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态势分析
2022-11-25□张林
□ 张 林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十四五”规划提出,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稳定,但面临挑战和机遇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深度剖析在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南大门广东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52.9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337.2亿美元,增长了537.4%。从全国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速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速从2%(1996-2000)升至12%(2001-2020)。另外据统计,我国2001年到2020年,农产品贸易额由280亿美元增至2468亿美元,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5%升至21%,农产品贸易额的全球比例从3%提高至8.5%,排名由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由此说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整体规模不断增大。
(二)区域分布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
中国自然资源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表现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上。因此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是不同的。第一,从农产品生产结构和产量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到2020年粮食产量及主要农作物产量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产量实现稳步上升,而产量多的主要为谷物和蔬菜,值得注意的是,谷物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证有十分巨大的作用,近五年来也一直保持在61000万吨以上的水平。第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取决于农产品类别及分布和贸易往来的国家。据中国海关发布,我国东部地区不仅是农产品出口主要地,也是进口主要地,而整个东部地区也是农产品生产主要分布区。另外,根据国际市场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品类,而进口则为直接消费品和深加工产品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与我国进行农产品贸易往来的国家已经从东亚和美洲地区扩展至全球,贸易伙伴增至216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力倡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内部环境得到了优化,但外部环境依然还面临着挑战。
(三)国际贸易壁垒与大国外交
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的增多,我国坚持实施更加进步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但农产品出口贸易仍面临各种贸易壁垒。例如我国虽然是东盟的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之一,但其中的区域贸易壁垒始终存在并阻碍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另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也开始建立起相应的绿色壁垒,而我国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大国,受到此壁垒的冲击还是十分严重的。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到2015年间,每年平均1600批次以上遭受绿色壁垒的严重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来自于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的提出以及“十四五”规划中我国在发展条件稳定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用下所面临的绿色转型、生态涵养、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的提出,说明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之大,是多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态势分析
虽然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从整体发展上看数据平稳甚至有所增加,贸易规模也在持续加大,在全球的地位有显著上升,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在拉大,而这种逆差又主要表现在大宗农产品变成了全面净进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顺差转为逆差以来的16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由47亿美元增至948亿美元,年均增长21%。而对于我国产量占比大的谷物、食用植物油、大豆等都形成了净进口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贸易圈子扩大、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市场主体的日渐趋多,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还显得漫长。
三、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来势汹汹,农产品国际贸易行业能够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却对第一产业形成了冲击。农产品进口的加大,使得本国农产品生产减少和农民外迁,这都是对第一产业形成冲击的两大原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并不仅仅是优化产业结构本身,还应包括对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这四大方面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与产业之间要形成合作关系,比如粮食出口与物流服务和食品成品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出口商品多样性。第二,构建国际产业组织,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更加优化的贸易平台。第三,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稳定农产品汇率,防止过度金融化,保证粮食安全。
(二)巩固农业基础,增强综合生产力
完善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优化农产品生产质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条件。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够推动乡村振兴。因此,一方面,利用好传统基础设施,保护传统技术与农产品多样性,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基于科技创新和传统基础设施成熟,农业农村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基本技术人员,完善并利用新型基础设施,优化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稳定国内供求,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标下进一步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余量,强化国际市场优势,减少逆差,增加出口。
(三)获取优势定价权和保护知识产权
农产品国际贸易价格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对于人口大国和需求大国的我们来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国内。首先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以及农产品的“自给自足”率,免受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第二,开放市场不开放定价权,建立价格评价机制;同时平抑国内农产品和国际农产品价格,防范价格风险,减少价格不公。第三,保证农产品质量,降低进出口成本,提高进出口效率,取得价格优势。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会更加趋于高新技术,因此农产品知识产权便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目前,我国农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知识产权、农产品物流知识产权、农产品服务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的流失,从而降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优势。因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关机制,在面对新发展条件下的复杂形势,保护好农产品专利权、植物新品权、农产品商标权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等新兴农产品相关产权,同时还要对正在研究中的农产品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社会意识方面,要让农业农村工作人员特别是相关的科研人员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在于我们所熟知的知识产权、专利权等,也在于农产品方面。
(四)积极应对贸易壁垒,降低贸易依存度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下,抓住国内这个巨大市场,进一步开发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贸易壁垒在全球化条件下不可避免,只有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新发展阶段,我们从RCEP迈向TTP,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扩大贸易对象,塑造参与农产品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第二,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加强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相关部门要做好壁垒预测和对策制定,相关企业要做好风险和机遇预测。第三,降低贸易依存度,提高全局意识和风险意识,减少国际投机空隙,提升自身优势,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建立专门调节机制,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做好与贸易伙伴的对话,从根本上解决新贸易壁垒的出现。
(五)绿色农产品与生态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与水资源缺乏是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而生态农业的提倡则会对农产品优化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十四五”规划提出绿色转型,而对于农业来说就包括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绿色农业经济等等,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增加绿色农产品产出便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将环境治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第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构建农业“碳中和”“碳达峰”的广泛共识,利用科技创新提高绿色农产品产出,在绿色技术创新视阈下力求突破绿色壁垒,加大农产品国际贸易优势。第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农产品主产区与生态功能区相结合,生态补偿与高质量产出密切结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
(六)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继续推进数字贸易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1.1%,进出口额均为增长趋势,而这也得益于数字贸易的产生。数字贸易使得农产品国际贸易减少了等待时间,降低了成本,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往来不充分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同时也要推进数字贸易。第一,建设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商平台,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促进网络信息及时更新、提高农产品物流服务,避免平台崩溃和信息泄露。第二,根据农产品国际贸易特点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要使二者形成有机的结合,围绕农产品进出口各个环节推出便利、优化、快捷、标准化的数字环境,为农产品进出口创造条件。第三,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生产高质量产品这三方面着手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
四、结语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生物科学与基因工程、大型机械化设备、大数据分析、网络通信与电子信息、5G、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总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势必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在国际上遇到挑战的同时更遇到机遇。总之,在新发展阶段下我们要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与条件,在总体上从政府、行业、企业这三大方面找到出路,发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和完善多元化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