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2022-11-25赵生学
张 静,赵生学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安徽滁州 239000;2.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翻译尤为重要。为了做好准确的翻译,译者就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中西方语言。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因其本身的差异而充满了汉英转换的趣味。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语言的转换是由于两国在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民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就导致了语言交际的障碍。毫无疑问,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手段,正是翻译的使用才使得中西方文化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本文主要对跨文化交流下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以及交际中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一种源语的语篇材料替换为另一种目的语的语篇材料的过程称为翻译。换言之,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是一种技巧,一门科学。在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翻译必须忠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并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随机转换,它要求译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同时还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1]。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提前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相关文化,了解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因素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有差别以及生活习惯不同等。
1.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每个民族和民族身份的象征。翻译是对语言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特定的社会文化是用特定社会的语言表达出来的[2]。从宏观上看,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是不同的,所以译者有必要有效地理解、适应和掌握相关文化。译者只有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翻译的精髓。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词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因此,译者也需要对文化差异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理解这些差异对英汉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It was a Friday morning,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英美国家有将自己的空房间租给他人的习惯,并且会提供打扫卫生的服务。房屋的女主人被称为“landlady”, 而不是“女地主”所以正确的翻译应为:“那是个周五的早晨,女房东正在扫楼梯。”假如不了解英美文化,这句话就会被误译为:“那是个周五的早晨,女地主正在扫楼梯。”再比如,中国人常把“chicken”译为“小鸡”,但汉语中对应“胆小如鼠”一词,因为没有“胆小如鸡”的说法。然而,英语中的“chicken”除本义外,还比喻“胆小怕事的人”“胆小鬼”,了解这一文化背景,“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Jim with contempt. 此句的正确翻译应为:“他鄙视地看着吉姆,喊道:你是个胆小鬼。”[3]由此可见,文化背景是译者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应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根据具体语境并结合文化背景,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尽量避免误译。
2.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社会文化总是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维和想象力。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性格温和内向,语言表达含蓄委婉,这是以儒教、佛教、道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相反,西方国家强调个性的发展,西方人性格比较开放,不善于间接含蓄,更喜欢直接大胆地表达自己,并把沟通的要点阐明。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语言礼貌原则常被忽视,而不注意礼貌原则的英语翻译必然会影响其准确性。例如,公共标语注重语言的交际性,组织性和礼貌性。汉语公共标语经常使用“请勿”“禁止”等过于直接的禁令。为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在翻译公共标语时,应注意英语国家公共标语的语用原则,以间接、含蓄、得体的方式处理禁忌性公共标语。如“禁止”直接译为“Don’t”,语气显得较为生硬、不委婉。如“Don’t make noise.”(禁止喧哗。)“Don’t damage public facilities.”(禁止损坏公共设施。)如果译为“Quiet,please.”(请安静。)“Please take care of public facilities.”(请爱护公共设施。)语气会委婉许多,表达也更得体一些,并能起到警示作用。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应该认识到,由于不同的文化因素,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会有很大的差异。翻译的准确性取决于译者是否掌握和理解了中西方思维和认知上的差异,是否在内心坚持了礼貌用语的原则[4]。
3.生活习惯的影响
在跨文化英语翻译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更加准确,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因地理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生活习惯差异。只有仔细解读中西方生活习惯的差异,翻译过程才会更容易操作。
人们常因说话方式不符合表达习惯或因为说话人没能按照西方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而造成了失误。例如:在日常打招呼时,中国人常说:“吃了吗?”“去哪里?”“结婚了吗?”而在西方文化中,年龄、收入、婚姻等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对比西方人,他们在见面时常互相问候“How are things with you? ”或讨论天气状况等内容,如:“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在西方国家,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和尊重,在Family album U.S.A.中,孙子Robbie见到祖父时叫了声“Grandpa”,祖父立刻纠正“Call me Malcolm”。简短的对话却拉近了祖孙俩的距离。在中国人看来,这就是“大不敬”。英美人常在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来称呼对方,如:Mr. Johnson、Miss Sophie……在中国,我们称呼对方时, 常把姓氏与“老师、书记、经理”等词连用,如李老师、刘经理、王书记等。
因此,为了在跨文化翻译中更准确地进行翻译,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生活方式的差异,并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从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三、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中,要求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并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单一的翻译过程。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汉翻译及其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翻译过程及其理解造成障碍[5]。针对跨文化英语翻译实践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在英语翻译中运用一些翻译技巧。
1.使用词类转换增强翻译可读性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了英语翻译中词汇和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为了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译者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必要的翻译技巧。
首先,了解词类转换的翻译技巧。词类转换,是指翻译时为了准确并流利地表达原文意思而改变词语的属性,即改变词性。在跨文化翻译中,不是每个英语单词都有一个和它的词义及词性都对等的汉语。如果译者坚持用词性相对等的汉语词汇来翻译英语的原句,必然导致中文翻译不符合逻辑结构,没有规则,读者也会不知所措,不懂原文的意义。
为了使译文更具可读性,通常采用词性转换的方法。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源语和目的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鉴于这种情况,需要把原文中的英语名词翻译成汉语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把英语的动词翻译成汉语的名词或形容词,这也是词性的转换过程[6]。例如: The sight of the girl reminds me of her mother.可译为:“看到那个女孩,使我想起了她的妈妈。”sight 原是名词,这里转换为动词,表示“看见”。又如:Students upstairs have to go to the canteen downstairs for dinner. 此句译为:“住在楼上的学生得去楼下的餐厅用餐。”句中“upstairs”和 “downstairs”都是副词转译为动词,分别译为。“住在楼上”和“去楼下。”
在翻译中,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副词通常是一些抽象名词。同位语从句“I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Miss Alice was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此句的“impression”原意为名词,表示“印象”,转换为汉语的副词,译为:“在我的印象中,爱丽丝小姐是一名小学教师。”
英语中一些形容词加定冠词表示某个种类,可译为汉语中的名词。如: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old and the sick.(他们竭尽全力去帮助老人和病人。)句中的“the old and the sick”为the+形容词,表示一类人,译为名词“老人和病人”。英语中一些做表语或宾语的抽象名词,也可以转译成汉语的形容词。如:She is a success as a doctor.(她是位成功的医生。)这里的“success”原意为名词,表示“成功”,转译成形容词“成功的”;若按照原意翻译“作为医生她是一个成功”,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正确使用句式转换翻译增强句子的特殊效果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由于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使得英语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型难以准确翻译成汉语。例如,无主语的倒装句,正说反译、反说正译、there be句型、主被动句式转换等[7]。
英语中,为了使句子产生一些特效,使句子结构更加平衡,通常在句式上会强调语气、突出重点、渲染气氛,主谓倒装句经常在翻译中使用。相对而言,汉语中很少使用倒装词序,因此,英译汉时,应将英语的倒装语序转换成汉语的正常语序。
例如:Then followed the eight-yea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接着是八年抗日战争。)此句中谓语动词followed置于主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之前。本句是以副词then开头引导的主谓倒装句,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The eight-yea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ollowed then.(then在句中起强调作用)倒装结构在强调句型和突出重点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There be”句型可用来翻译表示“某处有(存在)某人或某物”的无主句。例如:“当乘客们到达站台时,列车门口站着乘务员”可译为“As the passengers went to the platform,there stood the train attendants at the door.”乘务员告诉乘客:“您的座位前方有小桌板。”“车厢的连接处有热水供应。”可译为:“There is a tray table in front of your seat.”“There is a hot water supply at the junction of the carriage.”
在翻译过程中,英语常用被动句,而汉语常用主动句。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主动句和被动句经常被转换。在翻译时,英语被动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整体结构采用适当的方法去翻译,以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The little houses were covered by wild rose bushes. 原译为“小屋被野蔷薇覆盖着”,若译为“野蔷薇爬满了整间小屋”,则表达的效果更生动、形象。A new training room for high-speed railway majors is being built in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管理与信息学院正在建设高铁乘务专业的新实训室。)这里是将英语的被动句转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正说反译/反说正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合乎语言习惯,并能准确表达原文含义,译者有时需把原文的肯定句翻译成的否定句,或把原文的否定句翻译成肯定句[8]。例如:He denied it to be the case.这句英语为肯定句,表达的意思是“他否认这个事实”,汉语译作否定句,“他说事实不是这样。”The doubt was still unresolved after his repeated explanation.这句英语为否定句,表达的意思是“经他一再解释,疑问仍然没有解决”汉语译作肯定句,“经他一再解释,疑问依然存在。”有的句子译为肯定否定均可,如:I am new to the work.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这工作我是新手”或“这工作我不熟悉”。又如:I couldn’t feel better.(我感觉再好不过了。)这句话原文的形式是否定的,意义却是肯定的,译成汉语的肯定句,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许多句子转换的翻译技巧,译文才能被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时,译者只有掌握了一些特殊英语句型和句子的转换技巧,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出准确的译文。
3.恰当使用归化、异化策略,灵活传达原作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和原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翻译出来的文字要尽可能地接近读者,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9]。
此外,归化翻译还用于翻译一些民族文化信息丰富、文化传统悠久的成语和典故。例如:once bitten,twice shy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趁热打铁);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初生牛犊不怕虎);success only comes through hard work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亡羊补牢)。
具体说来,异化翻译要尽量使用源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在题材、结构和修辞方面尽量使用源语的语言形式,尽量表现出原作的文化特征。异化翻译将源语文化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丰富了目的语文化,有效地促进了源语文化的传播[10]。
汉语中很多外来语,如honeymoon (蜜月)、tower of ivory (象牙塔)、sour grapes (酸葡萄),an olive branch (橄榄枝)等,都是异化翻译的结果。再如:“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 camel’s back”(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与汉语的“滴水穿石”意思相近,指再小的重量累积起来,也可沉重如山。
归化、异化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归化翻译过滤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只留下原文的意思,会使读者漏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11]。如果译者在每次遇到文化因素的翻译时,只是寻找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那么读者将不会了解源语文化中那些不同于自己文化的东西;译者如果盲目采取异化翻译,译文会让读者难以理解,翻译也会失去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翻译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在传播思想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使人们能够从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吸收对于自己语言和文化有益的部分,从而改变文化,发展社会,促进历史的演进。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译者一方面要注意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带来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运用翻译策略来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并适当使用词类转换、句式转换、归化与异化等翻译方法,使翻译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12]。只有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使译文更符合原文,更容易被读懂。这样才能保证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才能进一步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