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从骨缝入,亦从骨缝出”
——灸法在头部的运用与发挥

2022-11-25孙奕陶满天明杨思敏鲁熹蒋凡程斌孔生辉林智泉罗玲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施灸灸法艾灸

孙奕陶,满天明,杨思敏,鲁熹,蒋凡,程斌,孔生辉,林智泉,罗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头为诸阳之会,亦为百脉之宗,《素问·评热病论》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卫阳不固,正气内虚,复感风寒时,寒主收引凝滞,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头痛、头胀,如若正气亏损、脏腑阴阳失衡严重,甚至会发展为五官的各种疾病。而颅骨之间交接处的骨缝,由于没有致密的骨组织作为屏障,且肌肉浅薄,而更易受到外邪的侵犯。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若施治得当,头部骨缝也不失为外邪的出路。本文通过分析颅骨骨缝与外感寒邪的关系,探讨寒邪侵体的病机、表现及对应的灸法临床应用,希望能在针灸临床中开拓新的诊疗思路与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1 “寒从骨缝入”的病因病机

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且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与寒邪一同侵袭人体头部。颅骨与颅骨的交界处形成骨缝,因其没有致密的骨组织保护,加之其上覆盖的肌肉、脂肪、结缔组织等也相较躯干、四肢而言更加浅薄,故骨缝处更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当肺卫气虚或卫表失和时,由于卫气固表功能失常,正气不能抗邪,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便易从骨缝而入。

2 骨缝受寒的表现

寒邪凝滞,侵入肌表后凝滞气血,阻于经络,不通则痛,故头痛是外感风寒后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可因寒邪较甚而表现为冷痛、抽掣痛、跳痛,或因气机郁滞表现为胀痛,或因夹湿而成重痛、绞痛。疼痛的部位则与受邪部位和经络自身状态有关,常出现在相对应的皮部。

《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在生理、病理上两者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当五脏或实或虚,导致阴阳气血失衡时,相对应的五官也会出现一些疾病。当正气较为充足、邪气轻浅且方入时,通常仅表现为局部的不适感、疼痛感,而当正虚邪盛或邪留日久时,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疾病,如耳聋、口舌疮等。

除了患者自身的感受,当医者在头部施灸时,因艾灸振奋阳气,正邪交争,故会出现收紧感、舒适感、温热循经感传现象等。

3 与颅骨骨缝走行重叠的经络、穴位

关于外邪侵入人体的过程,《素问·皮部论篇》有这样的记载:“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由此可见,外邪会入侵皮之毫毛、络脉、经脉及脏腑4个层次的不同经络系统。除此之外,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发现,由于头部肌肉浅薄,寒邪很快便可透过肌肉抵达骨处,而骨缝为颅骨中较为薄弱的地方,故骨缝处也为寒邪侵入的路径。研究发现[1],十二经穴多位于纤维间隙,纤维孔、骨缝、骨孔和肌门等处。因而可以将骨缝结构和经穴理论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更加立体完整的分析寒邪袭表的病机,即骨缝与经络或穴位交接处更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同时,也是驱逐寒邪的部位,灸法运用的靶点。

新生儿在发育过程中颅骨骨缝不断变化,笔者以大多数成年人颅骨骨型为例进行论述。其中翼区骨缝以绝大多数中国人呈现的蝶顶缝型为准[2]。

膀胱经:循行经过额-顶骨缝、左右顶骨骨缝、颞-顶骨缝、颞-枕骨缝、顶-枕骨缝,其中正营穴位于额-顶骨缝处。

三焦经:循行经过额-顶骨缝、颞-顶骨缝、颞-蝶骨缝,其中角孙穴位于颞-顶骨缝处、丝竹空穴位于额-颧骨缝处。

胆经:循行经过额-顶骨缝、颞-顶骨缝、颞-蝶骨缝、颞-枕骨缝、顶-枕骨缝,其中头窍阴穴位于颞-枕骨缝处、颔厌穴位于额-顶骨缝处、悬厘穴位于颞-顶骨缝处、正营穴位于额-顶骨缝处。

督脉:循行经过左右顶骨骨缝、顶-枕骨缝,其中强间穴位于左右顶骨、枕骨交接处,前顶穴位于左右顶骨、额骨交接处,后顶穴、百会穴位于左右顶骨骨缝处。

经外奇穴:前神聪穴、后神聪穴位于左右顶骨骨缝处、太阳穴位于顶、颞、额、蝶四骨交接处。

4 “寒从骨缝出”治法及机理

灸法是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外治方法[3]。灸法于寒证有很好的疗效,头部受风寒侵袭,以艾条灸之则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古代曾有“头不可多灸”的观点,艾灸自发源以来,一直以直接灸的方式盛行,至明代朱权提出艾卷药条灸以后,悬起灸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因而“头不可多灸”的“灸”在明朝以前指的是直接灸,而在明朝以后方为以艾卷灸为主,其他灸法并存。明朝以前,载有“头不可多灸”观点的文献主要有: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头部禁灸腧穴的记载,如头维、承光等。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记载:“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灸头正得满百。”北宋时期《黄帝明堂灸经》载:“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古人用直接灸要求透发灸疮,会造成头皮破损,由于头部血络丰富,皮肉较薄,其下分布着许多细小血管和神经,直接灸会伤及皮肉,造成气血损耗,且形成疮瘢有碍美观,因此有头不可多灸的观点[4]。悬起灸的方式则有效的避免了头皮破损的弊端。而明朝以后有关的记载,有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提出的“首阳不可多灸”。杨继洲对于头灸并没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认为“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其能免夫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是百脉之皆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经取穴者之所当究心也。”意为在头部施灸时,若不辨证,以热性之艾灸于阳盛之头面,恐易伤及阴津;若不辨经络部位,随意而灸,则因头部会聚多条经络而易灼伤他脉。笔者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本充足,灸之则范虚虚实实之戒,但当辩证为头部阳气亏虚时,灸法是可以运用于头部的。

经临床观察发现,用直径5cm以上的艾条灸头部,往往能收获更好的疗效,因直径大的艾条燃烧时温度更高,且受热面积更大,更容易灸透,使用小艾条时,若施灸时间不足,寒邪尚未引出而停止灸疗,彼时腠理已开,正气却未复,邪气趁虚而入,则更易感受风寒。

灸感是发挥艾灸治疗效果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头部灸感多表现为收紧感、暖流感、胀痛感、牵扯感,以及局部对热感的敏感度降低甚至丧失,治疗时施灸距离以出现灸感且不灼伤皮肤为度,时长以灸感消失或转移为度。上述反应点会因施灸而转移,大多循经或循骨缝移动,医者可随之移动灸条。头部施灸时应注意避免灼伤患者毛发,女性患者可将头发左右分开,暴露头皮后施灸。灸后注意头部保暖、避风。

通过在头部施灸,使得“寒从骨缝出”的机理有以下四点:①灸法的温热刺激有散寒的作用。《黄帝内经举痛论》指出“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可以产生促进人体气血运行通畅的效应和作用[5]。寒邪侵犯经脉,导致经脉挛缩,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通过具有温热效应的艾灸施灸于骨缝,利用热性趋上,就可以将寒邪从头部骨缝引出;②艾叶性温热,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本草纲目》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具有温经逐寒、活血理气、通络止痛等功效,艾之所以成为最佳施灸材料,除了其来源、炮制及操作的优势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具有明显的温通特性[6],艾叶与灸法相结合,能够增强驱寒外出的作用;③艾灸具有补益气血、培育元气的功效。《内经》指出“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李梴《医学入门》亦有“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的论述。现代研究[7-8]表明艾灸的温补效应体现在促进营养物质生成、转运、分布与利用;改善机体细胞的物质及能量代谢,激发细胞活力;改善造血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抗损伤、抗氧化。艾灸通过扶助正气,使正邪交争时正能胜邪,邪不内陷,从而驱邪外出。④骨缝处没有致密的骨组织覆盖,且头部肌肉浅薄,热力及艾叶挥发油等成分易渗透至骨,因而于骨缝处施灸可以使寒邪从骨缝而出,邪有出路,则邪去正安。

5 病案两则

病案一:患者,男,31岁,初诊时间:2021年4月22日。主诉:右耳疼痛伴黄色分泌物流出1天。患者昨日游泳后受寒,出现右侧耳痛、耳堵,伴黄色水样分泌物流出,听力下降。刻下见:神情,精神欠佳,右侧耳胀痛、耳堵,有分泌物流出,右颞侧头痛,无面瘫、眩晕,舌淡红,苔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胀——外感风寒证。取直径6cm艾条灸于右侧耳周阳性反应点(该患者表现为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率谷穴、头窍阴穴、翳风穴的压痛)和阳性反应点所邻近的骨缝,即颞-下颌骨缝、颞-蝶骨缝、颞-顶骨缝、颞-枕骨缝。采用悬起灸40min,艾灸过程中医患守神,医者边循按骨缝、经络,边询问患者感受,如出现压痛、暖流感或循经感传点,则在此处施灸,待感觉减弱后继续移动艾条。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耳痛稍有缓解,未见分泌物流出,嘱患者畅情志、避风寒、饮食忌生冷。4月24日复诊,患者自述耳胀痛、耳堵、头痛缓解,灸后无分泌物流出。治疗同初诊。4月26日复诊,头痛消失,耳胀痛、耳堵缓解,无分泌物。再予同样灸疗一次。次日患者述所有症状消失,随访1月无复发。

按:患者病机为风寒侵袭颞侧骨缝、经络,郁而化热,因其发病时间较短,且年轻体盛,结合舌脉、症状,化热后暂无进一步病变,故以艾条施灸于颞侧,其一,利用温痛之性驱寒外出,其二,“热郁发之”,火性炎上给郁热以出路。

病案二:患者,女,25岁,初诊时间2021年9月14日。主诉:左侧下牙龈肿痛3天。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第三磨牙牙龈红肿、疼痛,自行服用甲硝唑2日,无明显好转,仍感肿痛。刻下见:神清,痛苦面容,左侧下牙龈红肿、有散在白色脓点,食欲欠佳,便溏,舌体胖大水滑,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牙周炎。中医诊断:牙痛——脾胃虚弱证。取直径6cm艾条灸于左侧阳性反应点(改患者表现为颔厌穴、率谷穴、完骨穴、翳风穴压痛)和阳性反应点所邻近的骨缝,即额-枕骨缝、颞-下颌骨缝、颞-顶骨缝、颞-枕骨缝。采用悬起灸40min,艾灸过程中医患守神,医者边循按骨缝、经络,边询问患者感受,如出现压痛、暖流感或循经感传点,则在此处施灸,待感觉减弱后继续移动艾条。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牙痛减轻,嘱患者畅情志、避风寒、饮食忌生冷。9月15日复诊,患处肿胀明显好转,疼痛较前减轻。治疗同初诊。次日随访,患者述肿痛基本消失。

按:患者牙龈肿痛虽剧,细察舌脉却并无热象,实为脾胃虚寒,中焦枢机不利,升降失常,虚火循大肠经上炎于下牙龈所致。“急则治其标”,以灸条灸颞侧骨缝及经络可助阳扶正,驱邪外出,亦可散寒通络,通则不痛。此案后期为防止复发,应予健脾和胃之针药。

6 讨论

“寒从骨缝入,亦从骨缝出”阐释了寒邪入体的途径,也指出了外感寒邪的治疗原则,骨缝处没有骨组织的覆盖,因而寒邪易夹风邪一并从骨缝而入,因势利导,用艾条灸于骨缝处,一则“寒者热之”,通过灸法和艾叶发挥温通作用,散寒通经;二则助阳扶正,正气得复则可驱邪外出;三则使邪有出路,艾灸骨缝处的经络、穴位、阳性反应点,使寒邪从骨缝而出。

《针灸大成》提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激发感传、促使气至病所能够提高艾灸的疗效。在使用灸法驱逐寒邪的过程中得气是治疗的关键,医者应时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否皮肤潮红、患者有无灼热、酸胀、麻痛、渗透之感等,并及时根据反馈做出调整。

因篇幅受限,上述二则病案仅为头部灸法的两个代表,头面诸多疾患灸之都能取得不错的疗效,关键在于审证求因,只要辩证为外寒侵袭头部肌表,即可在骨缝处运用灸法逐寒外出,若是兼有其他病机,如正虚寒邪内陷、素体阴虚等,则可在头部灸法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灸法在现今临床运用中已得到很好的发展,收获良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运用头部灸法时发现针对从骨缝而入的寒邪,在头部骨缝处运用大直径艾条施灸能有效驱逐外寒,使之从骨缝而出。故以此文探讨寒邪与骨缝的关系,希望通过从骨缝角度对寒邪的论述能为临床上灸法的选用提供思路借鉴,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施灸灸法艾灸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中暑
婆婆迷上了艾灸
千万“别”艾灸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