育不单单指的是历史的教育,而是以历史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的“四史”学习教育,更应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先,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必修课程。高校通过对在数据平台发布“四史”学习教育相关课程的数据分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解决“四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等问题。其次,做好“四史”学习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课内容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找准正确的时机点,将“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的部分章节并贯穿始终。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其内容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那些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的中国青年,将青春奉献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时至今日,当代大学生应该赓续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矢志奋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政党,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