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讯》的伦理学解读

2022-11-25程新荣王智音

关键词:奎尔塔尔杰克

程新荣,王智音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也就是研究道德意义上的好(善)、坏(恶)、对(正当)、错(不正当)的。”[1]伦理批评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美国伦理批评的两大代表人物是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和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但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对伦理批评的反对成为导致美国伦理批评衰败的重要因素。伦理缺失的后果极其严重,文学的教诲功能源远流长。西伯斯(Tobin Siebers)论断,一切文学批评都难逃伦理关联[2]。“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3]韩存远《英美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新变及其镜鉴》一文分析了英美文学伦理批评在理论层面与批评实践上的变化与转型,并将其与我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多维度比较[4]。

1994年度普利策奖得主安妮·普鲁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大器晚成的女性作家。男性角色在她的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语言上冷峻幽默,风格上简约精悍。迄今为止,安妮·普鲁已发表长篇小说5部和短篇小说集4部。《船讯》(1993)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近年来,普鲁及其《船讯》受到了广泛关注。

关于《船讯》的研究大致分为几个主题:生态研究、成长小说研究、异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其中伦理主题,梁楹《安妮·普鲁的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中的〈船讯〉》分析了《船讯》中体现的关爱伦理,指出安妮·普鲁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以及社会中的等级制,并建构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理想家园[5]。《船讯》反映了普通人的伦理故事。亲情上的淡漠疏离与爱情上的出轨乱伦是存在已久的伦理问题,人们的伦理道德在兽性与人性、小爱与大爱、沉浸与释怀中受到考验。本文从亲情、爱情和人文关怀三方面分析小说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伦理身份混乱的原因及影响,揭示违反伦理禁忌与遵守伦理道德两种伦理选择的不同结果,最后对利己主义进行批判,强调维护伦理秩序的必要性。

一、亲情伦理身份

亲情伦理身份主要围绕两个家庭展开论述,奎尔一家和杰克一家。总体来说,奎尔一家的亲情伦理关系是不正常的,杰克一家是正常的。

首先,就奎尔一家而言,涉及到三代人的家庭伦理关系。奎尔是个普通的中年男人,他父亲盖伊有一个妹妹叫阿格尼斯,也就是他的姑妈。在阿格尼斯12岁那年冬天被自己的哥哥强奸怀孕,然后不得不偷偷吃药流产。兄妹之情本应是友爱的亲情,但一切都因为她哥哥违反伦理禁忌而彻底改变了。这件事对阿格尼斯来说是难以面对的痛苦经历。奎尔有一个哥哥名叫迪克,但奎尔因为长相丑陋、能力不行,所以从小不受父亲的喜爱,迪克也总是嘲笑欺负他。迪克是宠儿,奎尔是弃儿。被边缘化、缺乏爱与关注、在家里感受不到丝毫温暖的奎尔常常幻想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也可以说是因为严重的缺爱让奎尔开始逃避和幻想。当奎尔父母因经济和身体原因选择自杀时,只给奎尔打了电话,却没有给迪克打电话,尽管他们知道迪克的电话号码。而迪克知道这个消息后,既没有为父母离世而悲痛,也没有安慰弟弟,甚至连葬礼都不愿参加,只是问父母有没有留下遗产。迪克在人格魅力教会任宗教中尉,这么做就更显得讽刺。每天宣扬上帝之爱的人却连亲人都不爱,虚伪与自私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以看出奎尔的父亲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奎尔不闻不问以至其懦弱自卑,对迪克宠溺过度以致其六亲不认。父子伦理和兄弟伦理都严重扭曲。错误的教育害了两个孩子,如果盖伊能对奎尔多一些关爱,对迪克多一些管束,或许会好很多吧。也可以说正是父母的极度偏袒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兄弟之情的疏离。

奎尔就像一片随风飘荡的叶子,不知自己要落到哪里,浑浑噩噩地虚度时光,又像与世隔绝的怪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对一切都毫无兴趣,直到他遇到了佩塔尔。奎尔和妻子佩塔尔生了两个女儿,小兔和阳光。他们之间崩溃的爱情和婚姻对两个女儿也造成了影响,小兔和阳光从小生活在破碎的家庭和糟糕的环境里。更严重的是,佩塔尔还卖了女儿,完全不考虑女儿的安全,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母亲。并且由于佩塔尔卖了女儿导致奎尔与女儿之间缺乏交流和关爱,也导致了女儿对父亲缺乏尊敬和爱,造成了一种畸形的父女伦理观。此外,佩塔尔没有给予女儿正确的教育要尊敬父亲,在女儿面前用侮辱性词语形容奎尔,然后就有了后来发生的这一幕:小兔说的“我恨你,爸爸!你真蠢!”[6]“佩塔尔说爸爸很蠢。”[6]奎尔心痛却无可奈何。奎尔试图留住爱情,却不仅没留住爱情,还疏离了与女儿的感情。奎尔童年不幸,这种不幸又延续到了女儿身上。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奎尔在莫金伯格的生活,就是“崩溃的世界”。

当盖伊去世的消息传来,阿格尼斯来到这里见到了她的侄子奎尔。一方面她恨奎尔的父亲,另一方面她并没有将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她带奎尔回到祖居地是一次寻根之旅。事实证明,这一次经历对奎尔来说是不幸转向幸运的转折。阿格尼斯带奎尔一家回到纽芬兰岛之后,在老房子那里,她偷偷将盖伊的骨灰倒进厕所里,以此发泄恨意,但这么做并没有让她感到释怀。她给予了奎尔一家很多鼓励和帮助,比如,奎尔说干不了报社的工作,姑妈鼓励他;奎尔怕水不想要船,姑妈鼓励他买船;姑妈给老房子买保险;教育小兔要尊重奎尔;让小兔和阳光去比蒂家上日托班;给奎尔介绍对象……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操心。姑妈能在盖伊做的坏事之后,依然对奎尔一家真诚付出是难得的。对奎尔来说,姑妈就像他精神上的父母一样,坚强果断,值得信任和依靠。这种新的伦理关系对于奎尔和阿格尼斯来说都是一种治愈的力量。真正让她感到释怀的那一刻可能是当奎尔知道父亲所干的坏事后,抱住姑妈,姑妈露出了少见的脆弱一面。从不幸发生到怨恨累积再到释怀过去,阿格尼斯的伦理观从对亲人失望变为重新相信亲情。

其次,就杰克一家而言,杰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杰森和小儿子丹尼斯。杰森因航海时突遇风暴而葬身大海,他的去世对杰克和夫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杰克每天打鱼,去面对既让他恐惧又让他迷恋的大海,夫人因悲痛身体状况不好。杰克身为父亲有对儿子的宠爱,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对没能救回来杰森的深深懊悔中,也体现在在漆黑的夜里独自开船前往营救丹尼斯的孤军奋战中。丹尼斯是个木匠,却迷恋大海,出于对小儿子生命的保护,杰克大发雷霆,不让丹尼斯出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是因为知道大海的危险和渔民晚年的凄凉,杰克才不想让丹尼斯走自己的老路。杰克身为丈夫与夫人相敬如宾,他负责救人,夫人负责给人恢复元气,两人配合得很有默契。杰克一家的家族传统就是对大海的迷恋,解不开的魔咒是会死在海上。夫人知道总有一天杰克会死在海上,却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因为她知道杰克是离不开大海的。丹尼斯与比蒂还有女儿玛蒂是幸福的一家,比蒂喜欢烤面包,家里总是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和孩子的欢声笑语。小兔和玛蒂是好朋友,奎尔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总之,杰克一家体现了相亲相爱、幸福融洽的伦理观。

二、爱情伦理身份

艾·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论述了爱情的理论、实践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7]。爱情伦理贵在双方的忠诚与唯一,需要双方共同经营和维持。爱情伦理身份主要围绕奎尔与佩塔尔、韦苇与普鲁斯、奎尔与韦苇之间的两性关系展开论述。

在小说中,奎尔对佩塔尔是一种单向、卑微、无望的爱情。奎尔一直想要温暖的家庭,但明艳美丽、激情四射的佩塔尔不可能和奎尔一起过平淡稳定的生活。佩塔尔追求的是新鲜与刺激,而不是让她感到束缚的婚姻、无能的丈夫和麻烦的孩子。佩塔尔出轨,与很多人交往,违反了婚姻与爱情的伦理,却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奎尔没有因此而放手,他期望有一天佩塔尔可以回心转意、回归家庭,但这注定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一方面,奎尔得不到佩塔尔的忠诚与爱,却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默默地忍受痛苦,维持着早已破碎的爱情和崩溃的婚姻;另一方面,奎尔没有怨恨佩塔尔的不忠,甚至不觉得佩塔尔有错,而是怀疑自己有错。“似乎他是一棵树,而她是嫁接到他身上的一根带刺的枝条,随着每一阵风而屈伸,抽打着受伤的树皮。”[6]在这段爱情里,奎尔就像佩塔尔的俘虏一样,他的消极情绪远远大于积极情绪,佩塔尔对奎尔缺乏关心、责任心和尊重。

韦苇与奎尔同病相怜,即伴侣出轨。霍罗德到处播种私生子,对家庭没有丝毫责任心。韦苇身心饱受煎熬,陷在无奈与挣扎、痛苦与绝望里。当霍罗德遇海难身亡后,韦苇独自抚养身患残疾的儿子海利。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有多荒唐,但她却不能告诉儿子说父亲是一个坏人,这是她身为母亲对儿子幼小心灵的保护。韦苇内心的痛苦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其实,奎尔与韦苇对爱情、婚姻、孩子和家庭有着相似的追求和伦理观,即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而佩塔尔与霍罗德是相似的,他们都只考虑自己的快乐和欲望,即使伤害了别人,也视若无睹、漠不关心。

当奎尔遇到韦苇的时候,他虽然被韦苇吸引,却并没有从佩塔尔的阴影里走出来,他觉得真爱只有一次,认为爱情本来就是痛苦的。韦苇也面临同样的选择困境,一方面,她想接受奎尔;另一方面,她看到大海就会想到死去的丈夫霍罗德,因此她也犹豫了。可以说,奎尔与韦苇两人对彼此萌生爱意,但却因过去受伤的感情经历而困于过去的伦理身份,对爱情迟疑不决。可是,通过一次次的接触和交流,奎尔和韦苇互赠礼物、互相温暖,都感受到了被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平等双向的,包含了构成爱情的一些基本要素,即给予、关心、尊重、了解等。

新的爱情让两个人都充满热情,而这与他们之前对爱情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之前的婚姻。后来,当他们双方对彼此坦诚伴侣的出轨与不忠以及自己在不幸婚姻里的痛苦,对以前的感情重新评价,他们才终于勇敢地在一起,重建了新的爱情伦理身份。

三、人文关怀伦理

小说中关于人文关怀伦理的体现很多,以下主要论述埃德·庞奇的反面案例、帕特里奇与奎尔之间的友谊、杰克对奎尔的赏识和韦苇的大爱。

埃德·庞奇是《莫金伯格记录》的报社老板,这是一份专门登载奉承当地商界人士轶事、迎合公众趣味的报纸。庞奇是一个无情的资本家,压榨员工的薪水,随意解聘员工,只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他而言,奎尔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需要时拿来用一下,还要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以显示自己的仁慈,不需要时就毫不留情地丢到一边。奎尔对庞奇、对报社既没有情感联结,也没有责任意识,工作也仅仅是维持生计罢了。这种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伦理关系缺乏稳定性和人文关怀,更可怕的是庞奇不觉得这样有问题,奎尔也不觉得这样有问题,像顺从听话的羔羊一样任人宰割。工作本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当人们为了工作彼此冷漠的时候,原本应有的人文关怀伦理就丧失了。

帕特里奇与奎尔之间的友谊是值得称赞的。帕特里奇邀请奎尔到家里做客,两次给奎尔介绍工作,帮奎尔修改稿子,和奎尔讨论爱与生活。在浮躁冷漠的环境中,尤其对于亲情缺爱、工作不顺、碌碌无为的奎尔来说,这种深沉的友谊是一种少见的温暖与治愈的力量,这样的友情也恰恰是奎尔所渴望的。此外,正是帕特里奇的介绍开启了奎尔在纽芬兰岛的新工作、新机遇,可以说帕特里奇是奎尔第一个真正的朋友。

杰克可以说是奎尔的“伯乐”加“救命恩人”。杰克不是像庞奇一样的资本家,他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也会把员工当人看,而不是赚钱的工具。他创办了《拉呱鸟》这份报纸,与《莫金伯格记录》的低俗不同,《拉呱鸟》“用它诡诈、充血的眼睛直视人生”[6]。杰克让奎尔报道车祸,而车祸恰恰是奎尔最不敢面对的事情,因为佩塔尔死于车祸。或许当看到其他人有和你一样的不幸时就不会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之中了。杰克肯定奎尔为船写专栏报道的做法,支持奎尔抨击石油泄漏,可以说杰克善于发现并支持员工的优点,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虽然石油和资本发展带来了利益,虽然赞美石油工业可能会符合很多人的心理期待,但更重要的是对生态和社会的责任,敢于说出真话,不迎合大众。奎尔遇到风暴掉进海里,是杰克发现他救了他,把他带到家里,由妻子给他恢复元气。后来奎尔成了报社的总编辑,离不开杰克的教导与赏识。奎尔与杰克的伦理关系与庞奇和奎尔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韦苇婚姻不幸,儿子海利身患残疾,但她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还对其他身患残疾的孩子心生怜悯、给予帮助。她开办了特殊教育班,让那些残疾儿童经过努力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体面地生活,而不是被看作异类、被轻视。当别人都放弃对那些孩子进行教育时,韦苇的坚持和大爱更显得可贵。这也让她获得了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或许真正的爱是不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而是去给予那些同样不幸的人们以温暖和帮助。没有人要求韦苇这么做,也没有利益报酬,愿意无私奉献的人很少,韦苇展现了人性的高贵之处。真正的道德不来自于法律的他律,而是内心的自律。

四、伦理选择

人们有两种伦理选择,一种是违反伦理禁忌,一种是遵守伦理道德。触犯伦理禁忌往往以悲剧收尾。数千年的文明教化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就是因为人有善恶之心,有伦理道德,有生而为人的是非、恻隐、羞耻、辞让之心。聂珍钊说,善恶是人类伦理的基础。在《船讯》中,盖伊没有为自己对阿格尼斯所犯罪行的悔过之心,更谈不上弥补;佩塔尔自甘堕落,不爱丈夫和女儿;霍罗德到处播种,不负责任。犯罪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犯罪的人不悔过,不弥补,连仅剩的羞耻之心也荡然无存。对于被伤害的人来说,治愈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比如,阿格尼斯直到老年才真正对过去释怀,奎尔在佩塔尔死后经常做噩梦。有的人在被温暖后可以被治愈,还算比较幸运的,有的人一生都无法被治愈。违背伦理会让坏人一时得逞,但只有遵守伦理秩序才能获得稳定的幸福。比如,奎尔和韦苇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不幸并不是因为自己有错,而是因为遇到了错的人,当遇到正确的人,就会得到幸福。如果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奎尔父亲没有强奸自己的妹妹,佩塔尔与霍罗德也没有出轨,那么也许奎尔就不会回到纽芬兰岛,奎尔与韦苇也不会在一起。这种可能性偏向柏拉图式的理想化,但伤害之后的治愈不如没有伤害。或许现实残酷曲折,但理想伦理观的样子恰恰是幸福的。

在小说中,普鲁的语气冷峻客观,很少直接批判人物的错误,只是冷静描述,让读者自行体会,这也给读者很大空间思考人物的对与错、好与坏。好的作者并不直接给予态度明确的评价,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让读者沉浸其中,与人物融为一体。从俄狄浦斯到哈姆雷特,从《红楼梦》到《雷雨》,都有乱伦的情节,而人物也因违反伦理禁忌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或是强烈的自我忏悔,或是生命的戛然而止。一幕幕的悲剧都是前车之鉴,可是新的伦理犯罪仍在发生,伦理秩序仍然不够稳定。当人只顾一己之私而肆意伤害别人时,当一个人的兽性战胜了人性时,生而为人的尊严又将如何树立?当无辜的人横遭厄运,无力反抗时,该怎么做才能减轻痛苦或避免不幸呢?

结语

在当今社会,资本的力量空前强大,而在理性占主导的环境中,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更加重要,建立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伦理观是必要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伦理观。圣人的话虽时隔千年,但今天听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古代的希腊,还是19世纪的美国,或是今天的世界,伦理禁忌需要遵守,伦理秩序需要维护,伦理犯罪需要被制止,只有这样,人类的悲剧才能避免。”[3]

猜你喜欢

奎尔塔尔杰克
杰克和吉尔
迷上素食制作的天才少年
变成什么好
威尔和斯奎尔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母亲的餐桌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那些有趣的奶酪们
被冤枉的小杰克
和塔尔羊套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