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2022-11-25谭琳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瑜伽课程思政思政

谭琳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3)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 年,教育部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由此,课程思政逐步进入到建设的高峰,围绕新形势、新变化,课程的思政建设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且身体力行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件指出“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瑜伽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中深受学生喜爱的公共基础课,其独特的项目特点,决定了它多元的价值属性,是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媒介。该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从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分析现有瑜伽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4个方面,探索改革实施的路径,旨在深挖瑜伽课程的思政元素、功能、价值,从而实现体育与思政的协同育人,既提高教学质量,使瑜伽课程呈现新的活力,同时又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学生身心受益,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 “课程思政”理念下现有瑜伽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缺少思政元素

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侧重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忽视了体育的隐形功能——“育人”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坚韧不拔、乐观豁达、集体合作、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渗透。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校瑜伽教学应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并贯穿于瑜伽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实现瑜伽理论学习、瑜伽体式技能学习与思政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1,2]。

1.2 教学内容未形成完整体系

目前,高校瑜伽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大学生瑜伽体式动作的学习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提升,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融入度不够,重技能轻理论,缺乏围绕思想环节的引导,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少之又少,故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应以“思政教育”为引导,根据瑜伽项目特点,深挖瑜伽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教育价值,并将德育、美育、智育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瑜伽课程体系[3,4]。

1.3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

现高校瑜伽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教、学生练”的灌输式教学法,以及“教师纠错、学生改错”的传统教学方法来组织瑜伽教学,方式单一、过程枯燥,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故瑜伽课堂多为沉默课堂,教学效果甚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故而,在新时期高校瑜伽教学中,教师应在此教学方法论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5,6]。

1.4 考试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直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从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出发,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单一性的考评方式往往仅重视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考核,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故不再适应新时期教学考核的需要。新的考评体系不仅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综合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认知都应得到体现,应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校瑜伽教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可持续发展。

2 “课程思政”融入瑜伽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2.1 完善教学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作为核心因素,突出体育教学目标中的育人导向,践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共通的桥梁。在瑜伽课程中,应结合专项特点,融合思政元素,既注重专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和瑜伽素养,又注重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注意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发展健全的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2 充实教学内容体系

瑜伽运动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修身养性,具有多元价值属性:纤体塑性的健美价值,舒展身体、调节机能的健身价值,改善焦虑、缓解疲劳的健心价值以及磨炼意志品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育人价值。其多元的价值属性,令瑜伽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独特的“思政”育人优势。结合瑜伽的教育价值,将瑜伽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基础部分、实践部分以及综合能力部分4个模块。

2.2.1 理论部分

瑜伽理论包括瑜伽的起源与发展、特点与功能,以及与瑜伽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对瑜伽理论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瑜伽的锻炼价值,感受到瑜伽运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练习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2.2.2 基础部分

瑜伽基础部分包括瑜伽的站姿与坐姿等基本体态练习以及瑜伽呼吸训练。通过站、坐姿等形体训练,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体态,提升形象、提高自信心,进行美育熏陶。通过瑜伽呼吸训练,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呼吸,在增强心肺功能的同时,引导学生静观自我,学会控制并调节自己的情绪,自觉抵制负面、消极的情绪。

2.2.3 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主要包括站、坐、跪、卧、倒立等动静结合的瑜伽体式。在练习瑜伽体式从易到难的过程中,人的身体将不可避免地承受“疼痛”的感受,如韧带拉伸的紧绷感、肌肉受压的酸胀感。此外,练习进入瓶颈期后,人的心理可能需承受较长时间没有进步的沮丧感、挫败感等。而当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达到理想状态后,将从进步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喜悦感。故而,在瑜伽体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讲解瑜伽体式的方法和要领,还需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拥有迎难而上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2.2.4 综合能力部分

综合能力部分指以双人或多人为团队的形式,进行瑜伽动作的设计与创编以及团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通过团队合作练习,让学生在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之中,付出个人智慧与努力,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服从意识、大局意识以及合作共赢的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对瑜伽动作的设计与创编,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表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在相互促进与相互竞争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竞争意识。

2.3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新时代高校瑜伽课堂中,在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预防纠错法基础上,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互助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既丰富高校瑜伽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利于高校瑜伽课程的有效开展,亦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学习目标的大学生对瑜伽课程的需求。

2.3.1 分层教学法

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受客观、主观、先天、后天因素影响,体质基础、运动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参差不齐,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同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

(1)合理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关注每位学生的特长与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备课,将原来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如在瑜伽教学中,可将“有过相关练习基础,动作流畅连贯、姿态优美、身体控制能力较好”的学生分为一层;将“无练习基础,但姿态较舒展、动作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一层;将“肢体控制能力及协调性较弱,力量、柔韧及兴趣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分为一层。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符合各个层次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获得理想的练习效果与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做斜板式等支撑力量型体式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支撑时间的长短作不同要求;在做前屈式等伸展性练习时,柔韧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其动作幅度的要求同样因人而异。

(3)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学生的专项能力与兴趣水平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充分调动各层次、各基础水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分练习小组,在小组内选拔小组长,或组织各小组进行表演赛,既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2 互助互动教学法

传统的瑜伽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整节课“教师示范、学生跟练”,存在较多弊端,既制约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又忽视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作用,影响师生、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新式教学法——互助互动教学法,就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通过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双边、互助、互动、合作”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师生互动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仅是“教”,也包括“练”,,既应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又应参与到练习过程之中,与学生共同享受瑜伽乐趣。故而瑜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带头示范,还须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释疑解惑,从而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2)生生互动

在瑜伽教学练习动作的过程之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练习树式、舞蹈式等瑜伽平衡动作初期,可能大部分学生单独完成动作存在困难,这时可鼓励学生互相扶持,或者两两一组,尝试双人树式、双人舞蹈式的动作。又如,在练习斜板式、蹬踩自行车式等较为吃力的力量练习动作时,同样应鼓励学生分小组练习,相互监督,避免组员“偷懒”。

2.3.3 小组与小组的互动

在瑜伽教学中,可设置小组与小组的互动,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分享、互评互助,鼓励以小组为单位的表演与展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造潜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2.3.4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参与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借助视频、动画或图片等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以优化教学效果。伴随互联网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已广泛使用,但受教学场地、设备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投入与融入相对不足。新形势下,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既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实现“思政教学”中“思”与“课”深度融合的有效方式。在高校瑜伽课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提升学生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学习,亦可满足不同目标、不同学习阶段以及特殊时期(疫情)的学生对瑜伽课程的需求,具备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可准备相关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PPT 课件、电子讲义等,分享到在线教学平台,将技术动作的要领、重点、难度生动地表现出来,声音与画面并举,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拍摄

课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拍摄教学视频。一方面拍摄教师的动作视频,供学生观摩和课后复习,另一方面,可将学生易错动作录像,展示给学生看,并与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对存在问题的正确认识与错误动作的纠正,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3)课后反馈

课后,多媒体线上教学平台可成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并给予个别化指导,实现有效的教学反馈。

2.3.4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指在瑜伽课堂中,将情境教学融于瑜伽之中,通过一定的事件做形象的描述,或设置一定的环境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1)设置任务情境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创设任务情境,如如何通过练习瑜伽增强腰腹肌核心力量、如何通过瑜伽体式增强人体平衡能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针对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设置音乐情境

通过选取不同风格的乐曲,将音乐融入课堂,融入瑜伽的一呼一吸、一招一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情绪,令学生更好地感受瑜伽韵味,体会瑜伽的运动之美,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在音乐选择上,瑜伽教师需根据动作的风格选择适宜的音乐,如练习伸展性瑜伽体式时,可选择柔和优美的轻音乐,以帮助学生舒缓紧张情绪;练习力量型瑜伽体式时,可选用相对欢快、刚劲有力的流行音乐,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激励学生的斗志;练习如行云流水般的瑜伽体式组合时,可根据动作节奏,选择动感、有一定鼓点的民族音乐;放松冥想时,宜选用宁静安心、清淡脱俗的旋律,如古典音乐或钢琴曲。通过采用不同特色的音乐,设置不同的音乐情境,不仅使瑜伽课堂的风格多样化,提升瑜伽课堂的魅力,而且使学生在对音乐的聆听和理解中,更好地感受瑜伽、领悟人生,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3)设置语音情境

在瑜伽课程开始的引导及结束前的放松与冥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语音方式创设情境。如开始时,引导学生对呼吸进行调控,“让我们将注意力关注于呼吸之上,聆听自己呼吸的声音,深深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心跳的平缓和身体的安宁……”,结束前的冥想,同样可以运用语音提示,以美好的大自然景象作为引导,设置“美丽的大草原、安静的湖面、清新的空气”等冥想情境,帮助学生放空思想,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疲惫状态。通过教师不同的引导词,设置不同的语音情境,给学生以正向引导,营造舒适课堂氛围。

2.4 改进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新的高校瑜伽考核评价体系中,可考虑融入“创新”“团队”元素,改变以往固定动作套路的演练考核,将动作的创编权交予学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的形式大胆创新,善于改编、创编考核作品。同时,融入“过程性”评价元素,关注个体差异,确保学生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2.4.1 融入“创新”评价元素

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对动作创新、设计与编排纳入评价体系。避免传统由教师指定考试内容的单一性,以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大程度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4.2 融入“团队”评价元素

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的合作、互帮互助纳入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社交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4.3 融入“过程性”评价元素

根据学生在平时教学中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及课堂表现、进步程度情况评分,不仅要关注学生考核时的练习水平,也要对学生长期以来发展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在思政与体育的学科交叉融合视域下,高校瑜伽课程的改革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高校思政建设的要求,是瑜伽课程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然选择,亦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每一位高校瑜伽专项教师都应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思政教学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寻求突破,使瑜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从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瑜伽课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育课程。

猜你喜欢

瑜伽课程思政思政
原始感瑜伽工作室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Hello White瑜伽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迎接瑜伽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练瑜伽,悠着点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