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思政课教学重点的选择与突破
2022-11-25刘石成刘冰
文∣刘石成 刘冰
2020年1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组织教师加强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重点的选择与突破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实践教学中,有教师在教学重点的选择与突破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课堂教学重点导向不明晰;其二,课堂教学重点的选择缺乏依据;其三,课堂教学重点突破不突出。因此,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教学重点的选择和突破的问题,从而打造一个质量高、秩序优、线索明的思政课堂,提升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高中思政课教学重点的重要性
高中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当全面深入研究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从学科发展来看,抓重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新课标也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课程目标,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创新与优化教学方式,不断寻找提高教学成效的切入点,继而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教学重点的选择与突破,“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突破思想政治教学重难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唯有直面与突破教学重点,立足于学科素养的培养与落实,方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前进。
(二)从学科地位来看,抓重点契合教学内在规律
高中思政课的教学重点涉及这门课程所表述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这些重点知识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其他知识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它们能够集中体现出高中思政课的主要特色和主要思想。对于教师而言,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必须加以解释和分析的内容。以重点知识为核心点来构建知识框架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避免课堂教学偏离主题方向。通过教学重点设计,可以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重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三)从学科教学来看,抓重点有利于课堂质量提升
面对课时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如何取舍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真正把握教材重点,才能把握教学主动权,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而且一节课的时间较为紧迫,教师无法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做到面面俱到,教学重点的突破则成为把握教学节奏、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点。教师若能领会和把握教学重点,则能够最大限度上避免和克服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学节奏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课堂教学做到有“轻”有“重”,有“快”有“慢”,井井有条,主次分明,效果明显。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重点的选择依据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问题重点以及育人重点。可以基于学科知识结构、学生的学情以及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来选择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确定知识重点
知识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的内容,承接之前所学内容,又启迪后续的学习。因此,确定知识重点应当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依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结构应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为纲领,呈现学科知识符号与逻辑意义,反映学科知识历史地位。基于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教师对知识内容的逻辑关系更明晰,对知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更明确,进而围绕知识重点展开具体教学方案的谋划。
因此,在知识重点的选择上,首先,教师应该依托新课标,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去理解具体的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挖掘与整合可利用的信息,从而确定知识重点。其次,教师应该深入教材,考究教材的编排规律和层次系统,注意知识点之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横向逻辑以及承前启后、前拉后扯的纵向逻辑。例如在讲授必修一时,教师应当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知识重点,因为这一项知识对于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和优越性”具有关键意义。再次,要回溯历史,梳理线索。每一个理论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对于知识重点的选择应该基于其发展的历史逻辑,考查知识点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深远意义,从史实长河中探寻其宏观影响,以此来作为确定知识重点的依据。以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开辟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这些历史节点又是中国实现“站起来”“强起来”的关键转折点,因此应当作为知识重点去讲解。
(二)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确定问题重点
问题重点是指那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但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抽象程度较高、理论概括性较强,与学生现有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升,同时社会经验不足,当面对高考试题中一些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学科情景下的问题时,就显得无从下手。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确定问题重点应当以学生学情以及高考高频考点中的易混易错点作为依据。
因此,在问题重点的选择上,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预设学习困难。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有限的生活经验,取材于学生在问题认知上的肤浅性、片面性和碎片化,科学地设定知识的起点和高度,预想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经过萃取和凝练后形成问题重点。例如在必修四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比较抽象和复杂,对学生有限的思维以及认知形成一定的挑战,应当作为问题重点。其次,教师要关注高考命题导向,把握“典型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三位一体的高考命题框架。教师可以将历年高考命题内容作为挖掘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思路,尤其是历年高考中多次出现的知识点,在分析与比较中得出那些对于学生而言的易混易错点,将其归纳整合后形成问题重点。例如在必修四中,“实践与认识”的内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且有关该内容的高考试题题型不定,试题难度中等偏难,学生容易出现误判和混淆的现象。
(三)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确定育人重点
育人重点是指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内容。高中思政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教育的人文综合性学科,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其落脚点。因此,对于教学重点的考虑不仅应该着眼于静态的知识和问题的普及,更应该展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未来的长远发展,发挥高中思政课引领人、激发人和成就人的价值功能,思考学科中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因此,在育人重点的选择上,首先,应该着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明确我国长期将会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使我们面临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而高中思政课就要带领学生去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因此,育人重点应该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 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其次,应该着力把握“四个伟大”这一新使命。“四个伟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展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发展愿景。育人重点应当落在准确认识和理解党统揽的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内涵和价值当中。再次,应当着力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明确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练就担当大任的过硬本领。育人重点应落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在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例如在必修二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重点的突破路径
高中思政课教师对教学重点进行突破时,应该以新课标为纲,以知识为源,以学生为本,以高考为导向,进而生成知识的层次逻辑,把握知识的历史逻辑,融合结构化的情境、导向性的问题、序列化的任务生成高质量课堂,以此达到传授知识重点、解决问题重点、落实育人重点的目的。
(一)定位与把握:突破知识重点
知识重点的突破意味着要把学科中重要的概念、原理、规律讲解清楚,并且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准确定位知识在教材体系中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知识的时代背景和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
1.以知为源,生成概念逻辑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围绕“大概念”设计了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学科知识结构“金字塔”,对学科教学“大图景”进行了整体架构和宏观把握,实现了学科内容结构化。在知识重点的突破中,教师也可遵循“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原则,克服知识的碎片化,架构起高中思政学科知识“系统网”。首先,教师应当对知识进行分层优选,明确知识的类型和层次,提炼出具有统摄性、迁移性、聚合性的学科大概念。其次,要优化学科大概念的表达,比起词语、短语,精练的陈述句更能够表达清楚重要的知识内容,传递核心的学科思想。最后,要以大概念为核心,按照学科大概念、核心概念、要素概念、事实性知识的层级建构知识金字塔,为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关系。例如在必修一第一课中,“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趋势”虽然可以作为大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它却没有明确表达出人类社会“如何演进”“会发展成什么样”,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则作出了明确回答。此外,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教师不必对每个史实讲解面面俱到,而是要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架构起本节课的大概念,进而延伸出其他重要概念。
2.以史为鉴,溯源时代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因此在突破育人重点上,首先,教师对于史料的处理应当分类优选、形成脉络,注意挖掘先锋人物背后的事迹,引用历史典故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在重温历史回忆中增进历史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视角将丰富的史实资料上升为清晰的学科逻辑。其次,教师应当溯源教材语言的文件出处和理论渊源,凸显研究味道。教材中的诸多话语体系源于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呈现出鲜明的国家意志,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等等,教师应从更高的政治站位解析知识背后的政治意蕴和价值内涵。而大学专业教材则有更透彻的学理分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新时代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工程系列重点教材就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与拓展延伸,把中国立场、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凝练在教材当中,对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参考价值较大。以必修一的“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教师可借助已出版的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例如《中国革命史》《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为本节课拓展更多教学资源。此外,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影响非凡,教师应当挖掘邓小平事迹,使学生对知识背后体现的思维逻辑和时代逻辑有更深刻的把握,并以动态的、系统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理解与转化:突破问题重点
问题重点的突破就是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及其认知特点,理解学生心中的问题与困惑,以高考评价体系内容为导向,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话语,实现知识符号可视化,促进问题在真实情境中的理解,落实问题在情境任务中的化解。
1.以生为本,落实形象化教学
知识之所以成为学生心中的疑难点,一方面是因为内容上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呈现方式缺乏生动形象的表征形式。为了更好地突破问题重点,教师需要促进形象化教学,实现知识可视化,也就是要把抽象的知识实在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知识的难度,达到学生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目的。首先,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教师可以多运用“描述性定义”,少用“本质性定义”,即不过于看重本质属性,而是让学生通过情境式体验、感悟并意会该概念,尝试刻画此概念与其他相关事物显著不同的主要特征,使用类似于白描的解释性、阐释性的陈述句。由重视概念定义的教学走向重视概念运用与表达的教学,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其次,教师可运用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去表征知识,例如借助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构建形象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形象化的文字、图像和颜色,让学生把相互关联的知识串联成整体,由一个核心问题引出一系列问题,使知识构建成一个框架,从而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形成对知识的立体认识。以必修二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为例,对“按劳分配”的定义可以是“与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以多劳多得为原则”。教师可以从按劳分配这一中心点出发,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自由联想并梳理其他各种分配方式,并用不同颜色表示其他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最终搭建出整体理论知识框架。
2.以考促学,创设情境导向性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教学,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动,高考政治试卷命题取向由考查结论性知识向考查知识生成过程转变。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精准把握高考的问题重点导向,研究本学科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备考趋势和命题特点,以此作为突破重点的切口。因此,教师在突破问题重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情境的真实性,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将学科知识同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在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学科生活与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分歧点、交汇点上选择情境,创设开放性、思辨性、探究性的结构化情景线。其次,教师要注意情境中的问题设置,要科学合理、贴切入微,高考题型多为意义类、原因类、措施类,并且设问往往限制知识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参考高考试题中的情境和设问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深挖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内容—思维—语言”三维融合的分析逻辑,进而整理出思路完整、逻辑通顺的语言表述。以必修四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去进行复杂情境下的观点选择,择取本课的哲学依据进行观点的论证演绎,比如“信息茧房中的利与弊”“刷脸支付中的机遇与挑战”“生活中‘躺平’与奋斗的矛盾”,等等。融合时政热点的元素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复杂的思辨情境中助力突破问题重点。
(三)贯通与融合:突破育人重点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高中思政课要以更加鲜活、更加直观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发生着的世界”。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当以问题导向一以贯之,融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基于中国立场,研究中国问题,回答时代之问。
1.融情于景,把握问题导向性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深入发展。中国也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在育人重点的突破上,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自主辨析的思考、价值引领的判断,以党的奋斗历程、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伟大成就的主题情境为依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域去拓展学生的政治认同宽度。纵向视域即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真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横向视域即从国家角度探究政治体制的异同,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文化特色。其次,教师应当注重情境中问题设置的导向性,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目标,突出正面引导和积极引领,比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主题是什么”“新时代中国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
2.寓思于学,突出思维的创造性
要突破育人重点,关键在于寻找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对接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实践的精神,适应新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强调对概念的抽象过程、原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推理和论证过程的探索,尤其应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突出思维的敏锐性;落实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形成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矛盾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重视活动的激趣过程和互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小剧场表演、人物访谈、闯关答题等适用性相对广泛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辩论、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学术性较强的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点拨尝试、辨析提升、有机关联三个维度的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使得探究教学的成果真正内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构建学科能力和学科方法。以必修二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议题主线,凸显时代性特征。此外,还可以在情境中设置解释与论证的任务,让学生结合图表数据以及文本信息去探究中国取得经济成就的原因。在讲解“市场缺陷”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型辩论会活动,以“市场派”和“技术派”为正反双方开展辩论活动,引领学生在亲历辨识、分析判断中将育人成果真正内化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