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新农科”,探索优势特色骨干学科建设
——以河南农业大学兽医学为例

2022-11-25张光辉

黑龙江粮食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骨干

□ 吴 华 耿 娟 张光辉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如今,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推动着我国的农业生产朝着融合发展的道路前行,促进农业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协同化。目前,新农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让农理、农工、农文、农艺的融合更加紧密,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强农兴农的根本任务[1]。所以,高校新农科建设要找准定位,实现应用型办学宗旨,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注重“第二课堂”的创新利用,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为强农兴农培养更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农村农业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一、准确定位探索研究应用型办学,促进新农科转型发展

要办好一所高校,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才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的未来人才需要。如今“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大学也已经成为新农科建设的主要方向,需要不断推动优势特色骨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制定探索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帮助新农科找到正确的办学定位,促进新农科的转型升级[2]。

(一)把握农业转型方向,建设特色新农科

高校不但需要坚持农科学校的区域特色,还需要把握农业转型的发展方向。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主动适应农业的转型发展,不断创新农科教学理念和方法,以科研学术为导向,在教育服务中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为新农科发展的贡献中不断汲取有益的发展资源,转变过去农科教学千篇一律、实力不强的窘迫局面。各个农林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和特有的地域资源,走好新农科的发展道路,不但能够推进区域转型的发展,还能够实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从而将新农科的各色优势骨干学科力量发挥出来。

(二)把握应用型教学模式,结合区域新业态

通过打造应用型的教学方向,能够让新农科的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的资源配置较为僵化,采用行政化教育模式,考核指标相对单一。因此,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是研究型教育方向,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与当地的特色农业转型升级要求不匹配。而在新农科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骨干学科,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学校改革升级的重要举措。

从政策导向来看,建设“双一流”、推进“新农科”发展,既让高校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也让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和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驱动力推动骨干学科创新的发展,让特色优势骨干学科能够与当地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促进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提升,推动创新型技术的进步。

二、推动教育和科研资源整合,促进新农科的内涵发展

如今,农林高校需要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成果,为社会输送更多知农、爱农的应用型人才,让科研资源能够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科研资源能够真正为教育服务,将农业科研的特色为优势特色骨干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新农科的全面深化改革更有质量和效率。

(一)实现科教融合,发展新农科实践教育

在科教融合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新农科的实践教育内容。以“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将特色骨干学科作为教育领导的核心内容,让学院与研究所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促使科教融合[3]。在此基础上,河南农业大学以动物医学院为中心,结合科教融合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当地研究所的教育功能,使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覆盖河南省内的各类特色化农业基地,并建设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基地42家,创立河南省农牧产学研国际合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为新农科新育人提供支撑。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建立起分段分管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合理安排足量的实践教育课程,制定合理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并严格规定农科实践教学的标准,可以通过双导师制度进一步提高农科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使科研资源能够真正与教育资源相融合。

(二)设置特色骨干学科,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特色骨干学科的设置上,可以进一步强化农理、农工、农文、农艺等具有交叉融合特色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本研联动、专创融合等形式进一步拓展人才的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以聘请科研人员成为教授或学生导师,让科研人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结合在一起,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新的方法和思路;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亲身参与各类农业科学试验,并参加各类社会服务,从而让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第二课堂”创新式提升,切实保障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层出不穷,农业人才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创新科教融合多种形式,让教育的成果和科研成果相融合,方能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优势特色骨干学科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发展“第二课堂”教育,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河南农业大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除了校内课堂、理论课堂授课外,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阵地,创新改革与丰富内容,定期举办格致讲堂、博学讲堂等,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通过资助帮困、企业奖学金等,开展诚信、感恩教育,使立德树人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

5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兽医学科累计投入70万元在学生中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资助28个学生团队自由探索式研究,潜心培育学生科研思维和学术兴趣。学院共孵育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创新项目135项,其中2项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项目团队获全国首届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另外,能过实践教学课堂年境外培育5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动物医学院本科生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2项,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在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另外,在河南省“出彩中原——教育脱贫攻坚革命老区行”博士生社会实践活动中,3名博士研究生获省级先进个人。

(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农业高校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科才融合、校企合作等活动在新农科的发展中实现互动融合交汇,从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现代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贡献力量,为人才培育提供支撑。另外,高校通过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论坛、科教融合学院、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等多种载体,系统化地将高校发展规划与国家和当地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统筹部署特色骨干学科的发展规划,让学科发展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特色,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4]。这些有效措施促进新农科朝着研究型和应用型的方向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农科人才。

四、推动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采用多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一般以老师作为核心,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并通过PPT的图片、动画等内容来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比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要建设“新农科”、打造“双一流”,不能止步于此,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应该积极促进自己身份的转变,从过去传统的教学传授者进化成现代教育中的课程设计者、教学组织者和学习指引者,让学生能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进化成知识的探究者、能力的挖掘者和思维的训练者。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与探索;在进行探究类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资源收集和资料查阅,或者对不同专业人士进行采访与问答,让学生将得到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汇总成册,并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学习扩展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某一主题的探讨和研究,最后再让小组成员在班级面前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和讲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兽医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则可以让学生担任这一课题的“小老师”,并结合学校的学科资源和兽医学科优势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特长,为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教师既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也可以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实验教学,从而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VR技术可以将一些客观物体或场景通过计算机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之感。在VR技术的帮助下,学校不仅可以将当地畜牧业养殖场的各种资料转化为教学数据,还可以联动其他地区的畜牧业养殖场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完成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的实践课程。在VR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场景,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如直观地看到畜牧业养殖、饲料生产、绿色环保等多个核心环节,学生一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学习困惑,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以便教师及时借助现场环境进行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VR教学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实践课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使得实践课程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次,采用AR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虚拟信息和现实场景进行有效融合,补充现实场景中并不存在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感官体验获得有效增强,实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在AR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将一些大型动物投射到实践基地的训练场中,这既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又能够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同时减少了在实地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AR技术对一些项目进行预实验,在完全了解了实验流程和技术之后,再进行实地试验,既能够使实验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又能够避免实验对当地的畜禽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利用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兽医学课程在不同农林高校中存在大同小异的特点,但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新农科”“双一流”的特色骨干学科要求下,需要不断增加新的理念和新的元素,推动学科学习新方法的诞生。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仅要讲清楚相关的原理、作用和方法,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从案例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感悟。许多兽医工作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劳动中总结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和经验,是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中,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四)开设动物福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课程

动物福利保证动物在正常生活的状态下不会遭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确保动物能够健康地生活。由于我国在动物福利方面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国民动物福利意识尚未建立起来。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基本素质也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动物福利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在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动物福利会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在兽医学课程中进一步开设动物福利教育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也应该积极跟随时代的脚步,学习动物福利相关的内容,并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渗透动物福利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动物福利知识,树立起善待动物的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保持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护之心,积极推动兽医学科的发展。除此之外,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动物养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曾经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牺牲了环境,导致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这无疑对动物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环保的基本理念,培养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基本意识,为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牧业中动物的粪便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如果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够为种植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引入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相关内容。比如牛羊在养殖过程中,往往需要食用农作物秸秆来保证营养,此时通过“过腹还田”的方式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值得在当地牧业生产中推广。这也是进一步发展优势特色骨干学科对当地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新农科转型和升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有效规划,以实现“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改革的思想推动新农科的建设,明确新农科特色骨干学科的定位,抓住骨干学科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从而为新农科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为特色骨干学科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够帮助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农科人才,实现强农兴农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骨干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时期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研究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