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多彩窑变建盏的烧制工艺研究*
2022-11-24黄长发
黄长发
(南平市建阳区长发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盏的烧制过程中,往往很难控制配方、烧成气氛和温度曲线等,烧制有一定的难度,通常会产生以下缺陷:坯体开裂、坯体变形、釉料粘底、釉面起泡、油滴晶斑不显示或不清晰等,成品率很低(一般为20%~50%)。在建盏创新方面,建盏的创新程度较低,一般在传统种类如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以及柿红、灰皮、乌金等杂色釉基础上,通过调整烧成工艺从而实现釉色的创新。笔者经过多年努力研究,实现了古色多彩窑变建盏的烧制。
1 建盏的历史地位
苏轼曾在《游惠山》记载道:“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一个“色味两奇绝”就把建盏之美道尽,用建盏饮茶,视觉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建盏窑变是指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因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和还原作用而得到的产品,受到窑内发生的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
历经13道工序的手工工艺的制作,使得每只盏都形成有自己的特色,它们或在器型、厚度、晶体上有着细微不同,而这也正是建盏的魅力所在。建盏在使用过程中,釉表层的铁元素逐渐被氧化,茶叶里丰富的矿物质与建盏釉表面的铁元素起轻微的反应,在两者交替作用下,建盏釉面会逐渐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沉淀出富有韵味的包浆,心境随和、坚持滋润,就可能出现七彩光的效果。
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釉水本身所发生的变化,而并非人工通过色釉控制产生的花纹,称之为“窑变”。这些釉色斑纹上的变化均呈现出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才有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说法。而窑变的色彩就是建盏经窑烧之后,建盏釉面斑纹所散发的光彩。
2 建盏的重要特征
窑变是建盏的重要特征,窑变主要是指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了不确定性自然析晶现象。窑变过程中温度对釉色的影响很重要,以某种建盏配釉的窑变色谱为例,在1 180℃左右建盏呈现灰白釉;在1 200℃左右建盏呈现灰皮釉;在1 270℃左右建盏呈现黑金釉;在1 285℃时建盏呈现茶沫釉;在1 295℃时建盏呈现柿红柚。影响窑变除了温度、湿度,还有窑内的氛围(窑火精华凝结)以及火候和釉水。
当然,除天气、季节、湿度之外,窑炉老化和匠人们的经验以及建盏的胎土和釉料含铁量较高,对窑变的影响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建盏的还原烧制是在建盏颜色的变化中,窑温是一个影响变化因素,而对建盏花色的形成与改变,更重要的是“还原烧制”。建盏烧制过程中,其中有一个步骤就是投油柴。还原烧制的精髓就在于如何使用油柴。在温度达到某几个高温时,例如在1 290℃或者1 300℃时,加入定量的油柴,在密闭的炉内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一氧化碳,就形成了还原气氛。需要投放多少油柴,温度控制在多少,这都是每个匠人的独家秘方,因为油柴的投放时间、投放频率、投放量都是通过反复的试验得来的,如果有一点点误差就会对结果影响很大。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内位置因温度氛围常常会有些许不同,出窑后的盏自然也是不尽相同。所以当窑火点燃,瓷器就开始了它的凤凰涅槃。在偶然与必然中,色、彩、形、音、质都可能发生变化,即窑变。所以,窑变成为流传千年的意外之美。
3 古色多彩窑变建盏的烧制工艺
3.1 坯釉原料及处理
建盏的坯料一般包括建阳本地的红土、高岭土和田泥,其中红土中含铁量较高。建盏的釉料十分简单,其中有两种重要组分:一种是釉矿,它是建盏釉料最重要的着色剂,也是建盏形成斑纹重要的因素;另一种则是草木灰。
坯料沉淀后经过压滤,将泥浆中多余的水分脱去,然后放置无日照、不通风的阴凉处陈腐,陈腐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泥料中的细菌得到繁殖,有机物分解腐烂形成胶质体,提高了泥料的可塑性,减少坯体在后续工序中开裂现象的发生。陈腐的时间越长,对泥料越有好处。陈腐后的泥料再进一步练泥。没经过练泥的泥团内有残留空气,致密度差,烧制时收缩不均,易产生开裂。
练泥分为机器练泥和人工练泥两种。机器练泥是用真空练泥机,人工练泥用手工进行揉炼。真空练泥机比人工练泥更加均匀,更有利于泥料中的残留空气排出,之后将练好的泥团分块,装入袋中,保持泥料湿度,提高其可塑性。当需要使用时,将炼好的泥进一步搓揉,揉成大小合适的泥块,进而把泥块放在转动的轮子上,根据预先的设计,用手拉出各种器形,即为毛坯。毛坯放在机轮上旋成厚度合适、造型美观的坯体,然后修坯成形,修坯是陶瓷成形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称为“旋坯”或“利坯”,其目的是使坯体表面光洁规整。修坯有湿修和干修之分,都是在坯体阴干之后进行的。湿修是在坯体水分含量较高,尚处湿软的状态下操作,比较适合需要经湿接或器形较复杂的坯体,一般盏、壶等坯体多适用于湿修。干修是在坯体较为干燥的情况下进行的,此时坯体强度增大,可以减少坯体变形,有利提高成型的品质。修坯时将其放在旋车或支座上,用修坯刀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匀施力,顺着坯体的形状缓缓进行,修掉多余的部分,使器物里光外平。修坯要根据坯体部位造型的不同采用不同形状的修刀。修坯后再次晾干后素烧,素烧是指坯所有成型工艺完成以后,没有上釉之前入窑用低温烧制一次,烧成温度的要求不同。建盏素烧的温度在800℃左右。素烧的作用主要是使坯体内水分挥发、有机物挥发和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和结构初步形成,使泥坯转化成陶坯,加强胎釉的紧密结合,避免胎体分裂和釉水爆疵等缺陷,从而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利于装饰和施釉等加工过程,不致因浸湿而散裂,减少损耗,实现快速烧成,提高正品率、减少废品和次品率。
3.2 上釉
坯体经过素烧后挑选出合格的坯体,逐个进行上釉,釉料加水放入球磨机中研磨至合适的细度,一般100~120目为宜。上釉前用干净的布抹去上面的灰尘,使得釉在素胎上结合紧密。上釉前先把釉缸中的釉浆搅拌均匀,并调整成合适的浓度,釉浆浓度要均匀,并经常搅拌。接下来采用浸釉的方法来施半釉,先施盏内,后施盏外。施盏内的釉时,用手捏住圈足,盏口向上将釉水用勺缓缓地注入盏口,注到离口沿7 mm 位置为宜,并轻轻晃动,持续4~6 s再将盏中釉水倒入釉桶中。接着施盏外的釉,坯体倒置斜着浸入釉水,在粘釉时,将坯体在釉水中停留3~4 s,让釉水渗透到坯体,直到坯体挂上釉,其厚度根据实际烧制需要而定。对异形处、凹形部位所积存的釉浆要及时处理,用口吹或毛笔刷干,否则釉浆太多,影响烧成后器型的表面,也会影响成品率。然后将上好釉的釉坯静置干燥。
3.3 焙烧
窑炉的焙烧需要注意严格按照釉烧工艺制度进行烧成操作,烧成温度为1 300~1 350℃。按照合适的升温速度进行升温至烧成温度,烧成温度一般需要保温2 h左右,然后在合适的温度节点投油柴,使窑炉内形成还原氛围。最后,冷却至出窑,一般需要冷却至100℃以下。
建盏焙烧时温度和气氛的掌握尤为重要。温度过高,会使建盏坯体起泡变形,流釉粘底。但如果温度太低,则斑纹稀少,甚至无法形成斑纹。所以一件斑纹流畅通达且外观没有缺陷的建盏烧成温度范围很窄。
烧制出的古色多彩窑变建盏釉面古朴典雅,内外壁的釉面(除内底部)颜色为柿红色,内底部为黑色,底釉上具有黄、绿、橙、红等多彩颜色的油滴晶斑,色彩与色彩之间过渡自然、相互交织,同时釉面表面光滑润泽且基本无气孔,在有古韵的同时也具有新意。
图1 古色多彩窑变建盏
4 结语
建盏的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盏匠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坯、釉与烧制工艺的特性,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制作,最终才能烧制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建盏。